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起长大的玩具》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学习任务:
1.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的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需要。
4.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文章语言的深意,进而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玩过不少玩具吧?你们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请来说一说。
①要求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表达应有理有据。
②提示:你是如何对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传达出对玩具的感情。 ③提示: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爱么?你对玩具的样式、功能、特点、种类有怎样的看法?要有清楚的表达。
一、扫清文字障碍:
(方法指导:利用书中注释或者工具书解决字词的音、形、义)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眼花缭乱( ) 高亢( ) 摇曳( ) 倚靠( )
眼睑( ) 沉浸( ) 陀螺( )
怠慢( )遐想( )滑稽( )甲胄( )
麒麟( ) 拽( )
二、朗读课文,落实基础。
自由朗读 (要求用符号在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旁边做记号,然后查字典正音。)
抽查朗读(检查落实。如:高亢、摇曳、眼脸、、削、遐想、甲胄、拽、怠慢等) 示范朗读(学生范读文章或段落。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气、快慢等方面来感受。)
三 小组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1. 朗读课文,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吗?
2 这三样玩具这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重要的语句进行归纳。 泥泥狗:
陀螺:
兔儿爷:
3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表达作者喜欢玩具的语句:
作者陈述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玩具的语句:
四 课堂落实:
(1)检测课后词语积累中的字词
(2)熟读课文,摘抄重要语段
3
《一起长大的玩具》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字词落实情况,
1 选取重点词语报听写
2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用法,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二.课堂活动:
1 .实话实说。话题:你喜欢泥泥狗、陀螺、兔儿爷这一类过去的玩具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课堂讨论,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谈自己的看法。
3 提问:大家都觉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难以忘怀。
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三 阅读后反思
评一评不同时代的玩具,不同时代的孩子。
学生课堂交流。(此交流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提示评议的角度:
①不同时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点,你如何评价
②玩具对孩子的教育和开发有没有作用?
③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如何评价过去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有没有让现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四 类文阅读
乡村游戏里的小童年(节选)
徐鲁
诗人罗伯特·勃莱有一句诗:“贫穷而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这使我想到了我们
这一代在寂寞和贫穷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在清苦的童年时代里所玩过的那些简单的
乡村游戏。那不就是我们在贫穷年代里听见的、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春夏秋冬的风声
吗?
走月亮
“走月亮”是一种很美的乡村游戏,又叫“走月”、“圆月”。每逢八月十五中秋
夜,女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结成一组,乘着皎洁的月色,在村里的小巷或村外的
4 田野小路上,结伴行走和游玩。“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小桥,叫“走三桥”,而且走过的小桥不许重复。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种多么美丽自在的游戏活动啊!快乐的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在月光下嬉笑行走,一边走还一边唱:“圆月,圆月,一斗麦子换一个!”然后去寻找和跨过那些弯弯的小桥。走累了,她们就会一起回到事先商量好的谁家小院里,坐在月光下吃吃月饼和瓜果,欣赏中秋夜的月亮,想象着月宫中的白兔、桂花树、还有嫦娥„„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游戏习俗,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小孩子知道,更不会在中秋夜邀请小伙伴一起来玩一次这个老游戏了,真是太可惜了!
挤墙角
小时候在北方农村小学里读书,冬天很冷,一节课上完了,手脚都会冻得冰凉冰凉的,有时都冻僵了。所以,每到课间,我们这些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不分男生女生,都会抢着奔到一处避风的墙角,或者站到可以晒太阳的墙边,一起做“挤墙角”的游戏。
挤墙角要把队伍分成左右两队,每队派出一名个头最大、最有力气的伙伴,充当打头阵的人,其他队员一个紧挨着一个,跟在后面参加拥挤,直到我们把冬天里的寒冷全部“挤”走了,个个挤得额头冒汗,这时候,上课的铃声也响了起来„„挤墙角的游戏,给我们小时候的那些寒冷的天气,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快乐啊!挤墙角没有太多的规则,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巧,所以,人人都喜欢加入游戏的队伍。谁承受不住挤压,“扛”不住了,谁就会被挤出队伍。被挤出队伍的人,可以快速跑回自己小队的队尾,继续加入。哪个小队的队伍先被挤垮了、挤散了,哪个小队就算输了,然后,游戏重新开始。现在想来,这个游戏真有点像是“拓展训练”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抗压力和忍耐力,还可以训练和培养一种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 割韭菜:
小时候,我们还玩过一种名叫“割韭菜”的游戏。这是从乡村现实中的看护菜地、防人偷菜的生活实景演变来的。游戏开始时,几个伙伴聚集在一起,每人伸出一根手指,由一名领头的按照顺序先数一遍手指头,边数边唱:“大拇指,二拇指,你是谁家小兄弟?小兄弟,不在家,找来找去就是他!”唱到“他”时,他就被定为看守菜地的人了。看守菜地的人必须在画出的圆圈内(代表菜地)担负起看守的责任,不许其他人(代表偷菜人)进入菜地。当然,看守人自己也不能走出菜地。偷菜的人分散在圆圈四周,不断寻找机会想闯进去“偷菜”,一边走动一边唱着:“进园进园割韭菜,一割割上两布袋!”偷菜人既要设法进入菜地,又不能被看守人捉住。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可以玩得非常投入。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比深夜孤独地坐在电脑前“偷菜”,有意思多了。
读课文,思考:
1 哪种游戏最打动你?原因是什么?
