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作文作文7300字

六年级作文

1 素描作文

贴近事物本来的样子

——“2008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课堂实录

执教:薛法根

《小学语文教师》2009-02

实验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写作文吗?(生答“喜欢”)作文难吗?(生答“不难”)那今天写好不好?(生答“不好”,全场师生笑。)

其实呀! 写作文并不难,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样宝贝。 (板书:四宝) 首先要用好我们的眼睛,要会看,会观察。要能看到细微之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有了眼力。眼力呀,是要练的,现在我们来练练你的眼力。讲台上放着什么?

(学生讲得笼统,无条理。)

师:怎么才能把讲台上的这些东西说清楚? 这有一个观察顺序。

生:桌上放着三只杯子。(总)

师:这是第一句。

生: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沙子,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沙子。(分)

师:这就叫会看和会说。如果写下来,就成了一段文字。谁再说说看?(生说) 师:接下来老师要做一个小实验,你要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做的,这时候光靠眼力是不够的,还要用耳朵,要会听,听听老师问了什么,同学们答了什么。 (教师做动作) 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举。

师:“举”应该是这样啊。 (做向上举的动作)

生:抓。

师:不是“抓”,“抓”是这样的动作。(做抓东西的动作)

生:取。拾。

师:对,“拾”可以。注意,老师的动作要用准确的词语表示。 (师取一石子放到盛满水的杯子里,水溢出。) 看清楚了吗? 再看一次。 (师重复做一遍) 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老师把两块石头放进了水杯。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水溢出来了。

师:好,有一个字用得好,什么字? (学生答“溢”)再看,看到了什么? (师取两块石子放在装满沙子的杯子里,石子突出在杯外。)

生:看到了石头下不去。

师:石头下不去? 不要说石头下不去,应该说石头?

生:是很难下去。

师:哈哈,所以说啊,看到了不一定能说出来,谁能说清楚?

生:老师把两块石头放在了沙子上,石头并没有成功。

师:你看,(师指着杯沿) 这叫杯沿,老师放的石头——

生:老师放的石头露出了杯沿。

师:冒出或者高出都可以,对不对? 这是第二个杯子。第三个杯子,看—— (老师取一些石子搁到了空杯子里,石子超出杯沿。)

2 师:这个杯子还能装东西吗? (生答“不能了”。师将杯子顿了顿后开始装沙子。) 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沙子从石头缝隙中掉到了杯底。

师:不叫“掉”,叫什么呢?

生:沙子把空杯子填满了。

师:填满了,渗进去了,对吗? 好,这些词用得好。你看,渗进了多少沙子啊?

生:半杯。

师:现在这个杯子还能装下东西吗?(生答“能”,师将水倒进第三个杯子。) 放进去多少水?(生答“一小杯”)

师:很好。刚才我们看到了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老师放进了石子,还能装东西吗? 不能,水都溢出来了。第二个杯子放满了沙子,老师放进了两颗石子,石子高出了杯沿。第三个杯子,先装什么? 再装什么? 还装了什么? 记住老师问什么问题了吗? 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吗? 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听清楚了,看清楚了,赶快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两点:第一要把刚才的过程完整、有条理地写下来;第二要求用词要准确。好,开始写。 (板书:完整 有条理 用词准确)

(师巡视指导)

指导修改

师:同样一个现象,同样一个事件,写出来的文字是不一样的,有的写得比较简单,有的写得比较具体。我们先看一下这位同学怎么写的,我们请她来读,我来改,你们看老师怎么改的。(大屏幕出示)

生:(读) 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一个杯子里放满了水,一个杯子里装了一满杯沙,还有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石子。

师:“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这里应该是句号,因为意思讲完了。接下来是老师做实验了,应该另起一段。好,继续往下读。

生:(读) 老师把两颗石头拣起来放进了第一个杯子里,水溢了出来。

师:“拣”是从一堆东西里面挑选。我刚才是随便拿出了两颗石子,所以应该是这个“捡”。(板书“拣”、“捡”)

生:(读) 老师又把两颗石子放进了第二个杯子,石子高过了杯沿。 师:好,她这里“又”字用得好,表明是有顺序的。

生: (读) 接着,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都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

师:是都放进了吗?(生答“没有”)那么这里“都”字可以圈掉,这样就更准确了。

生: (读) 这时,老师看见了还可以放东西。

师:是“老师看见”吗?

