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
第一课时
研究课题组成立后 , 我建议研究时间为一个月 , 现时的生长季节可以通过观察 , 写成观察日记 ; 不是目前的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之外的东西 , 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或凭自己的回忆来完成。下面以“竹子”研究课题组为例 , 看看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记录 :
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 :2001年12月5日 , 星期三放学后
参加人员 :研究课题组全体人员
地点 :陈益家的竹园
陈益家的竹园约有 400平方米大。竹子属于慈溪地方的青皮竹 , 竹高 3— 5米 , 竹粗 3— 5厘米 , 竹节外凸 , 节与节距离 10— 25厘米 , 竹枝繁茂 , 竹叶披针形。时逢竹笋生长旺季 , 笋芽儿掀开厚厚的土被 , 从泥缝里钻出来。有的刚露出一点点尖儿 , 有的已有约 30厘米
高 , 它们裹着紧紧的箨叶叫喊着 :“快给我脱去衣服 , 我要长大。”有的已有一人多高了 , 下部箨叶脱落 , 已露出嫩绿色的躯干 , 没长出枝条儿 , 挺拔潇洒 , 显得大有刺破天空的气魄。我们感叹 , 我们赞美 , 笋芽儿 , 你真勇敢。
第二课时
访问记录
访问时间 :2001年 4月 29日 , 星期日
调查人员 :研究课题组全体人员
访问对象 :陈益的父亲
1陈益的父亲把竹子夏、秋、冬三个季节的生长情况介绍给我们听 :
竹子在夏天 , 是生长期间走向成熟的季节 , 首先它长枝茂叶 , 躯干由嫩绿色转为青绿色 , 好像从少年成为一个青年似的。小朋友最喜欢夏天的竹园 , 在竹子中间翻跟斗 , 打秋千 , 捉牛虻 , 捕知了 , 还可以坐在下面乘凉看书 , 这儿的空气清爽 , 让人头脑清醒。竹子在秋天 ,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生长现象 , 部分老叶开始下落 , 与春天配合进行着换代更新。可是竹子的地下茎却是生长的旺季。地下茎俗称行鞭笋。行鞭笋有一个生长特点 , 具有向阳性。一般来说 , 它只朝三个方向生长———东、南、西 , 不会向北生长。它很顽强 , 所到之处 , 不管是石缝 , 还是破缸底、墙脚、瓦砾堆 , 都能穿过去 , 就是变换了它的体态 (本来是圆的 , 变成扁的 ) 也要长过去。竹子在冬天 , 是最顽强的植物 , 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 , 意思是 :不管大雪压身 , 弯着腰 ; 冰冻挂身 , 垂着头 , 它都不会枯死、冻死 , 像梅花一样喜欢漫天雪 , 斗严寒 , 傲霜冻。
2 为什么称竹子高风亮节 ?
“高风亮节”本来是指人的一种吃苦、正直、无私的品质 , 你看竹子的身材 ,
高高挺立 , 绿色的身子嵌着白色的、凸出的节 , 节间分明 , 毫不含糊。它具有一种顽强的品质 , 不畏艰难、困苦 , 蓬勃向上 , 与人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多么相似。
第三课时
讨论查询资料记录
时间 :2001年 5月 1日至 5日
参加人员 :研究课题组全体人员
地点 :陈益的家
中心问题 :竹子的用处有哪些
笋芽儿是人们食用的蔬菜之一 , 可以鲜吃 , 制作各种菜肴 ; 可以腌制 , 能吃上几个月 ; 可以干制 , 能吃的时间更长 ; 还可以制作罐头 , 销往世界各地 , 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竹箨 , 可作燃料 , 小的竹箨过去还是纺纱用具。竹枝、竹梢可制作扫帚 , 是农村逢年过节掸灰尘的必备工具。
竹竿 , 它虽不像毛竹 , 能劈篾制成用具 , 但可以用作晾衣竿 , 特别在我们这个地方 , 种植大量的外贸丝瓜 , 竹子是搭棚的好材料 , 它为家乡的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竹叶 , 是竹子自己养育自己的肥料 , 它也可做造纸的原料。
