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选 材 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就需要材料。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写进文章的材料为题材。素材和题材仅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
筛选和安排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紧扣主题。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如写《我和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可写这位老师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写老师和其他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事,就切题不紧,如果又写老师在回家路上所做的事,或是在家里所做的事,尽管这些事也能表现出这位老师的优秀品质,但这些事却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则属于“材”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必败无疑。所以,选材时必须“有的放矢”,紧扣主题。
(二)要真实典型。所谓“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写出来才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反之,如果材料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编造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很容易逆情背理,露出假象,令人反感;即使编得“圆满”,露不出破绽,也不可能表达出真情,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所谓“典型”,就是说所选的材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不要误以为只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才是典型材料,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事情也同样典型,只要这些小事有深刻的意义,能反映深刻的主题,所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便是如此。如我们熟知的《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它的材料真实,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事,所以写出来就有真情,就感动人;第二.材料典型,小中见大。在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这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本色。读了此文后,更增加了我们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与怀念,这便是“小中见大”的功力。我们中学生,经历的大事确实不多,所以要写好记叙文,选材时一定要在“真事”“小事”上下功夫。
(三)要生动新颖。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大家简直写腻了。动笔无非是“深更半夜,两鬓斑白的老师还在伏案工作”,或者“大雨滂沱的天气,老师踏着泥泞小道作家访,给学生补课”,或者“我在学校病了,老师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像妈妈一样照顾我”,等等,这些题材,虽然能表现老师的崇高伟大,可爱可敬,但张三李四反来复去都这么写,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平淡乏味,甚至还会沾上点“虚假”之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佳绩的。
但有个同学却巧妙地变换角度,把这个旧题写出了新意。他通过老师的眼睛,来表现主题——一老师总是瞧着我,我有什么不妥吗?反复检查,都不是。心里想:要么老师冤枉人,要么他眼睛出了毛病.要么老师神经不正常„„下课了,老师又喊我到办公室去,这更使我想:真是.无端地“盯”我一节课不说,还要找我的麻烦吗?一进门,老师就说:“我上课看你脸色不好,准是病了,你要抓紧去看医生„„„”“哎呀,是呀!我昨天感冒发烧,今
天浑身没劲,自己没在意,想不到老师连这点也看出来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材时变换角度,抓住眼睛—一心灵的窗户,来表现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可贵品质。文章表现的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由于选材的与众不同,其内容并不使人感到陈腐平庸。
一般说来,新鲜的事物总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感,所以,我们在为文章立意选材时要努力求新。但是,求新决不能盲目,必须以“紧扣主题”“真实典型”为前提。
(四)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这样,中心会更突出,人物形象会更丰满。因此,选材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惜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从自己搜集到的二十多个素材中筛选出三件事写进作品中,这三件事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第一件事——松骨峰战斗,刻画一个英雄群体,表现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第二件事——马玉祥在浓烟大火中拼死救出朝鲜儿童,写一个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最真挚的爱;第三件事——防空洞里苦乐谈,展示战士们的美好心灵,这是他们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读完这三个事例,我们会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战士是多么的可爱——“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如果三个材料属同一类型,即使扣题、典型,也难以把人物的形象塑造的那样丰满完美,难以收到上述效果。
