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作文3900字

初二作文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 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 师:同学们,还记得 2008年5月12日 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 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 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 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 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 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 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 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 谭千秋 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 谭千秋 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 和 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 谭千秋 老师的深情赞颂。

2. 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课内十分钟安排:

1.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自主练习给课文分段。

作业:

1. 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 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 《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1. 出示相关图片

2. 板书:最后的姿势

3. 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 谭千秋 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 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 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 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 、护生的姿势

谭 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 谭 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再现地震情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 谭 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 谭 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 、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 谭 老师的敬意。)

(2)品味用词

补充材料: 谭 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 5月12日 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 谭 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 谭 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

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过渡: 谭 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 谭 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小结:谭千秋一个普 通的 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 谭 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块: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 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 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 文 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 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

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课内十分钟安排:

1.阅读补充材料。

2.练说: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3.练说:评价人物

4.练笔: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

【推荐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 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 师:同学们,还记得 2008年5月12日 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 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 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 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 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 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 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 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 谭千秋 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 谭千秋 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 和 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 谭千秋 老师的深情赞颂。

2. 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课内十分钟安排:

1.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自主练习给课文分段。

作业:

1. 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 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 《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1. 出示相关图片

2. 板书:最后的姿势

3. 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 谭千秋 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 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 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 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 、护生的姿势

谭 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 谭 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再现地震情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 谭 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 谭 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 、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 谭 老师的敬意。)

(2)品味用词

补充材料: 谭 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 5月12日 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 谭 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 谭 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

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过渡: 谭 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 谭 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小结:谭千秋一个普 通的 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 谭 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块: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 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 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 文 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 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

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课内十分钟安排:

1.阅读补充材料。

2.练说: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3.练说:评价人物

4.练笔: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

【推荐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相关作文

  • 最后的姿势作文2500字
  • 1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q ...

  • 最后的姿势作文29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 ...

  • 最后的姿势作文1500字
  • 六年级语文学科 教学内容: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 ...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作文22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新选入本册课本的一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 ...

  • 6[最后的姿势]导学案作文900字
  • 6.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熊远健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自主学习 1. 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 ...

  •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作文1700字
  • 六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 ...

  •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作文6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 ...

  • 最后的姿势作文1900字
  • 1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山中丽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体验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在大难 ...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作文26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