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朱晋廷
2016年9月1日,是暑假过后的第一节课。在晚上我观看了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每一年的主题都不一样,今年的主题是“先辈的旗帜”。定这个主题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80年前,我们的红军长征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奇迹和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继承和弘扬的。
9岁的老红军胡正先老爷爷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通信员。他们号称“千里眼顺风耳” 所以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危险。在一次和敌人的激战中,胡爷爷只见两位同志拖着另一位同志,这位同志边跑边撕手里的本子吃,原来是为了保护密码本不落入敌人手里。胡爷爷说,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靠的就是对红军、对国家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第二堂课的主题是“勇往直前”。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老奶奶为我们讲述了她跟随贺龙元帅打仗的故事。那个时候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小婴儿,贺龙元帅就把她放在马背上的摇篮里,但是在过江时,由于敌人从空中投下的炸弹把江水炸的都飞起来,马儿受到了惊吓,抬起前蹄,差点把摇篮掀翻。要不是有一位老红军及时把孩子抱住,真不知道后果会怎样! 经过这件事后,贺龙元帅就干脆把孩子包进的怀里,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一样,抱着孩子去打仗。可是由于打仗时贺龙元帅太勇猛了,孩子给甩掉了都不知道,直到战役结束后才发现孩子不见了,贺龙元帅顿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好在伤员把孩子找到了。贺捷生老奶奶说,贺龙元帅打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唯独这次真得害怕了,因为他说,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我们的战士、人民和国家我认为贺龙元帅不只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还是一个勇敢而负责的爸爸! 嘉宾大将军贺炳炎的儿子来讲述他的父亲的故事贺炳炎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唯一个不用敬军礼”的将军。因为他当年在长征中,右臂被敌人的子弹击碎。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敢,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让士兵把自己的身体绑在木板上,嘴里完满了毛巾,并让医生用普通老百姓家的木锯子把自己的胳膊给锯掉了,手术过程持续了两小时十五分钟呢! 手术后,贺龙元帅还举着他碎掉的骨头对大家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 这是红军的硬骨头!”这个故事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想想看,这么大的手术不打麻药会有多疼呢,我平时拔颗牙还要打麻药,而且,打了药还觉得特别难受、特别疼呢! 我觉得的贺炳炎将军像关羽一样有着坚强的意志,让我非常佩服!
通过观看这次节目,我了解到我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一定学习它们,踏上我的长征之路。
开学第一课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张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想起了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
长征的开始,是被国民政府逼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惨重。红军在长征的途中,一路上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考验,更要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使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红军立刻掉头,于1935年3月21日至22日晨,神速地再次东渡赤水河。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他们强渡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飞夺泸定桥,实现胜利的第一天。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中国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 陈策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开学第一课》也随之而来,今年的内容又有别样的色彩,主题是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和先辈为我们树立起的旗帜。
现场还特别邀请了三位老红军来为我们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他们分别是:94岁的老红军梁天文,99岁的老红军胡正先,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还有其他红军将领的家属······他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表现了红军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精神。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94岁梁天文老红军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刚刚满13岁的梁天文就开始跟着红军进行长征,由于他的年龄较小,只好跟着杨朝礼政委当他的勤务员,渐渐地,渐渐地,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他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一起进行长征。一路上,杨政委和他相依为命,吃饭都用同样的一只碗。过草地时他就抓住杨政委的马尾巴,生活都十分艰苦。在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中,杨政委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两人同甘共苦,共进退。红军三大主力回师后,梁天文的部队西渡黄河,遭到了马家军的阻击,在梨园口,杨政委不幸壮烈牺牲,他和部队里的其他同志悲痛欲绝,痛哭流涕。改革开放后,梁天文老人就开始寻找杨政委的后代,至今也没有找到。从中,我感受到红军在长征途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信念,他们克服了千千万万个困难,牺牲了千千万万个同志,征战了千千万万个地方,红军的伟大精神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精神,还有漫漫的长征路在等待着我们的挑战!
正如生活中,一个人从贫穷到富裕,从山里到城里,都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锻炼,举例来说,马云他现在是众所周知的首富,为什么他能成为首富呢?其实他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而是因为他努力读书,努力拼搏而得来的,当然,这也来源于他聪明过人,有创新想法。在成长道路上,每一个人都要接受命运的折磨和等等的挑战,我们要红军的精神一样,要勇敢的去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去挑战并且去克服它,你就能获得成功和胜利!