生:老师问:“这个杯子里还能放东西吗?”同学们回答:“还可以放。”于是,老师再把大量的沙子“沙沙”地倒进了第三个杯子里面。

师:这里的“里面”就不要了,接着往下读。

生:(读) 最后,老师把一滴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是小半杯水,要注意用词准确。再读一遍。

生:(读) 最后,老师把小半杯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这里的“又”放到哪里更合适? 重新读一读。

3 生:最后,老师又把小半杯水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好。

生:这下,第三个杯子再也装不下东西了,老师才停了手。

师:这就是说你把看到的、听到的完整地写下来了。请你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下来。 (生连起来完整地读)

师:知道作文怎么改了吗? 好,自己一边读一边改,把你的文字改得更通顺。 (生修改,师巡视指导。)

师:好,停笔,下面我请这位同学读一读。我们要认真听她的这段话是不是完整、有条理,而且用词准确。

生:讲台上有三个杯子。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用“什么地方有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有”字换成一个更准确、更恰当的词呢?

生:放。

师:看,这个“放”就比“有”好多了。

生: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第二个杯子装满了沙子,最后一个杯子里是空的,旁边还有一堆石子。老师首先取出两个石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头扑通一声沉进水里,结果杯子里的水溢出来了。

师:她有声音,听到了“扑通”一声,妙!

生:接着老师又取出两颗石子,放进了装满沙子的杯子里,这样石子盖过了杯沿。最后老师把剩下的石干装进了第三个杯子,直到装不下为止。 师:很准确,“直到装不下为止”。

生;老师问:“这杯子满了没有?”“没有。”所有的学生大声回答。 师:她把听到的对话写完整了。

生:老师又把装满了沙子的杯子里的沙子倒进了装满石子的杯子里,杯子里还剩下小半杯子的沙子,老师又问:“这杯子满了没有?”“没有”,同学们又大声回答。老师又将杯子里的水也倒了进去,直到装满为止。

师:不是“装满为止”。

生:直到装不下为止。

师:你看,“直到„„为止”,这个词语把我们看到的现象描绘得非常准确。

引发联想

师:好,用了眼力、听力,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完整地、有条理地、准确地写下来。但是这还不够。还有第三个宝,是什么呢? 是我们的脑袋,所以我要考考大家。(板书:思考力想象力)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感想? 每个人都要自己思考,不管答案对与错,都是有价值的,静静思考一分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也都能有自己的想法。

生:老师做的这个实验让我想到了新加坡的沙滩。

师:看到一点沙就能想到整个沙滩? (生笑)

生:我看到这个沙滩,就想起我小时候在沙滩上玩,受了伤。

师;由这个想起了一段生活的经历。好,请坐。因为这个触发了你生活的联想,我们现在想下去,这个事件对你有什么启发? 有什么教育? 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了。

生:做人不能太骄傲了,自以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学到 6

的。就像那个杯子一样,装了沙子之后还可以装水。

4 师:学习无止境,说得多好啊! 他是从学习的角度思考的,有价值。

生:我觉得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因为那个空杯子就像无知的我们,老师和父母给了我们心血和汗水,并把我们教育成人,我们现在就像空杯子装满了沙子、石子和水一样。 (掌声)

师:多好啊,我们的人生一开始是空杯子,老师和父母在人生的空杯子里注入了—— 生:心血与汗水,把我们教育成人。

师:她是从我们的成长经历来思考的,有价值,有深度。

生:很小的东西也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就像杯子很小,但它里面也可以容纳很多石子。 师:一个小的事、小的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吗? 就像这小小的杯子可以装这么多丰富的东西,她是从事物包含着人生哲理的角度来思考的,也很有价值。

生:我觉得人生不能太大意,就像杯子一样,石子已经装满了,可是你再细心一些还能装下东西。

师:哦,他是从细心的角度考虑的。石子之间有缝隙,沙子之间有缝隙,只要你细心,还是可以装的,好。

生:我觉得人是有极限的,就像这第一个杯子,石子放进去,水还是会溢出来的,所以不要太勉强自己。

师:哦,人是有极限的,不能太勉强自己了。很有意思,我们不能承受太多的东西,满了就满了。 (生笑)

生:第三个杯子装满了东西后,还装沙子,装了沙子后还装水,说明我们人生道路很长,要慢慢品尝以后的生活。

师:掌声。人生啊,有百味。既能品尝到“石子”,还能品尝到“沙子”,最后还能品尝到“水”,人生很丰富啊。同学们谈的,有的从学习方面,有的从感恩的角度,有的从人生道理的角度,有的从付出与得到的角度,都有道理。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个杯子,一开始就要装进那些重要的、珍贵的东西,如果你不先装这些珍贵的东西,那么,你以后就会留下很多的遗憾。

