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清明文化
“又是清明雨落时,绵绵不尽寄哀思。”清明,在二十四节气里,既是节气, 也是节日。《历书》释义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每每言及清明,却不得不提寒食节。然现如今,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节”,却已渐渐遗忘了 “寒食节”。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到了唐宋,寒食与清明两节逐渐合二为
一。“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在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传承中,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此俗却一直不改,反而与清明节融为一体,由单纯的纪念性内容增加了清明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等许多节俗活动,每逢清明,人们都会尽量回到故土,到亲人的墓碑前扫墓、祭奠先祖,缅怀故人,饮水思源,追古怀远。或者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里,与家人一起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感物惜春,沉静思索,敬畏自然节律变化,感受并懂得尊重自然。在神圣的仪式里,人们寄托着追寻春天的新的希望,怀揣着与天地和谐共生的梦想,完成了催护新生、迎接新生的精神洗礼。
当我们的脚步迈入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更是对于寒食文化所体现的这种赤诚无私的爱国之情与奉献之心,以及对清明廉洁的政治渴望,就显得尤其珍贵。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需要一成不变的去通过类似“割股”之类一些不必要的牺牲或者一些极端行为来体现爱国与奉献,而是应该辩证的来审视、反思、改进、提高。
习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而民族文化基因正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所以,我们应该以新时代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以及合理的方式来传承与发扬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或相什百, 或相千万”。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李颖
感悟清明文化
“又是清明雨落时,绵绵不尽寄哀思。”清明,在二十四节气里,既是节气, 也是节日。《历书》释义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每每言及清明,却不得不提寒食节。然现如今,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节”,却已渐渐遗忘了 “寒食节”。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到了唐宋,寒食与清明两节逐渐合二为
一。“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在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传承中,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此俗却一直不改,反而与清明节融为一体,由单纯的纪念性内容增加了清明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等许多节俗活动,每逢清明,人们都会尽量回到故土,到亲人的墓碑前扫墓、祭奠先祖,缅怀故人,饮水思源,追古怀远。或者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里,与家人一起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感物惜春,沉静思索,敬畏自然节律变化,感受并懂得尊重自然。在神圣的仪式里,人们寄托着追寻春天的新的希望,怀揣着与天地和谐共生的梦想,完成了催护新生、迎接新生的精神洗礼。
当我们的脚步迈入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更是对于寒食文化所体现的这种赤诚无私的爱国之情与奉献之心,以及对清明廉洁的政治渴望,就显得尤其珍贵。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需要一成不变的去通过类似“割股”之类一些不必要的牺牲或者一些极端行为来体现爱国与奉献,而是应该辩证的来审视、反思、改进、提高。
习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而民族文化基因正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所以,我们应该以新时代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以及合理的方式来传承与发扬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或相什百, 或相千万”。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