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入
1、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放眼望去处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次学校开展了一
次活动,向全校同学征集描写校园美景的文章推荐给教育局,评选出最美校园。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如何描写校园景色。板书:校园一角
2、习作前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校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填写了观察记录表,(ppt )现在
把观察记录表拿出来看一看吧。
二、
1、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他所记录到的内容。(展示台)
评价:观察得很仔细。 抓住了特点观察 你还新发现了( )特点
按了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进行了连续性的观察
2、谁也观察了——(两张都放到展示台下)评价。看,虽然他们观察的是同一个景物,但
观察的角度却不一样
3、还有谁观察到了不一样的景物?谁来说一说。5—6个人
4、总结:要写好一个景物,首先要学会细心观察,发现景物的特点。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内
容记录下来。记录之后,我们又如何把景物的特点通过生动具体(板书:具体)的语言描述
出来呢?
三、
1、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著名作家陈淼和韩少华所写的两个片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
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
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
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突出虚实结合的话,这个片段选取的是否恰当呢?
师:第一段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就是陈淼所写的桂林山水。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桂林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师:这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他为了将看到的东西写具体又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用上了比喻句、排比句,
师:这些比喻和拟人,都是作者想到的,他通过想象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写的更加具体了。所
以作者把他看到的加上 生:想象到的。
师:这种虚实结合更加突出了水静清绿的特点。(板:虚实结合)
怎么往下接可以简单地点出自己的感受?
2、站在亭台上,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
这古城增添了崭新气派;向东望去,一切在阳光里更显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琼岛上的
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场小小劫难,又昂首蓝天,而且素洁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那
鼓楼和它身后的钟楼,如今虽默默据守在那里,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几百年间那晨钟暮鼓是怎
样标志着孤独每天的生活节奏的;而钟鼓楼背后,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莹莹的,宛如
这古城的一带屏障。
第二段是韩少华写的《万春亭远眺》。这一段写了什么?
这个部分是突出有顺序,不知道该怎么一步一步提问可以很稳的把学生往有顺序的方面框
2、老师认真观察了校园的大松树,并把它写了下来,一起来看看老师写的如何? 评价的重点围绕虚实、顺序
万一学生评价时都不说老师按照了一定的顺序描写,或者老师加上了想象,那我可以用哪些问题让生关注在虚实、顺序两方面做评价?
3、你们是不是也想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呢?一起来动动笔吧。写完的同学可以先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
中等生:先来说说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用上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虚实结合。描述的很有条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哪些地方我们还可以给他补充的呢?
写得较好的:大家觉得他写得如何?好在哪里?用上了丰富的想象。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了。 四、
1、片段都会写了,那我们如何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呢?
专家想在这里让学生形成一个全篇的概念,告诉学生一篇文章的几个点,最后再总结。
一、情境导入
1、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放眼望去处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次学校开展了一
次活动,向全校同学征集描写校园美景的文章推荐给教育局,评选出最美校园。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如何描写校园景色。板书:校园一角
2、习作前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校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填写了观察记录表,(ppt )现在
把观察记录表拿出来看一看吧。
二、
1、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他所记录到的内容。(展示台)
评价:观察得很仔细。 抓住了特点观察 你还新发现了( )特点
按了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进行了连续性的观察
2、谁也观察了——(两张都放到展示台下)评价。看,虽然他们观察的是同一个景物,但
观察的角度却不一样
3、还有谁观察到了不一样的景物?谁来说一说。5—6个人
4、总结:要写好一个景物,首先要学会细心观察,发现景物的特点。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内
容记录下来。记录之后,我们又如何把景物的特点通过生动具体(板书:具体)的语言描述
出来呢?
三、
1、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著名作家陈淼和韩少华所写的两个片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
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
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
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突出虚实结合的话,这个片段选取的是否恰当呢?
师:第一段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就是陈淼所写的桂林山水。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桂林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师:这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他为了将看到的东西写具体又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用上了比喻句、排比句,
师:这些比喻和拟人,都是作者想到的,他通过想象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写的更加具体了。所
以作者把他看到的加上 生:想象到的。
师:这种虚实结合更加突出了水静清绿的特点。(板:虚实结合)
怎么往下接可以简单地点出自己的感受?
2、站在亭台上,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
这古城增添了崭新气派;向东望去,一切在阳光里更显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琼岛上的
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场小小劫难,又昂首蓝天,而且素洁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那
鼓楼和它身后的钟楼,如今虽默默据守在那里,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几百年间那晨钟暮鼓是怎
样标志着孤独每天的生活节奏的;而钟鼓楼背后,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莹莹的,宛如
这古城的一带屏障。
第二段是韩少华写的《万春亭远眺》。这一段写了什么?
这个部分是突出有顺序,不知道该怎么一步一步提问可以很稳的把学生往有顺序的方面框
2、老师认真观察了校园的大松树,并把它写了下来,一起来看看老师写的如何? 评价的重点围绕虚实、顺序
万一学生评价时都不说老师按照了一定的顺序描写,或者老师加上了想象,那我可以用哪些问题让生关注在虚实、顺序两方面做评价?
3、你们是不是也想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呢?一起来动动笔吧。写完的同学可以先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
中等生:先来说说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用上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虚实结合。描述的很有条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哪些地方我们还可以给他补充的呢?
写得较好的:大家觉得他写得如何?好在哪里?用上了丰富的想象。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了。 四、
1、片段都会写了,那我们如何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呢?
专家想在这里让学生形成一个全篇的概念,告诉学生一篇文章的几个点,最后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