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孩子爱上作文
庆城县卅铺学区卅铺小学 赵玲
提起作文,我想很多教师都和我一样,觉得作文指导难,批改繁,讲评难。可是在一次去庆阳五中的新课程成果展示的参观学习后,却彻底改变了我对习作教学的看法,其实,作文并没有什么怕人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自身的心理抗拒,总觉得我自己的作文写的都不好,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其实,教师的写作水平不是决定学生成败的原因,而教师的思维和方法才是关键!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不束缚孩子的思想,我想每个孩子都会爱上作文。下面是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好起步,注重培养兴趣
万事开头难,作文起步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第一学段就要做这件事,作为教师不能把孩子的热情和创造淹没!从说话到写话,从一两句说起,到写出一两句,降低写作的标准,不要苛求孩子写多少。我一开始对作文教学也很盲目,总喜欢表扬那些写的多的同学,从而误导学生字越多越好。殊不知过多的要求字数对于一学段的孩子而言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使之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要从内容上给予指导,而且日记不要天天写,每周有重点的练习两三篇,教师和孩子都轻松。此时的起步阶段,要关注班级的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因为一旦这时候拉开距离,就很难跟上了。所以我们既要发现思维特别敏捷的孩子,更要使大部分孩子跟得上。
二、处处留心,积累习作素材
孩子们习作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民以食为天”,“米”,是习作教学要解决的大事。我们的生活里不是缺少故事,缺少的是发现故事的眼睛。
1、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孩子每天随时观察,并把看到的随时记录下来,这种“每日一记”,是让孩子每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动动笔,发现积累素材,不即不离地有一种“写作的状态”。慢慢地使孩子们筛选、积累材料的能力
越来越强,关注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一种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2、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读书时有很多好词好句好段,我们要把这些都积累下来。而且,课改中不是讲究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吗?考试中阅读和作文占去一半的分数,学生的差别就在于思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摘录习惯,并把搜集到的词语分类,比如:写景,肖像,心里,表情……逐渐的进行累积,慢慢的形成了分类思考的习惯,也就渐渐形成了表达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推荐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如童话、科普作品、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
三、读写结合,让孩子学会方法。
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病句、条理不清、过渡不自然、前后不一致等现象,就是因为学生积累的语言少,表达能力差,缺乏一定写作技巧的缘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能不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来实施“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真正有效的、成功的阅读教学就应当是习作型的阅读教学,真正地实现读写一体化。
我们可以引领孩子们利用一篇篇的课文,一次次地从文本的内容、形式与表达这三方面中去体悟“三位一体”的习作;从课文题目、章法与语言中去模仿、去创新;从理解作者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么写中去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追问,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内化,学会写作,学会像大家一样去写出精妙的文章来。同时阅读时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揣摩用词的准确性,理清文章的条理,领悟文章如何过渡、开头、结尾。进行课前猜想与文对比,试写读后感,做好课中批注,锤炼小标题,进而学以致用,迁移实践,从而实现一开始读就是指导学生写,一堂堂阅读课其实就是一堂堂的习作指导课。不仅读贯穿课的始终,而且习作也贯穿始终,阅读与指导习作同步,真正实现一切的阅读教学都是习作指导,阅读即习作,阅读即习作积累。如此到位的习作训练,我相信奇迹一定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
四、赏识评价,让孩子爱上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看待每一个儿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珍视他们独特的体验,保护他们稚嫩的童心,赞美他们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学生才能对写作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写作的热情,才想畅所欲言,才会创新。
因此,这就要我们老师在作文的讲评上下功夫,学会带着欣赏、发现的眼光去阅读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形象的话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值得教师倾情肯定。该赞赏的则要“旁若无人”地大加赞赏,不遗余力地热情鼓励,在写评语时多些鼓励语言,多些商榷语气,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只有我们当老师的真诚评价,习作才会给学生带来尊严、自信和荣耀。但在赏评学生的作文时,教师的点评要准确、到位。
总之,让孩子踏上写作的快乐之旅,爱上作文, 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起步的时候,都需要教师拉孩子一把,送孩子一程。多动脑多动心,为孩子的习作插上翅膀,带他们领略高空最美的风光。
