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九合诸侯作文1400字

初二作文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相关作文

  • 成语典故:犬牙交错作文700字
  • 诸侯王自以青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释义"错"杂,交叉.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形容交界线错综曲折,也比喻情况复杂,相互牵迷交杂在一起. 故事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建立汉朝后首先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政治制度,安定老百姓的生活,其次,消灭了那些异姓的诸侯王, ...

  • [烽火戏诸侯]褒姒的笑作文500字
  • 西周末年,周幽王得一妃子褒姒.但褒姒自从来到周幽王身边时,不曾笑过.周幽王很苦恼.希望博得褒姒一笑. 周幽王询问大臣:"你们谁有办法博得朕妃子一笑?" 大臣们都摇了摇头. 这时,有一位大臣说:"陛下,您可以试试点着烽火台." "这...好我试试看吧! ...

  • 谈谈五帝作文700字
  • 五帝中的第一个,是黄帝.黄帝并非姓"黄",而是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的父亲,是少典.据司马迁的说法,黄帝天生才智出众,很小就会说话,大约是个神童.长大后自习兵法,通晓打仗之事,操练兵马,进攻不来朝贡的诸侯,于是渐渐树立了威信,俨然开 ...

  • 诸侯大战作文1400字
  • 今天上午,黄老师外出了.第一节语文课布置我们自习.群龙无首,"各路诸侯"趁"皇上"不在,纷纷举起了反旗,把整个"中国"搞得乌烟瘴气.这场面倒还真有点像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呢!连"摄政王"――班 ...

  • 平王东迁读后感作文900字
  • 读<平王东迁>有感 闲暇之余,不经意间看到了书桌旁放的<古文观止>,初夏明媚的阳光照耀在这黄色的书壳上,本来比较抗拒读史书的我也情不自禁,拿起了这本书,开始读了起来. 对比白话文来理解文章大意,才发现古文真的很奇妙,一个文章里浓缩的不仅是作者想抒发的情感,还有当时所处时代的动 ...

  • 我最敬佩的名著人物作文1000字
  • 我最敬佩的名著人物 白脸曹操,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在文学的渲染和戏曲.影视的熏陶下,却以奸诈狡猾的奸雄形象,而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评价,大多数人都是贬多于褒,而我在这里,却要表达对这一风云人物的由衷敬佩. 先说他的才略吧.曹操的雄才大略,是其他许多诸侯.帝王不能相比的.在东汉 ...

  • 项羽本1作文6000字
  • 1 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①,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 ...

  • 回忆小学时的趣事作文1100字
  • 计算着进入初中的时间已经一个多月了,时间过的真快啊. 从抽屉里拿出小学时6.1班的毕业照,回想着过去和同学在一起时所发生的事情,一个人在傻傻的笑着 记得5年级分班,还没开学3周,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要属在一节语文课上我闹的笑话啦 某天(忘记是哪一天了)早上,语文老师(是个男的)进来给大家上课(忘了讲 ...

  • 成语典故:安如泰山作文500字
  •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