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菲与顾俊
题目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葛菲与顾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的羽毛球运动员。她们的女双配对,所向无敌。自1996年至1999年间,她们在国际比赛中从未输过一场,那种默契的配合令人赞叹。
可有谁想到,这号称“东方不败”的拍档,虽然在场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但在场外却私交甚少。葛菲回忆说:“两人在一起的这么多年里,私下只一起吃过一次饭。”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葛菲和顾俊从不住在一起。
她们在生活中很少往来,原来是教练的刻意安排,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
读了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你要说些什么?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出来。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1. 审题与立意
先来明确材料的类型。根据所选取材料来源的不同,材料作文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时事型材料,二是文学作品型材料,三是理论观点型材料。很显然,本材料属于社会时事型材料。这类材料要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
再来读懂材料。本则材料总共有三节。第一节叙述了一个现象——女双配对,所向无敌;第二节叙述了相关联的背景资料——场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但在场外却私交甚少;第三节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整则材料主要内容即为:结果——女双配对,场上所向无敌,场外却私交甚少;原因——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我们采用“由果溯因法”来打开思维的通道。
据此我们可从参与者的角度,拟出以下立意:
(1)选手的角度:距离产生美,距离的效果,人际关系重相知轻相处,君子之交淡如水。
(2)教练的角度:营造距离,保持距离,把握好“度”,团队有力量。
当然,也可以反向立意:如果私下相处融洽的话,对于场上的比赛更有帮助。
2. 适合本题的名言和素材
(1)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儿分寸,有一点儿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花未全开月未圆”。——文化学者于丹
(2)真正的友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
(3)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距离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复旦大学教师陈果
(4)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5)“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作家梁实秋
3. 可拟出以下标题
(1)距离产生美
(2)万事“度”为先
(3)花未全开月未圆
距离产生美
葛菲和顾俊是号称“东方不败”的一对羽毛球拍档,她们在赛场上默契配合,在私下却始终保持距离,并不深交,这不是因为她们俩关系不好,而是她们的教练深谙距离产生美的哲理,因而这样要求她们。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花才会耀眼绚烂,永不凋谢。
适当的距离是保持人与人之间新鲜关系的冰箱。没有这层距离,恐怕再美好的关系也会变质。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无限的女子,无数人为之倾倒,其中包括哲学大师金岳霖。可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这一选择形成了金、林二人之间永远的距离。因这距离,金岳霖一直对林徽因保有欣赏,终身未娶,并写出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为他与林徽因的情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梁思成、林徽因虽然走到了一起,可在林徽因去世不久,梁思成便再度成婚,也许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了距离所致。
可见,太过亲密的关系反而会导致人与人渐渐疏远,甚至分道扬镳。或许,这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只有保持适当距离,我们才能看见那份美好。如果亲密无间,可能反而会忽略了那份美好,看到的全是瑕疵与缺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故意与他人拉开距离,没有亲密的家人、朋友,一切只保持泛泛之交,而是应有分寸、明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
葛菲与顾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却私下只在一起吃过一次饭,这未免太过苛求,也没有必要。在我看来,保持适当的距离的意义在于放下自己与他人的矛盾。
距离不是刻意拉开的,要想保持人们之间的距离之美,就应放下那些小矛盾,多关注对方的美丽之处。面对郭沫若在报纸上对自己的批判,沈从文也曾痛苦不堪,也曾愤恨,但他最终保持了冷静与克制,没有反击,而是坦然放下,潜心研究古服饰,最终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这本著作赢得了郭沫若的肯定,郭沫若亲自为书写序言。正是这种退让,让沈、郭二人保持了距离,也收获了无关政治的纯粹学术肯定。
张爱玲曾说:“向日葵告诉我们:只要面向阳光生长,日子就会变得单纯美好。”的确,人与人之间交往难免有摩擦、矛盾产生,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能做的便是,在矛盾暴露前,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永保新鲜;在矛盾突出后,放下小仇恨,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必如此遥远。
面向阳光,用心经营,我们会发现:距离产生美。
考场点评