师:刚才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个实验,还是一场讨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讨论的经过:同学说了什么,老师说了什么,你作了哪些思考„„记录下来,在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有选择的去记录,要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第二,要有自己的感受。你对这个实验到底是怎么认识的? 写出来,给十分钟时间。 (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

生:老师问,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有一位同学说,我想起了在新加坡的海滩上,我的脚被石头碰伤了;还有同学说,学习就要向第三个杯子一样„„老师说人要把最珍贵的东西学好,才能成人。我觉得人的心胸要宽广,要学会包容,这样才能像第三个杯子装下许多事,不然会像第一个杯子心胸狭窄,再也装不下东西。

师: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非常清楚和具体。

生:实验之后,老师出了一个新问题:“看到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开始全场一片寂静,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紧锁双眉。

师:这叫什么? 这叫形象。她把我们回答之前的一分钟思考写下来了。很多同学把这个都忽视掉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描写,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请你再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生:开始全场一片寂静,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紧锁双眉。不一会儿,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人不能太勉强自己;有的说,人不能太软弱,不然会吃大亏„„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张远的回答。

师:最后这句话非常重要,重点要写这部分的讨论了。

5 生: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成就出色的我。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美丽的彩虹呢? 就像第三个杯子装满了石子还能装沙子,装满了沙子还可以装水一样。 (掌声)

师:我们要有选择地接受同学的观点。我们写的时候一种是选取了几个同学发言的原话,直接写的;第二种是把同学的观点提炼成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一个小片断,然后重点写的是自己的想法。这两种写法都叫有选择的写,明白吗?

拟定题目

师:如果给作文取一个题目,想想看,怎样起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 生:《实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师:“感受”不太好。

生:启示。

师:好,《实验的启示》。

生:《装满了石子、沙子和水的杯子》。

师:题目虽然长,但是可以用。这是用事物来命题。

生:《渺小的东西与巨大的感悟》。

师:哇,这个有哲理了。

生:《实验的哲理》。

生:《水、沙子和石子的启示》。

师:启示就不要了,就用《石子、沙子和水》。

生:《小实验大启发》。

生:《三个杯子的启示》。

师:同学们,每个题目都不一样,有的是事物,如:《装满了石子、沙子和水的杯子》、《三个杯子》、《石子、沙子和水》;有的是写受到的启发,像《实验的启示》、《小实验大启发》、《故事剖人生》,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题目要有新意,让人读了眼前一亮,急切想读下去。

好,现在给你的文章选一个恰当的题目,并且根据这个题目读一读你的文章。要记得“四宝”还有“一宝”是什么? 用嘴念自己的作文,这叫什么力呢?(板书:修改能力) 修改能力要靠自己读,就像读课文一样,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题目,看和题目相称吗? 如果不相称,可以进行修改,该具体的地方要补充具体,该简略的地方简略一下。

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老师问一下,作文课容易吗?

生:容易。

师:好玩吗?

生:好玩。

师:其实生活当中到处都是作文,今天老师不过和大家做了一个小实验,就悟出了很多生活哲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只要你有眼力、听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思考力,很多素材我们都可以把它写下来。你写一件小事,或者说一些小的现象,然后自己作一些深刻的思考,或者和别人作一些交流,那么你就有了新的观点,这样的作文既有鲜活的内容,更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文章。

(实录整理:曹婷)

6

应该从最基础抓起

吴忠豪

薛老师的素描作文课,给作文教学许多有益的启示。

之一,作文教学重在方法的指导。这堂素描作文课指导学生完整地记叙一次小实验的过程。薛老师的教学目标没有囿于指导写好小实验,而是从大处着眼,将教学目标定在写作文“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样宝贝”:眼睛、耳朵、大脑和嘴巴,并且通过深入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如何进行观察,如何用耳朵倾听,如何用脑子进行思考,从而体验用好这“四宝”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意义。比如要把桌上的东西说清楚,首先要把事物看清楚,这就要练好眼力,就是观察能力。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笼统,视域比较狭窄,观察事物往往不够深入,不够仔细,比如能够看到桌子上放着杯子、石子、黄沙,但是要细致注意到每只杯子里装着什么东西,各样事物的方位等等,就不是其目力所及的了,所以就需要练眼力。薛老师引导学生:一要学会仔细观察,二要学会有顺序地观察,这样才能观察完整。这其实就是观察方法的指导,是一种对提高观察力有用的策略性知识。相信通过这样一堂作文课,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一次小实验的文章,更重要是收获了写作文要“用好四宝”这样一种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学习甚至生活,都是相当要紧的。

