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作文10800字

初二作文

1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实录

唐山市第三十八中学 马丽霞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进行过“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秋风扫落叶”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板书:物候) 。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 :这位同学问得好! 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帮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 何以见得?

生:“预习提示”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师:能借助“提示”来理解,好!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a .“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揭示”里的话:

2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 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思考)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是什么?

生:“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板书: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 :理解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产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 :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 请大家朗读第l 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燕子翩然归来”“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板书: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 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3 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 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簌簌”,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第;346页,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

(生默读)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生(踊跃地) :“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姻,一定是阴天;

4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晴蜒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开,冬天梅花开。”„„ 师: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课后,我们干脆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好不好?

生:好!

师(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词语,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板书:拟人化) 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

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课文4~12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生: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 .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b .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c .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师:概括得好! 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据下列语句来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的:a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膨.“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很好! 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转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师:课文介绍物候学,从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说起,先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再说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板书:研究对象、研究意义)

师:什么是条理? 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你能以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文段) 为例,说明其条理性的表现吗?

生:能!

生:老舍描绘济南冬天的雪景时,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按照“上课前—上课中—下课时”的时间顺序叙事的。

生:布丰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窝一段,是按照动作完成的先后次

5 序来说明的。

生:我从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 上读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楼吗》一文,作者从观察到的两种现象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师:由此看来,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单个文段,说话都要有条理。(板书:有条理)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生:课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生: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师:大家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很不错。《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师: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 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 路的变迁c .预防近视d .美丽的校园一角 生(踊跃) :“a从学校到家里,适宜安排空间方位顺序。”“根据《路的变迁》要求,b 宜于安排时间顺序,可从原先的路况,一直写到今天的路况,也可以从现实的路写起,继而回忆从前的路。”

师:嗯(点头) ,安排的顺序比较合理。

生:《预防近视》可以借鉴课文的思路从种种近视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近视,再告诉人们怎样预防近视,最后说明预防近视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师:说得真好! 你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转视全班,问) 《美丽的校园一角》按什么顺序说好呢?

生;可以按照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间方位顺序描述校园一角的美丽。 师:校园一角的“美丽”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丽”。 师:既然长年美丽,那还可以安排怎样的顺序?

生: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师:好! 现在就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美”展现出来,好吗? 生:好!

师:(板书题目、要求) 下节课找同学来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书,至下课)

6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 讲读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备课构思】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诉说着冬天的故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二、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体会文章的条理性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7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条理性

1、请学生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2、师 :这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师:希望大家平时读书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那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生1: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

生2: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3、、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 不能。 它按逻辑顺序, 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 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 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4、明确:什么是条理? 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请同学来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逻辑顺序(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它按逻辑顺序, 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 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 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 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第6-----10段,四个要素也是有一定的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接着是高下的差异,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高下是同一个地点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而且对这四个因素的解释有一系列很明显的连接词,显得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领

8 悟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快速阅读方法,一定可以让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

四、品味语言

1、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师: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 说明事理,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文章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

生:文中用了很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第7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0天”、“10天”,用具体的天数表达得很准确。 师:是的,运用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说明变得准确,所以列数字是使说明准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吗?

生: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师:列数字的说明法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这些句子里的“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不具体的数字,看似不准确,其实这样才是最准确的,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两种表现形式:精确的语言和模糊的语言。

2、归纳概括,提升能力

本文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3、品味生动的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这个题目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而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种种物候现象比喻成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研究的重要性。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9 品春: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品夏: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宛如少女般的轻盈,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请。

“孕育”写出了夏天宛如一位年轻的妈妈,夏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

品秋:“销声匿迹”用拟人的手法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

“衰草连天”、“簌簌”描写秋天萧杀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意,好象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品冬:“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的景象。

(3)归纳总结:从刚才几名同学们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语言生动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一个是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1-2自然段,让我们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五、 拓展延伸

1、劳动人民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学会运用

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惑,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执教:德州市第十中学 宋彦琳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11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习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习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

12 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13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14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1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实录

唐山市第三十八中学 马丽霞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进行过“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秋风扫落叶”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板书:物候) 。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 :这位同学问得好! 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帮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 何以见得?

生:“预习提示”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师:能借助“提示”来理解,好!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a .“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揭示”里的话:

2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 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思考)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是什么?

生:“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板书: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 :理解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产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 :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 请大家朗读第l 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燕子翩然归来”“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板书: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 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3 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 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簌簌”,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第;346页,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

(生默读)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生(踊跃地) :“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姻,一定是阴天;

4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晴蜒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开,冬天梅花开。”„„ 师: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课后,我们干脆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好不好?

生:好!

师(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词语,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板书:拟人化) 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

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课文4~12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生: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 .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b .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c .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师:概括得好! 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据下列语句来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的:a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膨.“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很好! 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转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师:课文介绍物候学,从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说起,先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再说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板书:研究对象、研究意义)

师:什么是条理? 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你能以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文段) 为例,说明其条理性的表现吗?

生:能!

