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一.选择论据易出现问题:
(一)论述“勤能补拙”的材料,有什么问题?①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②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 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小结:选择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二)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①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作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③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④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 小结:选择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张冠李戴, 失去真实性, 论据不真实.
(三)以“挫折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有什么问题吗?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小结: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
(四)下面是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两段论据,有什么问题吗? 满清末年,政府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都没
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取得了胜利。 中国女排在与世界强手——古巴队的决赛中获得胜利,取得了“三连冠”。这正是在反复较量中,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做到知己知彼,并毫不气馁地奋力拼搏的结果。
小结:论据选择容易出现的第四个问题——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感,论据选择不新颖,陈旧。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韩寒
二.选择论据的要求:
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必须要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3. 典型——论据要典型。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
一新。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
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等。
4. 新颖——论据要新颖。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
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
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不能一谈到革
命纪律性,就写邱少云,一谈到立志就写周恩来,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
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
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
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5、精练——运用要精练。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
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
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但有的同学认为论据越多就越能
充分证明论点,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红皂白硬塞进去,结果会大大削弱议论的力量。
6、得当——论据要有详略。有的同学引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
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
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事实材
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从头到尾地详尽
描述,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引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
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引述只是为
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比较新颖的论据应详尽点,家
喻户晓的事例则尽可能概括。
7、变通——论据要选中角度,能自圆其说。 这是指对同一论据要从不同角度审视,依据
论点选论据,自圆其说即可。如:“滥竽充数”的例子就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正面思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不求上进,弄虚作假。
侧面思考——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有可乘之机;表扬齐湣王不墨守先
王之法,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
反面思考——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当然,一个事实
论据不管怎样挖掘,都有它的一个或两个最佳论证点,我们运用时应该选择论据的最佳切入
点(如上)。 8、分析——学会挖掘论据,得出结论。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是突出倾向的手段。 用事例论证
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
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或正面、或反面、或比喻、或类比、或假设)一下它与论点之
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
事例堆砌材料。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
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
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议论文中论据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如果能处理好论据的运用,那么你的议
论文一定会更具有逻辑性,更具有说服力。
三.讨论:讨论下列几组论据使用的特点和优缺点。
1. 证明“敢于向权威挑战”这个论点
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里逝世了,他的挚友屠格涅夫,用沉重的笔和
着自己的悲伤、泪水,赶着写出了一篇悼念果戈里的文章。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
斯人民爱戴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他们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里的文章。正直而勇敢
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圣彼得堡,把文章
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沙皇的特务
机关不久就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了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
志上登载《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
放到斯马达斯基去。为了果戈里,为了朋友而被流放的屠格涅夫,感到自豪和光荣。
2.论证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拿破仑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偏偏是个矮个子,不够威武,美中不足。罗斯福性格刚毅,在他的领导下,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绝对性胜利,但他却是个体弱多病接近死亡的人,真遗憾。哦麦隆足球队老将米拉,技术非常精熟,但是体力难支,常常下半场刚上场,就会被解说员抱怨说米拉跑得太慢了,又是个美中不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伟人也不是完美的,人们总是追求完美,可是又有谁是完美无缺的呢?
3. 阅读下面两篇高考作文片断,看在表述上有何特色?你有什么感受?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南西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间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湖南考生《谈意气》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用弓箭射中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能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以其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四.总结:从上述几组材料中,你认为使用论据有哪些常规?
明确:(一)表达应力求概括,注意顺序。
一般而言,议论文的叙述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叙述材料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对多列组合的论据,既要安排好他们的先后次序(时间、空间、事理性质、说理逻辑层次)更要注意克服以叙代议的倾向。多个事实论据概括以后,必须回到“议”上来,概述事实是为议论服务的。
(二)要善于分析论据。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三)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不少同学在叙例时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罗列材料,堆积词语,导致平淡寡味、枯燥呆板。尽管所讲的道理千真万确,所用的语言却干瘪乏味。因此,在例子的表述上也应讲究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 层层堆叠,铺陈有力。有意的铺陈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排酣畅的气势,有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还可以充分饱满地写足文意,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防考虑用排比举例。
2. 正反对照,加强力度。这是例证法德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小结:我们了解了选择和使用论据的一些要求方法,关键是同学们要能付诸实践。真正要用好论据,需做到: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多积累
2.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要勤思考
3.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勤练 叩问心灵
湖南一考生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 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划过天际,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如何,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生不受枯槁。
古来圣贤,不乏落寞失意之人,只因他们在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浊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为他物所主导。于是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充实与幸福;成就了欧阳修于深山与民同乐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往事如烟话沧桑,相信在抵过千百般困难后,他们叩问心灵,会振臂齐呼:“我愿意!”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心灵!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当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名是举,“郭美美”们哗众炫富的时候,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奉献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身有疾病,必能治愈;心有忧伤,谁能承当?”这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多少次,我们叩问心灵,才知道追求的真正意义,无关乎结果,只在于那一次次拼搏不屈的过程,幸福亦如此,不是靠金钱与名利而堆砌,而是追求后那一份心灵的充实、满足与宁静。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患残疾用生命奏出华美的绝响;从小就不幸得小儿麻痹症的乡村女医生,多年来从未向命运屈服,伏在丈夫背上,夫妻俩行走于大山间,为村民们治病开方。不解的人们想必会问:“值得吗?”而答案是三个坚定的字——我愿意!
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人间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然而,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无愧于内心,一生,安矣!
