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作文1100字

高三作文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更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最早把西方史学与中国传统学术结合起来的学者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重要的著作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等等,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先生在各大学任教期间关于明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年(1623~1923)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史演讲的讲义。后来被整理成书,1926年由上海民志书店正式出版。这本书介绍了清代学术理路与乾嘉汉学的具体成就,偏重于具体问题,详细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各学派的建设和主要学者及其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三个大问题。

这本书的1-12章部分主要讲述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流派和风气的转变,利用详细的材料,揭示出明末清初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实在已开乾嘉考据之风气。13-16章部分则是“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包括经学、小学及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牒学、历算学及其他科学和乐曲学。

梁启超讲义的语言平和亲切,他的博识和敏捷思维以及引用的典故都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活跃起来了。梁启超指出清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只可惜当时它的效用并没能尽量发挥;另外,其中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他以现代的理念研究传统学术史,总结近三百年来的学术成果、学术体系形成的过程和各个名学者的成就,凝聚着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反思,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思索。这不仅表现在他以清学为宋明理学的全面反动为理论基础来疏理清代学术史,还表现在他对西学传入和传统国学未曾讨论过的自然科学的关注。

梁启超曾说过:“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造物主到底有没有?耶稣基督到底是不是人?这些问题,基督教徒敢出诸口吗?何止不敢出诸口,连动一动念也不敢哩。若使做学问的都如此,那么,更无所谓问题,更无所谓研究,还有什么新学问发生呢?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中国人向来对于几部经书,完全在盲目信仰的状态之下。自(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才知道这几件‘传家宝’里头,也有些靠不住,非研究研究不可。研究之路一开,便相引于无穷。”这一番话更反映了他所提出的学术主潮和支流,要做学问就要敢于就别人所不敢的、人们默认的方面提出问题引起问题。敢于突破、打破潜规才会达到高峰,有所成就而不是停留在某一个既定的点上。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更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最早把西方史学与中国传统学术结合起来的学者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重要的著作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等等,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先生在各大学任教期间关于明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年(1623~1923)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史演讲的讲义。后来被整理成书,1926年由上海民志书店正式出版。这本书介绍了清代学术理路与乾嘉汉学的具体成就,偏重于具体问题,详细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各学派的建设和主要学者及其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三个大问题。

这本书的1-12章部分主要讲述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流派和风气的转变,利用详细的材料,揭示出明末清初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实在已开乾嘉考据之风气。13-16章部分则是“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包括经学、小学及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牒学、历算学及其他科学和乐曲学。

梁启超讲义的语言平和亲切,他的博识和敏捷思维以及引用的典故都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活跃起来了。梁启超指出清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只可惜当时它的效用并没能尽量发挥;另外,其中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他以现代的理念研究传统学术史,总结近三百年来的学术成果、学术体系形成的过程和各个名学者的成就,凝聚着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反思,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思索。这不仅表现在他以清学为宋明理学的全面反动为理论基础来疏理清代学术史,还表现在他对西学传入和传统国学未曾讨论过的自然科学的关注。

梁启超曾说过:“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造物主到底有没有?耶稣基督到底是不是人?这些问题,基督教徒敢出诸口吗?何止不敢出诸口,连动一动念也不敢哩。若使做学问的都如此,那么,更无所谓问题,更无所谓研究,还有什么新学问发生呢?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中国人向来对于几部经书,完全在盲目信仰的状态之下。自(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才知道这几件‘传家宝’里头,也有些靠不住,非研究研究不可。研究之路一开,便相引于无穷。”这一番话更反映了他所提出的学术主潮和支流,要做学问就要敢于就别人所不敢的、人们默认的方面提出问题引起问题。敢于突破、打破潜规才会达到高峰,有所成就而不是停留在某一个既定的点上。


相关作文

  • 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作文4600字
  • 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篇一: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最近读了网友疏影暗香写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文中谈到了林徽音.徐志摩.陆小曼等人的其情其事.往事如烟,当这段七.八十年前的爱恋情恨的传奇再次被提起时,仍然那么鲜活,读来让人不胜唏嘘,正如文中所说"掩卷而思,那些尘埃落定的 ...

  •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作文4100字
  •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1.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我们能看到"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 ...

  • [胡适学术文集]读后感作文600字
  • 小编导语:<胡适学术文集>读后感,30年代时,当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向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请教<易经>时,后者却给这种热情泼了冷水.这位学者就是当时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极力主张西学强国的胡适,在他看来,<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巫术总结而已.更多高 ...

  • [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1100字
  • <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没有足够的知识供我写下如此深刻的评论.因此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乌尔苏拉象 ...

  •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作文8700字
  •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 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 ...

  • [明朝那些事]3000字读后感作文2500字
  • 轻松历史剧 读<明朝那些事> <明朝那些事>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是读确是最近的事了.同学非常喜欢历史强力推荐我读,"迫于压力"吧就接了他的书看.没想到就只是一本书却已将我吸引. 下面说说书的事情吧.历史是一部热闹的连续剧,战争,官场,明争暗斗--每一幕都是悬 ...

  • [仰望星空]观后感作文1500字
  • <仰望星空>观后感 仰望星空,我们总能找到那点点星光,总能看到我们追寻星空的点点梦想.星空里,一颗颗人造卫星闪烁着人类对星空的向往,闪烁着中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卓著功绩. <仰望星空>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诞生10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真实的记录了钱学森一生的思想与作 ...

  • "民国学人风度"作文素材多维解读(一)作文4300字
  • "民国学人风度"作文素材多维解读(一) 江苏王广清 王芳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 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 ...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6600字
  • 历史也可以这样写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