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救救孩子”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问题
课题名称: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有效管理与教育的研究 课题级别:县级
课题负责类别:参与
课题成果作者:王宁闽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运河中心小学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于是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着重论述目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旨在为下一步切实做好管理与教育留守儿童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 “亚健康”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唱得让人心酸。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 如果不能洁身自爱, 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问题儿童”。
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正奎对此很担心。他认为,如果无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权益,我们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一代,从而使社会陷入大量的“无因由对立”和矛盾冲突的漩涡中,这将是现代化和城市化不堪承受之重。留守儿童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具体表现
1、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监护力度不够,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甚至厌学逃学,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上学期末我特别统计了运河中心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的成绩,结果如下:
2 语文 数学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其他学生: 92.4 95% 87.8% 92.5 98% 86.7%
留守儿童: 84.3 88% 78.5% 90.4 90% 74.6%
从表格的数据对比上看, 正常家庭组两门科目的所有数据都高于留守儿童组。从家庭来看,父母是少年儿童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健康儿童心理的根本保证,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然而,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把孩子学业定位太低,只限于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部分务工子女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已完成的则在上高中或去打工这个叉路口徘徊,最终仍有不少人向“金钱”低头,选择了务工生涯。另一方面,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都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资料显示,有91.4%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而这些祖辈作为特殊的监护人群体,年龄普遍高,体力差,文盲比例高,教育方法因循守旧,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与留守儿童也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沟通障碍。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无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致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恶,甚至经常逃学。
2、“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扰。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出现了教育真空,成为有问题的“问题儿童”。由于其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 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表现出小偷小摸,欺骗撒谎,
3 甚至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拉帮结派、赌博、打架斗殴,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4、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二、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形成的原因
1、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情感的缺失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2、情感缺失形成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于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安
4 慰和关怀。大多存在着焦虑和紧张等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少年儿童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下快乐成长,然而留守儿童却失去了同龄孩子享有的严父慈母的爱。父母常年在外,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疏于管教,平日里与子女缺少沟通,即使是电话或书信的联系,也只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或成绩等外在的方面,往往忽略了孩子思想和心理的健康。0-14岁是孩子人生行为习惯,性格等定性的关键成长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作为父母却外出打工,无法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结果,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与寂寞,受了委屈无人安慰与开导,遇到困难无人指导与协助,让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幼小的他们过早体验了这种无助的感觉,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3、“空阁”催生读书无用论。外出务工的民工大都来自贫困的农村,外出的最终目的均是希望能尽快改变贫困的现状,早日建起自己的安乐窝—“小洋楼”等。因此,急切致富心理膨胀,相互攀比之风盛行,极少关注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甚至不闻不问。此外,部分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子女而心生内疚,于是采用“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一些留守儿童零用钱的数量不断增加,使用的自由度不断扩大,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与此同时,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拜金”思想抬头,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产生了厌学情绪,开始把人生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盖洋楼上,热衷于吃喝玩乐游,认为金钱万能,有了钱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不会被人看不起也不会被人取笑,结果很多学生小学或初中毕业就立即外出打工赚钱,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由于相对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中国教育报上做了这样一份调查 :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于学习成绩, 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5.1%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
5 想当年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现在也该是救救这些留守儿童的时候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或许留守儿童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虽不像躯体疾患那样有形地损害他们的健康,却在无形中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只有准确把握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也说“救救孩子”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问题
课题名称: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有效管理与教育的研究 课题级别:县级
课题负责类别:参与
课题成果作者:王宁闽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运河中心小学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于是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着重论述目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旨在为下一步切实做好管理与教育留守儿童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 “亚健康”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唱得让人心酸。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 如果不能洁身自爱, 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问题儿童”。
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正奎对此很担心。他认为,如果无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权益,我们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一代,从而使社会陷入大量的“无因由对立”和矛盾冲突的漩涡中,这将是现代化和城市化不堪承受之重。留守儿童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具体表现
1、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监护力度不够,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甚至厌学逃学,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上学期末我特别统计了运河中心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的成绩,结果如下:
2 语文 数学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其他学生: 92.4 95% 87.8% 92.5 98% 86.7%
留守儿童: 84.3 88% 78.5% 90.4 90% 74.6%
从表格的数据对比上看, 正常家庭组两门科目的所有数据都高于留守儿童组。从家庭来看,父母是少年儿童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健康儿童心理的根本保证,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然而,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把孩子学业定位太低,只限于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部分务工子女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已完成的则在上高中或去打工这个叉路口徘徊,最终仍有不少人向“金钱”低头,选择了务工生涯。另一方面,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都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资料显示,有91.4%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而这些祖辈作为特殊的监护人群体,年龄普遍高,体力差,文盲比例高,教育方法因循守旧,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与留守儿童也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沟通障碍。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无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致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恶,甚至经常逃学。
2、“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扰。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出现了教育真空,成为有问题的“问题儿童”。由于其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 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表现出小偷小摸,欺骗撒谎,
3 甚至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拉帮结派、赌博、打架斗殴,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4、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二、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形成的原因
1、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情感的缺失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2、情感缺失形成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于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安
4 慰和关怀。大多存在着焦虑和紧张等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少年儿童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下快乐成长,然而留守儿童却失去了同龄孩子享有的严父慈母的爱。父母常年在外,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疏于管教,平日里与子女缺少沟通,即使是电话或书信的联系,也只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或成绩等外在的方面,往往忽略了孩子思想和心理的健康。0-14岁是孩子人生行为习惯,性格等定性的关键成长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作为父母却外出打工,无法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结果,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与寂寞,受了委屈无人安慰与开导,遇到困难无人指导与协助,让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幼小的他们过早体验了这种无助的感觉,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3、“空阁”催生读书无用论。外出务工的民工大都来自贫困的农村,外出的最终目的均是希望能尽快改变贫困的现状,早日建起自己的安乐窝—“小洋楼”等。因此,急切致富心理膨胀,相互攀比之风盛行,极少关注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甚至不闻不问。此外,部分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子女而心生内疚,于是采用“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一些留守儿童零用钱的数量不断增加,使用的自由度不断扩大,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与此同时,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拜金”思想抬头,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产生了厌学情绪,开始把人生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盖洋楼上,热衷于吃喝玩乐游,认为金钱万能,有了钱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不会被人看不起也不会被人取笑,结果很多学生小学或初中毕业就立即外出打工赚钱,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由于相对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中国教育报上做了这样一份调查 :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于学习成绩, 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5.1%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
5 想当年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现在也该是救救这些留守儿童的时候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或许留守儿童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虽不像躯体疾患那样有形地损害他们的健康,却在无形中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只有准确把握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