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路遥
朱 思 念
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每年清明时节我都会怀想心中牵挂之人:亲人、熟人、朋友,还有对我有过影响的陌生之人……以前,每当此时,我写得最多的便是我已逝的母亲。今年的心境不一样……
还记得去年的“两会”期间,看到了许多“习近平聊起《平凡的世界》 我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的新闻-----
来自新闻资料上写到:据了解,习近平当年下乡插队的梁家河与路遥的旧居郭家沟只隔着几十里地,同属陕西省延川县。习近平首发于2002年第12期《全国新书目》的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专门写到延川的本地知青路遥。文章说,“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如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
路遥,1949 年出生於陕北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人口众多,生活贫困,7 岁时路遥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在农村读完了小学。小学毕业后,路遥考入延川县中学,拼命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开始对哲学、文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命运差使他於1969 年底返乡务农。其间曾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此后在许多部门做过各种临时性工。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自学,阅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1973 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的一员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深造,同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76 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发表短篇小说《风雪腊梅》和《姐姐》,并分别获《鸭绿江》、《延河》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代》作品奖荣誉奖,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并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1986 年、1988 年和 1989 年,分别完成出版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因而获得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是其笔名, 真名叫王卫国。笔名路遥意取人生的道路漫长遥远之谓也。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43岁。
怀着沉重及敬仰的心情看完了“祭奠”的全过程,猛然间意识到自己曾也是个路遥迷。在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时就热衷于路遥的每一部作品,在考试这门学科时,就以《路遥作品中的方言美》顺利地完成了相关题型的答卷。想到此,心中更有了一种惆怅与惋惜的感觉。
现在的文坛和流行乐坛一样,书籍都呈流行趋势,稍微会写文字的人都在发表。 路遥去世十九年了,然而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仍然是新华书店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之一。而《平凡的世界》目前正在包括上海东方卫视在内的各省级卫视热播,这应该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认可与评价。 我们都知道,路遥出身贫寒,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他在作品中描绘的主
人公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然而,路遥没有被窘迫的生活压垮,住在北方寒冷的窑洞里坚持不懈的写作,也是我当时一个家境贫寒的人能坚持自学下来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但这种生活和敬业也许是路遥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
路遥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明个性,活生生的陕北人憨厚老实,朴实,简单。但是骨子里却有一股傲气,一股拼劲,不甘落后的精神,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汉子倔强如牛,然而这并不掩饰他们的真性情!不被命运的包袱压垮,这就是陕北人的特色!更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遥的死带给我们中国文坛多大的损失?很多热爱他的人把他比做“一颗陨星坠落了”、“文坛最耀眼的明星昙花一现”。作为一个农民作家,路遥不知道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少倍,重负下的路遥以他的坚强性格启示我们内心深处不被压垮 的是一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坚强的心!
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我除了敬仰,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东西。每当捧起他的作品,仿佛感受到他的心跳、听到他粗重的呼吸。路遥是一位真正活在他的作品里的作家,我感觉到他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良知,而是一种抛弃自我的生命奉献。
路遥的离去让人揪心,他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走了,他走的悲壮而苍凉。路遥把自己大写在黄土上,我想:只有生育和养育他的宽阔深厚的黄土地 、只有生长信天游的黄土地、只有能承载皇陵的黄土地,才能覆盖他的灵魂、才能让他安眠……
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带着他的体温,浴满了他的泪水,他带着灵魂中的文字,是思想的文字、是呕心沥血的文字。从《惊心动魂的一幕》到《人生》及《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中篇小说中,都叫人们震憾和惊叹。在长篇小说三部曲《平凡的世界》(一、二、三部)中,路遥用他的笔揭示了深邃的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他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断面,而是一个宏大广阔的视野。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所说的“丰厚的《平凡的世界》能给人以多向信息、多种意蕴和多重启示,读后使人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批判。”
今天再此提起路遥,那些他所创作的鲜活的人物依然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无论是冯延平、马建强、高加林、刘巧珍还是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他们的音容笑貌清晰可见,似乎伸手可及。路遥不会走的太远,因为他的根在黄土地上,那是一个作家创作的生活源泉。路遥把他的生命交给了他热衷的文学事业,他的离世是为了化作一捧黄土,来回馈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就写这些吧,为了纪念路遥、更是为了激励本是农民儿子的自己!
