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大家好,我读的这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有点破,有点厚,但我觉得有必要给它做下推广。
说实话,现在大家时间都这么紧,推荐这么厚的一本书,尤其还是历史书,我也很犹豫。但最终还是忍不住。对于自己很喜欢的作品会忍不住推荐给更多人分享。有这种毛病的人,网络上有个称呼,叫做“自来水”,即自发的无功利性的水军,因为这本书,我愿意成为一滴“自来水”。在座可能绝大多数人对历史没有什么兴趣,尤其是女生,可能一提历史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希望等我聊完这本书后能稍微改善下大家对历史读物的观感,当然前提是在我介绍的时候。。。不要犯困。。。
接下来分享下我读完这本书得到的几点感悟:
第一点,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一般意义上的史书都比较文言文,用的是纪传体。小时候上语文课时我接触过不少,什么《左传-曹刿论战》啦,《史记-陈涉世家》啦,印象深刻,因为理解困难,文字又拗口,偏偏还要通篇背诵,所以印象深刻。但是这本书有点不一样,作者用的白话文写作、把一段段明朝历史用小说的笔法生动的还原再现,文字清新、语言幽默,时不时还搞点无厘头,读起来轻松愉快,彻底改变了我对史书的死板印象。
第二点,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辈子,经历一种人生,一生中从事为数不多的几种工作,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十分有限。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多经历一些人生。借用某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而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品味历史的过程可以使我的人生不断扩充、延展。
跟着作者的引导,读者就可以成为一名穿越者,回到过去,进入一个个明朝风云人物的大脑中,融入一代代帝王将相的思维里,卷入他们遭遇的历史事件中,了解他们的处世逻辑,体悟他们的人生选择。
等再出来时,朱元璋、于谦、王守仁、张居正、戚继光……这些牛人的思维方式可能又随着我们的大脑渐渐融化在我的生命中,默默改造着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第三点,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带给我们的反思。
历史不可以篡改,但可以假设,也可以给后人总结经验、避免相似事件的重演。前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怎么算起来都不亏。历史告诉我们不吸取经验教训必定要吃大亏的,所以读历史的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了不读历史的陈友谅,由此建立了大明王朝。
第四点,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什么叫“情境”,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给我们读者讲故事,也在给我们呈现一种“特定时代既定环境下的人生”。我就称简称为“情境”吧,只有在“情境”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到历史中其实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恶忠奸,只有身处“此情此境”中的具体的人,他们基于自己的角色和算计作出具体的行为决策。离开“情境”谈道德毫无意义。读着读着,我有时就会把“忠、奸、善、恶”这四个字给读没了,把轻率的结论给读忘了。
你不知道元朝政府的腐败,就无法理解黄河泛滥下的修堤工程为什么会成为
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你不了解顽固派势力的强大,就无法理解张居正是怎样一个力挽狂澜的伟大改革家。
你不能回到明朝末年的内忧外患中去,就体会不到崇祯皇帝的勤勉与悲哀。 历史没有纯粹的是非对错,一切存在,即使千奇百怪,也在情理中。只有从当时的情境出发,经得起推敲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好看的历史。
听完了我这个“自来水”的介绍,希望你们愿意和我一样,买一本放在床头,闲暇时读一章,乐一乐,再推荐给你的朋友,让这本书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以上就是我对于历史,对于这部似乎不太正经的“正史”的感悟。
另外,我很喜欢电影《罗马假日》里的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我们旅行的机会很少,那么,多读书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大家好,我读的这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有点破,有点厚,但我觉得有必要给它做下推广。
说实话,现在大家时间都这么紧,推荐这么厚的一本书,尤其还是历史书,我也很犹豫。但最终还是忍不住。对于自己很喜欢的作品会忍不住推荐给更多人分享。有这种毛病的人,网络上有个称呼,叫做“自来水”,即自发的无功利性的水军,因为这本书,我愿意成为一滴“自来水”。在座可能绝大多数人对历史没有什么兴趣,尤其是女生,可能一提历史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希望等我聊完这本书后能稍微改善下大家对历史读物的观感,当然前提是在我介绍的时候。。。不要犯困。。。
接下来分享下我读完这本书得到的几点感悟:
第一点,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一般意义上的史书都比较文言文,用的是纪传体。小时候上语文课时我接触过不少,什么《左传-曹刿论战》啦,《史记-陈涉世家》啦,印象深刻,因为理解困难,文字又拗口,偏偏还要通篇背诵,所以印象深刻。但是这本书有点不一样,作者用的白话文写作、把一段段明朝历史用小说的笔法生动的还原再现,文字清新、语言幽默,时不时还搞点无厘头,读起来轻松愉快,彻底改变了我对史书的死板印象。
第二点,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辈子,经历一种人生,一生中从事为数不多的几种工作,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十分有限。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多经历一些人生。借用某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而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品味历史的过程可以使我的人生不断扩充、延展。
跟着作者的引导,读者就可以成为一名穿越者,回到过去,进入一个个明朝风云人物的大脑中,融入一代代帝王将相的思维里,卷入他们遭遇的历史事件中,了解他们的处世逻辑,体悟他们的人生选择。
等再出来时,朱元璋、于谦、王守仁、张居正、戚继光……这些牛人的思维方式可能又随着我们的大脑渐渐融化在我的生命中,默默改造着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第三点,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带给我们的反思。
历史不可以篡改,但可以假设,也可以给后人总结经验、避免相似事件的重演。前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怎么算起来都不亏。历史告诉我们不吸取经验教训必定要吃大亏的,所以读历史的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了不读历史的陈友谅,由此建立了大明王朝。
第四点,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什么叫“情境”,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给我们读者讲故事,也在给我们呈现一种“特定时代既定环境下的人生”。我就称简称为“情境”吧,只有在“情境”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到历史中其实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恶忠奸,只有身处“此情此境”中的具体的人,他们基于自己的角色和算计作出具体的行为决策。离开“情境”谈道德毫无意义。读着读着,我有时就会把“忠、奸、善、恶”这四个字给读没了,把轻率的结论给读忘了。
你不知道元朝政府的腐败,就无法理解黄河泛滥下的修堤工程为什么会成为
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你不了解顽固派势力的强大,就无法理解张居正是怎样一个力挽狂澜的伟大改革家。
你不能回到明朝末年的内忧外患中去,就体会不到崇祯皇帝的勤勉与悲哀。 历史没有纯粹的是非对错,一切存在,即使千奇百怪,也在情理中。只有从当时的情境出发,经得起推敲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好看的历史。
听完了我这个“自来水”的介绍,希望你们愿意和我一样,买一本放在床头,闲暇时读一章,乐一乐,再推荐给你的朋友,让这本书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以上就是我对于历史,对于这部似乎不太正经的“正史”的感悟。
另外,我很喜欢电影《罗马假日》里的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我们旅行的机会很少,那么,多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