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主要的素材取舍能力的方法。
一、舍旧取新
新颖独特的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新的启迪;而一般地说,陈旧的素材没有这样的效果。舍旧取新就是在众多的素材中,舍去陈旧的材料,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
新颖独特的材料主要指:新人新事新面貌;生活中五彩缤纷的“闪光点”;人的独特经历等。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素材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和“新”事,它有时也存在于平常的小事中,存在于习以为常的熟人熟事中。要做到“小中选新”、“熟中选新”,就要靠敏锐的洞察力和仔细的分析,靠坚持不懈的川练。
二、舍大取小
大素材(大的事件、大的场面,人的复杂经历„„)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现深刻的主旨,反映时代风貌。但初中生要把握好这样的素材难度较大,且初中作文篇幅较小,也难以运用“大”素材。舍大取小,就是在作文选材中舍弃这样的“大”素材,而选取平常普通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舍大取小之“小”,不是那些毫无社会意义的芥末小事,而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这样的“小”素材主要有: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的一棵小草、一朵浪花、一只蜜蜂等等小事物;能烘托出时代大背景、反映时代潮流的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要选出这样的“小”素材,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隐含的深刻意义。
三、去粗取精
一篇作文,容量有限,选材时对众多的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即舍弃粗糙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素材,选取精要的(典型、最能表现中心)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精必少,所以去粗取精,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方法。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用的三个材料,就是从二十多个素材中精选出来的,这三个材料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去粗取精的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断来反映事物本质,舍去一般性片断;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而舍去一般的事迹、经历,都可使作文精彩扼要,中心突出。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论据来证明论点,能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实例解说】
实例一 题目:润物细无声 ——XXX 老师二三事
题解:“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的雕塑家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然,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
选材: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
第1组:(1)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X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
(2)食堂里自来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X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 (3)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X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在以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记叙文中,仅从同一角度选取几则相同类型的素材,内容未免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第2组:(1)“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X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
(2)大扫除时,X老师又是拎水冲教室,又是爬高擦玻璃,大家在老师带动下抢干脏活、累活。
(3)一次.X老师病得很厉害,他在医院输过液后,不让学校知道,照常给我们上课。从此,同学们学习更认真了。
(材料虽然注意到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与侧面选材,思路较为开阔,但仍未脱“旧材料、老面孔”的窠臼,缺乏新意,又有编造、套用之嫌。)
第3组:(1)炎夏一日,刚上完课的X 老师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地上以降温。
(2)班上同学去车站服务遭人讽刺,大家极感委屈,X老师在教室里挂出“大海”彩图和“要培养大海一样的胸怀”的字幅,并亲自带大家再去火车站做好事。
(3)同学们作文中描写人物易“千人一面”,一次讲评课上,X老师请五位同学作“模特儿”,让大家写《五双眼睛》。
(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三个材料有生活上的关心、思想情操的熏陶、学习上的启发指导,既典型又精当,能写出一个“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的形象,比较有深度。)
实例二 题目:慈母心
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
