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见
新城子寄宿制小学 陈雪 “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走在路上,去和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为了能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思想启程。首先,请让我遇见你——阅读。
初见
走在路上,能一直清晰地安放在脑海中的,也许还是最初的模样、最初的遇见。人生中的初见太迟了一些。小学时,能遇见的唯一读物就是自己的语文课本,遇见了它就觉得已经遇见了全世界。爱不释手地读着、虔诚地相信着、享受着,一笔一划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不觉世界有多大,也不曾有幻想。闲暇时,老爸常常给我讲同一个故事,不知道是他只会那一个,还是那一个太有趣,即使太多遍也不会使人厌烦。的确,倚在他宽大的肩膀下,次次都听得津津有味。80后乡村孩子们的童年是快乐而干瘪的。快乐是因为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亲近自然,干瘪是因为我们忘记为自己的童年画卷着色,任其肆意生长,不曾饱满。所以,我特别羡慕现在的孩子,时常陪孩子一起读书,补绘我遗失的童年色彩。
上了初中后,学校给我们订了刊物《初中生》。每月一期,一点也不及时,里面的内容就是关于初中生的一些事,还有各类作文,还会有一些练习题。那个时候,觉得已经很幸福了。记得,我很怕丢了哪一本,所以老爸用锥子给每一本都扎一个洞,然后用麻绳把它们穿起来,连在一起,这样体积大了就不会丢了。我把它们放在床头的一个废旧的鞋盒子里,觉得幸福满满的,每天都翻阅,看了又看。十二
本《初中生》引起了让我走进阅读的渴望,也是我对“阅读”的最初记忆。后来,最流行的是“作文书”,有一本作文书是很自豪的事。我一直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本作文书,可是去县里的次数毕竟有限,直到我要去县里配眼镜,才得到这个天赐的好机会。老爸给我买了一本超级厚的作文书,从此我也成为了一个自豪的人。作文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类题材的范文都有,我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模仿。工作了以后才恍然,作文书被称为最无用的书,告诫孩子们不要读。当然,他们的童年是多彩的,总要好过我们那时的干瘪。所以,很多时候,唯一便是最好。
擦肩
上高中以后,接触的同学多了,视野也广了一些。我们可以互相借阅书籍,零花钱稍充足时,也会下狠心买一本喜爱的。记得那个时候我读了《左耳》、《西游记》、《平凡世界》、《狼图腾》、还有各种小杂志。现在看来,真是少得可怜,或许也读过其他作品,可是都记不太清楚了,可能因为这几部作品挺入心,所以清晰记得。或者说,那个时候,我根本就对“阅读”这件事没有入心。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如果用大好的时光去阅读,会被父母称为“看闲书”,也会被老师一把扯走并警告,这种无形的压制也是我没有爱上阅读的原因之一。其实,我心里还是没有埋下阅读的种子,完全凭着喜好去读,很盲目,可能,我只是比没有阅读过一部作品的人多一本书的距离。
我很相信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喜欢去做一件事,那么内心一定是充实的,结局定然也是美好的。我平时喜欢写随笔,
也喜欢做摘录。回想上学那会儿自己的日记本上抄着“再别康桥”“满江红”“相信未来”等等,闲暇时,就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特喜欢。自己常常也会写一写,进行笨拙幼稚的自创,有爱好真的很好。其实,好的作品真的影响人,假如没有阅读过好书籍,我又怎会了解到文字可以把人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呢?