开篇首先概述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观点——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花才会耀眼绚烂,永不凋谢。接着分别以林徽因与梁思成、金岳霖两人的关系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让人际关系保鲜的分论点。然后从如何保持美好关系的角度论述结论——下矛盾,放大对方的美丽;并通过郭沫若和沈从文的例子来分析。作者对现代文学掌故极为熟谙,对经典论据信手拈来的使用,构成文章文采斐然、意蕴深刻的特质。 (张福圣)
葛菲与顾俊
美,需要一个距离
刺猬在寒冷的冬天想要靠在一起取暖,可是靠得太近就被彼此的刺所伤,太远又无法取暖。
其实,它们只需要一个恰当的距离。
羽毛球女双“东方不败”组合在场上所向披靡,场外却私交甚少。人们究其原因,却发现这原来是教练的刻意安排,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正是私下这恰当的距离使她们在场上亲密无间,配合默契。
距离太近难以相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曾提出一个“电梯效应”:在拥挤的环境里大家都非常小心,自觉接受道德约束,尽量不与周围人的身体过多接触。人们在电梯狭小的空间里会感到不适烦闷,而出了电梯便会好转,这是由于电梯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让人感觉领地被侵犯导致的效应。我们在观赏一些名画时总想要靠近观看,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却不知道后退,而一些西方名画往往要远看才能看到它的美与价值。
那么,一味地远观是否可取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距离太远便会让人产生隔阂,就像刺猬一样,无法取暖。
正像孔子所言:“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意思为对一个人亲近了,他对你不尊重,疏远了则有怨言。北魏名臣崔浩,早期和太武帝精诚合作,北御柔然,南胁东晋,称霸一时,可惜后来,二者政见不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在太武帝晚年性情大变之时,崔浩因《国书》事件惨遭刑戮。假若他能有为臣之觉悟,与太武帝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也许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卞之琳在《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呀,正是因为彼此之间若即若离,才能互为风景,产生无穷的美感。可见,若即若离,方为距离之道。
三国时期的贾诩便是深谙此道之人。董卓死后,他替李傕、郭汜二人谋划,攻下长安,李、郭二人对他感激不尽,欲封他为侯,他却不贪功劳,坚决不受,称只是保命的计谋,谈不上什么功劳,不让自己功高震主。后来他劝张绣率众投奔曹操,在曹操身边时,他依旧与之保持了一种微妙的距离,既不让曹操觉得他聪明盖世,不可驾驭,又不让曹操觉得他百无一用。正是因为他保持着与当权者之间合适的距离,所以能够安享余年,位列三公。
有人说,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不相交,有永恒的距离。
我要说,旋转木马是最美好的游戏,永恒的距离带来了永恒的美。
距离之美,方寸之间。
考场点评
开篇先用刺猬过冬的生活常识引出中心论点:需要一个恰当的距离。接着从正面论述了“距离太近难以相处”分论点,并辩证地说明“一味地远观也是不可取的”,并通过崔浩和贾诩的例子一正一反论证观点。“若即若离,方为距离之道”“距离之关,方寸之间”都是观点的清楚表述。经典的论据、诗文的引用,为文章增辉不少。
(张福圣)
葛菲与顾俊
题目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葛菲与顾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的羽毛球运动员。她们的女双配对,所向无敌。自1996年至1999年间,她们在国际比赛中从未输过一场,那种默契的配合令人赞叹。
可有谁想到,这号称“东方不败”的拍档,虽然在场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但在场外却私交甚少。葛菲回忆说:“两人在一起的这么多年里,私下只一起吃过一次饭。”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葛菲和顾俊从不住在一起。
她们在生活中很少往来,原来是教练的刻意安排,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
读了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你要说些什么?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出来。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1. 审题与立意
先来明确材料的类型。根据所选取材料来源的不同,材料作文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时事型材料,二是文学作品型材料,三是理论观点型材料。很显然,本材料属于社会时事型材料。这类材料要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
再来读懂材料。本则材料总共有三节。第一节叙述了一个现象——女双配对,所向无敌;第二节叙述了相关联的背景资料——场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但在场外却私交甚少;第三节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整则材料主要内容即为:结果——女双配对,场上所向无敌,场外却私交甚少;原因——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我们采用“由果溯因法”来打开思维的通道。
据此我们可从参与者的角度,拟出以下立意:
(1)选手的角度:距离产生美,距离的效果,人际关系重相知轻相处,君子之交淡如水。
(2)教练的角度:营造距离,保持距离,把握好“度”,团队有力量。
当然,也可以反向立意:如果私下相处融洽的话,对于场上的比赛更有帮助。
2. 适合本题的名言和素材
(1)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儿分寸,有一点儿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花未全开月未圆”。——文化学者于丹
(2)真正的友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
(3)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距离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复旦大学教师陈果
(4)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5)“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作家梁实秋
3. 可拟出以下标题
(1)距离产生美
(2)万事“度”为先