选材: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减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
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如无突出的材料会写得平淡。)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
(6)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合本文的主题。) 实例三 题目:他(她)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题解:“朋友”,应为友谊深厚、关系非同一般的人。“朋友”之前以“真正的”限制,说明这友谊建立在真诚、健康的基础之上,绝不是吃喝不分的“酒肉”朋友或讲江湖义气的“哥们”,更不指臭味相投的“一丘之貉”。“才是”放在“真正的朋友”之前进一步限制,点明这种友谊是经过曲折或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认识到的。
选材:
(1)他是我生活上的挚友,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对照题目,选材(1)中的人物,因为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才成为自己的朋友;如果不是这样呢?就难说了,因此,他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2)我俩是异姓兄弟,从未翻过脸、吵过架,我们的行动始终协调一致。有一次,我被人欺侮,他知道后.立即聚集了几位好友,去找那人,为我报仇、出气。(选材(2)中“我俩”是讲江湖义气的“哥们”,为了朋友,他们可以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甚至为了不受欺侮,可以拳脚相助。这种友谊是不健康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
(3)我犯了错误,为此我忧虑、害怕,是他伸出友谊之手,使我摆脱困境,免遭处分。(选材(3)中的他为犯错误者摆脱困境,免遭处分,很可能采取包庇、隐瞒的办法,这不能使犯错误的朋友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相反,因为可以轻易蒙混过关而有可能使犯错误者重蹈覆辙,犯更大的错误。这样写不合题意。如果他能勇敢地指出其错误,使之提高认识,痛改前非,这是可取的,但难以写出新意;如果从帮助者的真正善意未被理解,曾遭到嫉恨、非难,但他一如既往、不计个人得失这个角度写,是很能感染人的。)
(4)她在学习上无私地帮助我,为我释疑解难,帮我复习功课。(选材(4)符合题目要求,但材料显得简单平淡,也缺少新意,不容易写好。如果能在材料中突出其建立友谊的曲折、不平常,那也能感染读者。)
(5)他是班里的尖子生,且一向待我很好,在学习上给我很多的帮助。中招前一天,我求他在考场上给我“帮忙”,却遭到他的拒绝,结果,我以二分之差未升入重点中学。通知书下发后,他亲自到我家,安慰我,鼓励我,帮我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开学后,他还经常给我写信,给我传授学习方法,使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选材(5)最好,两个材料都十分切题、典型,有深度,也有新意,能较好地说明朋友的正直、真诚、无私,也有曲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她从不随便马虎,对我的坏习惯(如抄作业、吃零食、说脏话、贪小便宜、小偷小摸、不守纪律等)盯得牢、不放松,我恨过她。但她不计较这些。在她的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下,我进步了。(选材(6)最好,两个材料都十分切题、典型,有深度,也有新意,能较好地说明朋友的正直、真诚、无私,也有曲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病例分析:
崔老师
崔老师是教我们英语的。
她三十岁左右,对工作极其认真到位。每天,崔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的人。为了给同学上早自修,她常常忘记了早餐。上课铃声一响,崔老师就捧着厚厚的课本和讲义走进教室。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每一个读错的字,对读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放学了,办公室的灯亮了,崔老师总是在灯下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今天,她大概又是最后一个回家的老师。
解说:文章主题较好,是要歌颂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但却不够吸引人。从文中可以看出,该生对崔老师的了解较为肤浅,所以选取的题材不典型,不能表现崔老师的个性特点,也就是没有发掘出反映“这一个”人物特性的新颖材料,文章就平淡无味了。
他和她
每逢星期天,这个农贸市场总是人山人海。人声、狗声、吆喝声,声声入耳;男人、女
人、满是人,人人赶集。
我顺着热闹的人流向自由市场拥去。那里在干什么?里一层,外一层,比粽子还包得严实。我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唤,原来是卖皮包的。”我刚想转身走,忽然听到卖包的老板开口了:“放血大赔本!我家出了事,才把价压到这么低。唉,你们看,正宗羊皮、鹿皮包,今天不买明天就没了!” 对于这种兜售的叫卖声我早已听惯了,觉得好笑,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相信他?你看,在摊的四周拥着的男男女女,他们手里拿着包,来回地翻看,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去掏钱。他们也许被真假难辨的商品吓怕了。万一买回去是个牛皮纸、人造革的,不丢死人了?
正当人们犹豫不决时,从人群中拥入一位穿戴华丽的妇女。她伸出抹着红指甲油的手捡出一个样子很别致的包,那里按按,这里摸摸,再仔细打开包看看里面,谨慎极了,一副老行家的样子。那些犹豫不决的人都看着她,好像在等着这位行家做出最后的判定。那位妇人终于开口了:“老板,你的包不错,要在城里肯定贵得要命。你怎么卖这么便宜?”“唉,我孩子住了院,动手术,急需一笔钱,我才大出血,尽快卖出去。”“噢,我要两个,给,这是100元。” 正当这笔生意就要做成之际,从人群外又挤进一个人来,是个老头儿。他满脸笑容,也像是凑热闹的人。他看到女的掏钱买那包,就冲着那男老板喊开了:“唉,我说胜利,你跟你媳妇是咋的啦?小两口干嘛分那么清,老婆想要个包还得掏钱买,这是咋的啦?”这一通话使人群顿时像开了锅,人们都笑了。我看着那妇女,她显得很不自然,脸像涂了一层最深的胭脂,而且很不均匀,一双手不知该放哪儿,眼睛直瞅着男老板。男老板此时也低下了头。
她和他这是咋的啦?
