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生活 快乐习作
作文,一个让学生害怕,令教师头痛的话题。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习作变得轻松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好的作文一定要有生活这股‚清泉‛的滋润。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生活中的小事。让习作教学成为有‚生活之泉‛滋润的一棵小树,开出五彩斑斓的花。学生可以写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怎样引导孩子发现和记录生活之美,让作文变得轻松快乐呢?点滴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走进生活,收集点滴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细作源泉。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在百草园中探秘:从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到长草中的‚美女蛇‛。这都是鲁迅心中美好的回忆,才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学生在习作课堂上头脑中空空如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也是情理之中。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首先要打破‚两课时习作‛这一做法,让我们的习作飞出课堂走进生活。每次习作前1—2周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到生活中收集素材,精心选择有情趣,有新意的材料。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写书亲身感受,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1. 细致地观察事物。好的文章描写细致,如阅读者有机会亲身体验必将产生共鸣。如:课文《爬山虎的脚》中叶老先生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当我带学生去观察时学生发出惊叹:‚哇!真的跟课文中描写的一模一样。太神奇了!‛这不是神奇,而是作者持之以恒,细致入微的观察。
有一次,我们要写观察方面的作文。我布置学生提前两周收集素材: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记录下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有几位同学一起做了长豆芽的实验。孩子们在观察日记中写道‚豆宝宝们高兴的在水中打了几个转转安静的躺在了水底,我们盯着它们看了好长时间。‘怎么还没发芽?’‘要等多长时间’‘是不是要加点热水’……我们焦急的等着。‛‚豆子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情,一会儿脸上变得皱皱巴巴的,愁眉苦脸的好像在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迫不及地的冲进了学校,一进教室就跑向我们的豆宝宝,豆宝宝变得胖胖的可爱极了。再仔细观察,它们一个个都好像穿了一件透明的纱裙……它们长出了尖尖的小尾巴……‛试想,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能写出这样的妙语吗?
2. 不同角度看事物。同样的事物,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的认识事物。如:《画杨桃》一文中作者从不同于他人的角度观察,才华出五角星形状的杨桃。
作文《我想对你说》是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在写作文前两周,我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事,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搜集素材。有一位同学在素材本上记录:今天老爸检查我的作业,我信心十足地说:‚别检查了,肯定全对!‛老爸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接过作业认真地看着。我得意的打开冰箱正准备去放松一下。‚哼!这道最简单的计算题竟然没做对,不认真!重做!‛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乖乖你的去重做。唉!这个老爸真严格。但是换个角度看,老爸这么做也是为了我的学习好呀!一想,这真是个好老爸呀!这种真实的体验使文章语言朴实、感人。
3. 抓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描写,呈现给我们的会是生动的、独特的、鲜活的人或事物。好像给人画一幅漫画一样,抓住这个人的特征来画,看的人一看便知画的是谁。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描写到: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暖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一次布置学生写人的习作,要学生提前观察你想写的人。记录他的一言一行,抓住他的特点,想想怎样能让大家一看你的作文,便能猜出描写的是谁。一个学生整整观察记录了一个星期,素材本上写道:老师布置完课堂作业,大家都迅速拿出学习用具开始投入战斗。只见她打开文具盒,‚哇!五花八门的笔。‛我差点忘了自己该干什么。回过神来看见她在挑选心仪的笔,就好像贵妇人在挑选今天戴哪件首饰一样。拿出一根带小动物的笔看看,再拿出一根带蝴蝶结的比比。唉!就拿笔这件事就用了三、四分钟……没有亲身地实践,细致的观察搜集素材,怎么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一位写作业慢的同学描写得这么鲜活。不用说同学们都能猜数他描写的是谁。
好的习作应从学生原滋原味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到习作就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习作的过程就是他们展现生命的历程。
二、感受生活,关注情感体验
生活带给每个人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悲或喜、感动、气愤、遗憾……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之美,鼓励孩子去大胆的描写生活,记录
生活中每一处感动,对生活中的纷纭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这样情感与语言才能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
一次,在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这篇习作时,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感触深的事情。如:感动的时刻;愤怒的事件;委屈的心情……随后在一个孩子的素材本上,我读到这样一件事情:他写的是早上妈妈骑电动车送他上学,谁知电动车的电路出了故障。他担心上学迟到一个劲儿的埋怨妈妈。妈妈为了不让儿子迟到,就拼命的蹬着电动车往学校赶。到校后,他看到妈妈满头大汗都来不及擦一下就赶忙给老师打电话,跟老师解释让老师别责怪他。这时他一下子感动了,眼里含着泪花扭头向校园跑去。在习作课上孩子在作文中写到:看着您寒风中离去的背影,想起刚才责备您的言语,心中一阵酸痛。妈妈我真想跟您说声:对不起!话到嘴边嘴巴却张不开,化成眼中的泪花,怕您看见我急忙跑向校园,心中大喊:谢谢您!妈妈!孩子的真情不正来源于对生活点滴的收集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正是习作的源头吗?让学生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它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作文在生活中酝酿。呈现给我们的,必将是一坛醇香的美酒。
