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
朱先泽
丁玲的散文《风雨中忆萧红》作于1942年4月25日,延安同志们得知左翼著名女作家萧红已于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的噩耗后,在5月1日下午2时于文抗作家俱乐部举行追悼会,丁玲在会上致了开会词。6月15日《谷雨》1卷5期初刊此文。
萧红之死,无疑是此文的触发点,但延安的“风雨”理当是此文“薄发”之“厚积”载体,是成此文的主因。“风雨中”是文眼。丁玲与萧红都出生于没落大地主家庭,都有过三次刻骨铭心的婚恋,都极富反叛封建传统意识,她们用作品与行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均对包办婚姻进行了出色的抗争,不屈服命运的奴役。她们都是大才女,只是一个柔弱多病,自理能力差,一个体健好胜,爱独当一面罢了。萧红之死,对丁玲这位身处困境的强女子来说,真有唇亡齿寒之忧。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虽是气候的实写,却更是政治风雨的暗喻与象征。在写此文之前,丁玲因《“三八节”有感》和签发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惹出了大祸。闭门思过,她吃亏在没有吃透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报告实质精神,南辕北辙了。丁玲同志作为烈士家属,她是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魔爪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门心思只想当红军上前线去杀敌,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傻劲十足的丁玲便带头写了不少杂文,公开号召大伙“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丢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我们需要杂文》)当时尚无“阳谋”一说,但从后来不打自招的周扬公开宣布的史料得知,蒙在鼓里的丁玲,的确已内定成了“延安时期暴露黑暗派的头头”。毛泽东当时说的是“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是王实味挂帅,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
风云突变,缺少知己谈心“闷在窑洞里的日子”难熬,丁玲祈盼“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不再“成天盖在头上”。她轻视“随风而倒的桃李”,憎恶投井下石的小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的丁玲,对冷枪暗箭、被嫉讽所痛苦,“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她纯洁的投奔延安圣地当红军的动机竟然也被歪曲了。中共党校校长康生公开散播“丁玲在南京自首过,没有资格到党校来”的莫须有罪状,此时更起了压顶作用,所以丁玲清楚地看出:“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她决心在“风雨中”迎接考验,迎接风雨后的月光和日出。
“那些死去的或正在受着难的”、“天涯的故人”,一时都浮现在丁玲脑际。《风雨中忆萧红》可谓丁玲的内心独白、丁玲的雷电颂、丁玲的肺腑之言。瞿秋白、端木蕻良、胡风、鲁迅的身影音容,烘托倍衬着风雨中的萧红和丁玲闪现着。丁玲无怨无悔于及时说出了“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文章不是为着荣誉,只是为着真理。”(《我们需要杂文》)
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在与地下党组织的周扬接头前,先从鲁迅口中了解上海的虚实,他倍受指责与埋怨,解放后更受到周扬的排挤与迫害。在路线斗争中被贬斥了的瞿秋白,“他那种二重的生活使他在临死时还不能免于有所申诉”。“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丁玲惶惶不安,忧心重重。丁玲曾鼓励萧军“放炮”——提批评意见,她认为对于错误倾向不能“大度与宽容”,“把握斗争的原则性,展开深刻的、泼辣的自我批评,毫不宽容地指斥应该克服、而还没有克服,或者借辞延迟克服的现象,都是不对的。(《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不知深浅,口直心快的萧军在批斗围攻王实味的会上,居然也捅马蜂窝,为王实味不能申辩而抱不平,引火烧身。丁玲弓在弦上不能不发,对萧军说了几句过头话,绝情话,以示划清界线,设身处地,应能理解。丁玲不知毛泽东与江青结婚,以为是一般请客吃饭,又急于骑马去六十里外的幼儿园看女儿,误失
了良机,造成了不必有的误解,留下了苦恼的芥蒂。细节不可忽视。1942年2月15日春节时,丁玲与陈明结婚也是冲破了重重阻力的。这些情况之所以提及,皆与“肮脏的云”有关系,与《风雨中忆萧红》文中的费解隐语有牵连。
“我们似乎没有一次谈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
“我要借这风雨,寄语你们,死去的,未死的朋友们,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丁玲决心为真理而斗争到明天。
“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
“我为明天的胜地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丁玲全集》,则是永生丁玲的精神家园。死者长已矣,生者悲戚戚。《“三八节”有感》与《风雨中忆萧红》,可说是同病相怜、无可奈何、悲愤不已时的叹息;也是对萧红人生悲剧的共鸣回响。丁玲同志啊,您的言外之意有千钧之力,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提出呢?”丁玲作为女人,她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与痛苦啊!