是啊!哪位获得成功的人没有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做到最好的自己,去勇敢的面对每一项挑战,先辈的旗帜永远树立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去努力,去拼搏!
先辈的旗帜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颜景琦
长征,由中国红军在历史上谱写下的壮丽诗篇。而《开学第一课》的温习,则让长征途中一段段无法忘怀的故事像百年电影,在我脑海里不断地重演。
第一个故事,小兵侯德明讲诉了在四川草原种下的“红军柳”。然后老通讯员胡正先也诉说了自己当通讯员后的艰苦事迹。而最触动我内心的,是老红军梁天文寻找杨朝礼政委两个孩子的故事。当年,十三岁的梁天文进入部队,杨政委就如自己的长辈一样体贴地对待他,吃饭一起吃,睡觉也一起睡。而到了梨园口,梁天文把物资转移到山上时,却得知杨政委牺牲了,他生前说过自己还有两个孩子。梁天文在长征胜利后,也开始了寻恩之旅,“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70多年了,梁老一直在寻找,甚至还登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寻找杨政委子孙的信念一直像一座巨山从未移过。《开学第一课》栏目组也送给了他一幅当年他和杨政委的合影作为特殊礼物,相信以后他还会继续寻找。
对待信念,从不偏执,除此之外,还要迈出勇往直前这一步。
长征路上,在队伍里常常会出现孩子的身影,年龄最小的只有18天。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帅贺龙的女儿就是如此。贺龙将自己的女儿贺捷生揣在衣兜里,在一次冲锋中,贺龙却像丢包裹似的把女儿甩在了后头。把敌人打退后,这位父亲发现女儿没了,脸色煞白,十分着急,立刻掉转马头四处寻找,后来听说伤员把自己的女儿找到了,才长长松了口气。听贺捷生口述,自己的父亲身经百战却从未如此害怕过,她眼里,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慈爱父亲。 遇到困难,不屈服、不后退,跌倒了再爬起来,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秦华礼老先生曾经在通讯学校受教,因为条件简陋,那里曾被他称为“三无学校”,画图都在光滑的地面上画,背诵单词都拿个木板写上英文汉字,背在后背上,给后面的人背诵。秦华礼克服了艰苦,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学有所成,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南京邮电学院的首任院长。如今南京邮电学院的校庆上,都会有一项特殊的仪式:长跑活动。因为他们要记住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
面对挫折,只要咬牙坚持,终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从1970年到现在,所有承载卫星、飞行器的火箭,都以长征为名,其中有一位航天员——王亚平,为我们介绍了他们艰苦的训练,其中最为艰苦的是超重耐力训练,相当于把自身重量五倍的东西压在自己身上。每次训练时,脸部肌肉总会严重变形,眼泪也流个不停。每位受训的航天员手边都有一个红色的按钮,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即可按下,停止训练。但是所有航天员都没有碰过这个按钮!因为所有的航天员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也因为这份热爱,他们不忘初心,走上这条新的长征路。
在《七律•长征》、《十送红军》等悠扬的诗词中和动人的歌曲声中完美落幕,可那一种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精神,却永远地烙在我的心底,永远挥之不去。
小别离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李亭萱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80年前的一天,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候德明和他的父母一起参加长征,在漫漫征程中,候德明和他的爸爸妈妈走散了,一直是红军叔叔在照顾他。在经过草原的时候,候德明生病了,没法再走,红军叔叔只好把他留在当地藏民家。分别时,候德明把从家乡湖南带来的柳条插在了茫茫草原上。
80年过去了,候德明变成了耄耋老人,而当年这根青翠的柳条也长成了青翠的柳树。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渐渐模糊。80年了,候德明肯定再也没有见过他的父母。幸运的是,别离后,他的父母知道红军肯定会照顾好他,应该会放心。
每到开学,小伙伴都有很多情绪,最强烈的莫过于“为什么又要上学”? 是呀,爸爸妈妈那么爱我们,上学,当然是为我们好。曾经,我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让我学这么多?
