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作文4100字

初三作文

秋思》

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设疑、探究、评价、生成、应用”五部曲进行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意愿,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题的引领非常重要。本堂课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初读感知、品味体会、拓展迁移等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把五部曲渗透其中,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自己的理解、想象去完成本堂课的学习。

课堂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2. 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张籍的思乡情,领悟诗意。

3. 通过古诗学习,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重难点:

1. 读出层次,读出感情,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2. 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实施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读感知——感思

1、学生齐吟《泊船瓜洲》。

过渡: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乡呀!这是多么惆怅的乡情啊!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古诗《秋思》。

(设计意图及反思:由吟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直接进入课堂学习,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的装饰,简约而紧凑,带动学生马上就进入学习情境中。)

2、板书课题并齐读。

3、初读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遍。

(3)指名朗读古诗。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展示把古诗读通,整体感知整首古诗,达到了初读的要求。)

4、汇报初读自学情况。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从诗中掌握了了哪些信息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汇报。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如果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就更好了,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我觉得学生通过初读之后,一定会掌握一些初步的信息,比如读懂了某个字音、知道了某个字义、了解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诗题的意思等等。往往我们都把这一步给忽略了,直接就到了品读诗句部分,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被动。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应该体现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初读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还可以知道学生究竟对这首古诗了解多少,为下面的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做铺垫。)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1)学生自读。

(2)男女生赛读。

(3)师生配乐合作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古诗教学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读,以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体会古诗的节奏。这一环节的读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而且师生对读又能对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不足的是读是有了,但读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对古诗节奏的把握比较欠缺。平时在划分朗读节奏这一方面我也是蜻蜓点水,做得不到位。)

二、品味诗句,体会感情——悟思

过渡:不错,能读出那么点味道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的朗读,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把你读懂的在小组里分享交流一下吧!

1、学生自由分享。

2、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品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读懂古诗的意思,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然后适时抓住学生的汇报要点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预设:

(一)品读“见秋风”(板书:见秋风)

1、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见到了什么呢?

3、情景再现: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你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诗吗?

(二)品读“意万重”

1、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这时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2、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过渡: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思念和牵挂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

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

3、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三)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过渡: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

(板书:说不尽)

1、“说不尽”的是什么?

于是,诗人在行人临发之前——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2、“又开封”干什么?

想象对话,进一步理解诗人感情:行人和张籍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设计意图及反思:预设的三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汇报、达到了生成与预设的一致,实施起来就比较流畅。只是第一个环节对于“见秋风”,学生没能及时反应过来,说明他们对词语的敏感度不高,非得要通过老师的朗读提示才恍然大悟。第三个环节行人与张籍的对话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那种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在没有补充张继的资料之前,学生的回答都比较表面,知道诗人漂泊坎坷的一生之后,对话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四)、概括诗意,感悟写法

1、同学们,学到这儿,整首诗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了,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2、感悟写法:这首古诗作者选择了一件小事——作家书,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叙事抒情”。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用上这样的写法。

3、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再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对诗句和诗人感情的理解上进一步归纳古诗大意,有些孩子会依字面意思进行归纳,归纳出来的内容就冷冰冰的。所以,归纳古诗大意时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拓展迁移,学诗学思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王安石触景生情托明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籍见秋风作家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在人月两团圆的中秋节到来之际,你是否也会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家乡的伙伴和亲人们?请拿起你的笔,来做一回小诗人,用诗歌表达出你对家乡的思念吧。

1、出示教师下水文。

2、学生自由作诗。(诗歌形式不限)

3、分享交流。

课堂总结:诗人的感情你们体会到了,你们对家乡的思念也从你的笔下流泻出来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很多思乡的古诗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文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及反思:整节课挑战最大的就是这一环节,一班没有经过专业指导的小孩,如何通过模仿和借鉴写出诗歌来,真是一个难题呀!但这恰恰是体现学生习得迁移应用到学习中去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出示两首下水诗,让学生自由作诗,形式不限,几分钟的时间很难出什么好的作品,但至少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尝试,课后收上来的作品,虽不入正流,也是“我手写我心”了。)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积累思乡的古诗名句。

2、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五、板书设计:

秋 见秋风 作家书 思乡 叙事抒情

思 说不尽 又开封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向是比较棘手的。看似简简单单几行诗,其实教起来不容易。古诗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岂是聊聊28个字能心领神会的?所以教了4年古诗,始终没有摸到一条路子,与其说自己随波逐流还不如说没有触碰到改变的契机。而这一个契机终于来了!

