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作文1100字

初一作文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3、指导朗读。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3、指导朗读。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相关作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作文1300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作文900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单位:枝柘坪中学 执教者:李顺波 教学内容:(选自小语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教案作文1700字
  •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教案 佚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 ...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田霞)作文500字
  • 还地桥镇小学语文教案 第 1 页 共 2 页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课件设计:国PP 四张抒情 ...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作文3300字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 ...

  • 六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作文1600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教案 佚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作文2100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 ...

  • 李培教学反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文1200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五年级 李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词.这首词语言比较朴素,内容简单易懂,但意境非常美好.它描写了作者在夏天的晚上路过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 ...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作文1300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东流完小 徐海兵 引入: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流完小的徐海兵.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是选自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首词.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