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单元红旗飘飘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
3. 音乐欣赏:《绣红旗》。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体会国歌的情绪, 理解国歌的来历, 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 唱歌
1. 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 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 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 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 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 听好前奏, 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 唱准三连音, 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 改变三连音节奏), 并与前面进行对比, 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 。边唱边划拍子, 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 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 师生共同评价。
(二) 欣赏
1. 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 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 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 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 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 创编歌表演动作。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 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实践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 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 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
1. 管弦乐曲《红旗颂》。
2. 歌曲《红旗飘飘》。
3. 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
1. 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 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 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 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能边聆听音乐, 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
1. 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 然后播放录音。
2. 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 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 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
4. 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 。听后, 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 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
5. 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 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 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 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 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 教师参与评价活动, 说出自己的理解。
8. 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 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0. 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1. 如果高音区有困难, 教师可作移调处理。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12. 学生聆听音乐, 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13. 欣赏歌曲《国旗颂》。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 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4.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天安门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
15. 反馈与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曲 名 速 度 节 拍 力 度 情 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绣红旗》 《红旗飘飘》 《国旗颂》
红旗飘飘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单元红旗飘飘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
3. 音乐欣赏:《绣红旗》。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体会国歌的情绪, 理解国歌的来历, 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 唱歌
1. 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 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 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 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 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 听好前奏, 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 唱准三连音, 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 改变三连音节奏), 并与前面进行对比, 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 。边唱边划拍子, 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 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 师生共同评价。
(二) 欣赏
1. 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 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 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 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 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 创编歌表演动作。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 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实践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 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 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
1. 管弦乐曲《红旗颂》。
2. 歌曲《红旗飘飘》。
3. 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
1. 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 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 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 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能边聆听音乐, 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
1. 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 然后播放录音。
2. 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 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 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
4. 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 。听后, 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 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
5. 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 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 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 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 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 教师参与评价活动, 说出自己的理解。
8. 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 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0. 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1. 如果高音区有困难, 教师可作移调处理。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12. 学生聆听音乐, 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13. 欣赏歌曲《国旗颂》。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 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4.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天安门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
15. 反馈与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曲 名 速 度 节 拍 力 度 情 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绣红旗》 《红旗飘飘》 《国旗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