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旗帜征文600字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她却像一面光辉旗帜永远飘在我们心中,她就是被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烈士刘胡兰。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6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的军队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已连铡几人的铡刀前,怒问匪军:“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需年满18岁)追认刘胡兰为中国正式党员。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刘胡兰却为了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将自己的青春书写得格外绚烂。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来概括她光辉的一生。刘胡兰就像我心中一面光辉的旗帜,一直号召着我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勤奋学习,让自己全面发展,力争让自己成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栋梁。关于建党90周年的散文征文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位于大山深处的平街,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老乡亲们新建了平房,购买了电视机,玩起了手机,骑上了摩托车,有的还开上了豪华的小轿车。平街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今天我们的幸福,功劳归其于我们拥有一个伟大的党——中国。我曾经离开故乡,到省城贵阳求学,毕业后外出流浪两年时光。XX 年春节才回到故乡,4月改行分配到我的母校——平街乡云盘小学任教。在故乡工作的日子,看到故乡的喜人变化。在平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领导(党委书记)。第一个是廖科周书记,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能干事的好领导。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在他的工作中,亲民爱民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他为了平街人民的幸福,倾注了很多很多的心血。在每个村里村外,老百姓有口皆碑。 廖书记审时度势,结合我乡乡情,坚持走“科技兴农、种养殖兴乡”的发展道路,把“玉米肥球两段移栽”、“水稻分段插栽”、“烤烟种植”作为具体工作来抓。在他的带领下,干部们积极行动,努力工作,为平街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粮食在新技术的指导下,产量逐年稳增,乡亲们的粮仓满了;烤烟年产值超80多万斤,乡总收入将近六百万元,每户烟农年收入也好几万;小花江、下岩畜牧养殖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者颡至平街公路、纳哈田至小花江进村公路畅通无阻,小花江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片农家人幸福、和谐、温馨的画面„„平街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廖书记调走了,丁盛书记到任,他的到来,为我们平街争到了能满足半个乡人畜饮水的水利工程,“哗哗”的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流进老百姓的心田。新一届的李正渊书记上任后,更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他关心群众,把群众当作贴心人,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廉洁奉公,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为人民操心,被誉为平街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李书记高举着“壮大种养殖业,发展旅游业,建设新平街”的鲜明旗帜,继往开来,他将带领全乡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平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你看,各种项目和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势如破竹,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下岩沉睡多年的山坡已被十多台轰隆隆的大型挖土机声吵醒,如今变成了一块块肥沃的梯地,不久将长出价值连城的经济作物;顶岸的经果林和生姜种植,长势喜人,当地人有“山栽李,地
栽姜,五月收李,十月卖姜,唱着山歌奔小康”的幸福歌谣;政府即将在小花江投资2.5亿,力争打造一个集民族风情游、山水游、登山游、攀沿游、漂流游、红色游等于一体特色乡村旅游;一个购物、娱乐、休闲等的现代平街乡小城镇建设也正在筹划之中;平马(平街至兴仁马场)公路,环乡公路,通村串组水泥路,村村相通,路路相连,一条条幸福路、致富路,像画卷般展开。在他带领下,全乡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乘西部大开发之风,共建设美好新家园。在平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幸福,哪里也曾留下他们的汗水和心血。父老乡亲们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心里乐滋滋的,直夸的政策好。
光辉的旗帜征文600字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她却像一面光辉旗帜永远飘在我们心中,她就是被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烈士刘胡兰。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6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的军队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已连铡几人的铡刀前,怒问匪军:“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需年满18岁)追认刘胡兰为中国正式党员。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刘胡兰却为了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将自己的青春书写得格外绚烂。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来概括她光辉的一生。刘胡兰就像我心中一面光辉的旗帜,一直号召着我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勤奋学习,让自己全面发展,力争让自己成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栋梁。关于建党90周年的散文征文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位于大山深处的平街,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老乡亲们新建了平房,购买了电视机,玩起了手机,骑上了摩托车,有的还开上了豪华的小轿车。平街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今天我们的幸福,功劳归其于我们拥有一个伟大的党——中国。我曾经离开故乡,到省城贵阳求学,毕业后外出流浪两年时光。XX 年春节才回到故乡,4月改行分配到我的母校——平街乡云盘小学任教。在故乡工作的日子,看到故乡的喜人变化。在平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领导(党委书记)。第一个是廖科周书记,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能干事的好领导。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在他的工作中,亲民爱民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他为了平街人民的幸福,倾注了很多很多的心血。在每个村里村外,老百姓有口皆碑。 廖书记审时度势,结合我乡乡情,坚持走“科技兴农、种养殖兴乡”的发展道路,把“玉米肥球两段移栽”、“水稻分段插栽”、“烤烟种植”作为具体工作来抓。在他的带领下,干部们积极行动,努力工作,为平街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粮食在新技术的指导下,产量逐年稳增,乡亲们的粮仓满了;烤烟年产值超80多万斤,乡总收入将近六百万元,每户烟农年收入也好几万;小花江、下岩畜牧养殖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者颡至平街公路、纳哈田至小花江进村公路畅通无阻,小花江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片农家人幸福、和谐、温馨的画面„„平街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廖书记调走了,丁盛书记到任,他的到来,为我们平街争到了能满足半个乡人畜饮水的水利工程,“哗哗”的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流进老百姓的心田。新一届的李正渊书记上任后,更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他关心群众,把群众当作贴心人,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廉洁奉公,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为人民操心,被誉为平街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李书记高举着“壮大种养殖业,发展旅游业,建设新平街”的鲜明旗帜,继往开来,他将带领全乡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平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你看,各种项目和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势如破竹,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下岩沉睡多年的山坡已被十多台轰隆隆的大型挖土机声吵醒,如今变成了一块块肥沃的梯地,不久将长出价值连城的经济作物;顶岸的经果林和生姜种植,长势喜人,当地人有“山栽李,地
栽姜,五月收李,十月卖姜,唱着山歌奔小康”的幸福歌谣;政府即将在小花江投资2.5亿,力争打造一个集民族风情游、山水游、登山游、攀沿游、漂流游、红色游等于一体特色乡村旅游;一个购物、娱乐、休闲等的现代平街乡小城镇建设也正在筹划之中;平马(平街至兴仁马场)公路,环乡公路,通村串组水泥路,村村相通,路路相连,一条条幸福路、致富路,像画卷般展开。在他带领下,全乡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乘西部大开发之风,共建设美好新家园。在平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幸福,哪里也曾留下他们的汗水和心血。父老乡亲们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心里乐滋滋的,直夸的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