妈妈说:“我是母亲,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这快乐,绝不该是在该学习的年龄去放纵,在该努力的时候只图轻松。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我唯一能 为你做的,就是给你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机会,让你有台阶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能楚楚动人。真正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
我懂了。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经过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我们,也注定要用自己的双脚,走完我们的新长征。让命运,掌. 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所以,我们要上学。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成长的路上,总有一些烦恼,与伙伴一起,享受爱的拥抱。让我们和校园的花草,一同长高。
开学第一课,用心起跑,相同的阳光,相同照耀。每一次鼓励,温暖的怀抱,相信我会变成,你的骄傲。
爸爸妈妈,放心吧,纵然别离,就像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那条爱之线,永远紧紧拽在你们的手里。
长征的精神 信仰的力量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商 靓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伟大的壮举,中央电视台结合9月份学生开学季播出了一档节目《开学第一课》。我很幸运的观看了这期《开学第一课》,它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围绕“长征精神”,邀请了老红军及后人为同学们讲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节目一共分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和“坚持不懈”四个主题,由主持人撒贝宁、董卿、何炅带领同学们一起聆听长征故事,学习长征精神,在展现长征精神的同时,寻找长征与当下的结合点,给青少年以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我被长征路上的每一个故事吸引,其中第二主题“勇往直前”中贺炳炎将军的故事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在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贺炳炎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唯一一个不用敬军礼”的将军。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贺炳炎将军的儿子贺陵生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当年贺炳炎营养不良,身体太瘦,红军部队不愿接受他。但贺龙觉得贺炳炎很机灵,把他留在了部队里。后来,在长征途中,一次战斗中他的右臂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在当时红军部队没有任何麻醉药品,又要时刻躲避敌人追捕的情况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敢,让士兵把自己绑在木板上,嘴里塞满毛巾,让医生用当地老百姓家的木锯子把自己受伤的胳膊锯掉。手术过程持续了两小时十五分,在场的军医和士兵无不为之动容。手术后,贺龙元帅举着他的断骨对大家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红军的骨头!”
铮铮铁骨,无惧无畏,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贺炳炎挺过了那种锯骨之痛?那就是信仰!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个人最高的操守,是一个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口不言弃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再大的难事也有坚持到底的理由,有了信仰,再大的苦也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有了信仰,能耐得住寂寞,能守得住宁静,能扛得起责任。中国红军的信仰是什么?是解放全中国,让中国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正是这样的信仰,正是这样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00后的我们,是否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也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不能灰心失望,要学会用红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只要我们有信息,敢于面对,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自己,坚持不懈,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开学第一课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朱晋廷
2016年9月1日,是暑假过后的第一节课。在晚上我观看了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每一年的主题都不一样,今年的主题是“先辈的旗帜”。定这个主题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80年前,我们的红军长征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奇迹和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继承和弘扬的。
9岁的老红军胡正先老爷爷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通信员。他们号称“千里眼顺风耳” 所以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危险。在一次和敌人的激战中,胡爷爷只见两位同志拖着另一位同志,这位同志边跑边撕手里的本子吃,原来是为了保护密码本不落入敌人手里。胡爷爷说,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靠的就是对红军、对国家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第二堂课的主题是“勇往直前”。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老奶奶为我们讲述了她跟随贺龙元帅打仗的故事。那个时候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小婴儿,贺龙元帅就把她放在马背上的摇篮里,但是在过江时,由于敌人从空中投下的炸弹把江水炸的都飞起来,马儿受到了惊吓,抬起前蹄,差点把摇篮掀翻。要不是有一位老红军及时把孩子抱住,真不知道后果会怎样! 经过这件事后,贺龙元帅就干脆把孩子包进的怀里,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一样,抱着孩子去打仗。可是由于打仗时贺龙元帅太勇猛了,孩子给甩掉了都不知道,直到战役结束后才发现孩子不见了,贺龙元帅顿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好在伤员把孩子找到了。贺捷生老奶奶说,贺龙元帅打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唯独这次真得害怕了,因为他说,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我们的战士、人民和国家我认为贺龙元帅不只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还是一个勇敢而负责的爸爸! 嘉宾大将军贺炳炎的儿子来讲述他的父亲的故事贺炳炎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唯一个不用敬军礼”的将军。因为他当年在长征中,右臂被敌人的子弹击碎。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敢,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让士兵把自己的身体绑在木板上,嘴里完满了毛巾,并让医生用普通老百姓家的木锯子把自己的胳膊给锯掉了,手术过程持续了两小时十五分钟呢! 手术后,贺龙元帅还举着他碎掉的骨头对大家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 这是红军的硬骨头!”这个故事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想想看,这么大的手术不打麻药会有多疼呢,我平时拔颗牙还要打麻药,而且,打了药还觉得特别难受、特别疼呢! 我觉得的贺炳炎将军像关羽一样有着坚强的意志,让我非常佩服!
