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作文5300字

初一作文

《〈宽容〉序言》课例赏鉴——该课例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

执教/刘 侠 观察/程 元

【课例实录】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读的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一篇具有寓言特征的序言——《〈宽容〉序言》。同学们都作了很认真的预习,并写下了对文中四处“幸福”含义的理解。接下来我们首先交流一下大家的看法,哪位同学愿意先来谈谈?

生:我认为第一、二两处的幸福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无忧无虑。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文中说“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尽享天伦之乐”,说明人们的生活很平静、快乐。第三处“幸福”是漫游者在外面看到的幸福生活,是比村民们此时的生活更幸福的一种生活。最后一处的幸福是人们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重新过上的幸福生活。

师:这时的幸福和先前的幸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不清楚。

师:谁想得更清楚?

生:是比以前更幸福的生活。前两处的幸福是见识浅薄的人们自认为的幸福,是用律法维持的幸福;后两处幸福是物质上更富足,精神上更自由的幸福。

师:看来大家都认同三、四处的“幸福”更高于一、二处的“幸福”,表现在:物质上更富足,精神上更解放。那么,作者讲述这个由一个层面的“幸福”到另一个层面的“幸福”的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告诉我们应该突破禁锢,追求思想的自由,这样才是真幸福。

师:有道理!

生:文章题目是《〈宽容〉序言》,所以我认为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应该宽容新思想。 师:结合题目来思考,这是不错的思路。你觉得文中的宽容和我们今天一般理解的宽容完全相同吗?

生:不太一样,但具体说不清楚。

师:“宽容”在原文中用的是“tolerance”,这个词在房龙写作时期所通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解释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应耐心公正地容忍。作者是要提醒读者对漫游者这样持不同于一般意见的观点的人要有足够的包容。宽容这个词的理解提醒我们,看翻译作品不理解时,去查一查它的原文还是很有必要的。

师:你们认为作者是想要我们宽容作品里的谁?

生:漫游者,因为他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师:如果漫游者没有给人们带来新生活就不该被宽容吗?

生:„„

师:好,同学们通过对四处“幸福”的比较探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但看来还有一些问题没想得太明白。没关系,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还关注到了哪些像四处“幸福”一样反复出现的,或者在反复出现过程中略有变化的词句。

生:我找到了“漫游者”和“先驱者”这两个称呼,其实是指同一个人,称呼的变化体现出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从反感转变为感激。

师:人们的态度为什么会转变?

生:因为先驱者引导人们走出了绝境,获得了更幸福的生活。

师:有道理。事实证明先驱者是对的,所以人们对先驱者非常感激。可是为什么之前人们称他为“漫游者”,而且很反感呢?我们不妨来仔细研读一下文中漫游者在刑场上的那一部分文字,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遍漫游者最后的讲话好吗?

(生朗读,声音洪亮,感情丰富)

师:你在朗读的时候感觉漫游者在想什么?

生:恨铁不成钢啊!

师: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能更合适些。你们觉得漫游者的话真诚吗?他的话是对的吗?(生点头)

师:是啊!漫游者如此真诚地呼唤,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带大家一起出去,可是村民们是怎么回应他的?——吼叫、杀害,甚至将其尸体抛到山崖下面。人们究竟为什么不愿意相信漫游者的话呢?

生:害怕被上帝惩罚。

师:谁告诉他们会被上帝惩罚?

生:守旧老人„„不,是律法。

师:都对。谁再来说说自己找到的其他词句?

生:文中有两处提到“知识的小溪”,第一次描写它水流很细,象征村民们见识浅薄;后一处“知识小溪”枯竭了,预示了村民的生活走向了灭亡。

生:我还关注到了一个词语“恐惧”,文中出现了两次,还有一个类似的词“恐怖”。开始,无知山谷里的生活是“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23页上漫游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最后“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选择了离开无知山谷。

师:人们一开始为什么恐惧?

生:害怕得不到“应得的份额”的食物。

师:你猜想会是谁来决定“应得的份额”?

生:守旧老人。

师:人们一开始的生活就是伴着恐惧的,这也证实了同学们刚才说的,先前无知山谷里的幸福生活,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当漫游者想要带他们脱离这种“恐惧”的生活时,人们却更“恐惧”,发出了“恐怖的叫声”。“恐怖”和“恐惧”有什么不同? 生:恐怖更严重。

师:对,恐怖是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感到的恐惧。

师:还有其他的词句引起你们的关注吗?