之二,作文指导要从基础抓起。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其实都是起步作文教学,应该从最最基本的作文训练开始。如何用准词语,如何写通句子,如何将看到的事物说清楚、讲明白,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达训练,也是小学作文指导的起点。薛老师的作文指导目标定位着眼点很高,但是指导的切入点却是从最基本的表达能力训练开始。把词用准,把句写通,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教师拿石子这个动作,用哪个词最合适,对小学生而言,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达训练。学生说“石头下不去”、“石头很难下去”、“石头并没有成功”,都没有把话说清楚;教师指着杯沿,让学生改换一种思路来说,“老师放的石头露出了杯沿”,“老师放的两块石头冲出了杯沿”,改换一种组句方法,才把话说清楚。这就是话语构建的策略。在社会交际中,经常会遭遇这种不能把话说清楚的言语痛苦。从说不清到说清楚,让学生经常亲身体验并化解这种言语痛苦,学生就会获得话语构建的策略,这种话语构建的策略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文章主旨的深刻,内容的生动,构思的巧妙等指导相比,正确的遣词造句是最低层次的指导,却也是最最重要的指导。还比如,在讲评学生作文时,薛老师及时指正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错误,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学会分段写等等,这些既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指导,更是一种良好的表达习惯培养。

之三,作文修改指导要具体。薛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当场面批,并且用投影打出批改的实况,为学生作了一次非常生动而又具体的作文修改示范。

指导过程大致分四步:一是将一名学生的作文用投影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面批,随机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并且指出不当之处,比如“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都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这个“都”字用得不准确,要圈掉;“老师把小半杯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这里的“又”放到哪里更合适;这里的一个标点用得不对,这里开始写另一层意思,应该另起一段,等等。从小学生表达习惯培养这一视角看,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毛病。第二步是让学生将面批好的文章再读一遍,既是检查学生对教师面批指导的理解程度,对其他学生来说,又能起到很好的修改作文示范作用。第三步是让全体同学援例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步设计得太好了,可以将面批作文这一环节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教师修改的是一篇作文,但是目的在于为全体同学修改作文作示范。第四步是再请一位学生读修改的作文,并且随即指出仍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也是无止境的。

这堂作文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观察并写实验过程,第二课时主要指导学生讨论并写出实验中自己的感悟。其中学生讨论个人感悟用时约13分钟,写感想并交流约

7 17分钟。从结果看,要求小学生从这么一个小实验中概括出“人生哲理”或是“生活道理”,难度确实非常高。教师指导不可谓不精心,对学生发言的即时性评价也比较到位。但仔细揣摩学生的感悟,诸如“人生要仔细”,“要学会感恩”,“要记得长辈的关心和爱护”,“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等等,许多都有对小实验的误读之嫌。问题不在教师如何指导,实在是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未达到这一程度。要对这一实验作正确的解读,也许应该是初中甚至高中以上学生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谈感悟时,在遣词组句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但是教师的注意力分配只可能顾及学生感悟的合理,很难再去指导用词的正确,说话的条理和表达的清楚。这样就与第一课时提出的把词用准,把句写通的要求不一致了,有可能会降低甚至消解前一课教师指导的效应。

我在想,如果第二课时仍然循着第一课时的指导目标,再让学生观察一个小实验,要求看仔细,有顺序,然后说清楚写下来,要求用准词,写通句,或许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加有效。小学作文指导不必求全,不要求深,还是应该从最基础抓起。

1 素描作文

贴近事物本来的样子

——“2008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课堂实录

执教:薛法根

《小学语文教师》2009-02

实验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写作文吗?(生答“喜欢”)作文难吗?(生答“不难”)那今天写好不好?(生答“不好”,全场师生笑。)

其实呀! 写作文并不难,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样宝贝。 (板书:四宝) 首先要用好我们的眼睛,要会看,会观察。要能看到细微之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有了眼力。眼力呀,是要练的,现在我们来练练你的眼力。讲台上放着什么?

(学生讲得笼统,无条理。)

师:怎么才能把讲台上的这些东西说清楚? 这有一个观察顺序。

生:桌上放着三只杯子。(总)

师:这是第一句。

生: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沙子,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沙子。(分)

师:这就叫会看和会说。如果写下来,就成了一段文字。谁再说说看?(生说) 师:接下来老师要做一个小实验,你要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做的,这时候光靠眼力是不够的,还要用耳朵,要会听,听听老师问了什么,同学们答了什么。 (教师做动作) 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举。

师:“举”应该是这样啊。 (做向上举的动作)

生:抓。

师:不是“抓”,“抓”是这样的动作。(做抓东西的动作)

生:取。拾。

师:对,“拾”可以。注意,老师的动作要用准确的词语表示。 (师取一石子放到盛满水的杯子里,水溢出。) 看清楚了吗? 再看一次。 (师重复做一遍) 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老师把两块石头放进了水杯。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水溢出来了。

师:好,有一个字用得好,什么字? (学生答“溢”)再看,看到了什么? (师取两块石子放在装满沙子的杯子里,石子突出在杯外。)

生:看到了石头下不去。

师:石头下不去? 不要说石头下不去,应该说石头?