浅谈如何让孩子爱上作文
庆城县卅铺学区卅铺小学 赵玲
提起作文,我想很多教师都和我一样,觉得作文指导难,批改繁,讲评难。可是在一次去庆阳五中的新课程成果展示的参观学习后,却彻底改变了我对习作教学的看法,其实,作文并没有什么怕人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自身的心理抗拒,总觉得我自己的作文写的都不好,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其实,教师的写作水平不是决定学生成败的原因,而教师的思维和方法才是关键!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不束缚孩子的思想,我想每个孩子都会爱上作文。下面是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好起步,注重培养兴趣
万事开头难,作文起步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第一学段就要做这件事,作为教师不能把孩子的热情和创造淹没!从说话到写话,从一两句说起,到写出一两句,降低写作的标准,不要苛求孩子写多少。我一开始对作文教学也很盲目,总喜欢表扬那些写的多的同学,从而误导学生字越多越好。殊不知过多的要求字数对于一学段的孩子而言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使之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要从内容上给予指导,而且日记不要天天写,每周有重点的练习两三篇,教师和孩子都轻松。此时的起步阶段,要关注班级的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因为一旦这时候拉开距离,就很难跟上了。所以我们既要发现思维特别敏捷的孩子,更要使大部分孩子跟得上。
二、处处留心,积累习作素材
孩子们习作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民以食为天”,“米”,是习作教学要解决的大事。我们的生活里不是缺少故事,缺少的是发现故事的眼睛。
1、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孩子每天随时观察,并把看到的随时记录下来,这种“每日一记”,是让孩子每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动动笔,发现积累素材,不即不离地有一种“写作的状态”。慢慢地使孩子们筛选、积累材料的能力
越来越强,关注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一种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2、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读书时有很多好词好句好段,我们要把这些都积累下来。而且,课改中不是讲究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吗?考试中阅读和作文占去一半的分数,学生的差别就在于思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摘录习惯,并把搜集到的词语分类,比如:写景,肖像,心里,表情……逐渐的进行累积,慢慢的形成了分类思考的习惯,也就渐渐形成了表达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推荐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如童话、科普作品、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
三、读写结合,让孩子学会方法。
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病句、条理不清、过渡不自然、前后不一致等现象,就是因为学生积累的语言少,表达能力差,缺乏一定写作技巧的缘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能不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来实施“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真正有效的、成功的阅读教学就应当是习作型的阅读教学,真正地实现读写一体化。
我们可以引领孩子们利用一篇篇的课文,一次次地从文本的内容、形式与表达这三方面中去体悟“三位一体”的习作;从课文题目、章法与语言中去模仿、去创新;从理解作者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么写中去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追问,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内化,学会写作,学会像大家一样去写出精妙的文章来。同时阅读时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揣摩用词的准确性,理清文章的条理,领悟文章如何过渡、开头、结尾。进行课前猜想与文对比,试写读后感,做好课中批注,锤炼小标题,进而学以致用,迁移实践,从而实现一开始读就是指导学生写,一堂堂阅读课其实就是一堂堂的习作指导课。不仅读贯穿课的始终,而且习作也贯穿始终,阅读与指导习作同步,真正实现一切的阅读教学都是习作指导,阅读即习作,阅读即习作积累。如此到位的习作训练,我相信奇迹一定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
四、赏识评价,让孩子爱上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看待每一个儿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珍视他们独特的体验,保护他们稚嫩的童心,赞美他们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学生才能对写作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写作的热情,才想畅所欲言,才会创新。
因此,这就要我们老师在作文的讲评上下功夫,学会带着欣赏、发现的眼光去阅读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形象的话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值得教师倾情肯定。该赞赏的则要“旁若无人”地大加赞赏,不遗余力地热情鼓励,在写评语时多些鼓励语言,多些商榷语气,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只有我们当老师的真诚评价,习作才会给学生带来尊严、自信和荣耀。但在赏评学生的作文时,教师的点评要准确、到位。
总之,让孩子踏上写作的快乐之旅,爱上作文, 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起步的时候,都需要教师拉孩子一把,送孩子一程。多动脑多动心,为孩子的习作插上翅膀,带他们领略高空最美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