留心生活 快乐习作
作文,一个让学生害怕,令教师头痛的话题。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习作变得轻松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好的作文一定要有生活这股‚清泉‛的滋润。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生活中的小事。让习作教学成为有‚生活之泉‛滋润的一棵小树,开出五彩斑斓的花。学生可以写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怎样引导孩子发现和记录生活之美,让作文变得轻松快乐呢?点滴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走进生活,收集点滴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细作源泉。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在百草园中探秘:从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到长草中的‚美女蛇‛。这都是鲁迅心中美好的回忆,才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学生在习作课堂上头脑中空空如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也是情理之中。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首先要打破‚两课时习作‛这一做法,让我们的习作飞出课堂走进生活。每次习作前1—2周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到生活中收集素材,精心选择有情趣,有新意的材料。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写书亲身感受,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1. 细致地观察事物。好的文章描写细致,如阅读者有机会亲身体验必将产生共鸣。如:课文《爬山虎的脚》中叶老先生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当我带学生去观察时学生发出惊叹:‚哇!真的跟课文中描写的一模一样。太神奇了!‛这不是神奇,而是作者持之以恒,细致入微的观察。
有一次,我们要写观察方面的作文。我布置学生提前两周收集素材: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记录下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有几位同学一起做了长豆芽的实验。孩子们在观察日记中写道‚豆宝宝们高兴的在水中打了几个转转安静的躺在了水底,我们盯着它们看了好长时间。‘怎么还没发芽?’‘要等多长时间’‘是不是要加点热水’……我们焦急的等着。‛‚豆子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情,一会儿脸上变得皱皱巴巴的,愁眉苦脸的好像在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迫不及地的冲进了学校,一进教室就跑向我们的豆宝宝,豆宝宝变得胖胖的可爱极了。再仔细观察,它们一个个都好像穿了一件透明的纱裙……它们长出了尖尖的小尾巴……‛试想,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能写出这样的妙语吗?
2. 不同角度看事物。同样的事物,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的认识事物。如:《画杨桃》一文中作者从不同于他人的角度观察,才华出五角星形状的杨桃。
作文《我想对你说》是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在写作文前两周,我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事,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搜集素材。有一位同学在素材本上记录:今天老爸检查我的作业,我信心十足地说:‚别检查了,肯定全对!‛老爸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接过作业认真地看着。我得意的打开冰箱正准备去放松一下。‚哼!这道最简单的计算题竟然没做对,不认真!重做!‛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乖乖你的去重做。唉!这个老爸真严格。但是换个角度看,老爸这么做也是为了我的学习好呀!一想,这真是个好老爸呀!这种真实的体验使文章语言朴实、感人。
3. 抓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描写,呈现给我们的会是生动的、独特的、鲜活的人或事物。好像给人画一幅漫画一样,抓住这个人的特征来画,看的人一看便知画的是谁。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描写到: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暖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一次布置学生写人的习作,要学生提前观察你想写的人。记录他的一言一行,抓住他的特点,想想怎样能让大家一看你的作文,便能猜出描写的是谁。一个学生整整观察记录了一个星期,素材本上写道:老师布置完课堂作业,大家都迅速拿出学习用具开始投入战斗。只见她打开文具盒,‚哇!五花八门的笔。‛我差点忘了自己该干什么。回过神来看见她在挑选心仪的笔,就好像贵妇人在挑选今天戴哪件首饰一样。拿出一根带小动物的笔看看,再拿出一根带蝴蝶结的比比。唉!就拿笔这件事就用了三、四分钟……没有亲身地实践,细致的观察搜集素材,怎么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一位写作业慢的同学描写得这么鲜活。不用说同学们都能猜数他描写的是谁。
好的习作应从学生原滋原味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到习作就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习作的过程就是他们展现生命的历程。
二、感受生活,关注情感体验
生活带给每个人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悲或喜、感动、气愤、遗憾……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之美,鼓励孩子去大胆的描写生活,记录
生活中每一处感动,对生活中的纷纭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这样情感与语言才能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
一次,在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这篇习作时,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感触深的事情。如:感动的时刻;愤怒的事件;委屈的心情……随后在一个孩子的素材本上,我读到这样一件事情:他写的是早上妈妈骑电动车送他上学,谁知电动车的电路出了故障。他担心上学迟到一个劲儿的埋怨妈妈。妈妈为了不让儿子迟到,就拼命的蹬着电动车往学校赶。到校后,他看到妈妈满头大汗都来不及擦一下就赶忙给老师打电话,跟老师解释让老师别责怪他。这时他一下子感动了,眼里含着泪花扭头向校园跑去。在习作课上孩子在作文中写到:看着您寒风中离去的背影,想起刚才责备您的言语,心中一阵酸痛。妈妈我真想跟您说声:对不起!话到嘴边嘴巴却张不开,化成眼中的泪花,怕您看见我急忙跑向校园,心中大喊:谢谢您!妈妈!孩子的真情不正来源于对生活点滴的收集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正是习作的源头吗?让学生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它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作文在生活中酝酿。呈现给我们的,必将是一坛醇香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