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参考了不少教学设计。经常会见到说学古诗的方法可以分为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等等,但是套用到课堂上却觉得很生硬,基本上学生都是被我牵着走,学起来很被动,教起来也很辛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在理解和操作的过程中未得要领呢?

当我把教案发给校长,请求指点的时候,校长的点评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只四个字:思路封闭。那怎样才能不封闭呢?我开始后悔挑了古诗的内容来上课了!

当你的思路遇到死角的时候,转个弯,原路返回,或者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经过几天的摸索,一条清晰的古诗课堂线索就出来了。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至少是收到成效的。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问题的层次渐进的设计,当然,这也需要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做铺垫的。

一是通过初读,学生会掌握了什么信息?引导他们从一个浅的层面分享自己的收获。可以从字音、字义、诗题、作者、感情等方面入手,做一个粗浅的分享。

二是通过再读,学生应该懂得哪些东西?引导他们进一步抓住关键字词、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以上两个层次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去寻找答案。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在理解字词方面,有的学生说我是通过注释知道某个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利用注释理解字词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查字典知道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也是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体现。如果能经常用这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在全班形成一个氛围,我想,学生的独立识字、理解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最难操作的还是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空泛,用在需要通篇学习,像古诗这样的文本上就比较容易操作,用在略读课上就不好把握。所以,不同的课型,侧重点不一样,在问题设计上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这一层次是最能体现课堂的设疑、探究、生成、评价。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计。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预设与生成还是相对成功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拓展迁移训练,不同的文本需要的迁移训练是不一样的。在备课时,我很纠结要不要拓展分享学生搜集到的思念家乡的古诗文,后来一想,觉得这一环节放在本组任何一篇课文的拓展都是合适的,所以不必急于一时。倒是校长提出的模仿创作思乡的诗歌迁移值得一试。对于我和学生来说,这一次的尝试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如果,在给出中秋节的情境之后,能出示与中秋节有关的喜庆四字词语,再出现一些描写孤独、悲伤的词语,造成对比的话,学生在作诗的时候就不会言辞枯燥,无从下手了。或者先从填词开始创作,一步一步引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以后,应该不会再害怕教古诗词了吧?

秋思》

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设疑、探究、评价、生成、应用”五部曲进行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意愿,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题的引领非常重要。本堂课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初读感知、品味体会、拓展迁移等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把五部曲渗透其中,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自己的理解、想象去完成本堂课的学习。

课堂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2. 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张籍的思乡情,领悟诗意。

3. 通过古诗学习,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重难点:

1. 读出层次,读出感情,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2. 学会用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实施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读感知——感思

1、学生齐吟《泊船瓜洲》。

过渡: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乡呀!这是多么惆怅的乡情啊!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古诗《秋思》。

(设计意图及反思:由吟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直接进入课堂学习,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的装饰,简约而紧凑,带动学生马上就进入学习情境中。)

2、板书课题并齐读。

3、初读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遍。

(3)指名朗读古诗。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展示把古诗读通,整体感知整首古诗,达到了初读的要求。)

4、汇报初读自学情况。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从诗中掌握了了哪些信息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汇报。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如果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就更好了,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我觉得学生通过初读之后,一定会掌握一些初步的信息,比如读懂了某个字音、知道了某个字义、了解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诗题的意思等等。往往我们都把这一步给忽略了,直接就到了品读诗句部分,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被动。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应该体现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初读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还可以知道学生究竟对这首古诗了解多少,为下面的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做铺垫。)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1)学生自读。

(2)男女生赛读。

(3)师生配乐合作读。

(设计意图及反思:古诗教学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读,以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体会古诗的节奏。这一环节的读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而且师生对读又能对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不足的是读是有了,但读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对古诗节奏的把握比较欠缺。平时在划分朗读节奏这一方面我也是蜻蜓点水,做得不到位。)

二、品味诗句,体会感情——悟思

过渡:不错,能读出那么点味道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的朗读,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把你读懂的在小组里分享交流一下吧!