【乙文】
他和她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与她成了信友。
从此,他的发信车便提高了。每当他有了什么不快,她的信就会像风一样驱散他心中的愁云;而当他有了困难时,她的信又会像一双有力的手支撑他渡过难关。对他来说,她已经成了一位人生的向导,一位知心的朋友。
后来,他把照片寄给了她,并且也想要一张她的照片。可她拒绝了。她说道:“我觉得人的长相是天生的,谁也改变不了。如果你因为我长得丑,而不愿与我继续通信,也正合我意。因为那样我们的情谊已成了‘空中楼阁’,毫无延续的意义!何去何从,悉请尊便!!!”从信中,他知道她生气了。那三个感叹号像把烙铁,烧得他的心好痛!“你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只是希望将来某一天相见时,咱们彼此认识。天哪!你怎么会误解了我呢?我以为我们已经灵犀相通,可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呢?”在回信中,他申明了自己的委曲。从那以后,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书信来往,彼此间更加融洽了。
火车马上就要到站了,他的心情是焦急?紧张?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她会来车站吗?”他怕她不来,但又怕看见她。这种感觉随着火车的进站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终于,他站在了月台上,看着往来穿梭的旅客与接送亲友的人们,他在寻找一位穿紫衣服的姑娘,这是他们预先商量好的,她穿紫衣服,而他背紫色皮包。他在寻找每一点紫色,他的心跳得厉害,提着包的手也有些发抖了,“她为什么还不来?”
月台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后只剩下了几个清洁工和列车员。刚刚开走的列车喷出的热
气弥漫了整个月台,而他的心却凉了。他把包甩在地上,一屁股坐了下来。两只手抱住头,他真的很想哭。也直到这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她了。
“你是在等一个穿紫衣服的姑娘吗?”
他抬起了头„„
(提示:题材选择有诸多要点,其中第一点就强调了要直接从生活中摄取“原汁原味的生活材料”,“是生活情景的真实记录”。一言以蔽之:“真”。甲文中的“我”深人生活,写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兜售场面,揭出了“妇人”作假的手段,表现了对行骗夫妻的嘲笑的感情,也含蓄地写出了行骗的不得人心以及行骗者本人也将受到良心的谴责。甲文成功的一大原因正是在于作者悉心观察生活、精心选择题材。乙文则不然,写的是自己根本不熟悉的虚假的“恋爱” 故事,胡编乱造就不可避免。故事公式化、人物语言书面化、主题一般化,而且漏洞百出——比如:两人误会既已消除,男的为何还会有女的不来接他的担忧?两人通信中便产生爱情,爱情基础是什么?由甲、乙文的比较阅读,可进一步体会如何才能选择好题材,进而写好文章。)
第章 选 材 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就需要材料。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写进文章的材料为题材。素材和题材仅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
筛选和安排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紧扣主题。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如写《我和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可写这位老师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写老师和其他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事,就切题不紧,如果又写老师在回家路上所做的事,或是在家里所做的事,尽管这些事也能表现出这位老师的优秀品质,但这些事却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则属于“材”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必败无疑。所以,选材时必须“有的放矢”,紧扣主题。
(二)要真实典型。所谓“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写出来才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反之,如果材料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编造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很容易逆情背理,露出假象,令人反感;即使编得“圆满”,露不出破绽,也不可能表达出真情,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所谓“典型”,就是说所选的材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不要误以为只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才是典型材料,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事情也同样典型,只要这些小事有深刻的意义,能反映深刻的主题,所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便是如此。如我们熟知的《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它的材料真实,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事,所以写出来就有真情,就感动人;第二.材料典型,小中见大。在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这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本色。读了此文后,更增加了我们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与怀念,这便是“小中见大”的功力。我们中学生,经历的大事确实不多,所以要写好记叙文,选材时一定要在“真事”“小事”上下功夫。
(三)要生动新颖。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大家简直写腻了。动笔无非是“深更半夜,两鬓斑白的老师还在伏案工作”,或者“大雨滂沱的天气,老师踏着泥泞小道作家访,给学生补课”,或者“我在学校病了,老师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像妈妈一样照顾我”,等等,这些题材,虽然能表现老师的崇高伟大,可爱可敬,但张三李四反来复去都这么写,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平淡乏味,甚至还会沾上点“虚假”之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佳绩的。
但有个同学却巧妙地变换角度,把这个旧题写出了新意。他通过老师的眼睛,来表现主题——一老师总是瞧着我,我有什么不妥吗?反复检查,都不是。心里想:要么老师冤枉人,要么他眼睛出了毛病.要么老师神经不正常„„下课了,老师又喊我到办公室去,这更使我想:真是.无端地“盯”我一节课不说,还要找我的麻烦吗?一进门,老师就说:“我上课看你脸色不好,准是病了,你要抓紧去看医生„„„”“哎呀,是呀!我昨天感冒发烧,今
