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高中高二2017年三月月考作文
从下面俩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为题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
2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例文
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岁月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我们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绦,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作文点评】
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人渐入佳境。谁能想,由一“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谁能想,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想惜的?谁能想,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她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它诗一般的灵动清澈?一阵清风拂过,似乎又传来词人轻轻的吟诵
借助外物,成就自己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
枫叶,使露珠红红地闪烁; 荷花,使露珠有着苍白似泪滴的透明。露珠借助不同的事物,使自己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成功地实现了自身价值。每一个成功者,不是单纯地靠自己一味的努力拼搏,或多或少都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正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从那颗被人遗忘的苹果中将有限抽象为无限,把一条定律谱写给星辰,因而,我们眼中的牛顿高拔出众。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钥匙,而在于你能否找到一个有利的载体,引领自己走向成功;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你能否利用外物,挑战成功的遥不可及。诚然,一个人独自潜心钻研可能会有所成功,但如果接受别人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一定会有新的超越,在特定的领域中独占鳌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有时借助外物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外物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向前,而不是缺少能力的表现。善于借助外物,离成功就近了一步。人类的太空漫步,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万里长城的蜿蜒盘卧,受益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身躯。无论是何等的成就,都脱离不了特定的载体。
秦晋之好,秦穆公力挺重耳回国称王; 鸿门之宴,张良力助刘邦脱离险境; 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帝室之霸业。古往今来,多少的丰功伟业,无不是在他人的帮助下稳固壮大。善于借助他人,千秋伟业也许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
学习寻找载体,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会为你开启一道虚掩的门,因此,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的锦绣前程!
葡萄藤借助木竿,盘环而上,沐浴阳光; 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 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孔明借以东风,火烧赤壁;
曹聪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 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 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
荀子《劝学》中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的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 。
借助外物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 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 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 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叁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 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 一道露珠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成为中华永远的骄傲……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回首百年,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他人之精华于国门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西方越马扬鞭奔向新的世纪之时,却在风雨飘摇。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唿啦啦如“将倾之大厦”的中华了挺起了不屈与刚强的嵴梁。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幺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叁十年前的那个春天绽放。洞开国门,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宣布着民族振兴的渴望; 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
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唿与喜悦; 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 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借助外物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 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 叁峡本是闭塞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 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惹起世人的无限遐想……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幺,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幺,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幺,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 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 没有人敢夸下这样的海口,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着就“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叁分”的《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 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塬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巨龙,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坚舰利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解的题目,没关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借助外物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 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叁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讲的也正是自然界中因“借景”才创造出美丽的哲理吧。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
西方,终致灭亡; 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 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 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借助外物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布人间; 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幺不试着去凭借些什幺,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六王毕,四海一”;叁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叁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叁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煺曹孟德; 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叁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了新一代田园诗派; 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拂袖长安,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叁分啸成剑气,七分着成文章”;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州,正是凭借黄州,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州起步,登上文学颠峰; 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炫耀于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捧最清的; 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 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 凄凄芳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 借助外物
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 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彰显自己的高贵; 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幺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幺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塬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汉川高中高二2017年三月月考作文
从下面俩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为题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
2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例文
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岁月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我们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绦,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作文点评】
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人渐入佳境。谁能想,由一“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谁能想,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想惜的?谁能想,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她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它诗一般的灵动清澈?一阵清风拂过,似乎又传来词人轻轻的吟诵
借助外物,成就自己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
枫叶,使露珠红红地闪烁; 荷花,使露珠有着苍白似泪滴的透明。露珠借助不同的事物,使自己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成功地实现了自身价值。每一个成功者,不是单纯地靠自己一味的努力拼搏,或多或少都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正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从那颗被人遗忘的苹果中将有限抽象为无限,把一条定律谱写给星辰,因而,我们眼中的牛顿高拔出众。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钥匙,而在于你能否找到一个有利的载体,引领自己走向成功;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你能否利用外物,挑战成功的遥不可及。诚然,一个人独自潜心钻研可能会有所成功,但如果接受别人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一定会有新的超越,在特定的领域中独占鳌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有时借助外物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外物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向前,而不是缺少能力的表现。善于借助外物,离成功就近了一步。人类的太空漫步,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万里长城的蜿蜒盘卧,受益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身躯。无论是何等的成就,都脱离不了特定的载体。
秦晋之好,秦穆公力挺重耳回国称王; 鸿门之宴,张良力助刘邦脱离险境; 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帝室之霸业。古往今来,多少的丰功伟业,无不是在他人的帮助下稳固壮大。善于借助他人,千秋伟业也许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
学习寻找载体,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会为你开启一道虚掩的门,因此,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的锦绣前程!
葡萄藤借助木竿,盘环而上,沐浴阳光; 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 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孔明借以东风,火烧赤壁;
曹聪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 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 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
荀子《劝学》中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的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 。
借助外物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 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 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 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叁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 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 一道露珠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成为中华永远的骄傲……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回首百年,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他人之精华于国门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西方越马扬鞭奔向新的世纪之时,却在风雨飘摇。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唿啦啦如“将倾之大厦”的中华了挺起了不屈与刚强的嵴梁。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幺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叁十年前的那个春天绽放。洞开国门,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宣布着民族振兴的渴望; 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
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唿与喜悦; 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 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借助外物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 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 叁峡本是闭塞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 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惹起世人的无限遐想……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幺,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幺,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幺,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 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 没有人敢夸下这样的海口,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着就“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叁分”的《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 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塬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巨龙,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坚舰利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解的题目,没关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借助外物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 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叁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讲的也正是自然界中因“借景”才创造出美丽的哲理吧。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
西方,终致灭亡; 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 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 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借助外物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布人间; 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幺不试着去凭借些什幺,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六王毕,四海一”;叁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叁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叁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煺曹孟德; 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叁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了新一代田园诗派; 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拂袖长安,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叁分啸成剑气,七分着成文章”;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州,正是凭借黄州,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州起步,登上文学颠峰; 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炫耀于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捧最清的; 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 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 凄凄芳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 借助外物
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 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彰显自己的高贵; 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幺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幺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塬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