初中生写作教法小议
欧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创新意识的独立操作。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未来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作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语文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笔者一直很重视写作教法的探讨,现把几点拙见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从观察中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作文总有一种畏难心理,究其原因是没有写作兴趣,无话可写。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作文才能言之有物,素材才能源源不绝,习作才能避免空洞。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学生心中有所发现、有所感触,受到启迪。教师要借助课本,教会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审视美、发现美。
因此,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才能有话可写。
一、 从阅读中积累
在引导学生审视生活的基础上,还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最佳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七至九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是提高语文水平,丰富语言积累的重要保证。
怎样阅读课外读物呢?徐特立先生有一条宝贵的读书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就提到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要勤于动笔,随时摘录佳词、佳句、写读后感,这样可以积累丰富的原始材料。要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就要教学生“会看、会听、会想”,心里要装着许多“事情”,肚子里要装着足够的“语言”,换言之,要做到心中和笔下有话,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如果这方面的积累明显不足,那就无法作文。显然,有了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学生在作文时自然就能驾轻就熟地调动原有生活储备和语言储备为表达确定的主题服务。这样丰富的语言积累就可使学生自然地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心理转化,使“死材料”一下子变成“活语言”。
二、 从生活中感悟
作文的本质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和感受。要从师法名人转到师法自然,师法生活,力避“玩花样”、“套公式”的新八股。例如教学生写《理想的环境》一文,便要求学生把眼光投向“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生存竞争环境等,力争思维的多元与突破,让现实的环境与理想的环境产生碰撞,并从中生发出思维来,这便是简单的感悟过程。
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要满足攻其一点,应多方渗透,左右逢源,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敏捷的思辨,以体现思想的深刻,要善于用搜索的眼光从生活深处、心灵深处提取一组生活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解剖。
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还应转换角度,换立场思考处理,如此才能产生创意。报效祖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敬业奉献之责,和谐自然之美,这是高水平作文常常体现的灵魂;但四季之景、草木之情、昊昊之苍穹、微妙之天籁也可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从平淡、零散的生活片断归纳、折射生活的真谛,从朴实的语言中透视真情,更是无数名家笔下所追求的圣境。
三、 从记实中创新
记实作文是以写自己的见闻、经历为主,记真实的事件或事物。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说真话、吐真情,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
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记实作文时要“力求创新”,有意地去追求一个“新”字。如,立意新,从文章中反映一些别人不曾发现过的观点来,使人觉得确有所悟;选材新,以敏锐的目光和思想,写一些别人没有接触过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命题新,让文章的题目更深刻、更含蓄、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结构新,使同样的材料在巧妙的剪辑下,展现出“时装”的风采;角度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与别人不一样的眼光去审视材料,从中发现一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面目”来;表达新,使用最恰当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崭新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进行这些有创意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作文便会焕然一新。
五、从想象中驰骋
想象作文,是把那些虽没有真实发生过的、存在过的,却又是人们所企盼的、可推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在自己的笔下现个形。想象作文是鼓励学生畅想未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自由翱翔,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写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象,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创造思维。训练写想象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角色假设。如作文课上,针对班上部分学生对老师、家长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以《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家长》为题,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作文。
二是事件假设。如学了《神笔马良》一文后,教师可问学生:“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一副眼镜,失明的人一带上它就会重见光明。”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一种根据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衣服,价廉物美,无论春夏秋冬人们只需穿一件就行了。”还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一种宇宙飞船,可以随意飞到宇宙中任意一星球上,让人们尽情探索宇宙的奥秘。”„„众说纷纭,精彩纷呈,让学生把说的想的写成文章,会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是时间假设。假如让你乘上超光速飞船,回到大约两亿年前的侏罗纪,跟恐龙做伴;或让你穿过时间隧道奔向二十二世纪,与外星人交流,你会有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呢?
四是空间假设。假如你来到冰凉寂寞的月球,或者潜到暗淡无光的深海,你会带回哪些令人惊讶的收获?