1、学生自由分享。

2、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品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读懂古诗的意思,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然后适时抓住学生的汇报要点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预设:

(一)品读“见秋风”(板书:见秋风)

1、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见到了什么呢?

3、情景再现: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你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诗吗?

(二)品读“意万重”

1、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这时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2、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过渡: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思念和牵挂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

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他对 写道:

„„

3、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三)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过渡: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

(板书:说不尽)

1、“说不尽”的是什么?

于是,诗人在行人临发之前——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2、“又开封”干什么?

想象对话,进一步理解诗人感情:行人和张籍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设计意图及反思:预设的三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汇报、达到了生成与预设的一致,实施起来就比较流畅。只是第一个环节对于“见秋风”,学生没能及时反应过来,说明他们对词语的敏感度不高,非得要通过老师的朗读提示才恍然大悟。第三个环节行人与张籍的对话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那种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在没有补充张继的资料之前,学生的回答都比较表面,知道诗人漂泊坎坷的一生之后,对话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四)、概括诗意,感悟写法

1、同学们,学到这儿,整首诗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了,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2、感悟写法:这首古诗作者选择了一件小事——作家书,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叙事抒情”。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用上这样的写法。

3、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再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设计意图及反思:在对诗句和诗人感情的理解上进一步归纳古诗大意,有些孩子会依字面意思进行归纳,归纳出来的内容就冷冰冰的。所以,归纳古诗大意时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拓展迁移,学诗学思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王安石触景生情托明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籍见秋风作家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在人月两团圆的中秋节到来之际,你是否也会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家乡的伙伴和亲人们?请拿起你的笔,来做一回小诗人,用诗歌表达出你对家乡的思念吧。

1、出示教师下水文。

2、学生自由作诗。(诗歌形式不限)

3、分享交流。

课堂总结:诗人的感情你们体会到了,你们对家乡的思念也从你的笔下流泻出来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很多思乡的古诗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文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及反思:整节课挑战最大的就是这一环节,一班没有经过专业指导的小孩,如何通过模仿和借鉴写出诗歌来,真是一个难题呀!但这恰恰是体现学生习得迁移应用到学习中去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出示两首下水诗,让学生自由作诗,形式不限,几分钟的时间很难出什么好的作品,但至少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尝试,课后收上来的作品,虽不入正流,也是“我手写我心”了。)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积累思乡的古诗名句。

2、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五、板书设计:

秋 见秋风 作家书 思乡 叙事抒情

思 说不尽 又开封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向是比较棘手的。看似简简单单几行诗,其实教起来不容易。古诗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岂是聊聊28个字能心领神会的?所以教了4年古诗,始终没有摸到一条路子,与其说自己随波逐流还不如说没有触碰到改变的契机。而这一个契机终于来了!

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参考了不少教学设计。经常会见到说学古诗的方法可以分为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等等,但是套用到课堂上却觉得很生硬,基本上学生都是被我牵着走,学起来很被动,教起来也很辛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在理解和操作的过程中未得要领呢?

当我把教案发给校长,请求指点的时候,校长的点评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只四个字:思路封闭。那怎样才能不封闭呢?我开始后悔挑了古诗的内容来上课了!

