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景
雨时观枯荷
初春时节分外适合踏青赏景。奈何春雨绵绵,无尽期似的。不过,无碍,雨中闲游,更有一番别样的风味。但,这样的场景只适合于三两人,人一旦多了,反而显得凌乱,生生耗尽了韵味。
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被一圈圈白蒙蒙的雾气给笼罩着,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山尖,让人觉得似乎此山已高耸入云。这边的山不似别的山,巍峨,峭立,险峻,可是却是磅礴大气的。撑一把伞独自走在雨中,看春雨洗净万物冬日的铅华,露出干净的新绿。最可喜的是看见校园的那一池残荷还在,雨中漫步,最少不了的就是去欣赏它。或许诧异,它早已成为枯枝败叶,哪有讨喜之处?为何不待它长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模样再去看呢?唐代李商隐有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初春时候的雨,我们固然是听不见滴滴答答雨声的。那不妨看看它吧,用眼光细细的将它描绘进你的脑海。即使它曾经鲜绿的荷叶已经不再圆润有光泽,腐朽的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将它捏碎;支撑荷叶的那根茎还在那里,有的被风折断,有的依旧傲然而立。偶尔有几片略微完整的荷叶,接着丝丝细雨,慢慢凝结成一滴滴的水珠,水珠渐渐变大,滚落进池塘,滴答的水声便出现,格外清晰,让人觉得似乎是这一池残荷在窃窃私语。纵使池塘的四周都是葱葱郁郁的开始长绿芽的树木花草,它却在那里不骄不躁,我知道,在池塘的淤泥里它在努力抗争,不久,绿色将破土而出。 那时,一池枯黄将被点点新绿代替, 像浴火的凤凰般,重生。
晴日赏繁花
连续几天的乌云终于慢慢散去,蓝天白云渐渐浮现。这样一个明媚的天气,阳光直直铺泻而下,洒满了整个大地,万物都在其中,你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样的温暖呢?出去走走吧,叫上四五朋友,一起去看看晴空下的繁花。
嫩黄色的腊梅刚刚凋零了花朵,枝桠上还有那么一两朵,微风吹来,还有一丝一缕的残香,少了冬日的浓郁,更加清淡。那一树的白玉兰花蕾就在枝头悄然而立,待你发现时,它都已经开放了些许时日。它站在那里,似乎是枝头穿白衣娉婷的小仙子,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清丽而脱俗。待它开放,又如那白色的小睡莲一样,美丽的不可方物。
放眼望去金黄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在山头侵占一寸寸土地,若是在等几天,满山遍野将成为它的国度。那将是一片的金黄,那么灿烂亮丽,试想,若是没有阳光,只是看着这一片花海都有仰天接受阳光的冲动罢。它是那么繁茂,整个天空都为之倾倒;它是那么绚烂,全世界都似乎失去了色彩。它让人觉得绿色和黄色简直是天下色彩里的最搭,它是我们最近在咫尺的花开成海。
路上许多的李子树,一树一树的花朵,有的白的还很清丽,有的却已经渐渐泛黄,那是花落的前奏,真是开到荼蘼花事了。微风拂过,花瓣便在风中飞舞,旋转,然后散落在泥地上。看着那一地碎落的繁花,可惜着,那葬花的黛玉已逝,怕是再无人为落花流泪了罢。 雨时观枯荷,晴日赏繁花,需要一份心境,若是浮躁匆忙,是完全注意不到这样的美景的。不妨偶尔“静”一点,莫说“一日看尽长安花”,至少给眼睛放个假,寻找最近在咫尺的美景。每一处风景,都是在等待着欣赏它的人。
海棠花开
佐霞
“海棠花开了?”