生:是很难下去。

师:哈哈,所以说啊,看到了不一定能说出来,谁能说清楚?

生:老师把两块石头放在了沙子上,石头并没有成功。

师:你看,(师指着杯沿) 这叫杯沿,老师放的石头——

生:老师放的石头露出了杯沿。

师:冒出或者高出都可以,对不对? 这是第二个杯子。第三个杯子,看—— (老师取一些石子搁到了空杯子里,石子超出杯沿。)

2 师:这个杯子还能装东西吗? (生答“不能了”。师将杯子顿了顿后开始装沙子。) 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沙子从石头缝隙中掉到了杯底。

师:不叫“掉”,叫什么呢?

生:沙子把空杯子填满了。

师:填满了,渗进去了,对吗? 好,这些词用得好。你看,渗进了多少沙子啊?

生:半杯。

师:现在这个杯子还能装下东西吗?(生答“能”,师将水倒进第三个杯子。) 放进去多少水?(生答“一小杯”)

师:很好。刚才我们看到了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老师放进了石子,还能装东西吗? 不能,水都溢出来了。第二个杯子放满了沙子,老师放进了两颗石子,石子高出了杯沿。第三个杯子,先装什么? 再装什么? 还装了什么? 记住老师问什么问题了吗? 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吗? 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听清楚了,看清楚了,赶快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两点:第一要把刚才的过程完整、有条理地写下来;第二要求用词要准确。好,开始写。 (板书:完整 有条理 用词准确)

(师巡视指导)

指导修改

师:同样一个现象,同样一个事件,写出来的文字是不一样的,有的写得比较简单,有的写得比较具体。我们先看一下这位同学怎么写的,我们请她来读,我来改,你们看老师怎么改的。(大屏幕出示)

生:(读) 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一个杯子里放满了水,一个杯子里装了一满杯沙,还有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石子。

师:“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这里应该是句号,因为意思讲完了。接下来是老师做实验了,应该另起一段。好,继续往下读。

生:(读) 老师把两颗石头拣起来放进了第一个杯子里,水溢了出来。

师:“拣”是从一堆东西里面挑选。我刚才是随便拿出了两颗石子,所以应该是这个“捡”。(板书“拣”、“捡”)

生:(读) 老师又把两颗石子放进了第二个杯子,石子高过了杯沿。 师:好,她这里“又”字用得好,表明是有顺序的。

生: (读) 接着,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都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

师:是都放进了吗?(生答“没有”)那么这里“都”字可以圈掉,这样就更准确了。

生: (读) 这时,老师看见了还可以放东西。

师:是“老师看见”吗?

生:老师问:“这个杯子里还能放东西吗?”同学们回答:“还可以放。”于是,老师再把大量的沙子“沙沙”地倒进了第三个杯子里面。

师:这里的“里面”就不要了,接着往下读。

生:(读) 最后,老师把一滴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是小半杯水,要注意用词准确。再读一遍。

生:(读) 最后,老师把小半杯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这里的“又”放到哪里更合适? 重新读一读。

3 生:最后,老师又把小半杯水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好。

生:这下,第三个杯子再也装不下东西了,老师才停了手。

师:这就是说你把看到的、听到的完整地写下来了。请你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下来。 (生连起来完整地读)

师:知道作文怎么改了吗? 好,自己一边读一边改,把你的文字改得更通顺。 (生修改,师巡视指导。)

师:好,停笔,下面我请这位同学读一读。我们要认真听她的这段话是不是完整、有条理,而且用词准确。

生:讲台上有三个杯子。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用“什么地方有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有”字换成一个更准确、更恰当的词呢?

生:放。

师:看,这个“放”就比“有”好多了。

生: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第二个杯子装满了沙子,最后一个杯子里是空的,旁边还有一堆石子。老师首先取出两个石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头扑通一声沉进水里,结果杯子里的水溢出来了。

师:她有声音,听到了“扑通”一声,妙!