《风雨中忆萧红》的出发点十分明确,丁玲以战友与文友为镜,以昨日的历史为镜,奉劝同志们不可做出让仇者快,使亲者痛的蠢事来,应当团结一切要求进步的人,以大局和真理为重,绝不可以伤害同志为荣为乐。此文是丁玲向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交出的一颗丹心,她当然希望党中央因之引起对自己困难险恶处境的特别关注,也可以说是丁玲向党中央的庄严进言与求救信号。事与愿违,斗争进一步升级,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7月15日,康生作《抡救失足者》报告,导致反特斗争进一步扩大化,丁玲陷入了难熬的岁月,这是后话。整风运动乱讲乱咬的人很多。
萧红从香港寄信给白朗:“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却感到寂寞!在这里我没有交往,因为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1938年1月,萧红同萧军、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应李公仆邀请赴民族大学任教。不久,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经延安也到了西安。二萧在西安婚变。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萧红在香港玛丽医院病逝前,留下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遗书,含恨与世长辞。她生前是不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原文名句:“他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臀部盖有老旧的封建印章”呢?才女萧红啊,至今我们还能听到您的哭诉:“我爱萧军,今天还爱,,,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你们男子为什么那样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这是《生死场》、《呼兰河传》的作者撕心裂肺的呐喊声。萧军、丁玲等亲近者对她的作品的嘲弄、曲解,对她个性的改造与政治观念的强求,使她格外孤独。鲁迅的教导引导她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她要争回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做任何人的奴隶或奴才。敢于正视现实的各方面,对人对己,都不用瞒与骗造出奇妙套路和逃路,以求一时的安慰与满足。她不爱看同室操戈,她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清静,选择了贫病交加后的死亡。
我突然记起了萧红对作家聂绀弩的叹息:“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丁玲的老伴陈明同志在电话中回答我说:“4月25日那天,真的下了小雨。”
文章内容解析:(全面、系统、清楚)
《风雨中忆萧红》是一篇怀念散文。有一些句子写得非常精彩,有内涵。“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绝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只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我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时代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呢!”“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失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份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止在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且还要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狭隘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丁玲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感情真挚,总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作家具有宽阔的胸襟,一往无前的勇气,坚持理想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的所思、所悟:(运用案例,具体、深刻剖析)
通观《风雨中忆萧红》,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散文文本,文本的写作时间非常独特,这是丁玲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议召开前夕以及丁玲的历史清白问题重新被人提出之后,丁玲的一次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可以说是丁玲文学真正回归的一次情感的真切展现。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一个出名的作家要实现文学和思想的转向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丁玲在三十年代有自己的文学写作风格,到延安之后这样的文学写作风格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延安的文艺界氛围,丁玲有她的苦衷。
萧红死讯的传来为丁玲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但延安的“风雨”理当是此文“薄发”之“厚积”载体,是成此文的主因。“风雨中”是文眼。丁玲与萧红都出生于没落大地主家庭,都有过三次刻骨铭心的婚恋,都极富反叛封建传统意识,她们用作品与行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均对包办婚姻进行了出色的抗争,不屈服命运的奴役。她们都是大才女,只是一个柔弱多病,自理能力差,一个体健好胜,爱独当一面罢了。萧红之死,对丁玲这位身处困境的强女子来说,真有唇亡齿寒之忧。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虽是气候的实写,却更是政治风雨的暗喻与象征。在写此文之前,丁玲因《“三八节”有感》和签发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惹出了大祸。闭门思过,她吃亏在没有吃透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报告实质精神,南辕北辙了。