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是写作的材料;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用心的体悟,用心去感受生活寻找灵感;老师的正确指导和平时的训练的统一结合,让困境中的作文教学有了一点曙光,带着希望去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力 体悟生活 知识积累
用心去体会生活解决,兴趣,技巧,语言积累,心理中学语文的作文一直是一个困扰师生的难题。大千世界,有写不完的人、说不尽的事、讲不完的景、诉不尽的情。但是,一直以来学生们却苦于“无米之炊”。难道真的是他们的学习生活太单调吗?不应该。因为有的学生写出的习作就很有趣生动。那为什么看到了,想到了就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呢?平心而论,为了这个问题老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在上下求索。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有从阅读中入手、有从片段写作中入手、有创设场景激发兴趣等等理论和实践研究。学生有参加辅导班。家长有买各种优秀作文选,请家教等各种手段,可效果就不一而论了。
一、 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习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而作文教学乃作文教学一个重要板块。作为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积累,是必要之事。如何进行课外知识积累?怎样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积累?作为老师正确指导学生。知识的积累不仅是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是有的。丰富的课文知识的积累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在课堂中学生认真的学习老师交给的知识,把自己弄懂的东西明白,融会贯通,并且能综合运用与实际。认真的把课本规定背诵的东西,记忆下来,增强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内涵。在课外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小说,散文,报刊,杂志等一些书籍,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俗话说“开卷有益|”,作为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种积累就是来自课外阅读而获得。
同时,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应该有正确的方法。不要什么东西都是囫囵吞枣,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对于一些诗歌或者一些文章
中经典的语句,应该把它抄写下来,有闲暇时光之时,拿出来看看,并把它记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东西就会很多,等到写作文时便会得心应手。而且,个人的文学修养也会不断的提高。总之,坚持课外辅导是提升作文素养的合理补充。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外结合是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必然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到生活实践中去,开辟第二课堂,是作文训练的合理补充。
二、教师实效的作文指导
语文作文指导方法不力——空洞说教。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三无”产品的现状:即无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无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无写作教学成熟的实践探索,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作文指导课不像阅读教学那样精心设计准备。即便是“指导”,也不过是写作“知识”或“技法”上的一些空洞说教,对学生习作缺乏导向性,实用性不大。
方法价值的指导。它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的写作入题、入体、入格;可以指导模仿、举一反三。这种指导不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可以怎么做。
首先,要明确将要确立意个什么性质的文章去下笔,说明文,议论文,小小说,诗歌等。学生自己在脑海里要有一个方向。给学生写作步骤的指导,扫除学生看到题目,脑海里有了材料,却不知道怎样去下笔,或者,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一片茫然。其实写作是有规则的,但在一定的条件是没有规则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截稿,修改,这几个写作步骤,老师要仔细的学生讲解。
审题,学生得到一则作文材料,或者得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好题,正确的判定材料或者题目的意蕴,它所要表达的正确意思。在题目和材料里面所要包涵的意思,给接下来立意作一个方向。
立意,它与审题是一个连环的过程,立意它是给将要写的文章一个宗旨,它也是文章的灵魂,一条线索,让接下来的写作,沿着这思路写下去。
谋篇布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写作中,是可有可无,作为中学生写作是要有规矩的,只有在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的层度,才能走出缰绳的束缚。谋篇布局,就是给文章做一个框架,犹如给一座新房搭好架子,只是等待砌砖,最后成为一篇好文章。
截稿与修改,一篇文章写完,并不意味它就成功了,可以停笔了,交给老师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话说“一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是写作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仔细寻找文章当中的了错别字,病句等一些毛病,通过反复的修改让自己的文章更加优美。要有反复修改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是说,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总之,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可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矢;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剪裁,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快速审题注重实践历练、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和考试质量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实践历练,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激发作文热情,让学生“愿写”。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忱地参加作文训练。写作它不仅是课堂中该完成的作业,同时也是课后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有效方法。作文训练是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
勤于练笔的习惯。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①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口”,素材是
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②善于思考。要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③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四是自由练笔。 课堂内老师布置的课堂急性小段落写作,每周一次的作文写作,或者每天的日记及每星期的周记,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方式。虽然有的时候写作篇幅很短小,但是它的训练效果会更加有效。 课堂急性小段落写作,它是出自于教材中的课后练习,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急性写作,结合老师的点拨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每一个单元有两个课时的作文课,它的写作内容很多跟本单元的内容有这关联,也是对本单元的总结。这种训练很少,只是具有规模和系统性。它跟周记是差不多的,有时比周记更少。最能训练写作的方式,而且具有自发性的就数日记了。它是把每天最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但不是以记流水帐是的形式。它虽然很短小,但是它的次数很多,具有自发性,学生能自由的发挥。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方法很有效。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语言组织能力上,还是在词藻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体悟生活
童炳庆《文学理论教程》说过,文学源于劳动。劳动是写作的源头。因为劳动为写作提供了材料,劳动为写作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在生活中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事物体悟能力。写作的灵感是要在生活中去寻找,在事物的瞬息之间,也许就会让你得到某种启示。特别是对写作的人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指导,辅助以必要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表达能力。
同时,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体悟生活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体悟生活,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去享受一切。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后,让自己的的心去创作。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但有所依个重要的板块,合理的运用课堂内外的时间,要求学生增嫁知识的积累,课堂中正确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方法,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在生活中用心去体味生活,都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将有效的指导学生去写作,去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