生:接着老师又取出两颗石子,放进了装满沙子的杯子里,这样石子盖过了杯沿。最后老师把剩下的石干装进了第三个杯子,直到装不下为止。 师:很准确,“直到装不下为止”。

生;老师问:“这杯子满了没有?”“没有。”所有的学生大声回答。 师:她把听到的对话写完整了。

生:老师又把装满了沙子的杯子里的沙子倒进了装满石子的杯子里,杯子里还剩下小半杯子的沙子,老师又问:“这杯子满了没有?”“没有”,同学们又大声回答。老师又将杯子里的水也倒了进去,直到装满为止。

师:不是“装满为止”。

生:直到装不下为止。

师:你看,“直到„„为止”,这个词语把我们看到的现象描绘得非常准确。

引发联想

师:好,用了眼力、听力,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完整地、有条理地、准确地写下来。但是这还不够。还有第三个宝,是什么呢? 是我们的脑袋,所以我要考考大家。(板书:思考力想象力)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感想? 每个人都要自己思考,不管答案对与错,都是有价值的,静静思考一分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也都能有自己的想法。

生:老师做的这个实验让我想到了新加坡的沙滩。

师:看到一点沙就能想到整个沙滩? (生笑)

生:我看到这个沙滩,就想起我小时候在沙滩上玩,受了伤。

师;由这个想起了一段生活的经历。好,请坐。因为这个触发了你生活的联想,我们现在想下去,这个事件对你有什么启发? 有什么教育? 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了。

生:做人不能太骄傲了,自以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学到 6

的。就像那个杯子一样,装了沙子之后还可以装水。

4 师:学习无止境,说得多好啊! 他是从学习的角度思考的,有价值。

生:我觉得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因为那个空杯子就像无知的我们,老师和父母给了我们心血和汗水,并把我们教育成人,我们现在就像空杯子装满了沙子、石子和水一样。 (掌声)

师:多好啊,我们的人生一开始是空杯子,老师和父母在人生的空杯子里注入了—— 生:心血与汗水,把我们教育成人。

师:她是从我们的成长经历来思考的,有价值,有深度。

生:很小的东西也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就像杯子很小,但它里面也可以容纳很多石子。 师:一个小的事、小的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吗? 就像这小小的杯子可以装这么多丰富的东西,她是从事物包含着人生哲理的角度来思考的,也很有价值。

生:我觉得人生不能太大意,就像杯子一样,石子已经装满了,可是你再细心一些还能装下东西。

师:哦,他是从细心的角度考虑的。石子之间有缝隙,沙子之间有缝隙,只要你细心,还是可以装的,好。

生:我觉得人是有极限的,就像这第一个杯子,石子放进去,水还是会溢出来的,所以不要太勉强自己。

师:哦,人是有极限的,不能太勉强自己了。很有意思,我们不能承受太多的东西,满了就满了。 (生笑)

生:第三个杯子装满了东西后,还装沙子,装了沙子后还装水,说明我们人生道路很长,要慢慢品尝以后的生活。

师:掌声。人生啊,有百味。既能品尝到“石子”,还能品尝到“沙子”,最后还能品尝到“水”,人生很丰富啊。同学们谈的,有的从学习方面,有的从感恩的角度,有的从人生道理的角度,有的从付出与得到的角度,都有道理。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个杯子,一开始就要装进那些重要的、珍贵的东西,如果你不先装这些珍贵的东西,那么,你以后就会留下很多的遗憾。

师:刚才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个实验,还是一场讨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讨论的经过:同学说了什么,老师说了什么,你作了哪些思考„„记录下来,在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有选择的去记录,要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第二,要有自己的感受。你对这个实验到底是怎么认识的? 写出来,给十分钟时间。 (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

生:老师问,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有一位同学说,我想起了在新加坡的海滩上,我的脚被石头碰伤了;还有同学说,学习就要向第三个杯子一样„„老师说人要把最珍贵的东西学好,才能成人。我觉得人的心胸要宽广,要学会包容,这样才能像第三个杯子装下许多事,不然会像第一个杯子心胸狭窄,再也装不下东西。

师: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非常清楚和具体。

生:实验之后,老师出了一个新问题:“看到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开始全场一片寂静,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紧锁双眉。

师:这叫什么? 这叫形象。她把我们回答之前的一分钟思考写下来了。很多同学把这个都忽视掉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描写,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请你再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生:开始全场一片寂静,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紧锁双眉。不一会儿,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人不能太勉强自己;有的说,人不能太软弱,不然会吃大亏„„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张远的回答。

师:最后这句话非常重要,重点要写这部分的讨论了。

5 生: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成就出色的我。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美丽的彩虹呢? 就像第三个杯子装满了石子还能装沙子,装满了沙子还可以装水一样。 (掌声)

师:我们要有选择地接受同学的观点。我们写的时候一种是选取了几个同学发言的原话,直接写的;第二种是把同学的观点提炼成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一个小片断,然后重点写的是自己的想法。这两种写法都叫有选择的写,明白吗?

