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素材成就高分作文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摘 要】
高考中的优秀作文有很多是得益于个性化的素材,而个性化的素材来自于日积月累 。有了积累再加以整合,由此“一而二、二而三”。用“一”串起素材的散乱“珍珠”,从而连缀成精美的“素材链”;在写作的时候视主题表达的具体需要灵活剪裁、巧妙嫁接。
【关键词】
个性 素材 积累 整合
“李娜!还是李娜!”“刘伟!还是刘伟!”“又是屈原、项羽、司马迁!”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阅卷现场,笔者时不时总会听到诸多这样的低声叹息。的确,无需和其他阅卷老师交流,笔者也早已审美疲劳:于高考前一天法网夺冠的李娜成了“拒绝平庸”的最大赢家!而2010年上海达人秀冠军也在无数次地“拒绝”着“平庸”!一如往年,屈原、项羽、司马迁仍是高考作文的常客!于是,任凭这几位今古名人再怎么努力,这些文章最终还是无法拒绝“平庸”的分数(三类卷或四类卷)!
众多考生为何会出现选材的集体撞车?他们平日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哪里去了?他们为何就不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对比一下阅卷中印象较深的几篇优秀作文,也许会找到问题所在:
【例1】有一考生以人物评传的方式写张爱玲。写她的童年、求学、爱情,写她在美国的生活,写她的《倾城之恋》《半生缘》《小团圆》,写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异数”,写她传奇的一生。——如果没有读过张爱玲的诸多作品,该考生是断然写不出张爱玲生命里的那份“苍凉”与“寂寞”的!这样的文章让人读罢除了怅然还是无限怅然!这样的女子特立独行,是当之无愧的“拒绝平庸”的楷模!
【例2】有一考生记叙自己老爸的生活故事。写老爸爱唱《凡人歌》,爱那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平凡而不平庸”。去年老爸参加年终唱歌比赛得了三等奖,这不,今年又在备战,想赢台电脑送给我。可是,晚上“我”等来了的却是喝醉酒的失败老爸,我有点鄙视输不起的老爸。这时,妈妈告诉我,原来老爸
每次参赛都是为了让我为他骄傲,不再说他“没用”。我懂了,一个爱孩子胜过一切的老爸,怎会平庸?!——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一直在默默努力地“拒绝平庸”的老爸让人肃然起敬!
像上面这两篇作文的选材就不可能与他人撞车。究其原因,聪明的考生总会有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素材:可能别人也会读张爱玲,可没有像例①的考生那样读得全、读得透,而且也无法像他那样津津乐道;可能别人也会写自己的老爸,可他的老爸除了高呼“拒绝平庸”的口号外,无法像例②考生的老爸那样默默地用些微的实际行动“拒绝平庸”。如果能这样立体地掌握“一个人”素材,那么在“拒绝平庸”时就能得心应手地剪裁。
再比如,阅卷中还发现,像例①类似人物评传写作的,还有考生写三毛的,也有写史铁生的,写西塞罗的,写海明威的;他们都不是简单罗列人物事例,而是夹叙夹议,灵活地切割“这一个”人物的素材,再巧妙联系他人他事,从容不破地表达着对“拒绝平庸”的独到之见。而像例②类似写凡人小事的,还有考生写自己的老师——一个“有境界”的潇洒老先生,也有写自己的爷爷——一个总是想法儿致富的忙碌老村长,还有写“我”——一个崇尚自由、独立思考的青年学生等。这些凡人都不是在“混”日子,更不是“笨”得做事做不好;相反,他们都是“有心人”、“有时间感”(骆冬青教授对“拒绝平庸”的解读),所以他们都成功地“拒绝”了“平庸”(二类卷或一类卷)!
通过不同类次的作文对比会发现,高考作文容易撞车的素材有:当下的大众都在追捧的明星(除了李娜、刘伟,还有姚明、刘翔、王宝强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古代的知名度特高的名人(除了屈原、项羽、司马迁,还有刘备、岳飞、李白、杜甫等)。而要避免高考作文选材的雷同,须谨记何永康教授的教诲:一提笔能想到的素材千万不要写,再想的也不要写,三思而得的素材方可写。也许这样的要求有点苛刻,但其中的要义是:写作不能人云亦云!