有一天,经常行走于自然之中的摄影爱好者小湛,把他拍到的一组“海棠花开,鸟鸣春浓”的照片发到了QQ 群里,我才猛然惊觉:噢,海棠花开了。
周末,天气晴朗,决定去公园里看看海棠。
江之岸,二月春风似剪刀,早已裁剪出了一堤鹅黄般细细嫩嫩的叶子,柳条轻拂,婀娜多姿,看得人阵阵欢喜。封冻了一个冬天的激情,仿佛一江春水,微波荡漾。江畔的田垄上,菜蔬绿着,麦苗儿青着,油菜花一半儿铆着劲鼓着朵,一半儿却憋不住迎着阳光笑成了金黄„„春天的画卷次第地向着春深处铺展。
看着、走着,很快便到了公园。公园里有一座塔叫“东塔”,绕过“流杯池”,走过薛涛塑像,沿山势拾阶而上,老远便能看到塔子,其下堆锦叠绣,一片绮霞,海棠花正繁盛地开着。
有人说,中文花名带海者,多为海外传入。实则不然,海棠纯属“国粹”,其产地在四川,故有“蜀海棠”之称。据《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所谓四品,即是指: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和木瓜海棠。后来海棠品种有所发展,又出现了秋海棠。 眼前这片海棠是贴梗海棠。一丛丛,铁干虬枝,枝上缀着一串串的蕾,一朵朵的花。含苞欲放的蓓蕾像待字闺中的少女,几分娇羞几分矜持。特别喜欢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其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海棠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质的赞扬,更表达出了自己如海棠一般的生活态度。
全开了的海棠,重葩叠萼,艳似红云,灿若锦霞。“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纱斜掩见红肤”,幽姿淑态,怎个不教人爱?海棠树下,游客络绎,醉不归。
“软渍红酥百媚生,嫣然一笑欲倾城。不须更乞春阴护,绿叶低遮倍有情。”花娇,人美,春天真好!
想起“海棠春睡”的典故,说唐明皇李隆基登沉香亭,召见杨贵妃。结果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见此,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典故流传很广,并因此常被用来拟人寄情。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著名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也据此画就《海棠美人图》,并题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当今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也画了一幅《海棠春睡图》,题诗云:“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其思乡之情,莫不落笔于海棠。
据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喜欢海棠,常到海棠树下散步。他所居住的中南海种有许多海棠树。1954年春,海棠花开。彼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出席日内瓦会议,赏不了花。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见到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之中,他又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带回中南海。回国时,又把那枝海棠带了回来。后来,邓颖超便用一张纸作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起来,成为他们牵手一生的见证。直到今天,这两枝花还完好地保存着,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我踯躅流连于海棠树下,看花、拍花。一朵、一枝、一树,久久不忍离去。我也想把“春心”托付海棠。
三月,初景
雨时观枯荷
初春时节分外适合踏青赏景。奈何春雨绵绵,无尽期似的。不过,无碍,雨中闲游,更有一番别样的风味。但,这样的场景只适合于三两人,人一旦多了,反而显得凌乱,生生耗尽了韵味。
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被一圈圈白蒙蒙的雾气给笼罩着,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山尖,让人觉得似乎此山已高耸入云。这边的山不似别的山,巍峨,峭立,险峻,可是却是磅礴大气的。撑一把伞独自走在雨中,看春雨洗净万物冬日的铅华,露出干净的新绿。最可喜的是看见校园的那一池残荷还在,雨中漫步,最少不了的就是去欣赏它。或许诧异,它早已成为枯枝败叶,哪有讨喜之处?为何不待它长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模样再去看呢?唐代李商隐有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初春时候的雨,我们固然是听不见滴滴答答雨声的。那不妨看看它吧,用眼光细细的将它描绘进你的脑海。即使它曾经鲜绿的荷叶已经不再圆润有光泽,腐朽的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将它捏碎;支撑荷叶的那根茎还在那里,有的被风折断,有的依旧傲然而立。偶尔有几片略微完整的荷叶,接着丝丝细雨,慢慢凝结成一滴滴的水珠,水珠渐渐变大,滚落进池塘,滴答的水声便出现,格外清晰,让人觉得似乎是这一池残荷在窃窃私语。纵使池塘的四周都是葱葱郁郁的开始长绿芽的树木花草,它却在那里不骄不躁,我知道,在池塘的淤泥里它在努力抗争,不久,绿色将破土而出。 那时,一池枯黄将被点点新绿代替, 像浴火的凤凰般,重生。
晴日赏繁花