上了大学以后,我参加了一个社团“春草文学社”,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激情澎湃,年轻真好,有梦想真好,趁着年轻去追梦真好。一群热爱文学、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读书、共同探讨,也许路上深深浅浅,但至少我们在走,我常常回想:那个时候的我是活着的。我们有自己的图书,定期举办交流会;我们有自己的报刊,定期进行发放。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目标,还有我们共同努力为春草庆生的晚会,每年如此。我觉得那个时候自己真心快乐,因为做着喜欢做的事,而身边人也同样做着我喜欢的事,读书,一旦变成一群人的事,便是一件激情澎湃的事。
零零散散,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就是那个时候我的阅读状态。并不觉得是忙碌的学习占用了读书的时间,若喜欢,便有足够理由去做,反之,就是内心还不够澄澈,没有能为阅读留一方净土。所以那时,在迷失,我与“阅读”擦肩而过。
遇见你
相信这是冥冥中的安排,让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相信这是最好的安排,让我和孩子们一起有书读,有时间去读。其实,开始时我是为了孩子们而读书。因为我是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该有
责任去引领,为了方便我们沟通交流,为了让他们的童年绚丽多彩。陪着他们一起读,我们读了很多,如《草房子》、《小王子》、《水孩子》、《青鸟》、《天蓝色的彼岸》、《蓝鲸的眼睛》、《绿山墙的安妮》等等,陪着他们读的同时,自己也重新走了一遭童年之路。
渐渐地,我想拥有适合自己的书籍,但不知道该选择一些什么样的,于是我咨询了韩中凌主任,韩主任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依据书目我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如:周国平先生的《何来何往》、《人生哲思录》、《偶尔远行》,这类书籍真的能让迷失的自己找到人生方向、找到存在的意义。同时,我还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妞妞》,读完以后心里特沉重。一只蛹在破茧成蝶的过程中离去,即使再多的爱也无法将其挽留,只能疼痛地任她走,心痛难抚,一个父亲的札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对《目送》最好的诠释,它深邃、忧伤、美丽,所以又读了龙应台的另外两部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三部作品被称为“人生三书”,感受到了其中的细腻与深沉。一次去其他学校监考,发现了班级的书架上有一本《苏菲的世界》,本来想着可以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可是读起来却很有意思。于是自己买了一本,这是一本哲学启蒙书,把世界这个谜团以来信的形式向苏菲展开,也向我们展开。它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凭着自己的喜欢,先后读了钱钟书的《围
城》、王朔的《致女儿书》、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杨绛的《我们仨》、还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追风筝的人》、《童年》、《百年孤独》、《包法利夫人》、《双城记》、《还乡记》、《春风回梦记》,以及自己喜爱的郭敬明的“小时代四部曲”。任由自己的一时热爱去读书,这本身就是对读书的不尊重吧!感谢!让这样一个我能有幸遇见你。
期待——最美好的遇见
其实早早就看到了韩主任写给大家的邀请信,想一想也该是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所以放下了学校给大家打印出的邀请信,拿起课本去上课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读得太少了,可以说自己没有资格加入“萤火虫”读书会,但,内心是蠢蠢欲动的,渴望的。或者说,我想活着,像曾经,有信仰、有追求,那样的,活着。相信所有期待的东西,都必定值得期待。对于“读书”这件事来说,我真的不是一个虔诚者,但,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啊,我的余生就是我的羊群,我有权带它去更肥沃的草原。
期待,最美好的遇见。
遇 见
新城子寄宿制小学 陈雪 “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走在路上,去和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为了能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思想启程。首先,请让我遇见你——阅读。
初见
走在路上,能一直清晰地安放在脑海中的,也许还是最初的模样、最初的遇见。人生中的初见太迟了一些。小学时,能遇见的唯一读物就是自己的语文课本,遇见了它就觉得已经遇见了全世界。爱不释手地读着、虔诚地相信着、享受着,一笔一划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不觉世界有多大,也不曾有幻想。闲暇时,老爸常常给我讲同一个故事,不知道是他只会那一个,还是那一个太有趣,即使太多遍也不会使人厌烦。的确,倚在他宽大的肩膀下,次次都听得津津有味。80后乡村孩子们的童年是快乐而干瘪的。快乐是因为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亲近自然,干瘪是因为我们忘记为自己的童年画卷着色,任其肆意生长,不曾饱满。所以,我特别羡慕现在的孩子,时常陪孩子一起读书,补绘我遗失的童年色彩。
上了初中后,学校给我们订了刊物《初中生》。每月一期,一点也不及时,里面的内容就是关于初中生的一些事,还有各类作文,还会有一些练习题。那个时候,觉得已经很幸福了。记得,我很怕丢了哪一本,所以老爸用锥子给每一本都扎一个洞,然后用麻绳把它们穿起来,连在一起,这样体积大了就不会丢了。我把它们放在床头的一个废旧的鞋盒子里,觉得幸福满满的,每天都翻阅,看了又看。十二
本《初中生》引起了让我走进阅读的渴望,也是我对“阅读”的最初记忆。后来,最流行的是“作文书”,有一本作文书是很自豪的事。我一直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本作文书,可是去县里的次数毕竟有限,直到我要去县里配眼镜,才得到这个天赐的好机会。老爸给我买了一本超级厚的作文书,从此我也成为了一个自豪的人。作文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类题材的范文都有,我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模仿。工作了以后才恍然,作文书被称为最无用的书,告诫孩子们不要读。当然,他们的童年是多彩的,总要好过我们那时的干瘪。所以,很多时候,唯一便是最好。
擦肩
上高中以后,接触的同学多了,视野也广了一些。我们可以互相借阅书籍,零花钱稍充足时,也会下狠心买一本喜爱的。记得那个时候我读了《左耳》、《西游记》、《平凡世界》、《狼图腾》、还有各种小杂志。现在看来,真是少得可怜,或许也读过其他作品,可是都记不太清楚了,可能因为这几部作品挺入心,所以清晰记得。或者说,那个时候,我根本就对“阅读”这件事没有入心。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如果用大好的时光去阅读,会被父母称为“看闲书”,也会被老师一把扯走并警告,这种无形的压制也是我没有爱上阅读的原因之一。其实,我心里还是没有埋下阅读的种子,完全凭着喜好去读,很盲目,可能,我只是比没有阅读过一部作品的人多一本书的距离。
我很相信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喜欢去做一件事,那么内心一定是充实的,结局定然也是美好的。我平时喜欢写随笔,
也喜欢做摘录。回想上学那会儿自己的日记本上抄着“再别康桥”“满江红”“相信未来”等等,闲暇时,就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特喜欢。自己常常也会写一写,进行笨拙幼稚的自创,有爱好真的很好。其实,好的作品真的影响人,假如没有阅读过好书籍,我又怎会了解到文字可以把人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呢?