天浑身没劲,自己没在意,想不到老师连这点也看出来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材时变换角度,抓住眼睛—一心灵的窗户,来表现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可贵品质。文章表现的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由于选材的与众不同,其内容并不使人感到陈腐平庸。
一般说来,新鲜的事物总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感,所以,我们在为文章立意选材时要努力求新。但是,求新决不能盲目,必须以“紧扣主题”“真实典型”为前提。
(四)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这样,中心会更突出,人物形象会更丰满。因此,选材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惜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从自己搜集到的二十多个素材中筛选出三件事写进作品中,这三件事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第一件事——松骨峰战斗,刻画一个英雄群体,表现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第二件事——马玉祥在浓烟大火中拼死救出朝鲜儿童,写一个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最真挚的爱;第三件事——防空洞里苦乐谈,展示战士们的美好心灵,这是他们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读完这三个事例,我们会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战士是多么的可爱——“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如果三个材料属同一类型,即使扣题、典型,也难以把人物的形象塑造的那样丰满完美,难以收到上述效果。
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主要的素材取舍能力的方法。
一、舍旧取新
新颖独特的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新的启迪;而一般地说,陈旧的素材没有这样的效果。舍旧取新就是在众多的素材中,舍去陈旧的材料,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
新颖独特的材料主要指:新人新事新面貌;生活中五彩缤纷的“闪光点”;人的独特经历等。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素材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和“新”事,它有时也存在于平常的小事中,存在于习以为常的熟人熟事中。要做到“小中选新”、“熟中选新”,就要靠敏锐的洞察力和仔细的分析,靠坚持不懈的川练。
二、舍大取小
大素材(大的事件、大的场面,人的复杂经历„„)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现深刻的主旨,反映时代风貌。但初中生要把握好这样的素材难度较大,且初中作文篇幅较小,也难以运用“大”素材。舍大取小,就是在作文选材中舍弃这样的“大”素材,而选取平常普通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舍大取小之“小”,不是那些毫无社会意义的芥末小事,而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这样的“小”素材主要有: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的一棵小草、一朵浪花、一只蜜蜂等等小事物;能烘托出时代大背景、反映时代潮流的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要选出这样的“小”素材,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隐含的深刻意义。
三、去粗取精
一篇作文,容量有限,选材时对众多的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即舍弃粗糙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素材,选取精要的(典型、最能表现中心)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精必少,所以去粗取精,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方法。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用的三个材料,就是从二十多个素材中精选出来的,这三个材料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去粗取精的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断来反映事物本质,舍去一般性片断;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而舍去一般的事迹、经历,都可使作文精彩扼要,中心突出。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论据来证明论点,能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实例解说】
实例一 题目:润物细无声 ——XXX 老师二三事
题解:“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的雕塑家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然,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
选材: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
第1组:(1)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X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
(2)食堂里自来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X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 (3)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X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在以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记叙文中,仅从同一角度选取几则相同类型的素材,内容未免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第2组:(1)“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X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
