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是敏锐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句经意的话,会在他的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知道这一点,希望自己的一句话能够扬起他的斗志,一个眼神换来他的一身动力,一个鼓励收获他的一片笑容。这样,老师始终在寻觅着,仿佛探寻暗夜里的亮光。孩子身上阳光般的热情能量冲刷着教师的那份情谊,喜欢着他们的孜孜以求,欣赏着求知路上的坚定向上,但对他们的希翼始终让教师不能满足,尽管有着很多敷衍和虚伪的赞许,但一份真诚的肯定却始终是稀缺的东西。
上课前,孩子们在走廊上玩耍,释放着课堂上的疲劳,但看着此时整条走廊上的安静,让教师觉得这种行为至少影响了其它几个课间在教室内学习或休息的班级。于是,第一次唤进来时,老师说大家要注意,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不要影响到其它班级,不要在走廊上大声喧哗,最好别在走廊上玩耍。第二次,孩子们还是在那儿快乐地游戏,放松着自己的心情,老师将他们叫进教室,用定规矩的语气说下次不可在走廊上玩耍,为什么上次说了还在那儿玩呢?下次看谁还在那儿大声喧哗,可就要站到门口去了。第三次,老师没有在走廊上看到孩子们,但听到教室里巨大的声响回荡在走廊上空,进去后,老师说:“我很高兴,今天走廊上一个玩耍的人也没有,说明大家对我的话记得很牢,也很守纪律。但是老师还是发现教室里的声音很响,没有在安静地活动和休息,更没有在自学来等老师上课。希望下次能够做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得到了回报,至少他们听到了老师的肯定,至少他们做的已经符合了老师原先提出的要求。第四次,孩子们安静地在教室活动或学习,虽然不致于整齐划一地等待老师来上课,但已经足够让老师喜欢他们的进步了。幸好,老师没有忘记给予肯定,老师的满意本来藏在了心里,但终于醒悟到应该说出来,于是表扬了他们。孩子们露出欣喜的神色,因为那是他们等待的这一刻。
孩子们为了得到肯定而努力,而改变着自己的行为。老师的一句肯定的话语这时显得多么必要,倘若那句话是在后来的五分钟再说的,效果就会减少一半或更多,及时的才是有效的,从老师进教室开始孩子们听到的第一句话就可说明老师对他们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孩子是敏感的,老师的话也需是发自内心的。
而另一方面,也就是为了那一声声肯定,孩子们生活在为荣誉而战的努力中,他们改变着很多东西,很多本来可以说是很珍贵的东西,只因为了适应老师的要求,得到老师的肯定。很多人磨灭了自己创作的灵感,去一味地写条条框框式的文章,去响应各类考试的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内容,却丢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当有的被老师评为不及格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时,人们就不奇怪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了。只是为了得到肯定,孩子就要放弃、改变自己的很多东西,包括兴趣爱好、思想习惯等等。后来,人在长大中也在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中生活,希望自己的所做能符合规范,希望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他们变得都很模式化,都很守规矩,都很懂事。于是,也有人说,这是悲剧的开始。
而对于老师来说,他的寻找也是痛苦的。要肯定孩子们的做法,要赋予他们鼓励和信心,单是有这份心意还不够,还要有那样的光亮才行。而孩子们的表现总是不令人满意的,不是作业邋遢,就是行为欠检点,偶尔有些进步,也是瑜不掩瑕。老师何尝不是在等待着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机会呢?但每一声肯定也着实不易,如果不值得肯定时也夸奖,便会遭到怀疑,或反而引起误解,甚至向反方向发展,如果一般情况也肯定,也会有太滥的副作用,而等到出色再夸赞,却往往已是物稀人少、十日一遇了。有时老师也会从不同角度来,该肯定时则肯定,该指出时就指出,但“又打又爱”时也让人难适从了。
教育就是这样,不是庐山可跳出来看,而是千面佛一般,每个角度看过去都不一样。
(时
