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大有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抛开花草闲情,小性情和琐碎事,丢弃无病呻吟的惆怅和故作深情的朦胧,原来以大人物,大事件,大道理入题,散文可以写得如此酣畅淋漓,回肠荡气;政治类的题材原来也可以摆脱干干巴巴的说教,与文学性融洽的那么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且有留给人棉长隽永的意味。
看多了花花草草,风花雪月的文字;读多了琐碎细小,无病呻吟的散文,心中常常会产生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无奈的绵软以及腻味的厌倦。也不是说这类文章的文笔不佳,或者说文章的作者缺乏才气,实在是这类散文在提供给人们阅读的同时,能提升读者“精 ,气,神”的主旨太少 。
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读着梁衡的文字,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长,震耳发聩的历史叙述的感染,被那一个个彪炳的史册,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感动,那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无论是金戈铁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痛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还是”振臂一呼,跃向黑暗“,舍弃生命,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革命先驱瞿秋白;也无论是1700多年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哲人诸葛亮;还是那胸襟博大,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几次落难,几经沉浮,大智大勇,矢志不移,带领共和国走上了新的长征的伟人邓小平······梁衡笔下流淌出的是篇篇精品,字字珠玑。掩卷之余,再三咀嚼,回味弥远。这些精美的文字除带给我阅读上的艺术审美愉悦之外,更多的是责任的深深思念。
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面对民族历史的突变,面对国家兴衰,面对人民遭难,多少国之栋梁义不容辞的肩担起道义,舍身救社稷。
沙场英雄,爱国将领辛弃疾,当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之时,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笔走龙蛇,泪洒宣纸,“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登危楼,望长安——他一生都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卧马横刀,驰骋沙场用血和泪报华夏的机会!稼轩将责任抗上肩,可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往何处使哪?在那个朝廷和苟安的时代,那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唯有随着滔滔江水,掩埋在历史长河的浪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位中国最后一代“罪臣”,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功臣,铁骨铮铮,上书道光帝力主禁烟,并在南海并点燃了硝烟的熊熊烈火,然他的雄心壮志未酬却被朝廷发配新疆大漠之中,可他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民族之责,紧系心头,以罪臣的身份在伊利带头捐银垦荒,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在那个忠臣见逐,弃而不用的时代,林则徐摆脱了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历史因而记住了他的不朽。 秀而苍白的面容,年轻而柔弱的双肩,一个书生,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却以柔弱之躯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以珠玉之身出演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瞿秋白,这个已深深刻入史册的名字,在他生命的渡口,没有为成为文学泰斗而停泊,也没有为成为一名金石家或名医而靠岸。当他目睹了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毅然登上了那条载着光明和烈焰的小舟······他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之舟也许最终没有靠岸,但他从容斗敌,英勇就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却被历史永世铭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秋白扛起了肩上的责任,也扛起了历史的希冀。
读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枝笔勾勒出来。很佩服先生跨越时空的想象力,或者说,先生是真的用心去感悟了一番,所谓“苦苦用情“,否则,又怎能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讲我们早已”认识“的古人化为身边的挚友,或是挚友。时间和时空的遥隔,就在用心感受的同时,化作笔尖与纸的亲密了。有人说,”好散文总是以心灵的形式存在“。握笔之人必定早于笔下之人有精神上的冲突,思维上的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 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有些异化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与娱乐的充斥,正逐渐使我们的心灵趋向枯竭,那就不妨于繁忙中暂时抽出身来,读一读梁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许,他们就是那一眼你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无尽的润泽。
高二语文组:刘瑜
2015.01.20.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大有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抛开花草闲情,小性情和琐碎事,丢弃无病呻吟的惆怅和故作深情的朦胧,原来以大人物,大事件,大道理入题,散文可以写得如此酣畅淋漓,回肠荡气;政治类的题材原来也可以摆脱干干巴巴的说教,与文学性融洽的那么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且有留给人棉长隽永的意味。
看多了花花草草,风花雪月的文字;读多了琐碎细小,无病呻吟的散文,心中常常会产生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无奈的绵软以及腻味的厌倦。也不是说这类文章的文笔不佳,或者说文章的作者缺乏才气,实在是这类散文在提供给人们阅读的同时,能提升读者“精 ,气,神”的主旨太少 。
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读着梁衡的文字,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长,震耳发聩的历史叙述的感染,被那一个个彪炳的史册,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感动,那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无论是金戈铁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痛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还是”振臂一呼,跃向黑暗“,舍弃生命,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革命先驱瞿秋白;也无论是1700多年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哲人诸葛亮;还是那胸襟博大,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几次落难,几经沉浮,大智大勇,矢志不移,带领共和国走上了新的长征的伟人邓小平······梁衡笔下流淌出的是篇篇精品,字字珠玑。掩卷之余,再三咀嚼,回味弥远。这些精美的文字除带给我阅读上的艺术审美愉悦之外,更多的是责任的深深思念。
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面对民族历史的突变,面对国家兴衰,面对人民遭难,多少国之栋梁义不容辞的肩担起道义,舍身救社稷。
沙场英雄,爱国将领辛弃疾,当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之时,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笔走龙蛇,泪洒宣纸,“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登危楼,望长安——他一生都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卧马横刀,驰骋沙场用血和泪报华夏的机会!稼轩将责任抗上肩,可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往何处使哪?在那个朝廷和苟安的时代,那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唯有随着滔滔江水,掩埋在历史长河的浪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位中国最后一代“罪臣”,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功臣,铁骨铮铮,上书道光帝力主禁烟,并在南海并点燃了硝烟的熊熊烈火,然他的雄心壮志未酬却被朝廷发配新疆大漠之中,可他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民族之责,紧系心头,以罪臣的身份在伊利带头捐银垦荒,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在那个忠臣见逐,弃而不用的时代,林则徐摆脱了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历史因而记住了他的不朽。 秀而苍白的面容,年轻而柔弱的双肩,一个书生,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却以柔弱之躯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以珠玉之身出演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瞿秋白,这个已深深刻入史册的名字,在他生命的渡口,没有为成为文学泰斗而停泊,也没有为成为一名金石家或名医而靠岸。当他目睹了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毅然登上了那条载着光明和烈焰的小舟······他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之舟也许最终没有靠岸,但他从容斗敌,英勇就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却被历史永世铭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秋白扛起了肩上的责任,也扛起了历史的希冀。
读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枝笔勾勒出来。很佩服先生跨越时空的想象力,或者说,先生是真的用心去感悟了一番,所谓“苦苦用情“,否则,又怎能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讲我们早已”认识“的古人化为身边的挚友,或是挚友。时间和时空的遥隔,就在用心感受的同时,化作笔尖与纸的亲密了。有人说,”好散文总是以心灵的形式存在“。握笔之人必定早于笔下之人有精神上的冲突,思维上的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 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有些异化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与娱乐的充斥,正逐渐使我们的心灵趋向枯竭,那就不妨于繁忙中暂时抽出身来,读一读梁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许,他们就是那一眼你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无尽的润泽。
高二语文组:刘瑜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