在指导这类作文时,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其尽情地投入到那虚拟的世界里去充当个好演员。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因此,任何限制都显得多余,只要能自圆其说,尽可洋洋洒洒。
六、 从修改中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由此可见,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自己份内之事,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作文修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原则上是“老师批阅,学生修改,大家评议”。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样的修改模式:
“一看”是让学生看评讲范文。作文修改完后,教师从中筛选若干篇好的或较好的文章,作为评讲范文,复印出来人手一份或张贴在教室内的“学习园地”中,供大家自行阅读、鉴赏,让他们自由展开议论。亮出范文后,教室内、“学习园地”前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这篇文章题材新颖,有的说那篇文章结构严谨,有的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写法是否得当,过渡衔接是否自然等方面去品评。看看他人的,比比自己的,不同的角度,说出了不同的话语。无论评说的是文章的优点还是缺点,都是他们经过阅读、思考后鉴别出来的。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阅读、思考、鉴别这些文章的过程,也是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评”是在自行阅读、议论范文后,把学生组织起来,共同评议范文。分小组评议和全班评议两个阶段。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现代多媒体教室里评议,发言
者可把范文原作放在实物展视平台上将其投影到大屏幕上,现场点评范文,言者侃侃而谈,听者侧耳恭听、耳闻目睹,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是总结评议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总结评议的收获,表扬一批勇于联系自己实际,积极参加评议的学生,提出评议中的不足之处。更主要的是要求每个学生拿自己的作文去对照被评文章,听取大家的评议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改补充好自己的文章。让“作文大家评”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写作的作用。
总之,作文教学贵在创新,教师要引好路,让学生走出自己的轨迹,打破定势,尽情思想,任意发挥,大胆想象,自由创作,把他们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想象和情感,用他们笔尖下活灵活现的人物,生动有趣的情节表达出来。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使作文成为学生心田播种的一方土,精神寄托的一朵云,想象驰骋的一片天。
初中生写作教法小议
欧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创新意识的独立操作。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未来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作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语文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笔者一直很重视写作教法的探讨,现把几点拙见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从观察中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作文总有一种畏难心理,究其原因是没有写作兴趣,无话可写。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作文才能言之有物,素材才能源源不绝,习作才能避免空洞。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学生心中有所发现、有所感触,受到启迪。教师要借助课本,教会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审视美、发现美。
因此,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才能有话可写。
一、 从阅读中积累
在引导学生审视生活的基础上,还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最佳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七至九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是提高语文水平,丰富语言积累的重要保证。
怎样阅读课外读物呢?徐特立先生有一条宝贵的读书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就提到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要勤于动笔,随时摘录佳词、佳句、写读后感,这样可以积累丰富的原始材料。要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就要教学生“会看、会听、会想”,心里要装着许多“事情”,肚子里要装着足够的“语言”,换言之,要做到心中和笔下有话,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如果这方面的积累明显不足,那就无法作文。显然,有了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学生在作文时自然就能驾轻就熟地调动原有生活储备和语言储备为表达确定的主题服务。这样丰富的语言积累就可使学生自然地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心理转化,使“死材料”一下子变成“活语言”。
二、 从生活中感悟
作文的本质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和感受。要从师法名人转到师法自然,师法生活,力避“玩花样”、“套公式”的新八股。例如教学生写《理想的环境》一文,便要求学生把眼光投向“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生存竞争环境等,力争思维的多元与突破,让现实的环境与理想的环境产生碰撞,并从中生发出思维来,这便是简单的感悟过程。
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要满足攻其一点,应多方渗透,左右逢源,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敏捷的思辨,以体现思想的深刻,要善于用搜索的眼光从生活深处、心灵深处提取一组生活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解剖。
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还应转换角度,换立场思考处理,如此才能产生创意。报效祖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敬业奉献之责,和谐自然之美,这是高水平作文常常体现的灵魂;但四季之景、草木之情、昊昊之苍穹、微妙之天籁也可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从平淡、零散的生活片断归纳、折射生活的真谛,从朴实的语言中透视真情,更是无数名家笔下所追求的圣境。
