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设疑、探究、评价、生成、应用”五部曲进行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意愿,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题的引领非常重要。本堂课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初读感知、品味体会、拓展迁移等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把五部曲渗透其中,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自己的理解、想象去完成本堂课的学习。
课堂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2. 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张籍的思乡情,领悟诗意。
3. 通过古诗学习,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重难点:
1. 读出层次,读出感情,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2. 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实施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读感知——感思
1、学生齐吟《泊船瓜洲》。
过渡: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乡呀!这是多么惆怅的乡情啊!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古诗《秋思》。
(设计意图及反思:由吟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直接进入课堂学习,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的装饰,简约而紧凑,带动学生马上就进入学习情境中。)
2、板书课题并齐读。
3、初读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遍。
(3)指名朗读古诗。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展示把古诗读通,整体感知整首古诗,达到了初读的要求。)
4、汇报初读自学情况。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从诗中掌握了了哪些信息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汇报。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如果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就更好了,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我觉得学生通过初读之后,一定会掌握一些初步的信息,比如读懂了某个字音、知道了某个字义、了解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诗题的意思等等。往往我们都把这一步给忽略了,直接就到了品读诗句部分,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被动。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应该体现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初读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还可以知道学生究竟对这首古诗了解多少,为下面的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做铺垫。)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1)学生自读。
(2)男女生赛读。
(3)师生配乐合作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古诗教学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读,以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体会古诗的节奏。这一环节的读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而且师生对读又能对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不足的是读是有了,但读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对古诗节奏的把握比较欠缺。平时在划分朗读节奏这一方面我也是蜻蜓点水,做得不到位。)
二、品味诗句,体会感情——悟思
过渡:不错,能读出那么点味道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的朗读,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把你读懂的在小组里分享交流一下吧!
1、学生自由分享。
2、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品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读懂古诗的意思,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然后适时抓住学生的汇报要点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预设:
(一)品读“见秋风”(板书:见秋风)
1、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见到了什么呢?
3、情景再现: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你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诗吗?
(二)品读“意万重”
1、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这时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2、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过渡: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思念和牵挂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
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
3、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三)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过渡: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
(板书:说不尽)
1、“说不尽”的是什么?
于是,诗人在行人临发之前——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2、“又开封”干什么?
想象对话,进一步理解诗人感情:行人和张籍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设计意图及反思:预设的三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汇报、达到了生成与预设的一致,实施起来就比较流畅。只是第一个环节对于“见秋风”,学生没能及时反应过来,说明他们对词语的敏感度不高,非得要通过老师的朗读提示才恍然大悟。第三个环节行人与张籍的对话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那种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在没有补充张继的资料之前,学生的回答都比较表面,知道诗人漂泊坎坷的一生之后,对话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四)、概括诗意,感悟写法
1、同学们,学到这儿,整首诗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了,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2、感悟写法:这首古诗作者选择了一件小事——作家书,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叙事抒情”。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用上这样的写法。
3、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再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对诗句和诗人感情的理解上进一步归纳古诗大意,有些孩子会依字面意思进行归纳,归纳出来的内容就冷冰冰的。所以,归纳古诗大意时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拓展迁移,学诗学思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王安石触景生情托明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籍见秋风作家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在人月两团圆的中秋节到来之际,你是否也会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家乡的伙伴和亲人们?请拿起你的笔,来做一回小诗人,用诗歌表达出你对家乡的思念吧。
1、出示教师下水文。
2、学生自由作诗。(诗歌形式不限)
3、分享交流。
课堂总结:诗人的感情你们体会到了,你们对家乡的思念也从你的笔下流泻出来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很多思乡的古诗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文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及反思:整节课挑战最大的就是这一环节,一班没有经过专业指导的小孩,如何通过模仿和借鉴写出诗歌来,真是一个难题呀!但这恰恰是体现学生习得迁移应用到学习中去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出示两首下水诗,让学生自由作诗,形式不限,几分钟的时间很难出什么好的作品,但至少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尝试,课后收上来的作品,虽不入正流,也是“我手写我心”了。)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积累思乡的古诗名句。
2、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五、板书设计:
秋 见秋风 作家书 思乡 叙事抒情
思 说不尽 又开封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向是比较棘手的。看似简简单单几行诗,其实教起来不容易。古诗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岂是聊聊28个字能心领神会的?所以教了4年古诗,始终没有摸到一条路子,与其说自己随波逐流还不如说没有触碰到改变的契机。而这一个契机终于来了!