生:我还关注到了“陌生世界”和“绿色牧场”,它们体现了村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和“漫游者”与“先驱者”的称呼变化类似。

师:好!看来相同的人、相同的物,却在不同的时候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变化的并不是这些人和物,而是看待这些人和物的标准。

生:我还看到“律法毕竟是律法”反复出现了几次,前两处都用了转折词“但”“不过”,反映了村民们和守旧老人内心其实也很矛盾,他们并不残忍,只是必须遵守律法。他们心里想要“宽容”,但又很无奈。

师:你读得很细啊!前两处人们都遵守了律法,可是第三处为什么不遵守了呢? 生:因为生命受到了威胁,人们突破了律法。突破之后人们反而找到了新生活,作者是在讽刺律法。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仔细,不仅关注了字面上的重复,还关注到语言信息上的重复与表达形式上的变化。还有一个词,同学们没有提到,它在文中只出现了两次,但我觉得它对深入理解文本很有帮助,那就是“智慧”和“智慧老人”。请同学们帮我一起想一想,这个“智慧老人”是指谁?

生:我们觉得“智慧老人”是先驱者。

生:我觉得是首先决定反抗守旧老人,并带领大家走出来的人们。

生:我觉得肯定不是“先驱者”

师:哦?为什么?

生:文中说“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所以“智慧老人”和“先驱者”肯定是不同的人。

师:读得很仔细啊!我同意你的观点。这样看来,这里的“智慧老人”很有可能是那批首先出来探路,带领大家走出来的人。前后两处都用到“智慧”,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3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祖先的智慧”是先前村民们认为是智慧的东西,“智慧老人”是后来人们认为很有智慧的人。两者是不一样的。

师:那么作者把先前和当下崇拜的对象都用“智慧”来指称,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

生: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观点。

师:请讲。

生:前一处的“智慧”虽然是浅薄的,但也是人们经验的总结;后一处的“智慧”是人们现在认为对的事物,将来可能也不一定是对的。

师:哦!很有道理。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智慧”都是一定时间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经验的总结。作者将先前的崇拜对象称为“守旧老人”,而现在的崇拜对象称为“智慧老人”,同是“老人”,这其中是否也有意图呢?

生:守旧老人守的是过去认为正确的“智慧”知识;“智慧老人”是当下智慧的化身,将来可能也会像守旧老人一样被推翻。

生:所以,我再联系到题目“宽容”,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必须对新鲜的思维和想法宽容,这样“智慧”才能不断发展。

生:我觉得“智慧老人”会不会也变成“守旧老人”取决于他是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永远保有先驱者的创新精神。如果他因循守旧,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守旧老人”。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智慧老人”是带领人们走出山谷的人,今天人们对“智慧老人”和先驱者的崇敬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明天人们的盲目崇拜,形成新的“守旧老人”群体,甚至形成新的“律法”。作者想要揭示:“不宽容”是一种历史循环,当一个时代的人集体陷入一种思想束缚的时候,总是有一批头脑清醒的人出现,他们勇敢地付出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打破禁忌,开辟出新的世界;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存在往往又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束缚,直到再有新的先驱者将它打破。

师:这层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石头上写明“感恩朝礼的后代”,以及文章的结尾“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师:回过头来看我们一开始所理解的两种类型的幸福,现在我们觉得它们之间的转化不应该是单纯的从不幸福到幸福,而应该是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

师:同学们,从四处“幸福”,到反复出现的“恐惧”“恐怖”,“律法毕竟是律法”,再到“漫游者”“先驱者”的变化,“智慧”的两处照应,这一切都像是作者为我们预留下的一条条通幽曲径。穿过这些小径,我们终于抵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核,站在历史和思想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宽容”的价值和意义。

师:站在这个高度去思考,你还认为“宽容”的对象仅仅是先驱者吗?同意是先驱者的举左手,认为不仅仅是先驱者的举右手。

(绝大多数学生举了右手,仍有少数学生举左手)

师:我很高兴很多同学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我也很高兴还有一些同学持不同意见,这都是你们自己思考的结果,你们有权利保持自己的观点。我想听听认为“应该宽容的对象不仅是先驱者”的同学说说你们的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宽容守旧老人,因为他们也曾经是智慧老人。