所以,笔者认为,个性化素材成就高分作文。在几十万考生进行同题作文时,主题思想的表达难免沦为相同的声音,而唯有个性化的素材才能成为万紫千红中那一道独特的风景,从而留住阅卷老师慢慢欣赏的眼光。
那么,个性化素材源何而来?真的是考场上灵光一闪吗?非也!优秀的高考作文都源自考生平日的丰厚积累(像上文的张爱玲、爷爷等素材):笔者任教
的2011届考生中有三名语文高分的同学,他们自估作文应该超过60分,都说写的是平时作文中写过的好作文。而笔者任教的2010届考生中有两篇满分作文,一篇写小河的,该生曾在练笔本中写过三遍了;另一篇写外婆的,该生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作文中写了不止三遍了。这些曾写过的好作文之所以能在考场上大放异彩,绝不是这些考生的侥幸,而是源自他们对自己佳作中的素材熟悉得能游刃有余地“一材多用“。由此可见,高分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要善于积累个性化素材,而且还要是能“一材多用”的个性化素材。
个性化素材不是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篇美文等,而是“我”特别熟悉、精于研究、“寓万于一”的某“一”方面的素材。例如:独特的这一个“我”、我欣赏(或熟悉)的一个人、我常读的一本书、我喜欢的一部电影(电视剧)、我爱好的一项活动、我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等。把这六个“一”材积累丰厚,就能够灵活运用于多个文题的写作。具体如下:
(一)独特的“这一个”“我”。
作文就是要“我手写我心”,“我”是唯一的“这一个”。“我”的生活是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整合素材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这十多年来“我”的生活,诸如“我”经历的喜怒哀乐,“我”的亲情、友情故事等;由此剪辑、编写成“我”的人生小传。
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像“我能”“我生活的世界”“我与故事”“找回童年”“我的时间”等所涉及的素材都和“我”息息相关。
(二)“我”欣赏(熟悉)的一个人。
拿出粉丝对偶像的热情去关注“我”欣赏(熟悉)的人,能“爱屋及乌”地搜集和他(她)有关的素材,亦能在作文中和他(她)畅所欲言。这个人可以是当红的明星,可以是彪炳史册的古人,可以是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是身边平凡的小人物。诸如诸葛亮、简爱、觉慧、周杰伦、谭嗣同、傅雷、季羡林、温总理、我的家人、同学、老师等等。
像这样一些或伟大或平凡的人物,他们身上的“金子”都能在作文中熠熠生辉。
(三)“我”常读的一本书。
阅读是作文最直接和最丰富的素材源,但不能一味沉溺于时文的快餐,那
只是浮光掠影;应该享用的是文化“大餐”——至少要熟读一本经典(名著、传记、作品专集等)并能做到“刻骨铭心”。高三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阅读一本新书的,即使读也短时间难以读透;所以最好是把以前常读的一本书拿来重读。
像《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热爱生命》《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集》《白鹿原》《周国平散文》《围城》《野性的呼唤》《狼图腾》《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花田半亩》等,这样一些学生特别爱读的书,信息量大、蕴涵深厚,再三、再四读之都会有新的发现,作文时则可以依托书中人物、作者思想表达自我的新认识。
(四)我喜欢的一部电影
生活需要娱乐,欣赏电影、电视剧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学生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有:《亮剑》《潜伏》《暖春》《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美丽心灵》《大兵小将》《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乱世佳人》《阿凡达》《孔子》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是有着多层意蕴的典型素材。
(五)我爱好的一项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个人独特的兴趣爱好等,更应该写进作文,像种地、养花、篮球、乐器、读书、聊天、旅游、跑步、游泳等活动,既可以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又可以加深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这正是让写作生活化的最有效途径。
(六)“我”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除此,还常思考什么问题?是人性的美丑、生活的意义、环境保护还是世界的和平等问题?因为困惑,所以才会努力探究这些问题。高考作文若能呈现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过程或结果,理性的光芒一定会得以投射,从而赢得阅卷者的思想共振。
高考作文个性化素材的积累与整合就需要这样的循“一”而觅,再由此“一而二、二而三”。用“一”串起素材的散乱“珍珠”,从而连缀成精美的“素材链”;高考作文时“携带”十分方便,可视主题表达的具体需要灵活剪裁、巧妙嫁接。
个性化素材成就高分作文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摘 要】
高考中的优秀作文有很多是得益于个性化的素材,而个性化的素材来自于日积月累 。有了积累再加以整合,由此“一而二、二而三”。用“一”串起素材的散乱“珍珠”,从而连缀成精美的“素材链”;在写作的时候视主题表达的具体需要灵活剪裁、巧妙嫁接。
【关键词】
个性 素材 积累 整合
“李娜!还是李娜!”“刘伟!还是刘伟!”“又是屈原、项羽、司马迁!”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阅卷现场,笔者时不时总会听到诸多这样的低声叹息。的确,无需和其他阅卷老师交流,笔者也早已审美疲劳:于高考前一天法网夺冠的李娜成了“拒绝平庸”的最大赢家!而2010年上海达人秀冠军也在无数次地“拒绝”着“平庸”!一如往年,屈原、项羽、司马迁仍是高考作文的常客!于是,任凭这几位今古名人再怎么努力,这些文章最终还是无法拒绝“平庸”的分数(三类卷或四类卷)!