通过观看这次节目,我了解到我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一定学习它们,踏上我的长征之路。
开学第一课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张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想起了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
长征的开始,是被国民政府逼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惨重。红军在长征的途中,一路上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考验,更要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使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红军立刻掉头,于1935年3月21日至22日晨,神速地再次东渡赤水河。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他们强渡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飞夺泸定桥,实现胜利的第一天。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中国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 陈策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开学第一课》也随之而来,今年的内容又有别样的色彩,主题是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和先辈为我们树立起的旗帜。
现场还特别邀请了三位老红军来为我们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他们分别是:94岁的老红军梁天文,99岁的老红军胡正先,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还有其他红军将领的家属······他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表现了红军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精神。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94岁梁天文老红军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刚刚满13岁的梁天文就开始跟着红军进行长征,由于他的年龄较小,只好跟着杨朝礼政委当他的勤务员,渐渐地,渐渐地,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他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一起进行长征。一路上,杨政委和他相依为命,吃饭都用同样的一只碗。过草地时他就抓住杨政委的马尾巴,生活都十分艰苦。在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中,杨政委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两人同甘共苦,共进退。红军三大主力回师后,梁天文的部队西渡黄河,遭到了马家军的阻击,在梨园口,杨政委不幸壮烈牺牲,他和部队里的其他同志悲痛欲绝,痛哭流涕。改革开放后,梁天文老人就开始寻找杨政委的后代,至今也没有找到。从中,我感受到红军在长征途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信念,他们克服了千千万万个困难,牺牲了千千万万个同志,征战了千千万万个地方,红军的伟大精神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精神,还有漫漫的长征路在等待着我们的挑战!
正如生活中,一个人从贫穷到富裕,从山里到城里,都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锻炼,举例来说,马云他现在是众所周知的首富,为什么他能成为首富呢?其实他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而是因为他努力读书,努力拼搏而得来的,当然,这也来源于他聪明过人,有创新想法。在成长道路上,每一个人都要接受命运的折磨和等等的挑战,我们要红军的精神一样,要勇敢的去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去挑战并且去克服它,你就能获得成功和胜利!
是啊!哪位获得成功的人没有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做到最好的自己,去勇敢的面对每一项挑战,先辈的旗帜永远树立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去努力,去拼搏!
先辈的旗帜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颜景琦
长征,由中国红军在历史上谱写下的壮丽诗篇。而《开学第一课》的温习,则让长征途中一段段无法忘怀的故事像百年电影,在我脑海里不断地重演。
第一个故事,小兵侯德明讲诉了在四川草原种下的“红军柳”。然后老通讯员胡正先也诉说了自己当通讯员后的艰苦事迹。而最触动我内心的,是老红军梁天文寻找杨朝礼政委两个孩子的故事。当年,十三岁的梁天文进入部队,杨政委就如自己的长辈一样体贴地对待他,吃饭一起吃,睡觉也一起睡。而到了梨园口,梁天文把物资转移到山上时,却得知杨政委牺牲了,他生前说过自己还有两个孩子。梁天文在长征胜利后,也开始了寻恩之旅,“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70多年了,梁老一直在寻找,甚至还登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寻找杨政委子孙的信念一直像一座巨山从未移过。《开学第一课》栏目组也送给了他一幅当年他和杨政委的合影作为特殊礼物,相信以后他还会继续寻找。
对待信念,从不偏执,除此之外,还要迈出勇往直前这一步。
长征路上,在队伍里常常会出现孩子的身影,年龄最小的只有18天。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帅贺龙的女儿就是如此。贺龙将自己的女儿贺捷生揣在衣兜里,在一次冲锋中,贺龙却像丢包裹似的把女儿甩在了后头。把敌人打退后,这位父亲发现女儿没了,脸色煞白,十分着急,立刻掉转马头四处寻找,后来听说伤员把自己的女儿找到了,才长长松了口气。听贺捷生口述,自己的父亲身经百战却从未如此害怕过,她眼里,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慈爱父亲。 遇到困难,不屈服、不后退,跌倒了再爬起来,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秦华礼老先生曾经在通讯学校受教,因为条件简陋,那里曾被他称为“三无学校”,画图都在光滑的地面上画,背诵单词都拿个木板写上英文汉字,背在后背上,给后面的人背诵。秦华礼克服了艰苦,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学有所成,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南京邮电学院的首任院长。如今南京邮电学院的校庆上,都会有一项特殊的仪式:长跑活动。因为他们要记住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