上了大学以后,我参加了一个社团“春草文学社”,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激情澎湃,年轻真好,有梦想真好,趁着年轻去追梦真好。一群热爱文学、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读书、共同探讨,也许路上深深浅浅,但至少我们在走,我常常回想:那个时候的我是活着的。我们有自己的图书,定期举办交流会;我们有自己的报刊,定期进行发放。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目标,还有我们共同努力为春草庆生的晚会,每年如此。我觉得那个时候自己真心快乐,因为做着喜欢做的事,而身边人也同样做着我喜欢的事,读书,一旦变成一群人的事,便是一件激情澎湃的事。
零零散散,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就是那个时候我的阅读状态。并不觉得是忙碌的学习占用了读书的时间,若喜欢,便有足够理由去做,反之,就是内心还不够澄澈,没有能为阅读留一方净土。所以那时,在迷失,我与“阅读”擦肩而过。
遇见你
相信这是冥冥中的安排,让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相信这是最好的安排,让我和孩子们一起有书读,有时间去读。其实,开始时我是为了孩子们而读书。因为我是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该有
责任去引领,为了方便我们沟通交流,为了让他们的童年绚丽多彩。陪着他们一起读,我们读了很多,如《草房子》、《小王子》、《水孩子》、《青鸟》、《天蓝色的彼岸》、《蓝鲸的眼睛》、《绿山墙的安妮》等等,陪着他们读的同时,自己也重新走了一遭童年之路。
渐渐地,我想拥有适合自己的书籍,但不知道该选择一些什么样的,于是我咨询了韩中凌主任,韩主任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依据书目我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如:周国平先生的《何来何往》、《人生哲思录》、《偶尔远行》,这类书籍真的能让迷失的自己找到人生方向、找到存在的意义。同时,我还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妞妞》,读完以后心里特沉重。一只蛹在破茧成蝶的过程中离去,即使再多的爱也无法将其挽留,只能疼痛地任她走,心痛难抚,一个父亲的札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对《目送》最好的诠释,它深邃、忧伤、美丽,所以又读了龙应台的另外两部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三部作品被称为“人生三书”,感受到了其中的细腻与深沉。一次去其他学校监考,发现了班级的书架上有一本《苏菲的世界》,本来想着可以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可是读起来却很有意思。于是自己买了一本,这是一本哲学启蒙书,把世界这个谜团以来信的形式向苏菲展开,也向我们展开。它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凭着自己的喜欢,先后读了钱钟书的《围
城》、王朔的《致女儿书》、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杨绛的《我们仨》、还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追风筝的人》、《童年》、《百年孤独》、《包法利夫人》、《双城记》、《还乡记》、《春风回梦记》,以及自己喜爱的郭敬明的“小时代四部曲”。任由自己的一时热爱去读书,这本身就是对读书的不尊重吧!感谢!让这样一个我能有幸遇见你。
期待——最美好的遇见
其实早早就看到了韩主任写给大家的邀请信,想一想也该是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所以放下了学校给大家打印出的邀请信,拿起课本去上课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读得太少了,可以说自己没有资格加入“萤火虫”读书会,但,内心是蠢蠢欲动的,渴望的。或者说,我想活着,像曾经,有信仰、有追求,那样的,活着。相信所有期待的东西,都必定值得期待。对于“读书”这件事来说,我真的不是一个虔诚者,但,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啊,我的余生就是我的羊群,我有权带它去更肥沃的草原。
期待,最美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