《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法》 王世堪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实用用写作》 欧阳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是写作的材料;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用心的体悟,用心去感受生活寻找灵感;老师的正确指导和平时的训练的统一结合,让困境中的作文教学有了一点曙光,带着希望去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力 体悟生活 知识积累
用心去体会生活解决,兴趣,技巧,语言积累,心理中学语文的作文一直是一个困扰师生的难题。大千世界,有写不完的人、说不尽的事、讲不完的景、诉不尽的情。但是,一直以来学生们却苦于“无米之炊”。难道真的是他们的学习生活太单调吗?不应该。因为有的学生写出的习作就很有趣生动。那为什么看到了,想到了就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呢?平心而论,为了这个问题老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在上下求索。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有从阅读中入手、有从片段写作中入手、有创设场景激发兴趣等等理论和实践研究。学生有参加辅导班。家长有买各种优秀作文选,请家教等各种手段,可效果就不一而论了。
一、 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习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而作文教学乃作文教学一个重要板块。作为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积累,是必要之事。如何进行课外知识积累?怎样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积累?作为老师正确指导学生。知识的积累不仅是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是有的。丰富的课文知识的积累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在课堂中学生认真的学习老师交给的知识,把自己弄懂的东西明白,融会贯通,并且能综合运用与实际。认真的把课本规定背诵的东西,记忆下来,增强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内涵。在课外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小说,散文,报刊,杂志等一些书籍,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俗话说“开卷有益|”,作为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种积累就是来自课外阅读而获得。
同时,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应该有正确的方法。不要什么东西都是囫囵吞枣,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对于一些诗歌或者一些文章
中经典的语句,应该把它抄写下来,有闲暇时光之时,拿出来看看,并把它记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东西就会很多,等到写作文时便会得心应手。而且,个人的文学修养也会不断的提高。总之,坚持课外辅导是提升作文素养的合理补充。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外结合是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必然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到生活实践中去,开辟第二课堂,是作文训练的合理补充。
二、教师实效的作文指导
语文作文指导方法不力——空洞说教。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三无”产品的现状:即无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无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无写作教学成熟的实践探索,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作文指导课不像阅读教学那样精心设计准备。即便是“指导”,也不过是写作“知识”或“技法”上的一些空洞说教,对学生习作缺乏导向性,实用性不大。
方法价值的指导。它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的写作入题、入体、入格;可以指导模仿、举一反三。这种指导不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可以怎么做。
首先,要明确将要确立意个什么性质的文章去下笔,说明文,议论文,小小说,诗歌等。学生自己在脑海里要有一个方向。给学生写作步骤的指导,扫除学生看到题目,脑海里有了材料,却不知道怎样去下笔,或者,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一片茫然。其实写作是有规则的,但在一定的条件是没有规则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截稿,修改,这几个写作步骤,老师要仔细的学生讲解。
审题,学生得到一则作文材料,或者得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好题,正确的判定材料或者题目的意蕴,它所要表达的正确意思。在题目和材料里面所要包涵的意思,给接下来立意作一个方向。
立意,它与审题是一个连环的过程,立意它是给将要写的文章一个宗旨,它也是文章的灵魂,一条线索,让接下来的写作,沿着这思路写下去。
谋篇布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写作中,是可有可无,作为中学生写作是要有规矩的,只有在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的层度,才能走出缰绳的束缚。谋篇布局,就是给文章做一个框架,犹如给一座新房搭好架子,只是等待砌砖,最后成为一篇好文章。
截稿与修改,一篇文章写完,并不意味它就成功了,可以停笔了,交给老师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话说“一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是写作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仔细寻找文章当中的了错别字,病句等一些毛病,通过反复的修改让自己的文章更加优美。要有反复修改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是说,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总之,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可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矢;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剪裁,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快速审题注重实践历练、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和考试质量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实践历练,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激发作文热情,让学生“愿写”。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忱地参加作文训练。写作它不仅是课堂中该完成的作业,同时也是课后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有效方法。作文训练是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
勤于练笔的习惯。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①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口”,素材是
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②善于思考。要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③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四是自由练笔。 课堂内老师布置的课堂急性小段落写作,每周一次的作文写作,或者每天的日记及每星期的周记,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方式。虽然有的时候写作篇幅很短小,但是它的训练效果会更加有效。 课堂急性小段落写作,它是出自于教材中的课后练习,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急性写作,结合老师的点拨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每一个单元有两个课时的作文课,它的写作内容很多跟本单元的内容有这关联,也是对本单元的总结。这种训练很少,只是具有规模和系统性。它跟周记是差不多的,有时比周记更少。最能训练写作的方式,而且具有自发性的就数日记了。它是把每天最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但不是以记流水帐是的形式。它虽然很短小,但是它的次数很多,具有自发性,学生能自由的发挥。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方法很有效。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语言组织能力上,还是在词藻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体悟生活
童炳庆《文学理论教程》说过,文学源于劳动。劳动是写作的源头。因为劳动为写作提供了材料,劳动为写作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在生活中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事物体悟能力。写作的灵感是要在生活中去寻找,在事物的瞬息之间,也许就会让你得到某种启示。特别是对写作的人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指导,辅助以必要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表达能力。
同时,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体悟生活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体悟生活,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去享受一切。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后,让自己的的心去创作。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但有所依个重要的板块,合理的运用课堂内外的时间,要求学生增嫁知识的积累,课堂中正确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方法,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在生活中用心去体味生活,都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将有效的指导学生去写作,去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
《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法》 王世堪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实用用写作》 欧阳周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