生:老舍描绘济南冬天的雪景时,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按照“上课前—上课中—下课时”的时间顺序叙事的。

生:布丰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窝一段,是按照动作完成的先后次

5 序来说明的。

生:我从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 上读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楼吗》一文,作者从观察到的两种现象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师:由此看来,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单个文段,说话都要有条理。(板书:有条理)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生:课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生: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师:大家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很不错。《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师: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 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 路的变迁c .预防近视d .美丽的校园一角 生(踊跃) :“a从学校到家里,适宜安排空间方位顺序。”“根据《路的变迁》要求,b 宜于安排时间顺序,可从原先的路况,一直写到今天的路况,也可以从现实的路写起,继而回忆从前的路。”

师:嗯(点头) ,安排的顺序比较合理。

生:《预防近视》可以借鉴课文的思路从种种近视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近视,再告诉人们怎样预防近视,最后说明预防近视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师:说得真好! 你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转视全班,问) 《美丽的校园一角》按什么顺序说好呢?

生;可以按照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间方位顺序描述校园一角的美丽。 师:校园一角的“美丽”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丽”。 师:既然长年美丽,那还可以安排怎样的顺序?

生: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师:好! 现在就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美”展现出来,好吗? 生:好!

师:(板书题目、要求) 下节课找同学来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书,至下课)

6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 讲读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备课构思】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诉说着冬天的故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二、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体会文章的条理性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7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条理性

1、请学生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2、师 :这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师:希望大家平时读书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那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生1: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

生2: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3、、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 不能。 它按逻辑顺序, 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 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 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4、明确:什么是条理? 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请同学来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逻辑顺序(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它按逻辑顺序, 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 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 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 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第6-----10段,四个要素也是有一定的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接着是高下的差异,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高下是同一个地点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而且对这四个因素的解释有一系列很明显的连接词,显得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领

8 悟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快速阅读方法,一定可以让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

四、品味语言

1、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师: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 说明事理,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文章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

生:文中用了很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第7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0天”、“10天”,用具体的天数表达得很准确。 师:是的,运用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说明变得准确,所以列数字是使说明准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吗?

生: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师:列数字的说明法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这些句子里的“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不具体的数字,看似不准确,其实这样才是最准确的,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两种表现形式:精确的语言和模糊的语言。

2、归纳概括,提升能力

本文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3、品味生动的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这个题目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而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种种物候现象比喻成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研究的重要性。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9 品春: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品夏: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宛如少女般的轻盈,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请。

“孕育”写出了夏天宛如一位年轻的妈妈,夏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

品秋:“销声匿迹”用拟人的手法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

“衰草连天”、“簌簌”描写秋天萧杀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意,好象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品冬:“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的景象。

(3)归纳总结:从刚才几名同学们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语言生动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一个是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1-2自然段,让我们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五、 拓展延伸

1、劳动人民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学会运用

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惑,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执教:德州市第十中学 宋彦琳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11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习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习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

12 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13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14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相关作文

  •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1作文2000字
  •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本文总说.分说的结构特点,理清从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手法,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 2.通过自主.合作. ...

  • [倾斜的伞]教学实录作文1400字
  • •<倾斜的伞>教学实录 •<倾斜的伞>教学实录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蕴含 ...

  • 语言的魅力幼儿园听课实录作文900字
  • 语言的魅力--幼儿园听课实录 语言的魅力 --刘老师的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好, 老师今天呀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好朋友, 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呀? 生:想. 师:好, 看, 他们来了. 老师拿出数字卡片1.2.3.4.5.6. 师:我的数字宝宝, 你们都认识他们吗? 老师拿出数字卡片, 让学生认读. 师: ...

  • 品读[渔歌子],感受词的魅力作文1900字
  •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郁虹 一.以读为主,读须有层次 片段教学设计一: 1.借助课件,配乐朗读. 2.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读准词语"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4.分析字形,理解字义:齐读词语. 5.读<渔歌子> ...

  • 保卫黄河的课堂实录作文2300字
  •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14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之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实录 评析 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师:播放课件①黄河背景录像-- 问: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你想到的又是什么? 生:答:黄河; 保卫黄河 ...

  •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作文1800字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前堤口小学:薛永红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 ...

  • 帮助小白兔过 河 教学实录作文1100字
  •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实录 大石桥市永安镇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李秀华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注意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2.在交际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写话 ...

  • 杂文感悟作文1700字
  • 杂文感悟 趣文佳作 古诗欣赏 读书空间 征文活动 天下大事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人教教案 | 北师教案 | 成套教案 | 计划 | 论文 | 习作 | 试卷 | 手记 | 总结 | 课题 | 班队 | 发言 | 休闲空间 | 名师在线 | 课本剧 | 人教版课件 | 北师版课件 | ...

  • 王淑艳[捅了马蜂窝]教学实录作文1900字
  • 1 "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研课磨课) 教学实录 课题:<捅了马蜂窝> 学校:胜利中心校 教者:王淑艳 2 5<捅了马蜂窝>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我打猎途中捅了马蜂窝的故事,教育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遇事不要逞强好胜,要考 ...

  • [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作文2500字
  • 1 优质课<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夸父逐日>是一则文言神话,教学中应在注重文言字词翻译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其感受到夸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死而不已.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理解神话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