师:对。但不仅如此,更因为他们也是“不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有权利保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的。但是,他们无权用自己的观点来决定漫游者的生死。谁的不宽容都不是有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因无知和恐惧而产生的不宽容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

师:读懂一篇有内涵的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上课一开始自以为读懂了文章,通过这节课,对文章的主旨和表达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这还不是终点,回去让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如果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们可能会更有感触,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看到了许多活生生的“不宽容”的悲剧。不管怎样,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能播下这颗“宽容”的种子,因为,一个懂得宽容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作业:《〈宽容〉序言》让我们从历史学、社会学的高度重新认

识了“宽容”的内涵和意义,关于“宽容”你还有怎样的思考?有没有关于“宽容”或“不宽容”的体验?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标题自拟。这个作业请大家用一周的时间来完成。

【执教感言】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宽容》是专门论述应对异见宽容的著作,房龙为学术界乃至普通的广大读者都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宽容〉序言》集中反映了《宽容》这本书的思想精髓,文章的写法也很特别:一是以形象说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以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漫游者等典型象征性地表达了《宽容》一书的主旨精髓;二是文章以叙事散文诗般的笔触,在细腻、传神的记叙描写中,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来耐人寻味。 作为沪教版试用本教材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宽容〉序言》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的主题——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龙笔下的“漫游者”就是《〈激流〉总序》的作者巴金,就是执著地“相信未来”的食指,就是清醒地反思着“中国的钥匙丢在哪里”的梁小斌。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如何面对高考是显性的考验,关乎个人和家庭的未来;而如何面对自己和看待他人则是隐性的更大的考验,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如何利用这一课让学生的思想有所触动,在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考立场,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高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寓言、序言的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楚,读懂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出的“应对异见宽容”的主旨并不算难。因此我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前移到课前预习,通过对四处“幸福”的理解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起点。我希望这节课从学生自以为已经看懂文本开始,在继续研读中发现新的理解障碍,继而通过自主研读和教师点拨,拨云见日,抵达文章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这是一篇寓言,也是一篇序言,针对高三学生的实际学力,我选择了从具体词句入手,通过对文本语言信息的重复与变化的探索,逐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如此设计有三个意图:一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关注文本重要词句的意识,提高他们透过表面语言信息揣摩文本深层内涵和表达意图的能力;二是以这些具体的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碰撞,包括同学之间的碰撞和自己前后认识之间的碰撞;三是让学生在品读与思考之后,对作者生动而含蓄的表达匠心有一种真切的体悟,进而产生由衷的欣赏与钦慕之情。预习作业及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都是围绕这两个意图设置和展开的。

作业的安排是想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宽容”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宽容”的种子,引导他们去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宽容”。我想这与高考作文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的导向也是吻合的。

(刘 侠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200032)

《〈宽容〉序言》课例赏鉴——该课例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

执教/刘 侠 观察/程 元

【课例实录】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读的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一篇具有寓言特征的序言——《〈宽容〉序言》。同学们都作了很认真的预习,并写下了对文中四处“幸福”含义的理解。接下来我们首先交流一下大家的看法,哪位同学愿意先来谈谈?

生:我认为第一、二两处的幸福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无忧无虑。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文中说“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尽享天伦之乐”,说明人们的生活很平静、快乐。第三处“幸福”是漫游者在外面看到的幸福生活,是比村民们此时的生活更幸福的一种生活。最后一处的幸福是人们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重新过上的幸福生活。

师:这时的幸福和先前的幸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不清楚。

师:谁想得更清楚?

生:是比以前更幸福的生活。前两处的幸福是见识浅薄的人们自认为的幸福,是用律法维持的幸福;后两处幸福是物质上更富足,精神上更自由的幸福。

师:看来大家都认同三、四处的“幸福”更高于一、二处的“幸福”,表现在:物质上更富足,精神上更解放。那么,作者讲述这个由一个层面的“幸福”到另一个层面的“幸福”的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告诉我们应该突破禁锢,追求思想的自由,这样才是真幸福。

师:有道理!

生:文章题目是《〈宽容〉序言》,所以我认为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应该宽容新思想。 师:结合题目来思考,这是不错的思路。你觉得文中的宽容和我们今天一般理解的宽容完全相同吗?