当然 , 除了以上三篇记录的内容之外 , 还有许多 , 这里不能一一阐述。
第四课时
让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写研究课题作文
基本完成研究任务以后 , 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 那么如何写成以竹子为主要内容的一组作文呢 ? 首先 , 我就作文形式作了概要提示 , 然后师生共同议题 :
1. 童话手法 :题目可以有《笋芽儿的自述》、《竹子的自述》、《行鞭笋的选择》、《竹梢的断想》、《竹竿的哀叹》、《鸟儿的诉说》等。 2. 状物描摹 :可从整体上写 , 题为《竹子》、《竹子浑身都是宝》 ; 从部分上写 , 题可为《竹笋》、《竹笋的价值》等等。 3. 想象手法 :题可为《青皮竹的向往》、《笋芽儿的未来》、《骄傲的竹根雕》等。 4. 夹叙夹议手法 :题可为《竹叶并不悲哀》、《行鞭笋的启示》、《笋芽儿对我的教育》等等。 5. 故事形式 :题可为《发生在竹园里的故事》、《竹园鸟语演唱会》等等 , 然后让学生自由写作文。
下面是学生习作的几个片断 :
1、爱钻的行鞭笋
嗨 ! 我是行鞭笋 , 不要瞧不起我。不要认为我钻在泥土下面 , 躲在石缝、缸底、墙脚石边 , 不喜阳光照射 , 不喜春风拂面 , 浑身脏兮兮的。可真正了解我的人 , 说我是一个爱钻的孩子。我虽然在泥土下面 , 可我却选择朝阳光方向钻 , 像人一样喜欢朝着太阳走。我又喜欢选择石缝 , 不管石块与石块拥挤在一起 , 只要有一条缝 , 我把尖儿伸进去 , 把缝绷大 , 有非把它挤开不可的雄心壮志。我还喜欢选择竹根的缝 , 虽然竹根与竹根之间 , 盘根错节 , 连刀都插不进去 , 可我爱钻入缝隙 , 盘绕着生长。
2、我的选择有人赞扬 , 有人批评。赞扬的说我顽强 , 有力量。批评的说我爱钻空子 , 不是好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行为好坏。小朋友 , 请你们来评一评吧 ! 竹叶并不悲哀潇潇秋风 , 发出悲哀的呼叫 , 眼看老竹叶泛黄 , 纷纷扬扬地落下 , 掉在它母亲的怀抱里。鸟儿也为它动容悲哀 , 亮不起清脆的嗓子 , 只听得“叽———叽———叽”的哭泣 , 站不住 , 立不稳 , 在竹枝间时起时落。竹叶躺在妈妈怀里 , 湿土渗入叶脉 , 使它粘在泥土里。它对鸟儿说 :“不要为我悲哀 , 回归故土 , 滋养母亲 , 情理所在 , 到明年春天再来时 , 我又是蓬勃的新人 , 你仍可以站我的身上放声歌唱 , 我可没有悲哀呀 ! ”
评析 :
研究性作文教学 , 又开辟了一个新的作文天地 , 比起情境作文、实验作文、生活作文等记实性作文更具有开放性。深层的作文题材、立意、形式 , 一个课题好像一张大网 , 一个个网眼就是一篇篇作文。当然 , 我们不仅仅是为作文而作文 , 更主要的是通过研究写成作文
的全过程 , 使学生对某一事物具有更完整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 , 即增长了某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能力 , 形成良好习惯 , 给他们一个终生受益的“授之以渔”的教育。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尝试 , 本文探索的一条研究途径是 :课文延伸———提出课题———研究课题———成果汇报 (写成作文 ) 。提出课题 , 重在发现 ; 研究课题 , 重在全方位认识生活 , 在认识生活中必然还有新的发现 ; 成果汇报 , 重在从不同角度 , 不同立意 , 与多种形式相匹配 , 形成千姿百态 , 立意新颖 , 深层剖析 , 文笔自由的习作。这种习作训练 , 正符合当前的新思维习作训练 , 或叫新概念作文训练。本教例 , 学生自始至终处在研究之中 , 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是首席顾问 , 只作引导、点拨。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 , 给了学生广阔、自由的空间 , 他们像一只只出笼的鸟儿自由翱翔 , 整个研究过程兴趣盎然 ,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竹子