叩问心灵——“我愿意!”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一.选择论据易出现问题:
(一)论述“勤能补拙”的材料,有什么问题?①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②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 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小结:选择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二)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①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作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③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④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 小结:选择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张冠李戴, 失去真实性, 论据不真实.
(三)以“挫折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有什么问题吗?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小结: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
(四)下面是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两段论据,有什么问题吗? 满清末年,政府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都没
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取得了胜利。 中国女排在与世界强手——古巴队的决赛中获得胜利,取得了“三连冠”。这正是在反复较量中,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做到知己知彼,并毫不气馁地奋力拼搏的结果。
小结:论据选择容易出现的第四个问题——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感,论据选择不新颖,陈旧。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韩寒
二.选择论据的要求:
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必须要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3. 典型——论据要典型。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
一新。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
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等。
4. 新颖——论据要新颖。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
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
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不能一谈到革
命纪律性,就写邱少云,一谈到立志就写周恩来,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
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
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
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5、精练——运用要精练。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
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
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但有的同学认为论据越多就越能
充分证明论点,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红皂白硬塞进去,结果会大大削弱议论的力量。
6、得当——论据要有详略。有的同学引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
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
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事实材
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从头到尾地详尽
描述,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引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
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引述只是为
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比较新颖的论据应详尽点,家
喻户晓的事例则尽可能概括。
7、变通——论据要选中角度,能自圆其说。 这是指对同一论据要从不同角度审视,依据
论点选论据,自圆其说即可。如:“滥竽充数”的例子就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正面思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不求上进,弄虚作假。
侧面思考——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有可乘之机;表扬齐湣王不墨守先
王之法,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
反面思考——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当然,一个事实
论据不管怎样挖掘,都有它的一个或两个最佳论证点,我们运用时应该选择论据的最佳切入
点(如上)。 8、分析——学会挖掘论据,得出结论。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是突出倾向的手段。 用事例论证
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
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或正面、或反面、或比喻、或类比、或假设)一下它与论点之
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
事例堆砌材料。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
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
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议论文中论据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如果能处理好论据的运用,那么你的议
论文一定会更具有逻辑性,更具有说服力。
三.讨论:讨论下列几组论据使用的特点和优缺点。
1. 证明“敢于向权威挑战”这个论点
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里逝世了,他的挚友屠格涅夫,用沉重的笔和
着自己的悲伤、泪水,赶着写出了一篇悼念果戈里的文章。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
斯人民爱戴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他们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里的文章。正直而勇敢
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圣彼得堡,把文章
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沙皇的特务
机关不久就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了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
志上登载《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
放到斯马达斯基去。为了果戈里,为了朋友而被流放的屠格涅夫,感到自豪和光荣。
2.论证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拿破仑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偏偏是个矮个子,不够威武,美中不足。罗斯福性格刚毅,在他的领导下,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绝对性胜利,但他却是个体弱多病接近死亡的人,真遗憾。哦麦隆足球队老将米拉,技术非常精熟,但是体力难支,常常下半场刚上场,就会被解说员抱怨说米拉跑得太慢了,又是个美中不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伟人也不是完美的,人们总是追求完美,可是又有谁是完美无缺的呢?
3. 阅读下面两篇高考作文片断,看在表述上有何特色?你有什么感受?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南西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间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湖南考生《谈意气》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用弓箭射中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能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以其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四.总结:从上述几组材料中,你认为使用论据有哪些常规?
明确:(一)表达应力求概括,注意顺序。
一般而言,议论文的叙述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叙述材料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对多列组合的论据,既要安排好他们的先后次序(时间、空间、事理性质、说理逻辑层次)更要注意克服以叙代议的倾向。多个事实论据概括以后,必须回到“议”上来,概述事实是为议论服务的。
(二)要善于分析论据。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三)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不少同学在叙例时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罗列材料,堆积词语,导致平淡寡味、枯燥呆板。尽管所讲的道理千真万确,所用的语言却干瘪乏味。因此,在例子的表述上也应讲究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 层层堆叠,铺陈有力。有意的铺陈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排酣畅的气势,有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还可以充分饱满地写足文意,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防考虑用排比举例。
2. 正反对照,加强力度。这是例证法德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小结:我们了解了选择和使用论据的一些要求方法,关键是同学们要能付诸实践。真正要用好论据,需做到: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多积累
2.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要勤思考
3.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勤练 叩问心灵
湖南一考生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 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划过天际,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如何,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生不受枯槁。
古来圣贤,不乏落寞失意之人,只因他们在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浊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为他物所主导。于是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充实与幸福;成就了欧阳修于深山与民同乐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往事如烟话沧桑,相信在抵过千百般困难后,他们叩问心灵,会振臂齐呼:“我愿意!”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心灵!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当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名是举,“郭美美”们哗众炫富的时候,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奉献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身有疾病,必能治愈;心有忧伤,谁能承当?”这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多少次,我们叩问心灵,才知道追求的真正意义,无关乎结果,只在于那一次次拼搏不屈的过程,幸福亦如此,不是靠金钱与名利而堆砌,而是追求后那一份心灵的充实、满足与宁静。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患残疾用生命奏出华美的绝响;从小就不幸得小儿麻痹症的乡村女医生,多年来从未向命运屈服,伏在丈夫背上,夫妻俩行走于大山间,为村民们治病开方。不解的人们想必会问:“值得吗?”而答案是三个坚定的字——我愿意!
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人间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然而,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无愧于内心,一生,安矣!
叩问心灵——“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