生:不太一样,但具体说不清楚。

师:“宽容”在原文中用的是“tolerance”,这个词在房龙写作时期所通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解释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应耐心公正地容忍。作者是要提醒读者对漫游者这样持不同于一般意见的观点的人要有足够的包容。宽容这个词的理解提醒我们,看翻译作品不理解时,去查一查它的原文还是很有必要的。

师:你们认为作者是想要我们宽容作品里的谁?

生:漫游者,因为他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师:如果漫游者没有给人们带来新生活就不该被宽容吗?

生:„„

师:好,同学们通过对四处“幸福”的比较探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但看来还有一些问题没想得太明白。没关系,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还关注到了哪些像四处“幸福”一样反复出现的,或者在反复出现过程中略有变化的词句。

生:我找到了“漫游者”和“先驱者”这两个称呼,其实是指同一个人,称呼的变化体现出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从反感转变为感激。

师:人们的态度为什么会转变?

生:因为先驱者引导人们走出了绝境,获得了更幸福的生活。

师:有道理。事实证明先驱者是对的,所以人们对先驱者非常感激。可是为什么之前人们称他为“漫游者”,而且很反感呢?我们不妨来仔细研读一下文中漫游者在刑场上的那一部分文字,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遍漫游者最后的讲话好吗?

(生朗读,声音洪亮,感情丰富)

师:你在朗读的时候感觉漫游者在想什么?

生:恨铁不成钢啊!

师: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能更合适些。你们觉得漫游者的话真诚吗?他的话是对的吗?(生点头)

师:是啊!漫游者如此真诚地呼唤,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带大家一起出去,可是村民们是怎么回应他的?——吼叫、杀害,甚至将其尸体抛到山崖下面。人们究竟为什么不愿意相信漫游者的话呢?

生:害怕被上帝惩罚。

师:谁告诉他们会被上帝惩罚?

生:守旧老人„„不,是律法。

师:都对。谁再来说说自己找到的其他词句?

生:文中有两处提到“知识的小溪”,第一次描写它水流很细,象征村民们见识浅薄;后一处“知识小溪”枯竭了,预示了村民的生活走向了灭亡。

生:我还关注到了一个词语“恐惧”,文中出现了两次,还有一个类似的词“恐怖”。开始,无知山谷里的生活是“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23页上漫游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最后“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选择了离开无知山谷。

师:人们一开始为什么恐惧?

生:害怕得不到“应得的份额”的食物。

师:你猜想会是谁来决定“应得的份额”?

生:守旧老人。

师:人们一开始的生活就是伴着恐惧的,这也证实了同学们刚才说的,先前无知山谷里的幸福生活,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当漫游者想要带他们脱离这种“恐惧”的生活时,人们却更“恐惧”,发出了“恐怖的叫声”。“恐怖”和“恐惧”有什么不同? 生:恐怖更严重。

师:对,恐怖是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感到的恐惧。

师:还有其他的词句引起你们的关注吗?

生:我还关注到了“陌生世界”和“绿色牧场”,它们体现了村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和“漫游者”与“先驱者”的称呼变化类似。

师:好!看来相同的人、相同的物,却在不同的时候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变化的并不是这些人和物,而是看待这些人和物的标准。

生:我还看到“律法毕竟是律法”反复出现了几次,前两处都用了转折词“但”“不过”,反映了村民们和守旧老人内心其实也很矛盾,他们并不残忍,只是必须遵守律法。他们心里想要“宽容”,但又很无奈。

师:你读得很细啊!前两处人们都遵守了律法,可是第三处为什么不遵守了呢? 生:因为生命受到了威胁,人们突破了律法。突破之后人们反而找到了新生活,作者是在讽刺律法。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仔细,不仅关注了字面上的重复,还关注到语言信息上的重复与表达形式上的变化。还有一个词,同学们没有提到,它在文中只出现了两次,但我觉得它对深入理解文本很有帮助,那就是“智慧”和“智慧老人”。请同学们帮我一起想一想,这个“智慧老人”是指谁?

生:我们觉得“智慧老人”是先驱者。

生:我觉得是首先决定反抗守旧老人,并带领大家走出来的人们。

生:我觉得肯定不是“先驱者”

师:哦?为什么?

