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第二中学
王洪宝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第二中学 王洪宝
一、主题分析
我们生活中有一大群朋友,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的看不见鲜花和美景;有的听不到歌声与欢笑;有的无法开口说话;有的行走不便;有的先天性智力残疾„„这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障人群。他们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他们与健全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他们对生活同样热爱,甚至比健全人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沸腾,但他们痛失了很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更需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因此,我想通过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来走近残疾人的生活,走进残疾人的心灵,从而来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平时生活中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缺乏了解,不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对待残疾人也可能不够尊重和友好。因此,借助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帮助学生走近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树立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成为必然。
2、在活动中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不便,了解一些残疾人身残志艰的故事。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体验——了解——行动”为主线开展活动,力求使学生在体验残疾,感受艰辛的基础上了解残疾人,并从心底萌发出为“为残疾事业”付诸行动的真实想法。
1、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帮助,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位体验、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的诸多困难,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教育学生尊重而不歧视残疾人。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用尊重残疾人,爱护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去对待残疾人,与残疾人共同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残疾人的艰辛,从而产生“关爱残疾人”的想法和行动。 难点:如何使关爱残疾人的行动达到持之以恒的状态。
3、活动方式:
(1)学生亲身体验;(2)小品展示;(3)分组汇报。
4、活动准备:
(1)两块丝巾;(2)学生登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查阅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震憾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具有活动性、开放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
1、以活动为主线,注重让学生参与体验。新课改以来,活动性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活动是本课的主要方式,本课的活动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并且让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讲求体验的深度和效果,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的历程。
2、育人性体现强烈。在课前准备活动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和课后的实践较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打下艰实的基础。 3、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节课的准备环节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知识,既训练了学生的网上搜集知识的能力,又锻练了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4、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本节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学生在熟悉而又容易被忽视的事情中唤起了他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关爱残疾人,学生兴趣高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等新课改理念。
5、课堂给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升华。
·作者简介·
王洪宝,男,29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第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兼职教师。2002年被评为宾县初级中学教学能手,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2005年被认定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现为哈市“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关于情感激励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
点评
王老师的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结合实际所设计的一节课,这说明了课程的开发不一定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课本不是唯一的载体,课堂不是全部的场所,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事件都是教育的素材。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知为心知,行为心动”,而“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正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模拟体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
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爱的无私,爱的伟大”,使教师成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哈尔滨市宾县教师进修学校 宋彦波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第二中学
王洪宝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第二中学 王洪宝
一、主题分析
我们生活中有一大群朋友,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的看不见鲜花和美景;有的听不到歌声与欢笑;有的无法开口说话;有的行走不便;有的先天性智力残疾„„这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障人群。他们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他们与健全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他们对生活同样热爱,甚至比健全人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沸腾,但他们痛失了很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更需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因此,我想通过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来走近残疾人的生活,走进残疾人的心灵,从而来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平时生活中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缺乏了解,不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对待残疾人也可能不够尊重和友好。因此,借助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帮助学生走近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树立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成为必然。
2、在活动中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不便,了解一些残疾人身残志艰的故事。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体验——了解——行动”为主线开展活动,力求使学生在体验残疾,感受艰辛的基础上了解残疾人,并从心底萌发出为“为残疾事业”付诸行动的真实想法。
1、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帮助,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位体验、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的诸多困难,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教育学生尊重而不歧视残疾人。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用尊重残疾人,爱护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去对待残疾人,与残疾人共同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残疾人的艰辛,从而产生“关爱残疾人”的想法和行动。 难点:如何使关爱残疾人的行动达到持之以恒的状态。
3、活动方式:
(1)学生亲身体验;(2)小品展示;(3)分组汇报。
4、活动准备:
(1)两块丝巾;(2)学生登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查阅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震憾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具有活动性、开放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
1、以活动为主线,注重让学生参与体验。新课改以来,活动性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活动是本课的主要方式,本课的活动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并且让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讲求体验的深度和效果,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的历程。
2、育人性体现强烈。在课前准备活动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和课后的实践较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打下艰实的基础。 3、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节课的准备环节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知识,既训练了学生的网上搜集知识的能力,又锻练了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4、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本节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学生在熟悉而又容易被忽视的事情中唤起了他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关爱残疾人,学生兴趣高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等新课改理念。
5、课堂给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升华。
·作者简介·
王洪宝,男,29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第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兼职教师。2002年被评为宾县初级中学教学能手,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2005年被认定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现为哈市“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关于情感激励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
点评
王老师的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结合实际所设计的一节课,这说明了课程的开发不一定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课本不是唯一的载体,课堂不是全部的场所,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事件都是教育的素材。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知为心知,行为心动”,而“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正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模拟体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
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爱的无私,爱的伟大”,使教师成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哈尔滨市宾县教师进修学校 宋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