丁玲同志作为烈士家属,她是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魔爪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门心思只想当红军上前线去杀敌,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傻劲十足的丁玲便带头写了不少杂文,公开号召大伙“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丢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我们需要杂文》)当时尚无“阳谋”一说,但从后来不打自招的周扬公开宣布的史料得知,蒙在鼓里的丁玲,的确已内定成了“延安时期暴露黑暗派的头头”。毛泽东当时说的是“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是王实味挂帅,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
风云突变,缺少知己谈心“闷在窑洞里的日子”难熬,丁玲祈盼“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不再“成天盖在头上”。她轻视“随风而倒的桃李”,憎恶投井下石的小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的丁玲,对冷枪暗箭、被嫉讽所痛苦,“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她纯洁的投奔延安圣地当红军的动机竟然也被歪曲了。中共党校校长康生公开散播“丁玲在南京自首过,没有资格到党校来”的莫须有罪状,此时更起了压顶作用,所以丁玲清楚地看出:“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她决心在“风雨中”迎接考验,迎接风雨后的月光和日出。
“那些死去的或正在受着难的”、“天涯的故人”,一时都浮现在丁玲脑际。《风雨中忆萧红》可谓丁玲的内心独白、丁玲的雷电颂、丁玲的肺腑之言。瞿秋白、端木蕻良、胡风、鲁迅的身影音容,烘托倍衬着风雨中的萧红和丁玲闪现着。丁玲无怨无悔于及时说出了“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文章不是为着荣誉,只是为着真理。”
《风雨中忆萧红》的出发点十分明确,丁玲以战友与文友为镜,以昨日的历史为镜,奉劝同志们不可做出让仇者快,使亲者痛的蠢事来,应当团结一切要求进步的人,以大局和真理为重,绝不可以伤害同志为荣为乐。此文是丁玲向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交出的一颗丹心,她当然希望党中央因之引起对自己困难险恶处境的特别关注,也可以说是丁玲向党中央的庄严进言与求救信号。
阅读丁玲作品,仿佛走入了她那个特定的时代,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的形象伫立在眼前。她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冷静的头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胆有识,有责任感的人。她敢于大胆揭露当时的解放区存在的种种弊端,鞭挞落后的小农意识,暴露狭隘自私的国民性弱点。同时丁玲是一个胸怀宽阔,理想坚定的革命者。她总是面对现实,剖析现实,鼓舞人们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哪怕历经坎坷,而不计较个人得失。阅读丁玲作品,使我们的思想受到洗礼,它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和困难,那就是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不懈的努力。好的文学作品总带给人以思考和启迪,以温暖和力量。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
朱先泽
丁玲的散文《风雨中忆萧红》作于1942年4月25日,延安同志们得知左翼著名女作家萧红已于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的噩耗后,在5月1日下午2时于文抗作家俱乐部举行追悼会,丁玲在会上致了开会词。6月15日《谷雨》1卷5期初刊此文。
萧红之死,无疑是此文的触发点,但延安的“风雨”理当是此文“薄发”之“厚积”载体,是成此文的主因。“风雨中”是文眼。丁玲与萧红都出生于没落大地主家庭,都有过三次刻骨铭心的婚恋,都极富反叛封建传统意识,她们用作品与行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均对包办婚姻进行了出色的抗争,不屈服命运的奴役。她们都是大才女,只是一个柔弱多病,自理能力差,一个体健好胜,爱独当一面罢了。萧红之死,对丁玲这位身处困境的强女子来说,真有唇亡齿寒之忧。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虽是气候的实写,却更是政治风雨的暗喻与象征。在写此文之前,丁玲因《“三八节”有感》和签发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惹出了大祸。闭门思过,她吃亏在没有吃透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报告实质精神,南辕北辙了。丁玲同志作为烈士家属,她是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魔爪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门心思只想当红军上前线去杀敌,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傻劲十足的丁玲便带头写了不少杂文,公开号召大伙“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丢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我们需要杂文》)当时尚无“阳谋”一说,但从后来不打自招的周扬公开宣布的史料得知,蒙在鼓里的丁玲,的确已内定成了“延安时期暴露黑暗派的头头”。毛泽东当时说的是“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是王实味挂帅,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
风云突变,缺少知己谈心“闷在窑洞里的日子”难熬,丁玲祈盼“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不再“成天盖在头上”。她轻视“随风而倒的桃李”,憎恶投井下石的小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的丁玲,对冷枪暗箭、被嫉讽所痛苦,“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她纯洁的投奔延安圣地当红军的动机竟然也被歪曲了。中共党校校长康生公开散播“丁玲在南京自首过,没有资格到党校来”的莫须有罪状,此时更起了压顶作用,所以丁玲清楚地看出:“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她决心在“风雨中”迎接考验,迎接风雨后的月光和日出。