生:文中说“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所以“智慧老人”和“先驱者”肯定是不同的人。

师:读得很仔细啊!我同意你的观点。这样看来,这里的“智慧老人”很有可能是那批首先出来探路,带领大家走出来的人。前后两处都用到“智慧”,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3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祖先的智慧”是先前村民们认为是智慧的东西,“智慧老人”是后来人们认为很有智慧的人。两者是不一样的。

师:那么作者把先前和当下崇拜的对象都用“智慧”来指称,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

生: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观点。

师:请讲。

生:前一处的“智慧”虽然是浅薄的,但也是人们经验的总结;后一处的“智慧”是人们现在认为对的事物,将来可能也不一定是对的。

师:哦!很有道理。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智慧”都是一定时间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经验的总结。作者将先前的崇拜对象称为“守旧老人”,而现在的崇拜对象称为“智慧老人”,同是“老人”,这其中是否也有意图呢?

生:守旧老人守的是过去认为正确的“智慧”知识;“智慧老人”是当下智慧的化身,将来可能也会像守旧老人一样被推翻。

生:所以,我再联系到题目“宽容”,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必须对新鲜的思维和想法宽容,这样“智慧”才能不断发展。

生:我觉得“智慧老人”会不会也变成“守旧老人”取决于他是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永远保有先驱者的创新精神。如果他因循守旧,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守旧老人”。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智慧老人”是带领人们走出山谷的人,今天人们对“智慧老人”和先驱者的崇敬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明天人们的盲目崇拜,形成新的“守旧老人”群体,甚至形成新的“律法”。作者想要揭示:“不宽容”是一种历史循环,当一个时代的人集体陷入一种思想束缚的时候,总是有一批头脑清醒的人出现,他们勇敢地付出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打破禁忌,开辟出新的世界;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存在往往又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束缚,直到再有新的先驱者将它打破。

师:这层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石头上写明“感恩朝礼的后代”,以及文章的结尾“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师:回过头来看我们一开始所理解的两种类型的幸福,现在我们觉得它们之间的转化不应该是单纯的从不幸福到幸福,而应该是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

师:同学们,从四处“幸福”,到反复出现的“恐惧”“恐怖”,“律法毕竟是律法”,再到“漫游者”“先驱者”的变化,“智慧”的两处照应,这一切都像是作者为我们预留下的一条条通幽曲径。穿过这些小径,我们终于抵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核,站在历史和思想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宽容”的价值和意义。

师:站在这个高度去思考,你还认为“宽容”的对象仅仅是先驱者吗?同意是先驱者的举左手,认为不仅仅是先驱者的举右手。

(绝大多数学生举了右手,仍有少数学生举左手)

师:我很高兴很多同学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我也很高兴还有一些同学持不同意见,这都是你们自己思考的结果,你们有权利保持自己的观点。我想听听认为“应该宽容的对象不仅是先驱者”的同学说说你们的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宽容守旧老人,因为他们也曾经是智慧老人。

师:对。但不仅如此,更因为他们也是“不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有权利保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的。但是,他们无权用自己的观点来决定漫游者的生死。谁的不宽容都不是有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因无知和恐惧而产生的不宽容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

师:读懂一篇有内涵的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上课一开始自以为读懂了文章,通过这节课,对文章的主旨和表达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这还不是终点,回去让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如果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们可能会更有感触,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看到了许多活生生的“不宽容”的悲剧。不管怎样,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能播下这颗“宽容”的种子,因为,一个懂得宽容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作业:《〈宽容〉序言》让我们从历史学、社会学的高度重新认

识了“宽容”的内涵和意义,关于“宽容”你还有怎样的思考?有没有关于“宽容”或“不宽容”的体验?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标题自拟。这个作业请大家用一周的时间来完成。