当你的思路遇到死角的时候,转个弯,原路返回,或者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经过几天的摸索,一条清晰的古诗课堂线索就出来了。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至少是收到成效的。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问题的层次渐进的设计,当然,这也需要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做铺垫的。

一是通过初读,学生会掌握了什么信息?引导他们从一个浅的层面分享自己的收获。可以从字音、字义、诗题、作者、感情等方面入手,做一个粗浅的分享。

二是通过再读,学生应该懂得哪些东西?引导他们进一步抓住关键字词、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以上两个层次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去寻找答案。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在理解字词方面,有的学生说我是通过注释知道某个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利用注释理解字词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查字典知道字词的意思的,那么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也是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体现。如果能经常用这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在全班形成一个氛围,我想,学生的独立识字、理解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最难操作的还是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空泛,用在需要通篇学习,像古诗这样的文本上就比较容易操作,用在略读课上就不好把握。所以,不同的课型,侧重点不一样,在问题设计上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这一层次是最能体现课堂的设疑、探究、生成、评价。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计。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预设与生成还是相对成功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拓展迁移训练,不同的文本需要的迁移训练是不一样的。在备课时,我很纠结要不要拓展分享学生搜集到的思念家乡的古诗文,后来一想,觉得这一环节放在本组任何一篇课文的拓展都是合适的,所以不必急于一时。倒是校长提出的模仿创作思乡的诗歌迁移值得一试。对于我和学生来说,这一次的尝试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如果,在给出中秋节的情境之后,能出示与中秋节有关的喜庆四字词语,再出现一些描写孤独、悲伤的词语,造成对比的话,学生在作诗的时候就不会言辞枯燥,无从下手了。或者先从填词开始创作,一步一步引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以后,应该不会再害怕教古诗词了吧?


相关作文

  • 天净沙秋思作文800字
  • 马致远年),是元代着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过着"幽栖"生活.他是元代着名的戏剧家,有杂剧15种,今存有&l ...

  • 小学生诗词大全目录作文2100字
  • 王鹏必读丛书 小 学 生 诗 词 大 全 二〇一四年九月一日 1 小学生诗词大全目录 一年级--------------------------.. -1 1<静夜思> 唐- 李白 2<一去二三里>(又名 <山村咏怀>) 3<画> 4<春晓> ...

  • 诗词大赛目录作文13800字
  • 1 附件2: 忻州市首届中小学生诗词大赛推荐目录 小 学 一.必背篇目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 一年级上册 1.咏鹅 骆宾王 2.画 王 维 3.风 李 峤 4.古朗月行** 李 白 5.江南 汉乐府 6.悯农(一) 李 绅 一年级下册 7.春晓 孟浩然 8.静夜思 李 白 9.村居 高 鼎 10.所 ...

  • 天净沙秋思作文1000字
  • 我叫天净沙,天涯边干净的沙.我唯一的亲人也是注定要与我为敌的人,那个真诚不知命运的哥哥,秋思. 我的师傅,叫枯藤.秋思的师傅,是老树.因为我的天生资质,枯藤传给了我那套毕生的精华剑法--<昏鸦>. 但是为敌的是秋思,我不满足.所以,我跨上长剑,骑上瘦马,迎着西风,穿过古道,来到流水边的人 ...

  • 心语心愿作文400字
  • 匆匆的岁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9岁时在秋思的心里已经筑成一段抹不去的阴影. 轰隆!雷滚滚,雨噼里啪啦的下了,秋思在眼眶滚动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泪水划过她白嫩脸夹,妈妈爸爸的卧室传来了摔东西的声音,妈妈爸爸不止一次这样打了,秋思天天在泪水里侵泡. "吱!"秋思的卧室门开了,秋思 ...

  •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同步测试题1作文1000字
  •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秋思]教学设计作文900字
  • <秋思>教学设计 一. 课时目标 1. 学习<秋思>,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默写<秋思>. 3. 展开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二. 学情分析 诗歌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教学时 要善 于利 ...

  •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作业作文1000字
  •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1.词中以 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2.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4.这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从 ,看得出,作者对这 ...

  • 秋思作文700字
  • <秋思>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祁 冰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 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