“那些死去的或正在受着难的”、“天涯的故人”,一时都浮现在丁玲脑际。《风雨中忆萧红》可谓丁玲的内心独白、丁玲的雷电颂、丁玲的肺腑之言。瞿秋白、端木蕻良、胡风、鲁迅的身影音容,烘托倍衬着风雨中的萧红和丁玲闪现着。丁玲无怨无悔于及时说出了“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文章不是为着荣誉,只是为着真理。”(《我们需要杂文》)
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在与地下党组织的周扬接头前,先从鲁迅口中了解上海的虚实,他倍受指责与埋怨,解放后更受到周扬的排挤与迫害。在路线斗争中被贬斥了的瞿秋白,“他那种二重的生活使他在临死时还不能免于有所申诉”。“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丁玲惶惶不安,忧心重重。丁玲曾鼓励萧军“放炮”——提批评意见,她认为对于错误倾向不能“大度与宽容”,“把握斗争的原则性,展开深刻的、泼辣的自我批评,毫不宽容地指斥应该克服、而还没有克服,或者借辞延迟克服的现象,都是不对的。(《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不知深浅,口直心快的萧军在批斗围攻王实味的会上,居然也捅马蜂窝,为王实味不能申辩而抱不平,引火烧身。丁玲弓在弦上不能不发,对萧军说了几句过头话,绝情话,以示划清界线,设身处地,应能理解。丁玲不知毛泽东与江青结婚,以为是一般请客吃饭,又急于骑马去六十里外的幼儿园看女儿,误失
了良机,造成了不必有的误解,留下了苦恼的芥蒂。细节不可忽视。1942年2月15日春节时,丁玲与陈明结婚也是冲破了重重阻力的。这些情况之所以提及,皆与“肮脏的云”有关系,与《风雨中忆萧红》文中的费解隐语有牵连。
“我们似乎没有一次谈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
“我要借这风雨,寄语你们,死去的,未死的朋友们,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丁玲决心为真理而斗争到明天。
“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
“我为明天的胜地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丁玲全集》,则是永生丁玲的精神家园。死者长已矣,生者悲戚戚。《“三八节”有感》与《风雨中忆萧红》,可说是同病相怜、无可奈何、悲愤不已时的叹息;也是对萧红人生悲剧的共鸣回响。丁玲同志啊,您的言外之意有千钧之力,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提出呢?”丁玲作为女人,她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与痛苦啊!
《风雨中忆萧红》的出发点十分明确,丁玲以战友与文友为镜,以昨日的历史为镜,奉劝同志们不可做出让仇者快,使亲者痛的蠢事来,应当团结一切要求进步的人,以大局和真理为重,绝不可以伤害同志为荣为乐。此文是丁玲向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交出的一颗丹心,她当然希望党中央因之引起对自己困难险恶处境的特别关注,也可以说是丁玲向党中央的庄严进言与求救信号。事与愿违,斗争进一步升级,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7月15日,康生作《抡救失足者》报告,导致反特斗争进一步扩大化,丁玲陷入了难熬的岁月,这是后话。整风运动乱讲乱咬的人很多。
萧红从香港寄信给白朗:“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却感到寂寞!在这里我没有交往,因为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1938年1月,萧红同萧军、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应李公仆邀请赴民族大学任教。不久,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经延安也到了西安。二萧在西安婚变。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萧红在香港玛丽医院病逝前,留下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遗书,含恨与世长辞。她生前是不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原文名句:“他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臀部盖有老旧的封建印章”呢?才女萧红啊,至今我们还能听到您的哭诉:“我爱萧军,今天还爱,,,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你们男子为什么那样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这是《生死场》、《呼兰河传》的作者撕心裂肺的呐喊声。萧军、丁玲等亲近者对她的作品的嘲弄、曲解,对她个性的改造与政治观念的强求,使她格外孤独。鲁迅的教导引导她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她要争回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做任何人的奴隶或奴才。敢于正视现实的各方面,对人对己,都不用瞒与骗造出奇妙套路和逃路,以求一时的安慰与满足。她不爱看同室操戈,她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清静,选择了贫病交加后的死亡。
我突然记起了萧红对作家聂绀弩的叹息:“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丁玲的老伴陈明同志在电话中回答我说:“4月25日那天,真的下了小雨。”
文章内容解析:(全面、系统、清楚)