【执教感言】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宽容》是专门论述应对异见宽容的著作,房龙为学术界乃至普通的广大读者都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宽容〉序言》集中反映了《宽容》这本书的思想精髓,文章的写法也很特别:一是以形象说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以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漫游者等典型象征性地表达了《宽容》一书的主旨精髓;二是文章以叙事散文诗般的笔触,在细腻、传神的记叙描写中,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来耐人寻味。 作为沪教版试用本教材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宽容〉序言》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的主题——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龙笔下的“漫游者”就是《〈激流〉总序》的作者巴金,就是执著地“相信未来”的食指,就是清醒地反思着“中国的钥匙丢在哪里”的梁小斌。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如何面对高考是显性的考验,关乎个人和家庭的未来;而如何面对自己和看待他人则是隐性的更大的考验,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如何利用这一课让学生的思想有所触动,在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考立场,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高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寓言、序言的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楚,读懂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出的“应对异见宽容”的主旨并不算难。因此我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前移到课前预习,通过对四处“幸福”的理解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起点。我希望这节课从学生自以为已经看懂文本开始,在继续研读中发现新的理解障碍,继而通过自主研读和教师点拨,拨云见日,抵达文章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这是一篇寓言,也是一篇序言,针对高三学生的实际学力,我选择了从具体词句入手,通过对文本语言信息的重复与变化的探索,逐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如此设计有三个意图:一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关注文本重要词句的意识,提高他们透过表面语言信息揣摩文本深层内涵和表达意图的能力;二是以这些具体的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碰撞,包括同学之间的碰撞和自己前后认识之间的碰撞;三是让学生在品读与思考之后,对作者生动而含蓄的表达匠心有一种真切的体悟,进而产生由衷的欣赏与钦慕之情。预习作业及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都是围绕这两个意图设置和展开的。

作业的安排是想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宽容”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宽容”的种子,引导他们去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宽容”。我想这与高考作文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的导向也是吻合的。

(刘 侠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200032)


相关作文

  • 学会宽容作文700字
  • 很喜欢纪伯伦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的确,学会宽容是一个人一生都学不完的功课,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宽容是一种智慧.希腊智慧神的庙门上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是的,要学会宽容,首先要认识自我.即要在别人眼神中看到自己,更要用自己的 ...

  • 我学会了宽容作文0字
  • 我终于学会了宽容 来到新学校已经两个多月了,和同学也已经渐渐熟悉了,虽然说还合得来,但有时避免不了一些琐碎的小矛盾. 那次是星期五,大家都在忙碌的收拾自己的东西,我也在忙着边收拾东西边记家庭作业,正当我忙碌着记作业时,我的同学恶作剧的把我的鞋带解开了,当时我就忍耐不住了,大吼道:"你为什么 ...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作文1100字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之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师德培训活动,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充满爱与包容的电影,通过观看深受感动,也引发了我对教师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影片中马修老师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 ...

  • 宽容是首诗作文1100字
  • 宽容是首诗 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时间是挂在枝头的美丽花瓣,微风一吹,跳起好看的舞蹈.思绪纷飞,那个停留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在那个北国冬天里他的身影,在我的眼前又逐渐地清晰起来. 那天,天灰蒙蒙的,我踩着满地积雪,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爸妈都加班,偏偏我又忘了带钥匙,这下我可真尝到了自己酿的苦果,我被冻 ...

  • 将心比心作文1200字
  • 将心比心 白羊中心小学四年级三班:陈俊吉 指导教师:梁胜菊 <弟子规>说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朴素的话里传递着 ...

  • 宽容的力量作文1500字
  •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设计 设计者:随晓燕 1/22/2015 第1页 共2页 宽容的力量 一.宽以待人,利人利己 一脚踩扁了紫罗兰,她却把香味留在脚上,这就是宽容. 百川归海,方显海之博大:群鸟翔空,才知天之光袤.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再人生的路途上畅行无阻.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若事事 ...

  • 我的爸爸妈妈作文1000字
  • 我的爸爸妈妈 蒲家小学五年级余茉莉 我的妈妈不爱打扮,更不会唱歌跳舞.可她勤劳.朴实.每天她都要去地里干活,不到两三个小时,一片荒芜的土地就变成了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妈妈不仅勤劳,她的心地还很善良. 有一年初冬,我发现妈妈每天晚上很晚都在织毛衣--那是一件非常漂亮的天蓝色的毛衣,上面还 ...

  • 关于宽容的名言作文1200字
  • 关于宽容的名言 1.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 -- 伯克 2.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 雨果 3.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 -- 叔本华 4.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 -- 华兹华斯 5.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 -- 欧文 6.只有勇敢的 ...

  •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作文2400字
  •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一直不知道该怎样提笔,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这个假期,随手翻看<基督山伯爵>,没想到再次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法老号的大副,受船长委托,为波拿巴党人送了一封信,却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伊夫堡.狱友法里亚神父向他传授各种知识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