众多考生为何会出现选材的集体撞车?他们平日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哪里去了?他们为何就不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对比一下阅卷中印象较深的几篇优秀作文,也许会找到问题所在:
【例1】有一考生以人物评传的方式写张爱玲。写她的童年、求学、爱情,写她在美国的生活,写她的《倾城之恋》《半生缘》《小团圆》,写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异数”,写她传奇的一生。——如果没有读过张爱玲的诸多作品,该考生是断然写不出张爱玲生命里的那份“苍凉”与“寂寞”的!这样的文章让人读罢除了怅然还是无限怅然!这样的女子特立独行,是当之无愧的“拒绝平庸”的楷模!
【例2】有一考生记叙自己老爸的生活故事。写老爸爱唱《凡人歌》,爱那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平凡而不平庸”。去年老爸参加年终唱歌比赛得了三等奖,这不,今年又在备战,想赢台电脑送给我。可是,晚上“我”等来了的却是喝醉酒的失败老爸,我有点鄙视输不起的老爸。这时,妈妈告诉我,原来老爸
每次参赛都是为了让我为他骄傲,不再说他“没用”。我懂了,一个爱孩子胜过一切的老爸,怎会平庸?!——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一直在默默努力地“拒绝平庸”的老爸让人肃然起敬!
像上面这两篇作文的选材就不可能与他人撞车。究其原因,聪明的考生总会有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素材:可能别人也会读张爱玲,可没有像例①的考生那样读得全、读得透,而且也无法像他那样津津乐道;可能别人也会写自己的老爸,可他的老爸除了高呼“拒绝平庸”的口号外,无法像例②考生的老爸那样默默地用些微的实际行动“拒绝平庸”。如果能这样立体地掌握“一个人”素材,那么在“拒绝平庸”时就能得心应手地剪裁。
再比如,阅卷中还发现,像例①类似人物评传写作的,还有考生写三毛的,也有写史铁生的,写西塞罗的,写海明威的;他们都不是简单罗列人物事例,而是夹叙夹议,灵活地切割“这一个”人物的素材,再巧妙联系他人他事,从容不破地表达着对“拒绝平庸”的独到之见。而像例②类似写凡人小事的,还有考生写自己的老师——一个“有境界”的潇洒老先生,也有写自己的爷爷——一个总是想法儿致富的忙碌老村长,还有写“我”——一个崇尚自由、独立思考的青年学生等。这些凡人都不是在“混”日子,更不是“笨”得做事做不好;相反,他们都是“有心人”、“有时间感”(骆冬青教授对“拒绝平庸”的解读),所以他们都成功地“拒绝”了“平庸”(二类卷或一类卷)!
通过不同类次的作文对比会发现,高考作文容易撞车的素材有:当下的大众都在追捧的明星(除了李娜、刘伟,还有姚明、刘翔、王宝强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古代的知名度特高的名人(除了屈原、项羽、司马迁,还有刘备、岳飞、李白、杜甫等)。而要避免高考作文选材的雷同,须谨记何永康教授的教诲:一提笔能想到的素材千万不要写,再想的也不要写,三思而得的素材方可写。也许这样的要求有点苛刻,但其中的要义是:写作不能人云亦云!