(3)花未全开月未圆
距离产生美
葛菲和顾俊是号称“东方不败”的一对羽毛球拍档,她们在赛场上默契配合,在私下却始终保持距离,并不深交,这不是因为她们俩关系不好,而是她们的教练深谙距离产生美的哲理,因而这样要求她们。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花才会耀眼绚烂,永不凋谢。
适当的距离是保持人与人之间新鲜关系的冰箱。没有这层距离,恐怕再美好的关系也会变质。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无限的女子,无数人为之倾倒,其中包括哲学大师金岳霖。可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这一选择形成了金、林二人之间永远的距离。因这距离,金岳霖一直对林徽因保有欣赏,终身未娶,并写出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为他与林徽因的情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梁思成、林徽因虽然走到了一起,可在林徽因去世不久,梁思成便再度成婚,也许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了距离所致。
可见,太过亲密的关系反而会导致人与人渐渐疏远,甚至分道扬镳。或许,这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只有保持适当距离,我们才能看见那份美好。如果亲密无间,可能反而会忽略了那份美好,看到的全是瑕疵与缺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故意与他人拉开距离,没有亲密的家人、朋友,一切只保持泛泛之交,而是应有分寸、明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
葛菲与顾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却私下只在一起吃过一次饭,这未免太过苛求,也没有必要。在我看来,保持适当的距离的意义在于放下自己与他人的矛盾。
距离不是刻意拉开的,要想保持人们之间的距离之美,就应放下那些小矛盾,多关注对方的美丽之处。面对郭沫若在报纸上对自己的批判,沈从文也曾痛苦不堪,也曾愤恨,但他最终保持了冷静与克制,没有反击,而是坦然放下,潜心研究古服饰,最终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这本著作赢得了郭沫若的肯定,郭沫若亲自为书写序言。正是这种退让,让沈、郭二人保持了距离,也收获了无关政治的纯粹学术肯定。
张爱玲曾说:“向日葵告诉我们:只要面向阳光生长,日子就会变得单纯美好。”的确,人与人之间交往难免有摩擦、矛盾产生,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能做的便是,在矛盾暴露前,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永保新鲜;在矛盾突出后,放下小仇恨,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必如此遥远。
面向阳光,用心经营,我们会发现:距离产生美。
考场点评
开篇首先概述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观点——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花才会耀眼绚烂,永不凋谢。接着分别以林徽因与梁思成、金岳霖两人的关系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让人际关系保鲜的分论点。然后从如何保持美好关系的角度论述结论——下矛盾,放大对方的美丽;并通过郭沫若和沈从文的例子来分析。作者对现代文学掌故极为熟谙,对经典论据信手拈来的使用,构成文章文采斐然、意蕴深刻的特质。 (张福圣)
葛菲与顾俊
美,需要一个距离
刺猬在寒冷的冬天想要靠在一起取暖,可是靠得太近就被彼此的刺所伤,太远又无法取暖。
其实,它们只需要一个恰当的距离。
羽毛球女双“东方不败”组合在场上所向披靡,场外却私交甚少。人们究其原因,却发现这原来是教练的刻意安排,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正是私下这恰当的距离使她们在场上亲密无间,配合默契。
距离太近难以相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曾提出一个“电梯效应”:在拥挤的环境里大家都非常小心,自觉接受道德约束,尽量不与周围人的身体过多接触。人们在电梯狭小的空间里会感到不适烦闷,而出了电梯便会好转,这是由于电梯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让人感觉领地被侵犯导致的效应。我们在观赏一些名画时总想要靠近观看,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却不知道后退,而一些西方名画往往要远看才能看到它的美与价值。
那么,一味地远观是否可取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距离太远便会让人产生隔阂,就像刺猬一样,无法取暖。
正像孔子所言:“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意思为对一个人亲近了,他对你不尊重,疏远了则有怨言。北魏名臣崔浩,早期和太武帝精诚合作,北御柔然,南胁东晋,称霸一时,可惜后来,二者政见不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在太武帝晚年性情大变之时,崔浩因《国书》事件惨遭刑戮。假若他能有为臣之觉悟,与太武帝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也许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卞之琳在《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呀,正是因为彼此之间若即若离,才能互为风景,产生无穷的美感。可见,若即若离,方为距离之道。
三国时期的贾诩便是深谙此道之人。董卓死后,他替李傕、郭汜二人谋划,攻下长安,李、郭二人对他感激不尽,欲封他为侯,他却不贪功劳,坚决不受,称只是保命的计谋,谈不上什么功劳,不让自己功高震主。后来他劝张绣率众投奔曹操,在曹操身边时,他依旧与之保持了一种微妙的距离,既不让曹操觉得他聪明盖世,不可驾驭,又不让曹操觉得他百无一用。正是因为他保持着与当权者之间合适的距离,所以能够安享余年,位列三公。
有人说,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不相交,有永恒的距离。
我要说,旋转木马是最美好的游戏,永恒的距离带来了永恒的美。
距离之美,方寸之间。
考场点评
开篇先用刺猬过冬的生活常识引出中心论点:需要一个恰当的距离。接着从正面论述了“距离太近难以相处”分论点,并辩证地说明“一味地远观也是不可取的”,并通过崔浩和贾诩的例子一正一反论证观点。“若即若离,方为距离之道”“距离之关,方寸之间”都是观点的清楚表述。经典的论据、诗文的引用,为文章增辉不少。
(张福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