拟定题目

师:如果给作文取一个题目,想想看,怎样起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 生:《实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师:“感受”不太好。

生:启示。

师:好,《实验的启示》。

生:《装满了石子、沙子和水的杯子》。

师:题目虽然长,但是可以用。这是用事物来命题。

生:《渺小的东西与巨大的感悟》。

师:哇,这个有哲理了。

生:《实验的哲理》。

生:《水、沙子和石子的启示》。

师:启示就不要了,就用《石子、沙子和水》。

生:《小实验大启发》。

生:《三个杯子的启示》。

师:同学们,每个题目都不一样,有的是事物,如:《装满了石子、沙子和水的杯子》、《三个杯子》、《石子、沙子和水》;有的是写受到的启发,像《实验的启示》、《小实验大启发》、《故事剖人生》,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题目要有新意,让人读了眼前一亮,急切想读下去。

好,现在给你的文章选一个恰当的题目,并且根据这个题目读一读你的文章。要记得“四宝”还有“一宝”是什么? 用嘴念自己的作文,这叫什么力呢?(板书:修改能力) 修改能力要靠自己读,就像读课文一样,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题目,看和题目相称吗? 如果不相称,可以进行修改,该具体的地方要补充具体,该简略的地方简略一下。

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老师问一下,作文课容易吗?

生:容易。

师:好玩吗?

生:好玩。

师:其实生活当中到处都是作文,今天老师不过和大家做了一个小实验,就悟出了很多生活哲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只要你有眼力、听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思考力,很多素材我们都可以把它写下来。你写一件小事,或者说一些小的现象,然后自己作一些深刻的思考,或者和别人作一些交流,那么你就有了新的观点,这样的作文既有鲜活的内容,更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文章。

(实录整理:曹婷)

6

应该从最基础抓起

吴忠豪

薛老师的素描作文课,给作文教学许多有益的启示。

之一,作文教学重在方法的指导。这堂素描作文课指导学生完整地记叙一次小实验的过程。薛老师的教学目标没有囿于指导写好小实验,而是从大处着眼,将教学目标定在写作文“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样宝贝”:眼睛、耳朵、大脑和嘴巴,并且通过深入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如何进行观察,如何用耳朵倾听,如何用脑子进行思考,从而体验用好这“四宝”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意义。比如要把桌上的东西说清楚,首先要把事物看清楚,这就要练好眼力,就是观察能力。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笼统,视域比较狭窄,观察事物往往不够深入,不够仔细,比如能够看到桌子上放着杯子、石子、黄沙,但是要细致注意到每只杯子里装着什么东西,各样事物的方位等等,就不是其目力所及的了,所以就需要练眼力。薛老师引导学生:一要学会仔细观察,二要学会有顺序地观察,这样才能观察完整。这其实就是观察方法的指导,是一种对提高观察力有用的策略性知识。相信通过这样一堂作文课,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一次小实验的文章,更重要是收获了写作文要“用好四宝”这样一种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学习甚至生活,都是相当要紧的。

之二,作文指导要从基础抓起。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其实都是起步作文教学,应该从最最基本的作文训练开始。如何用准词语,如何写通句子,如何将看到的事物说清楚、讲明白,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达训练,也是小学作文指导的起点。薛老师的作文指导目标定位着眼点很高,但是指导的切入点却是从最基本的表达能力训练开始。把词用准,把句写通,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教师拿石子这个动作,用哪个词最合适,对小学生而言,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达训练。学生说“石头下不去”、“石头很难下去”、“石头并没有成功”,都没有把话说清楚;教师指着杯沿,让学生改换一种思路来说,“老师放的石头露出了杯沿”,“老师放的两块石头冲出了杯沿”,改换一种组句方法,才把话说清楚。这就是话语构建的策略。在社会交际中,经常会遭遇这种不能把话说清楚的言语痛苦。从说不清到说清楚,让学生经常亲身体验并化解这种言语痛苦,学生就会获得话语构建的策略,这种话语构建的策略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文章主旨的深刻,内容的生动,构思的巧妙等指导相比,正确的遣词造句是最低层次的指导,却也是最最重要的指导。还比如,在讲评学生作文时,薛老师及时指正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错误,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学会分段写等等,这些既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指导,更是一种良好的表达习惯培养。

之三,作文修改指导要具体。薛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当场面批,并且用投影打出批改的实况,为学生作了一次非常生动而又具体的作文修改示范。