第一课时
研究课题组成立后 , 我建议研究时间为一个月 , 现时的生长季节可以通过观察 , 写成观察日记 ; 不是目前的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之外的东西 , 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或凭自己的回忆来完成。下面以“竹子”研究课题组为例 , 看看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记录 :
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 :2001年12月5日 , 星期三放学后
参加人员 :研究课题组全体人员
地点 :陈益家的竹园
陈益家的竹园约有 400平方米大。竹子属于慈溪地方的青皮竹 , 竹高 3— 5米 , 竹粗 3— 5厘米 , 竹节外凸 , 节与节距离 10— 25厘米 , 竹枝繁茂 , 竹叶披针形。时逢竹笋生长旺季 , 笋芽儿掀开厚厚的土被 , 从泥缝里钻出来。有的刚露出一点点尖儿 , 有的已有约 30厘米
高 , 它们裹着紧紧的箨叶叫喊着 :“快给我脱去衣服 , 我要长大。”有的已有一人多高了 , 下部箨叶脱落 , 已露出嫩绿色的躯干 , 没长出枝条儿 , 挺拔潇洒 , 显得大有刺破天空的气魄。我们感叹 , 我们赞美 , 笋芽儿 , 你真勇敢。
第二课时
访问记录
访问时间 :2001年 4月 29日 , 星期日
调查人员 :研究课题组全体人员
访问对象 :陈益的父亲
1陈益的父亲把竹子夏、秋、冬三个季节的生长情况介绍给我们听 :
竹子在夏天 , 是生长期间走向成熟的季节 , 首先它长枝茂叶 , 躯干由嫩绿色转为青绿色 , 好像从少年成为一个青年似的。小朋友最喜欢夏天的竹园 , 在竹子中间翻跟斗 , 打秋千 , 捉牛虻 , 捕知了 , 还可以坐在下面乘凉看书 , 这儿的空气清爽 , 让人头脑清醒。竹子在秋天 ,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生长现象 , 部分老叶开始下落 , 与春天配合进行着换代更新。可是竹子的地下茎却是生长的旺季。地下茎俗称行鞭笋。行鞭笋有一个生长特点 , 具有向阳性。一般来说 , 它只朝三个方向生长———东、南、西 , 不会向北生长。它很顽强 , 所到之处 , 不管是石缝 , 还是破缸底、墙脚、瓦砾堆 , 都能穿过去 , 就是变换了它的体态 (本来是圆的 , 变成扁的 ) 也要长过去。竹子在冬天 , 是最顽强的植物 , 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 , 意思是 :不管大雪压身 , 弯着腰 ; 冰冻挂身 , 垂着头 , 它都不会枯死、冻死 , 像梅花一样喜欢漫天雪 , 斗严寒 , 傲霜冻。
2 为什么称竹子高风亮节 ?
“高风亮节”本来是指人的一种吃苦、正直、无私的品质 , 你看竹子的身材 ,
高高挺立 , 绿色的身子嵌着白色的、凸出的节 , 节间分明 , 毫不含糊。它具有一种顽强的品质 , 不畏艰难、困苦 , 蓬勃向上 , 与人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多么相似。
第三课时
讨论查询资料记录
时间 :2001年 5月 1日至 5日
参加人员 :研究课题组全体人员
地点 :陈益的家
中心问题 :竹子的用处有哪些
笋芽儿是人们食用的蔬菜之一 , 可以鲜吃 , 制作各种菜肴 ; 可以腌制 , 能吃上几个月 ; 可以干制 , 能吃的时间更长 ; 还可以制作罐头 , 销往世界各地 , 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竹箨 , 可作燃料 , 小的竹箨过去还是纺纱用具。竹枝、竹梢可制作扫帚 , 是农村逢年过节掸灰尘的必备工具。
竹竿 , 它虽不像毛竹 , 能劈篾制成用具 , 但可以用作晾衣竿 , 特别在我们这个地方 , 种植大量的外贸丝瓜 , 竹子是搭棚的好材料 , 它为家乡的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竹叶 , 是竹子自己养育自己的肥料 , 它也可做造纸的原料。
当然 , 除了以上三篇记录的内容之外 , 还有许多 , 这里不能一一阐述。