孩子的心是敏锐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句经意的话,会在他的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知道这一点,希望自己的一句话能够扬起他的斗志,一个眼神换来他的一身动力,一个鼓励收获他的一片笑容。这样,老师始终在寻觅着,仿佛探寻暗夜里的亮光。孩子身上阳光般的热情能量冲刷着教师的那份情谊,喜欢着他们的孜孜以求,欣赏着求知路上的坚定向上,但对他们的希翼始终让教师不能满足,尽管有着很多敷衍和虚伪的赞许,但一份真诚的肯定却始终是稀缺的东西。
上课前,孩子们在走廊上玩耍,释放着课堂上的疲劳,但看着此时整条走廊上的安静,让教师觉得这种行为至少影响了其它几个课间在教室内学习或休息的班级。于是,第一次唤进来时,老师说大家要注意,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不要影响到其它班级,不要在走廊上大声喧哗,最好别在走廊上玩耍。第二次,孩子们还是在那儿快乐地游戏,放松着自己的心情,老师将他们叫进教室,用定规矩的语气说下次不可在走廊上玩耍,为什么上次说了还在那儿玩呢?下次看谁还在那儿大声喧哗,可就要站到门口去了。第三次,老师没有在走廊上看到孩子们,但听到教室里巨大的声响回荡在走廊上空,进去后,老师说:“我很高兴,今天走廊上一个玩耍的人也没有,说明大家对我的话记得很牢,也很守纪律。但是老师还是发现教室里的声音很响,没有在安静地活动和休息,更没有在自学来等老师上课。希望下次能够做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得到了回报,至少他们听到了老师的肯定,至少他们做的已经符合了老师原先提出的要求。第四次,孩子们安静地在教室活动或学习,虽然不致于整齐划一地等待老师来上课,但已经足够让老师喜欢他们的进步了。幸好,老师没有忘记给予肯定,老师的满意本来藏在了心里,但终于醒悟到应该说出来,于是表扬了他们。孩子们露出欣喜的神色,因为那是他们等待的这一刻。
孩子们为了得到肯定而努力,而改变着自己的行为。老师的一句肯定的话语这时显得多么必要,倘若那句话是在后来的五分钟再说的,效果就会减少一半或更多,及时的才是有效的,从老师进教室开始孩子们听到的第一句话就可说明老师对他们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孩子是敏感的,老师的话也需是发自内心的。
而另一方面,也就是为了那一声声肯定,孩子们生活在为荣誉而战的努力中,他们改变着很多东西,很多本来可以说是很珍贵的东西,只因为了适应老师的要求,得到老师的肯定。很多人磨灭了自己创作的灵感,去一味地写条条框框式的文章,去响应各类考试的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内容,却丢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当有的被老师评为不及格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时,人们就不奇怪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了。只是为了得到肯定,孩子就要放弃、改变自己的很多东西,包括兴趣爱好、思想习惯等等。后来,人在长大中也在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中生活,希望自己的所做能符合规范,希望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他们变得都很模式化,都很守规矩,都很懂事。于是,也有人说,这是悲剧的开始。
而对于老师来说,他的寻找也是痛苦的。要肯定孩子们的做法,要赋予他们鼓励和信心,单是有这份心意还不够,还要有那样的光亮才行。而孩子们的表现总是不令人满意的,不是作业邋遢,就是行为欠检点,偶尔有些进步,也是瑜不掩瑕。老师何尝不是在等待着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机会呢?但每一声肯定也着实不易,如果不值得肯定时也夸奖,便会遭到怀疑,或反而引起误解,甚至向反方向发展,如果一般情况也肯定,也会有太滥的副作用,而等到出色再夸赞,却往往已是物稀人少、十日一遇了。有时老师也会从不同角度来,该肯定时则肯定,该指出时就指出,但“又打又爱”时也让人难适从了。
教育就是这样,不是庐山可跳出来看,而是千面佛一般,每个角度看过去都不一样。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