(2)大扫除时,X老师又是拎水冲教室,又是爬高擦玻璃,大家在老师带动下抢干脏活、累活。
(3)一次.X老师病得很厉害,他在医院输过液后,不让学校知道,照常给我们上课。从此,同学们学习更认真了。
(材料虽然注意到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与侧面选材,思路较为开阔,但仍未脱“旧材料、老面孔”的窠臼,缺乏新意,又有编造、套用之嫌。)
第3组:(1)炎夏一日,刚上完课的X 老师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地上以降温。
(2)班上同学去车站服务遭人讽刺,大家极感委屈,X老师在教室里挂出“大海”彩图和“要培养大海一样的胸怀”的字幅,并亲自带大家再去火车站做好事。
(3)同学们作文中描写人物易“千人一面”,一次讲评课上,X老师请五位同学作“模特儿”,让大家写《五双眼睛》。
(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三个材料有生活上的关心、思想情操的熏陶、学习上的启发指导,既典型又精当,能写出一个“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的形象,比较有深度。)
实例二 题目:慈母心
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
选材: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减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
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如无突出的材料会写得平淡。)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
(6)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合本文的主题。) 实例三 题目:他(她)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题解:“朋友”,应为友谊深厚、关系非同一般的人。“朋友”之前以“真正的”限制,说明这友谊建立在真诚、健康的基础之上,绝不是吃喝不分的“酒肉”朋友或讲江湖义气的“哥们”,更不指臭味相投的“一丘之貉”。“才是”放在“真正的朋友”之前进一步限制,点明这种友谊是经过曲折或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认识到的。
选材:
(1)他是我生活上的挚友,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对照题目,选材(1)中的人物,因为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才成为自己的朋友;如果不是这样呢?就难说了,因此,他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2)我俩是异姓兄弟,从未翻过脸、吵过架,我们的行动始终协调一致。有一次,我被人欺侮,他知道后.立即聚集了几位好友,去找那人,为我报仇、出气。(选材(2)中“我俩”是讲江湖义气的“哥们”,为了朋友,他们可以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甚至为了不受欺侮,可以拳脚相助。这种友谊是不健康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
(3)我犯了错误,为此我忧虑、害怕,是他伸出友谊之手,使我摆脱困境,免遭处分。(选材(3)中的他为犯错误者摆脱困境,免遭处分,很可能采取包庇、隐瞒的办法,这不能使犯错误的朋友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相反,因为可以轻易蒙混过关而有可能使犯错误者重蹈覆辙,犯更大的错误。这样写不合题意。如果他能勇敢地指出其错误,使之提高认识,痛改前非,这是可取的,但难以写出新意;如果从帮助者的真正善意未被理解,曾遭到嫉恨、非难,但他一如既往、不计个人得失这个角度写,是很能感染人的。)
(4)她在学习上无私地帮助我,为我释疑解难,帮我复习功课。(选材(4)符合题目要求,但材料显得简单平淡,也缺少新意,不容易写好。如果能在材料中突出其建立友谊的曲折、不平常,那也能感染读者。)
(5)他是班里的尖子生,且一向待我很好,在学习上给我很多的帮助。中招前一天,我求他在考场上给我“帮忙”,却遭到他的拒绝,结果,我以二分之差未升入重点中学。通知书下发后,他亲自到我家,安慰我,鼓励我,帮我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开学后,他还经常给我写信,给我传授学习方法,使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选材(5)最好,两个材料都十分切题、典型,有深度,也有新意,能较好地说明朋友的正直、真诚、无私,也有曲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她从不随便马虎,对我的坏习惯(如抄作业、吃零食、说脏话、贪小便宜、小偷小摸、不守纪律等)盯得牢、不放松,我恨过她。但她不计较这些。在她的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下,我进步了。(选材(6)最好,两个材料都十分切题、典型,有深度,也有新意,能较好地说明朋友的正直、真诚、无私,也有曲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病例分析:
崔老师
崔老师是教我们英语的。
她三十岁左右,对工作极其认真到位。每天,崔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的人。为了给同学上早自修,她常常忘记了早餐。上课铃声一响,崔老师就捧着厚厚的课本和讲义走进教室。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每一个读错的字,对读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放学了,办公室的灯亮了,崔老师总是在灯下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今天,她大概又是最后一个回家的老师。
解说:文章主题较好,是要歌颂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但却不够吸引人。从文中可以看出,该生对崔老师的了解较为肤浅,所以选取的题材不典型,不能表现崔老师的个性特点,也就是没有发掘出反映“这一个”人物特性的新颖材料,文章就平淡无味了。
他和她
每逢星期天,这个农贸市场总是人山人海。人声、狗声、吆喝声,声声入耳;男人、女
人、满是人,人人赶集。
我顺着热闹的人流向自由市场拥去。那里在干什么?里一层,外一层,比粽子还包得严实。我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唤,原来是卖皮包的。”我刚想转身走,忽然听到卖包的老板开口了:“放血大赔本!我家出了事,才把价压到这么低。唉,你们看,正宗羊皮、鹿皮包,今天不买明天就没了!” 对于这种兜售的叫卖声我早已听惯了,觉得好笑,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相信他?你看,在摊的四周拥着的男男女女,他们手里拿着包,来回地翻看,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去掏钱。他们也许被真假难辨的商品吓怕了。万一买回去是个牛皮纸、人造革的,不丢死人了?