第四课时
让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写研究课题作文
基本完成研究任务以后 , 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 那么如何写成以竹子为主要内容的一组作文呢 ? 首先 , 我就作文形式作了概要提示 , 然后师生共同议题 :
1. 童话手法 :题目可以有《笋芽儿的自述》、《竹子的自述》、《行鞭笋的选择》、《竹梢的断想》、《竹竿的哀叹》、《鸟儿的诉说》等。 2. 状物描摹 :可从整体上写 , 题为《竹子》、《竹子浑身都是宝》 ; 从部分上写 , 题可为《竹笋》、《竹笋的价值》等等。 3. 想象手法 :题可为《青皮竹的向往》、《笋芽儿的未来》、《骄傲的竹根雕》等。 4. 夹叙夹议手法 :题可为《竹叶并不悲哀》、《行鞭笋的启示》、《笋芽儿对我的教育》等等。 5. 故事形式 :题可为《发生在竹园里的故事》、《竹园鸟语演唱会》等等 , 然后让学生自由写作文。
下面是学生习作的几个片断 :
1、爱钻的行鞭笋
嗨 ! 我是行鞭笋 , 不要瞧不起我。不要认为我钻在泥土下面 , 躲在石缝、缸底、墙脚石边 , 不喜阳光照射 , 不喜春风拂面 , 浑身脏兮兮的。可真正了解我的人 , 说我是一个爱钻的孩子。我虽然在泥土下面 , 可我却选择朝阳光方向钻 , 像人一样喜欢朝着太阳走。我又喜欢选择石缝 , 不管石块与石块拥挤在一起 , 只要有一条缝 , 我把尖儿伸进去 , 把缝绷大 , 有非把它挤开不可的雄心壮志。我还喜欢选择竹根的缝 , 虽然竹根与竹根之间 , 盘根错节 , 连刀都插不进去 , 可我爱钻入缝隙 , 盘绕着生长。
2、我的选择有人赞扬 , 有人批评。赞扬的说我顽强 , 有力量。批评的说我爱钻空子 , 不是好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行为好坏。小朋友 , 请你们来评一评吧 ! 竹叶并不悲哀潇潇秋风 , 发出悲哀的呼叫 , 眼看老竹叶泛黄 , 纷纷扬扬地落下 , 掉在它母亲的怀抱里。鸟儿也为它动容悲哀 , 亮不起清脆的嗓子 , 只听得“叽———叽———叽”的哭泣 , 站不住 , 立不稳 , 在竹枝间时起时落。竹叶躺在妈妈怀里 , 湿土渗入叶脉 , 使它粘在泥土里。它对鸟儿说 :“不要为我悲哀 , 回归故土 , 滋养母亲 , 情理所在 , 到明年春天再来时 , 我又是蓬勃的新人 , 你仍可以站我的身上放声歌唱 , 我可没有悲哀呀 ! ”
评析 :
研究性作文教学 , 又开辟了一个新的作文天地 , 比起情境作文、实验作文、生活作文等记实性作文更具有开放性。深层的作文题材、立意、形式 , 一个课题好像一张大网 , 一个个网眼就是一篇篇作文。当然 , 我们不仅仅是为作文而作文 , 更主要的是通过研究写成作文
的全过程 , 使学生对某一事物具有更完整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 , 即增长了某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能力 , 形成良好习惯 , 给他们一个终生受益的“授之以渔”的教育。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尝试 , 本文探索的一条研究途径是 :课文延伸———提出课题———研究课题———成果汇报 (写成作文 ) 。提出课题 , 重在发现 ; 研究课题 , 重在全方位认识生活 , 在认识生活中必然还有新的发现 ; 成果汇报 , 重在从不同角度 , 不同立意 , 与多种形式相匹配 , 形成千姿百态 , 立意新颖 , 深层剖析 , 文笔自由的习作。这种习作训练 , 正符合当前的新思维习作训练 , 或叫新概念作文训练。本教例 , 学生自始至终处在研究之中 , 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是首席顾问 , 只作引导、点拨。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 , 给了学生广阔、自由的空间 , 他们像一只只出笼的鸟儿自由翱翔 , 整个研究过程兴趣盎然 ,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