2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几个句子写得最好?摘抄下来,在写作中模仿借
1 《一起长大的玩具》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学习任务:
1.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的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需要。
4.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文章语言的深意,进而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玩过不少玩具吧?你们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请来说一说。
①要求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表达应有理有据。
②提示:你是如何对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传达出对玩具的感情。 ③提示: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爱么?你对玩具的样式、功能、特点、种类有怎样的看法?要有清楚的表达。
一、扫清文字障碍:
(方法指导:利用书中注释或者工具书解决字词的音、形、义)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眼花缭乱( ) 高亢( ) 摇曳( ) 倚靠( )
眼睑( ) 沉浸( ) 陀螺( )
怠慢( )遐想( )滑稽( )甲胄( )
麒麟( ) 拽( )
二、朗读课文,落实基础。
自由朗读 (要求用符号在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旁边做记号,然后查字典正音。)
抽查朗读(检查落实。如:高亢、摇曳、眼脸、、削、遐想、甲胄、拽、怠慢等) 示范朗读(学生范读文章或段落。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气、快慢等方面来感受。)
三 小组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1. 朗读课文,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吗?
2 这三样玩具这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重要的语句进行归纳。 泥泥狗:
陀螺:
兔儿爷:
3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表达作者喜欢玩具的语句:
作者陈述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玩具的语句:
四 课堂落实:
(1)检测课后词语积累中的字词
(2)熟读课文,摘抄重要语段
3
《一起长大的玩具》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字词落实情况,
1 选取重点词语报听写
2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用法,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二.课堂活动:
1 .实话实说。话题:你喜欢泥泥狗、陀螺、兔儿爷这一类过去的玩具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课堂讨论,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谈自己的看法。
3 提问:大家都觉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难以忘怀。
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三 阅读后反思
评一评不同时代的玩具,不同时代的孩子。
学生课堂交流。(此交流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提示评议的角度:
①不同时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点,你如何评价
②玩具对孩子的教育和开发有没有作用?
③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如何评价过去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有没有让现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四 类文阅读
乡村游戏里的小童年(节选)
徐鲁
诗人罗伯特·勃莱有一句诗:“贫穷而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这使我想到了我们
这一代在寂寞和贫穷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在清苦的童年时代里所玩过的那些简单的
乡村游戏。那不就是我们在贫穷年代里听见的、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春夏秋冬的风声
吗?
走月亮
“走月亮”是一种很美的乡村游戏,又叫“走月”、“圆月”。每逢八月十五中秋
夜,女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结成一组,乘着皎洁的月色,在村里的小巷或村外的
4 田野小路上,结伴行走和游玩。“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小桥,叫“走三桥”,而且走过的小桥不许重复。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种多么美丽自在的游戏活动啊!快乐的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在月光下嬉笑行走,一边走还一边唱:“圆月,圆月,一斗麦子换一个!”然后去寻找和跨过那些弯弯的小桥。走累了,她们就会一起回到事先商量好的谁家小院里,坐在月光下吃吃月饼和瓜果,欣赏中秋夜的月亮,想象着月宫中的白兔、桂花树、还有嫦娥„„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游戏习俗,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小孩子知道,更不会在中秋夜邀请小伙伴一起来玩一次这个老游戏了,真是太可惜了!
挤墙角
小时候在北方农村小学里读书,冬天很冷,一节课上完了,手脚都会冻得冰凉冰凉的,有时都冻僵了。所以,每到课间,我们这些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不分男生女生,都会抢着奔到一处避风的墙角,或者站到可以晒太阳的墙边,一起做“挤墙角”的游戏。
挤墙角要把队伍分成左右两队,每队派出一名个头最大、最有力气的伙伴,充当打头阵的人,其他队员一个紧挨着一个,跟在后面参加拥挤,直到我们把冬天里的寒冷全部“挤”走了,个个挤得额头冒汗,这时候,上课的铃声也响了起来„„挤墙角的游戏,给我们小时候的那些寒冷的天气,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快乐啊!挤墙角没有太多的规则,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巧,所以,人人都喜欢加入游戏的队伍。谁承受不住挤压,“扛”不住了,谁就会被挤出队伍。被挤出队伍的人,可以快速跑回自己小队的队尾,继续加入。哪个小队的队伍先被挤垮了、挤散了,哪个小队就算输了,然后,游戏重新开始。现在想来,这个游戏真有点像是“拓展训练”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抗压力和忍耐力,还可以训练和培养一种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 割韭菜:
小时候,我们还玩过一种名叫“割韭菜”的游戏。这是从乡村现实中的看护菜地、防人偷菜的生活实景演变来的。游戏开始时,几个伙伴聚集在一起,每人伸出一根手指,由一名领头的按照顺序先数一遍手指头,边数边唱:“大拇指,二拇指,你是谁家小兄弟?小兄弟,不在家,找来找去就是他!”唱到“他”时,他就被定为看守菜地的人了。看守菜地的人必须在画出的圆圈内(代表菜地)担负起看守的责任,不许其他人(代表偷菜人)进入菜地。当然,看守人自己也不能走出菜地。偷菜的人分散在圆圈四周,不断寻找机会想闯进去“偷菜”,一边走动一边唱着:“进园进园割韭菜,一割割上两布袋!”偷菜人既要设法进入菜地,又不能被看守人捉住。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可以玩得非常投入。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比深夜孤独地坐在电脑前“偷菜”,有意思多了。
读课文,思考:
1 哪种游戏最打动你?原因是什么?
2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几个句子写得最好?摘抄下来,在写作中模仿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