面对挫折,只要咬牙坚持,终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从1970年到现在,所有承载卫星、飞行器的火箭,都以长征为名,其中有一位航天员——王亚平,为我们介绍了他们艰苦的训练,其中最为艰苦的是超重耐力训练,相当于把自身重量五倍的东西压在自己身上。每次训练时,脸部肌肉总会严重变形,眼泪也流个不停。每位受训的航天员手边都有一个红色的按钮,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即可按下,停止训练。但是所有航天员都没有碰过这个按钮!因为所有的航天员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也因为这份热爱,他们不忘初心,走上这条新的长征路。
在《七律•长征》、《十送红军》等悠扬的诗词中和动人的歌曲声中完美落幕,可那一种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精神,却永远地烙在我的心底,永远挥之不去。
小别离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李亭萱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80年前的一天,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候德明和他的父母一起参加长征,在漫漫征程中,候德明和他的爸爸妈妈走散了,一直是红军叔叔在照顾他。在经过草原的时候,候德明生病了,没法再走,红军叔叔只好把他留在当地藏民家。分别时,候德明把从家乡湖南带来的柳条插在了茫茫草原上。
80年过去了,候德明变成了耄耋老人,而当年这根青翠的柳条也长成了青翠的柳树。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渐渐模糊。80年了,候德明肯定再也没有见过他的父母。幸运的是,别离后,他的父母知道红军肯定会照顾好他,应该会放心。
每到开学,小伙伴都有很多情绪,最强烈的莫过于“为什么又要上学”? 是呀,爸爸妈妈那么爱我们,上学,当然是为我们好。曾经,我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让我学这么多?
妈妈说:“我是母亲,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这快乐,绝不该是在该学习的年龄去放纵,在该努力的时候只图轻松。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我唯一能 为你做的,就是给你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机会,让你有台阶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能楚楚动人。真正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
我懂了。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经过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我们,也注定要用自己的双脚,走完我们的新长征。让命运,掌. 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所以,我们要上学。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成长的路上,总有一些烦恼,与伙伴一起,享受爱的拥抱。让我们和校园的花草,一同长高。
开学第一课,用心起跑,相同的阳光,相同照耀。每一次鼓励,温暖的怀抱,相信我会变成,你的骄傲。
爸爸妈妈,放心吧,纵然别离,就像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那条爱之线,永远紧紧拽在你们的手里。
长征的精神 信仰的力量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六(4)班 商 靓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伟大的壮举,中央电视台结合9月份学生开学季播出了一档节目《开学第一课》。我很幸运的观看了这期《开学第一课》,它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围绕“长征精神”,邀请了老红军及后人为同学们讲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节目一共分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和“坚持不懈”四个主题,由主持人撒贝宁、董卿、何炅带领同学们一起聆听长征故事,学习长征精神,在展现长征精神的同时,寻找长征与当下的结合点,给青少年以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我被长征路上的每一个故事吸引,其中第二主题“勇往直前”中贺炳炎将军的故事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在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贺炳炎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唯一一个不用敬军礼”的将军。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贺炳炎将军的儿子贺陵生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当年贺炳炎营养不良,身体太瘦,红军部队不愿接受他。但贺龙觉得贺炳炎很机灵,把他留在了部队里。后来,在长征途中,一次战斗中他的右臂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在当时红军部队没有任何麻醉药品,又要时刻躲避敌人追捕的情况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敢,让士兵把自己绑在木板上,嘴里塞满毛巾,让医生用当地老百姓家的木锯子把自己受伤的胳膊锯掉。手术过程持续了两小时十五分,在场的军医和士兵无不为之动容。手术后,贺龙元帅举着他的断骨对大家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红军的骨头!”
铮铮铁骨,无惧无畏,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贺炳炎挺过了那种锯骨之痛?那就是信仰!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个人最高的操守,是一个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口不言弃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再大的难事也有坚持到底的理由,有了信仰,再大的苦也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有了信仰,能耐得住寂寞,能守得住宁静,能扛得起责任。中国红军的信仰是什么?是解放全中国,让中国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正是这样的信仰,正是这样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00后的我们,是否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也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不能灰心失望,要学会用红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只要我们有信息,敢于面对,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自己,坚持不懈,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