《风雨中忆萧红》是一篇怀念散文。有一些句子写得非常精彩,有内涵。“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绝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只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我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时代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呢!”“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失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份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止在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且还要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狭隘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丁玲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感情真挚,总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作家具有宽阔的胸襟,一往无前的勇气,坚持理想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的所思、所悟:(运用案例,具体、深刻剖析)
通观《风雨中忆萧红》,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散文文本,文本的写作时间非常独特,这是丁玲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议召开前夕以及丁玲的历史清白问题重新被人提出之后,丁玲的一次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可以说是丁玲文学真正回归的一次情感的真切展现。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一个出名的作家要实现文学和思想的转向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丁玲在三十年代有自己的文学写作风格,到延安之后这样的文学写作风格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延安的文艺界氛围,丁玲有她的苦衷。
萧红死讯的传来为丁玲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但延安的“风雨”理当是此文“薄发”之“厚积”载体,是成此文的主因。“风雨中”是文眼。丁玲与萧红都出生于没落大地主家庭,都有过三次刻骨铭心的婚恋,都极富反叛封建传统意识,她们用作品与行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均对包办婚姻进行了出色的抗争,不屈服命运的奴役。她们都是大才女,只是一个柔弱多病,自理能力差,一个体健好胜,爱独当一面罢了。萧红之死,对丁玲这位身处困境的强女子来说,真有唇亡齿寒之忧。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虽是气候的实写,却更是政治风雨的暗喻与象征。在写此文之前,丁玲因《“三八节”有感》和签发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惹出了大祸。闭门思过,她吃亏在没有吃透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报告实质精神,南辕北辙了。丁玲同志作为烈士家属,她是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魔爪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门心思只想当红军上前线去杀敌,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傻劲十足的丁玲便带头写了不少杂文,公开号召大伙“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丢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我们需要杂文》)当时尚无“阳谋”一说,但从后来不打自招的周扬公开宣布的史料得知,蒙在鼓里的丁玲,的确已内定成了“延安时期暴露黑暗派的头头”。毛泽东当时说的是“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是王实味挂帅,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
风云突变,缺少知己谈心“闷在窑洞里的日子”难熬,丁玲祈盼“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不再“成天盖在头上”。她轻视“随风而倒的桃李”,憎恶投井下石的小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的丁玲,对冷枪暗箭、被嫉讽所痛苦,“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她纯洁的投奔延安圣地当红军的动机竟然也被歪曲了。中共党校校长康生公开散播“丁玲在南京自首过,没有资格到党校来”的莫须有罪状,此时更起了压顶作用,所以丁玲清楚地看出:“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她决心在“风雨中”迎接考验,迎接风雨后的月光和日出。
“那些死去的或正在受着难的”、“天涯的故人”,一时都浮现在丁玲脑际。《风雨中忆萧红》可谓丁玲的内心独白、丁玲的雷电颂、丁玲的肺腑之言。瞿秋白、端木蕻良、胡风、鲁迅的身影音容,烘托倍衬着风雨中的萧红和丁玲闪现着。丁玲无怨无悔于及时说出了“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文章不是为着荣誉,只是为着真理。”
《风雨中忆萧红》的出发点十分明确,丁玲以战友与文友为镜,以昨日的历史为镜,奉劝同志们不可做出让仇者快,使亲者痛的蠢事来,应当团结一切要求进步的人,以大局和真理为重,绝不可以伤害同志为荣为乐。此文是丁玲向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交出的一颗丹心,她当然希望党中央因之引起对自己困难险恶处境的特别关注,也可以说是丁玲向党中央的庄严进言与求救信号。
阅读丁玲作品,仿佛走入了她那个特定的时代,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的形象伫立在眼前。她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冷静的头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胆有识,有责任感的人。她敢于大胆揭露当时的解放区存在的种种弊端,鞭挞落后的小农意识,暴露狭隘自私的国民性弱点。同时丁玲是一个胸怀宽阔,理想坚定的革命者。她总是面对现实,剖析现实,鼓舞人们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哪怕历经坎坷,而不计较个人得失。阅读丁玲作品,使我们的思想受到洗礼,它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和困难,那就是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不懈的努力。好的文学作品总带给人以思考和启迪,以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