所以,笔者认为,个性化素材成就高分作文。在几十万考生进行同题作文时,主题思想的表达难免沦为相同的声音,而唯有个性化的素材才能成为万紫千红中那一道独特的风景,从而留住阅卷老师慢慢欣赏的眼光。
那么,个性化素材源何而来?真的是考场上灵光一闪吗?非也!优秀的高考作文都源自考生平日的丰厚积累(像上文的张爱玲、爷爷等素材):笔者任教
的2011届考生中有三名语文高分的同学,他们自估作文应该超过60分,都说写的是平时作文中写过的好作文。而笔者任教的2010届考生中有两篇满分作文,一篇写小河的,该生曾在练笔本中写过三遍了;另一篇写外婆的,该生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作文中写了不止三遍了。这些曾写过的好作文之所以能在考场上大放异彩,绝不是这些考生的侥幸,而是源自他们对自己佳作中的素材熟悉得能游刃有余地“一材多用“。由此可见,高分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要善于积累个性化素材,而且还要是能“一材多用”的个性化素材。
个性化素材不是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篇美文等,而是“我”特别熟悉、精于研究、“寓万于一”的某“一”方面的素材。例如:独特的这一个“我”、我欣赏(或熟悉)的一个人、我常读的一本书、我喜欢的一部电影(电视剧)、我爱好的一项活动、我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等。把这六个“一”材积累丰厚,就能够灵活运用于多个文题的写作。具体如下:
(一)独特的“这一个”“我”。
作文就是要“我手写我心”,“我”是唯一的“这一个”。“我”的生活是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整合素材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这十多年来“我”的生活,诸如“我”经历的喜怒哀乐,“我”的亲情、友情故事等;由此剪辑、编写成“我”的人生小传。
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像“我能”“我生活的世界”“我与故事”“找回童年”“我的时间”等所涉及的素材都和“我”息息相关。
(二)“我”欣赏(熟悉)的一个人。
拿出粉丝对偶像的热情去关注“我”欣赏(熟悉)的人,能“爱屋及乌”地搜集和他(她)有关的素材,亦能在作文中和他(她)畅所欲言。这个人可以是当红的明星,可以是彪炳史册的古人,可以是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是身边平凡的小人物。诸如诸葛亮、简爱、觉慧、周杰伦、谭嗣同、傅雷、季羡林、温总理、我的家人、同学、老师等等。
像这样一些或伟大或平凡的人物,他们身上的“金子”都能在作文中熠熠生辉。
(三)“我”常读的一本书。
阅读是作文最直接和最丰富的素材源,但不能一味沉溺于时文的快餐,那
只是浮光掠影;应该享用的是文化“大餐”——至少要熟读一本经典(名著、传记、作品专集等)并能做到“刻骨铭心”。高三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阅读一本新书的,即使读也短时间难以读透;所以最好是把以前常读的一本书拿来重读。
像《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热爱生命》《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集》《白鹿原》《周国平散文》《围城》《野性的呼唤》《狼图腾》《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花田半亩》等,这样一些学生特别爱读的书,信息量大、蕴涵深厚,再三、再四读之都会有新的发现,作文时则可以依托书中人物、作者思想表达自我的新认识。
(四)我喜欢的一部电影
生活需要娱乐,欣赏电影、电视剧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学生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有:《亮剑》《潜伏》《暖春》《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美丽心灵》《大兵小将》《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乱世佳人》《阿凡达》《孔子》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是有着多层意蕴的典型素材。
(五)我爱好的一项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个人独特的兴趣爱好等,更应该写进作文,像种地、养花、篮球、乐器、读书、聊天、旅游、跑步、游泳等活动,既可以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又可以加深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这正是让写作生活化的最有效途径。
(六)“我”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除此,还常思考什么问题?是人性的美丑、生活的意义、环境保护还是世界的和平等问题?因为困惑,所以才会努力探究这些问题。高考作文若能呈现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过程或结果,理性的光芒一定会得以投射,从而赢得阅卷者的思想共振。
高考作文个性化素材的积累与整合就需要这样的循“一”而觅,再由此“一而二、二而三”。用“一”串起素材的散乱“珍珠”,从而连缀成精美的“素材链”;高考作文时“携带”十分方便,可视主题表达的具体需要灵活剪裁、巧妙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