指导过程大致分四步:一是将一名学生的作文用投影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面批,随机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并且指出不当之处,比如“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都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这个“都”字用得不准确,要圈掉;“老师把小半杯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这里的“又”放到哪里更合适;这里的一个标点用得不对,这里开始写另一层意思,应该另起一段,等等。从小学生表达习惯培养这一视角看,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毛病。第二步是让学生将面批好的文章再读一遍,既是检查学生对教师面批指导的理解程度,对其他学生来说,又能起到很好的修改作文示范作用。第三步是让全体同学援例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步设计得太好了,可以将面批作文这一环节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教师修改的是一篇作文,但是目的在于为全体同学修改作文作示范。第四步是再请一位学生读修改的作文,并且随即指出仍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也是无止境的。

这堂作文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观察并写实验过程,第二课时主要指导学生讨论并写出实验中自己的感悟。其中学生讨论个人感悟用时约13分钟,写感想并交流约

7 17分钟。从结果看,要求小学生从这么一个小实验中概括出“人生哲理”或是“生活道理”,难度确实非常高。教师指导不可谓不精心,对学生发言的即时性评价也比较到位。但仔细揣摩学生的感悟,诸如“人生要仔细”,“要学会感恩”,“要记得长辈的关心和爱护”,“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等等,许多都有对小实验的误读之嫌。问题不在教师如何指导,实在是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未达到这一程度。要对这一实验作正确的解读,也许应该是初中甚至高中以上学生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谈感悟时,在遣词组句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但是教师的注意力分配只可能顾及学生感悟的合理,很难再去指导用词的正确,说话的条理和表达的清楚。这样就与第一课时提出的把词用准,把句写通的要求不一致了,有可能会降低甚至消解前一课教师指导的效应。

我在想,如果第二课时仍然循着第一课时的指导目标,再让学生观察一个小实验,要求看仔细,有顺序,然后说清楚写下来,要求用准词,写通句,或许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加有效。小学作文指导不必求全,不要求深,还是应该从最基础抓起。


相关作文

  • 唐诗素描作文训练设计作文700字
  • 唐诗素描作文训练 黄心蓉 2006-11-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唐诗素描"的方法,有意识地从唐诗中汲取写作养料. 2.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 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唐诗素描"的步骤及方法 ...

  • 一节素描课作文作文0字
  • 一节素描课 我们今天上素描课.老师先介绍了一下素描的基本知识,就叫我们画线条了. 老师说要把线条画得两头尖,我以为很好画,一定能画得很漂亮的.可是我按照老师的握笔姿势,刚下第一笔,就觉得很别扭.我的注意力全在纸上,画得很仔细很仔细,结果总是出差错.我看看我画的线条歪歪扭扭的,而且只有一头尖,有点急了 ...

  • 唐诗素描作文创新写作作文2600字
  • <唐诗素描作文创新写作>教案 崇礼县第二中学 苗萍 一 导入(创设文化情境):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 ...

  • 我的素描旅程作文作文700字
  • 我的素描旅程作文 我的素描旅程 作者:袁基桓 一走进这间屋子,一股浓郁的铅芯味弥漫在空气中.不一会儿,我就被这味道熏得晕头转向.>这就是我素描旅程,在这一天正式开始了. 这天下午,我在这屋子里度过.我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摆在面前的是一张简单的几何图.那灰色的线条,栩栩如生的画面,在灯光的照耀下 ...

  • 构建"生活作文"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文3300字
  • 构建"生活作文"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 ...

  • 作文教学作文2200字
  • 作文教学 实序趣法 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作文教学的"五无"状态:教学内容无序:教师教得无法:学生学得无奈:教学过程无趣:教学结果无效. 小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 没有东西写 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去写.(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具体描写) 对策: 一.求实--实实在在操作 扎扎实 ...

  • 作文 那些年那些事作文1000字
  • [作文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年的那些事,不像小说情节那样跌宕起伏,不像散文那样优美深刻,也不像诗歌那样抽象晦涩,作文 那些年那些事.它的内容很平凡,甚至平淡得如一杯白开水.但随着时间的积淀,这杯"水"就会酿成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题记 那些年,我和素描. 素描,在常人 ...

  • 素描作文作文18900字
  • 素描作文: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什么是素描作文?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 吴立岗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立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他们借鉴美术教学的经验创造了一种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形式--素描.所谓素描训练,就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 ...

  • 让作文因生活而美丽作文4400字
  • 让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走进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 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 ...

  • 写同班同学的作文:"多变侠女"杨笛帆素描作文1400字
  • 写同班同学的作文:"多变侠女"杨笛帆素描 223002江苏淮安开明中学初一 董明 "多变侠女",好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号!想必"身手不凡"!没错,咱们班就出了这么一个"重量级"人物,她便是我的好友--杨笛帆! "多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