正当人们犹豫不决时,从人群中拥入一位穿戴华丽的妇女。她伸出抹着红指甲油的手捡出一个样子很别致的包,那里按按,这里摸摸,再仔细打开包看看里面,谨慎极了,一副老行家的样子。那些犹豫不决的人都看着她,好像在等着这位行家做出最后的判定。那位妇人终于开口了:“老板,你的包不错,要在城里肯定贵得要命。你怎么卖这么便宜?”“唉,我孩子住了院,动手术,急需一笔钱,我才大出血,尽快卖出去。”“噢,我要两个,给,这是100元。” 正当这笔生意就要做成之际,从人群外又挤进一个人来,是个老头儿。他满脸笑容,也像是凑热闹的人。他看到女的掏钱买那包,就冲着那男老板喊开了:“唉,我说胜利,你跟你媳妇是咋的啦?小两口干嘛分那么清,老婆想要个包还得掏钱买,这是咋的啦?”这一通话使人群顿时像开了锅,人们都笑了。我看着那妇女,她显得很不自然,脸像涂了一层最深的胭脂,而且很不均匀,一双手不知该放哪儿,眼睛直瞅着男老板。男老板此时也低下了头。
她和他这是咋的啦?
【乙文】
他和她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与她成了信友。
从此,他的发信车便提高了。每当他有了什么不快,她的信就会像风一样驱散他心中的愁云;而当他有了困难时,她的信又会像一双有力的手支撑他渡过难关。对他来说,她已经成了一位人生的向导,一位知心的朋友。
后来,他把照片寄给了她,并且也想要一张她的照片。可她拒绝了。她说道:“我觉得人的长相是天生的,谁也改变不了。如果你因为我长得丑,而不愿与我继续通信,也正合我意。因为那样我们的情谊已成了‘空中楼阁’,毫无延续的意义!何去何从,悉请尊便!!!”从信中,他知道她生气了。那三个感叹号像把烙铁,烧得他的心好痛!“你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只是希望将来某一天相见时,咱们彼此认识。天哪!你怎么会误解了我呢?我以为我们已经灵犀相通,可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呢?”在回信中,他申明了自己的委曲。从那以后,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书信来往,彼此间更加融洽了。
火车马上就要到站了,他的心情是焦急?紧张?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她会来车站吗?”他怕她不来,但又怕看见她。这种感觉随着火车的进站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终于,他站在了月台上,看着往来穿梭的旅客与接送亲友的人们,他在寻找一位穿紫衣服的姑娘,这是他们预先商量好的,她穿紫衣服,而他背紫色皮包。他在寻找每一点紫色,他的心跳得厉害,提着包的手也有些发抖了,“她为什么还不来?”
月台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后只剩下了几个清洁工和列车员。刚刚开走的列车喷出的热
气弥漫了整个月台,而他的心却凉了。他把包甩在地上,一屁股坐了下来。两只手抱住头,他真的很想哭。也直到这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她了。
“你是在等一个穿紫衣服的姑娘吗?”
他抬起了头„„
(提示:题材选择有诸多要点,其中第一点就强调了要直接从生活中摄取“原汁原味的生活材料”,“是生活情景的真实记录”。一言以蔽之:“真”。甲文中的“我”深人生活,写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兜售场面,揭出了“妇人”作假的手段,表现了对行骗夫妻的嘲笑的感情,也含蓄地写出了行骗的不得人心以及行骗者本人也将受到良心的谴责。甲文成功的一大原因正是在于作者悉心观察生活、精心选择题材。乙文则不然,写的是自己根本不熟悉的虚假的“恋爱” 故事,胡编乱造就不可避免。故事公式化、人物语言书面化、主题一般化,而且漏洞百出——比如:两人误会既已消除,男的为何还会有女的不来接他的担忧?两人通信中便产生爱情,爱情基础是什么?由甲、乙文的比较阅读,可进一步体会如何才能选择好题材,进而写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