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参考了不少教学设计。经常会见到说学古诗的方法可以分为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等等,但是套用到课堂上却觉得很生硬,基本上学生都是被我牵着走,学起来很被动,教起来也很辛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在理解和操作的过程中未得要领呢?
当我把教案发给校长,请求指点的时候,校长的点评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只四个字:思路封闭。那怎样才能不封闭呢?我开始后悔挑了古诗的内容来上课了!
当你的思路遇到死角的时候,转个弯,原路返回,或者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经过几天的摸索,一条清晰的古诗课堂线索就出来了。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至少是收到成效的。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问题的层次渐进的设计,当然,这也需要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做铺垫的。
一是通过初读,学生会掌握了什么信息?引导他们从一个浅的层面分享自己的收获。可以从字音、字义、诗题、作者、感情等方面入手,做一个粗浅的分享。
二是通过再读,学生应该懂得哪些东西?引导他们进一步抓住关键字词、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以上两个层次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去寻找答案。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在理解字词方面,有的学生说我是通过注释知道某个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利用注释理解字词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查字典知道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也是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体现。如果能经常用这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在全班形成一个氛围,我想,学生的独立识字、理解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最难操作的还是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空泛,用在需要通篇学习,像古诗这样的文本上就比较容易操作,用在略读课上就不好把握。所以,不同的课型,侧重点不一样,在问题设计上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这一层次是最能体现课堂的设疑、探究、生成、评价。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计。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预设与生成还是相对成功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拓展迁移训练,不同的文本需要的迁移训练是不一样的。在备课时,我很纠结要不要拓展分享学生搜集到的思念家乡的古诗文,后来一想,觉得这一环节放在本组任何一篇课文的拓展都是合适的,所以不必急于一时。倒是校长提出的模仿创作思乡的诗歌迁移值得一试。对于我和学生来说,这一次的尝试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如果,在给出中秋节的情境之后,能出示与中秋节有关的喜庆四字词语,再出现一些描写孤独、悲伤的词语,造成对比的话,学生在作诗的时候就不会言辞枯燥,无从下手了。或者先从填词开始创作,一步一步引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以后,应该不会再害怕教古诗词了吧?
秋思》
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设疑、探究、评价、生成、应用”五部曲进行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意愿,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题的引领非常重要。本堂课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初读感知、品味体会、拓展迁移等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把五部曲渗透其中,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自己的理解、想象去完成本堂课的学习。
课堂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2. 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张籍的思乡情,领悟诗意。
3. 通过古诗学习,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重难点:
1. 读出层次,读出感情,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2. 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实施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读感知——感思
1、学生齐吟《泊船瓜洲》。
过渡: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乡呀!这是多么惆怅的乡情啊!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古诗《秋思》。
(设计意图及反思:由吟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直接进入课堂学习,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的装饰,简约而紧凑,带动学生马上就进入学习情境中。)
2、板书课题并齐读。
3、初读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遍。
(3)指名朗读古诗。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展示把古诗读通,整体感知整首古诗,达到了初读的要求。)
4、汇报初读自学情况。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从诗中掌握了了哪些信息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汇报。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如果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就更好了,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我觉得学生通过初读之后,一定会掌握一些初步的信息,比如读懂了某个字音、知道了某个字义、了解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诗题的意思等等。往往我们都把这一步给忽略了,直接就到了品读诗句部分,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被动。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应该体现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初读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还可以知道学生究竟对这首古诗了解多少,为下面的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做铺垫。)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1)学生自读。
(2)男女生赛读。
(3)师生配乐合作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古诗教学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读,以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体会古诗的节奏。这一环节的读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而且师生对读又能对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不足的是读是有了,但读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对古诗节奏的把握比较欠缺。平时在划分朗读节奏这一方面我也是蜻蜓点水,做得不到位。)
二、品味诗句,体会感情——悟思
过渡:不错,能读出那么点味道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的朗读,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把你读懂的在小组里分享交流一下吧!
1、学生自由分享。
2、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品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读懂古诗的意思,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然后适时抓住学生的汇报要点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预设:
(一)品读“见秋风”(板书:见秋风)
1、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见到了什么呢?
3、情景再现: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你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诗吗?
(二)品读“意万重”
1、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这时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2、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过渡: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思念和牵挂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
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
3、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三)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过渡: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
(板书:说不尽)
1、“说不尽”的是什么?
