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狂夫]唐诗赏析作文1600字

初二作文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 “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 “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周啸天)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 “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 “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周啸天)


相关作文

  • 杜甫[旅夜书怀]唐诗赏析作文200字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赏析: 杜甫54岁时携带全家离开成都,在乘舟东下途中 与了这首诗.诗人意指自己的一生在于福国利民,并不在 于文章闻名,而被朝廷贬官是由于直言进柬,并非因老病. 诗人以如橼巨笔描绘了"星垂 ...

  • 杜甫[古柏行]唐诗赏析作文300字
  •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上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千回首丘山 ...

  • 杜甫[燕子来舟中作]唐诗赏析作文900字
  •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 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贴水益沾巾.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

  • 杜甫[月夜忆舍弟]唐诗赏析作文1400字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

  • 薛涛[筹边楼]唐诗赏析作文1200字
  • 筹边楼 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 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 最高层处见边头!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qu ...

  • 辉煌的隋唐文化作文3700字
  •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繁荣,民族融 ...

  •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作文1300字
  •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陈才智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题解 杜甫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以这一首最为知名.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 ...

  • 王勃[滕王阁诗]唐诗赏析作文1400字
  •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 ...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阅读与写作)竞赛作文2100字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阅读与写作)竞赛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美 意 朦 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