连续几天的乌云终于慢慢散去,蓝天白云渐渐浮现。这样一个明媚的天气,阳光直直铺泻而下,洒满了整个大地,万物都在其中,你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样的温暖呢?出去走走吧,叫上四五朋友,一起去看看晴空下的繁花。
嫩黄色的腊梅刚刚凋零了花朵,枝桠上还有那么一两朵,微风吹来,还有一丝一缕的残香,少了冬日的浓郁,更加清淡。那一树的白玉兰花蕾就在枝头悄然而立,待你发现时,它都已经开放了些许时日。它站在那里,似乎是枝头穿白衣娉婷的小仙子,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清丽而脱俗。待它开放,又如那白色的小睡莲一样,美丽的不可方物。
放眼望去金黄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在山头侵占一寸寸土地,若是在等几天,满山遍野将成为它的国度。那将是一片的金黄,那么灿烂亮丽,试想,若是没有阳光,只是看着这一片花海都有仰天接受阳光的冲动罢。它是那么繁茂,整个天空都为之倾倒;它是那么绚烂,全世界都似乎失去了色彩。它让人觉得绿色和黄色简直是天下色彩里的最搭,它是我们最近在咫尺的花开成海。
路上许多的李子树,一树一树的花朵,有的白的还很清丽,有的却已经渐渐泛黄,那是花落的前奏,真是开到荼蘼花事了。微风拂过,花瓣便在风中飞舞,旋转,然后散落在泥地上。看着那一地碎落的繁花,可惜着,那葬花的黛玉已逝,怕是再无人为落花流泪了罢。 雨时观枯荷,晴日赏繁花,需要一份心境,若是浮躁匆忙,是完全注意不到这样的美景的。不妨偶尔“静”一点,莫说“一日看尽长安花”,至少给眼睛放个假,寻找最近在咫尺的美景。每一处风景,都是在等待着欣赏它的人。
海棠花开
佐霞
“海棠花开了?”
有一天,经常行走于自然之中的摄影爱好者小湛,把他拍到的一组“海棠花开,鸟鸣春浓”的照片发到了QQ 群里,我才猛然惊觉:噢,海棠花开了。
周末,天气晴朗,决定去公园里看看海棠。
江之岸,二月春风似剪刀,早已裁剪出了一堤鹅黄般细细嫩嫩的叶子,柳条轻拂,婀娜多姿,看得人阵阵欢喜。封冻了一个冬天的激情,仿佛一江春水,微波荡漾。江畔的田垄上,菜蔬绿着,麦苗儿青着,油菜花一半儿铆着劲鼓着朵,一半儿却憋不住迎着阳光笑成了金黄„„春天的画卷次第地向着春深处铺展。
看着、走着,很快便到了公园。公园里有一座塔叫“东塔”,绕过“流杯池”,走过薛涛塑像,沿山势拾阶而上,老远便能看到塔子,其下堆锦叠绣,一片绮霞,海棠花正繁盛地开着。
有人说,中文花名带海者,多为海外传入。实则不然,海棠纯属“国粹”,其产地在四川,故有“蜀海棠”之称。据《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所谓四品,即是指: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和木瓜海棠。后来海棠品种有所发展,又出现了秋海棠。 眼前这片海棠是贴梗海棠。一丛丛,铁干虬枝,枝上缀着一串串的蕾,一朵朵的花。含苞欲放的蓓蕾像待字闺中的少女,几分娇羞几分矜持。特别喜欢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其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海棠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质的赞扬,更表达出了自己如海棠一般的生活态度。
全开了的海棠,重葩叠萼,艳似红云,灿若锦霞。“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纱斜掩见红肤”,幽姿淑态,怎个不教人爱?海棠树下,游客络绎,醉不归。
“软渍红酥百媚生,嫣然一笑欲倾城。不须更乞春阴护,绿叶低遮倍有情。”花娇,人美,春天真好!
想起“海棠春睡”的典故,说唐明皇李隆基登沉香亭,召见杨贵妃。结果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见此,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典故流传很广,并因此常被用来拟人寄情。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著名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也据此画就《海棠美人图》,并题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当今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也画了一幅《海棠春睡图》,题诗云:“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其思乡之情,莫不落笔于海棠。
据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喜欢海棠,常到海棠树下散步。他所居住的中南海种有许多海棠树。1954年春,海棠花开。彼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出席日内瓦会议,赏不了花。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见到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之中,他又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带回中南海。回国时,又把那枝海棠带了回来。后来,邓颖超便用一张纸作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起来,成为他们牵手一生的见证。直到今天,这两枝花还完好地保存着,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我踯躅流连于海棠树下,看花、拍花。一朵、一枝、一树,久久不忍离去。我也想把“春心”托付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