三、 从记实中创新
记实作文是以写自己的见闻、经历为主,记真实的事件或事物。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说真话、吐真情,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
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记实作文时要“力求创新”,有意地去追求一个“新”字。如,立意新,从文章中反映一些别人不曾发现过的观点来,使人觉得确有所悟;选材新,以敏锐的目光和思想,写一些别人没有接触过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命题新,让文章的题目更深刻、更含蓄、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结构新,使同样的材料在巧妙的剪辑下,展现出“时装”的风采;角度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与别人不一样的眼光去审视材料,从中发现一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面目”来;表达新,使用最恰当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崭新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进行这些有创意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作文便会焕然一新。
五、从想象中驰骋
想象作文,是把那些虽没有真实发生过的、存在过的,却又是人们所企盼的、可推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在自己的笔下现个形。想象作文是鼓励学生畅想未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自由翱翔,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写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象,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创造思维。训练写想象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角色假设。如作文课上,针对班上部分学生对老师、家长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以《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家长》为题,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作文。
二是事件假设。如学了《神笔马良》一文后,教师可问学生:“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一副眼镜,失明的人一带上它就会重见光明。”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一种根据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衣服,价廉物美,无论春夏秋冬人们只需穿一件就行了。”还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一种宇宙飞船,可以随意飞到宇宙中任意一星球上,让人们尽情探索宇宙的奥秘。”„„众说纷纭,精彩纷呈,让学生把说的想的写成文章,会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是时间假设。假如让你乘上超光速飞船,回到大约两亿年前的侏罗纪,跟恐龙做伴;或让你穿过时间隧道奔向二十二世纪,与外星人交流,你会有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呢?
四是空间假设。假如你来到冰凉寂寞的月球,或者潜到暗淡无光的深海,你会带回哪些令人惊讶的收获?
在指导这类作文时,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其尽情地投入到那虚拟的世界里去充当个好演员。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因此,任何限制都显得多余,只要能自圆其说,尽可洋洋洒洒。
六、 从修改中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由此可见,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自己份内之事,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作文修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原则上是“老师批阅,学生修改,大家评议”。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样的修改模式:
“一看”是让学生看评讲范文。作文修改完后,教师从中筛选若干篇好的或较好的文章,作为评讲范文,复印出来人手一份或张贴在教室内的“学习园地”中,供大家自行阅读、鉴赏,让他们自由展开议论。亮出范文后,教室内、“学习园地”前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这篇文章题材新颖,有的说那篇文章结构严谨,有的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写法是否得当,过渡衔接是否自然等方面去品评。看看他人的,比比自己的,不同的角度,说出了不同的话语。无论评说的是文章的优点还是缺点,都是他们经过阅读、思考后鉴别出来的。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阅读、思考、鉴别这些文章的过程,也是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评”是在自行阅读、议论范文后,把学生组织起来,共同评议范文。分小组评议和全班评议两个阶段。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现代多媒体教室里评议,发言
者可把范文原作放在实物展视平台上将其投影到大屏幕上,现场点评范文,言者侃侃而谈,听者侧耳恭听、耳闻目睹,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是总结评议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总结评议的收获,表扬一批勇于联系自己实际,积极参加评议的学生,提出评议中的不足之处。更主要的是要求每个学生拿自己的作文去对照被评文章,听取大家的评议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改补充好自己的文章。让“作文大家评”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写作的作用。
总之,作文教学贵在创新,教师要引好路,让学生走出自己的轨迹,打破定势,尽情思想,任意发挥,大胆想象,自由创作,把他们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想象和情感,用他们笔尖下活灵活现的人物,生动有趣的情节表达出来。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使作文成为学生心田播种的一方土,精神寄托的一朵云,想象驰骋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