于是,诗人在行人临发之前——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2、“又开封”干什么?
想象对话,进一步理解诗人感情:行人和张籍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设计意图及反思:预设的三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汇报、达到了生成与预设的一致,实施起来就比较流畅。只是第一个环节对于“见秋风”,学生没能及时反应过来,说明他们对词语的敏感度不高,非得要通过老师的朗读提示才恍然大悟。第三个环节行人与张籍的对话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那种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在没有补充张继的资料之前,学生的回答都比较表面,知道诗人漂泊坎坷的一生之后,对话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四)、概括诗意,感悟写法
1、同学们,学到这儿,整首诗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了,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2、感悟写法:这首古诗作者选择了一件小事——作家书,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叙事抒情”。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用上这样的写法。
3、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再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对诗句和诗人感情的理解上进一步归纳古诗大意,有些孩子会依字面意思进行归纳,归纳出来的内容就冷冰冰的。所以,归纳古诗大意时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拓展迁移,学诗学思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王安石触景生情托明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籍见秋风作家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在人月两团圆的中秋节到来之际,你是否也会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家乡的伙伴和亲人们?请拿起你的笔,来做一回小诗人,用诗歌表达出你对家乡的思念吧。
1、出示教师下水文。
2、学生自由作诗。(诗歌形式不限)
3、分享交流。
课堂总结:诗人的感情你们体会到了,你们对家乡的思念也从你的笔下流泻出来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很多思乡的古诗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文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及反思:整节课挑战最大的就是这一环节,一班没有经过专业指导的小孩,如何通过模仿和借鉴写出诗歌来,真是一个难题呀!但这恰恰是体现学生习得迁移应用到学习中去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出示两首下水诗,让学生自由作诗,形式不限,几分钟的时间很难出什么好的作品,但至少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尝试,课后收上来的作品,虽不入正流,也是“我手写我心”了。)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积累思乡的古诗名句。
2、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五、板书设计:
秋 见秋风 作家书 思乡 叙事抒情
思 说不尽 又开封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向是比较棘手的。看似简简单单几行诗,其实教起来不容易。古诗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岂是聊聊28个字能心领神会的?所以教了4年古诗,始终没有摸到一条路子,与其说自己随波逐流还不如说没有触碰到改变的契机。而这一个契机终于来了!
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参考了不少教学设计。经常会见到说学古诗的方法可以分为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等等,但是套用到课堂上却觉得很生硬,基本上学生都是被我牵着走,学起来很被动,教起来也很辛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在理解和操作的过程中未得要领呢?
当我把教案发给校长,请求指点的时候,校长的点评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只四个字:思路封闭。那怎样才能不封闭呢?我开始后悔挑了古诗的内容来上课了!
当你的思路遇到死角的时候,转个弯,原路返回,或者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经过几天的摸索,一条清晰的古诗课堂线索就出来了。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至少是收到成效的。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问题的层次渐进的设计,当然,这也需要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做铺垫的。
一是通过初读,学生会掌握了什么信息?引导他们从一个浅的层面分享自己的收获。可以从字音、字义、诗题、作者、感情等方面入手,做一个粗浅的分享。
二是通过再读,学生应该懂得哪些东西?引导他们进一步抓住关键字词、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以上两个层次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去寻找答案。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在理解字词方面,有的学生说我是通过注释知道某个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利用注释理解字词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查字典知道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也是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体现。如果能经常用这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在全班形成一个氛围,我想,学生的独立识字、理解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最难操作的还是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空泛,用在需要通篇学习,像古诗这样的文本上就比较容易操作,用在略读课上就不好把握。所以,不同的课型,侧重点不一样,在问题设计上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这一层次是最能体现课堂的设疑、探究、生成、评价。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计。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预设与生成还是相对成功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拓展迁移训练,不同的文本需要的迁移训练是不一样的。在备课时,我很纠结要不要拓展分享学生搜集到的思念家乡的古诗文,后来一想,觉得这一环节放在本组任何一篇课文的拓展都是合适的,所以不必急于一时。倒是校长提出的模仿创作思乡的诗歌迁移值得一试。对于我和学生来说,这一次的尝试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如果,在给出中秋节的情境之后,能出示与中秋节有关的喜庆四字词语,再出现一些描写孤独、悲伤的词语,造成对比的话,学生在作诗的时候就不会言辞枯燥,无从下手了。或者先从填词开始创作,一步一步引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以后,应该不会再害怕教古诗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