2016年4月1日
作者单位:浮梁县勒功学校
联系电话:18079838780
邮政编码:333425
清明时节忆路遥
朱 思 念
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每年清明时节我都会怀想心中牵挂之人:亲人、熟人、朋友,还有对我有过影响的陌生之人……以前,每当此时,我写得最多的便是我已逝的母亲。今年的心境不一样……
还记得去年的“两会”期间,看到了许多“习近平聊起《平凡的世界》 我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的新闻-----
来自新闻资料上写到:据了解,习近平当年下乡插队的梁家河与路遥的旧居郭家沟只隔着几十里地,同属陕西省延川县。习近平首发于2002年第12期《全国新书目》的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专门写到延川的本地知青路遥。文章说,“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如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
路遥,1949 年出生於陕北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人口众多,生活贫困,7 岁时路遥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在农村读完了小学。小学毕业后,路遥考入延川县中学,拼命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开始对哲学、文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命运差使他於1969 年底返乡务农。其间曾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此后在许多部门做过各种临时性工。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自学,阅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1973 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的一员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深造,同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76 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发表短篇小说《风雪腊梅》和《姐姐》,并分别获《鸭绿江》、《延河》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代》作品奖荣誉奖,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并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1986 年、1988 年和 1989 年,分别完成出版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因而获得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是其笔名, 真名叫王卫国。笔名路遥意取人生的道路漫长遥远之谓也。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43岁。
怀着沉重及敬仰的心情看完了“祭奠”的全过程,猛然间意识到自己曾也是个路遥迷。在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时就热衷于路遥的每一部作品,在考试这门学科时,就以《路遥作品中的方言美》顺利地完成了相关题型的答卷。想到此,心中更有了一种惆怅与惋惜的感觉。
现在的文坛和流行乐坛一样,书籍都呈流行趋势,稍微会写文字的人都在发表。 路遥去世十九年了,然而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仍然是新华书店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之一。而《平凡的世界》目前正在包括上海东方卫视在内的各省级卫视热播,这应该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认可与评价。 我们都知道,路遥出身贫寒,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他在作品中描绘的主
人公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然而,路遥没有被窘迫的生活压垮,住在北方寒冷的窑洞里坚持不懈的写作,也是我当时一个家境贫寒的人能坚持自学下来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但这种生活和敬业也许是路遥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
路遥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明个性,活生生的陕北人憨厚老实,朴实,简单。但是骨子里却有一股傲气,一股拼劲,不甘落后的精神,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汉子倔强如牛,然而这并不掩饰他们的真性情!不被命运的包袱压垮,这就是陕北人的特色!更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遥的死带给我们中国文坛多大的损失?很多热爱他的人把他比做“一颗陨星坠落了”、“文坛最耀眼的明星昙花一现”。作为一个农民作家,路遥不知道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少倍,重负下的路遥以他的坚强性格启示我们内心深处不被压垮 的是一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坚强的心!
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我除了敬仰,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东西。每当捧起他的作品,仿佛感受到他的心跳、听到他粗重的呼吸。路遥是一位真正活在他的作品里的作家,我感觉到他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良知,而是一种抛弃自我的生命奉献。
路遥的离去让人揪心,他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走了,他走的悲壮而苍凉。路遥把自己大写在黄土上,我想:只有生育和养育他的宽阔深厚的黄土地 、只有生长信天游的黄土地、只有能承载皇陵的黄土地,才能覆盖他的灵魂、才能让他安眠……
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带着他的体温,浴满了他的泪水,他带着灵魂中的文字,是思想的文字、是呕心沥血的文字。从《惊心动魂的一幕》到《人生》及《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中篇小说中,都叫人们震憾和惊叹。在长篇小说三部曲《平凡的世界》(一、二、三部)中,路遥用他的笔揭示了深邃的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他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断面,而是一个宏大广阔的视野。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所说的“丰厚的《平凡的世界》能给人以多向信息、多种意蕴和多重启示,读后使人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批判。”
今天再此提起路遥,那些他所创作的鲜活的人物依然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无论是冯延平、马建强、高加林、刘巧珍还是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他们的音容笑貌清晰可见,似乎伸手可及。路遥不会走的太远,因为他的根在黄土地上,那是一个作家创作的生活源泉。路遥把他的生命交给了他热衷的文学事业,他的离世是为了化作一捧黄土,来回馈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就写这些吧,为了纪念路遥、更是为了激励本是农民儿子的自己!
2016年4月1日
作者单位:浮梁县勒功学校
联系电话:18079838780
邮政编码:33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