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他是所谓的天子——皇帝。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主义表现得最充分的时代,为了巩固皇权,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执行了笼络与高压并举的策略,尊儒祭理,推广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和当时称为时文的八股文遂成为青年学子中举行的立身之本,有明一代,大小官员大为科举出身,程朱理学,一方面深入社会生活,成了一般四项世界普遍接受的知识原则;另一方面也渐渐失去了站在政治体制之外的超越和自由立场,成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诠释文本,所以,整个社会,一切事物尤其是文官集团所深入的朝廷社稷和宫闱生活这种僵硬呆板一成不变,渗透着浓浓的腐朽气息的道德观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这种“道德”的荒谬性在我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明朝毁于万历,万历皇帝错过了振兴大明的最佳时期,但是,我觉得真正毁了大明王朝,毁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是这个畸形的社会,这个被伪道德所束缚的时代!皇位,这个那个年代人人倾慕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个被迫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稳定的运行的傀儡而已。大小官僚期望皇帝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力和能力对国家做出贡献,他的全部德行要符合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最终解释权却始终归文官所有,而皇帝只是囚禁在紫禁城里的一个囚徒!
总结:当道德变成谎言的时候,对欲望的抑制无能为力的时候,何不撕掉这层厚厚的包袱,以获新生?欲望是动力,过分地抑制欲望,也让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从此败落,盖为此。
二、腐朽的政治
书的名字虽然叫作《万历十五年》,但书中的章节却完全依人物而设,一共写了六个人物: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已经去世的张居正、清官海瑞、军事家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六人当中,除去海瑞、戚继光于是年去世外,其余诸人的活动,在万历十五年并不十分的关键。但是既然有是年的活动,也就可以由是年而引申,并透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去表现万历十五年所代表的万历时代。
作者选择的这六位人物中,万历皇帝且不必去说。首辅申时行是当朝政府的最高文职官员。张居正则曾经在万历初期专权十年,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此时他虽已去世五年,这个世间已无张居正的时代却绝非没有张居正的影响。将海瑞称之为“古怪的模范官僚”,这很是体现了作者所持的历史主义眼光。在万历时代,面对腐败日趋严重的社会性的放纵,一个像海瑞那样追求传统模范的官员就不仅会被视作古板,而且会被视作古怪。戚继光以抗倭和驻守北方防线而闻名于史册,本书在强调他的军事天才的同时,特别称之为“孤独的将领”,这也就将他放置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中来作评价了。李贽作为一位思想激进的哲学家,对当时的时代表现出了明显的叛逆性,并因此而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书中对他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哲学家”。
事实上作者选出的这六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包括有皇帝、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但他们显然都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选择这些历史人物,就不仅要能够表现万历朝的历史,而且要能够表现出万历朝的那种英雄气短的末世之态。
书中几乎所有的章节都围绕着这样一种政治情结,在《世间已无张居正》一章的开首便这样写道:“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的陷于„宪法危机‟之中。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危机还令人难以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政事每况愈下,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却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张居正的悲剧源于他以个人权威所进行的改革触动了整个文官集团;申时行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降低张居正的标准而被视作“首鼠两端”;海瑞则以个人对于制度的遵循去对抗全社会的腐败风气,当他再次提出用太祖时代的“剥皮实草”去对付那些贪污的官员时,大多数人自然也就对他敬而远之了。戚继光作为一代军事天才,却由于受知于张居正,而在居正死后遭到政治上的打击。他所进行的军事改革也因此而付之东流。最后一个人物是哲学家李贽。万历十五年是李贽出家的前一年。黄仁宇先生认为李贽在王阳明哲学的影响下“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
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王朝的症结所在,这也是我们大明王朝乃至我们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以史为鉴,中国政治不能成为数字化的工具,以道德代替法律,去造成中国一系列的弊端。我们要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任人唯贤,切莫让这段历史仅仅成为遗憾,这篇精悍粹美的文字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一段消遣,我们要让他透过黄先生的笔触奏成一段振聋发聩的警钟!
使他是所谓的天子——皇帝。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主义表现得最充分的时代,为了巩固皇权,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执行了笼络与高压并举的策略,尊儒祭理,推广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和当时称为时文的八股文遂成为青年学子中举行的立身之本,有明一代,大小官员大为科举出身,程朱理学,一方面深入社会生活,成了一般四项世界普遍接受的知识原则;另一方面也渐渐失去了站在政治体制之外的超越和自由立场,成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诠释文本,所以,整个社会,一切事物尤其是文官集团所深入的朝廷社稷和宫闱生活这种僵硬呆板一成不变,渗透着浓浓的腐朽气息的道德观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这种“道德”的荒谬性在我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明朝毁于万历,万历皇帝错过了振兴大明的最佳时期,但是,我觉得真正毁了大明王朝,毁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是这个畸形的社会,这个被伪道德所束缚的时代!皇位,这个那个年代人人倾慕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个被迫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稳定的运行的傀儡而已。大小官僚期望皇帝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力和能力对国家做出贡献,他的全部德行要符合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最终解释权却始终归文官所有,而皇帝只是囚禁在紫禁城里的一个囚徒!
总结:当道德变成谎言的时候,对欲望的抑制无能为力的时候,何不撕掉这层厚厚的包袱,以获新生?欲望是动力,过分地抑制欲望,也让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从此败落,盖为此。
二、腐朽的政治
书的名字虽然叫作《万历十五年》,但书中的章节却完全依人物而设,一共写了六个人物: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已经去世的张居正、清官海瑞、军事家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六人当中,除去海瑞、戚继光于是年去世外,其余诸人的活动,在万历十五年并不十分的关键。但是既然有是年的活动,也就可以由是年而引申,并透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去表现万历十五年所代表的万历时代。
作者选择的这六位人物中,万历皇帝且不必去说。首辅申时行是当朝政府的最高文职官员。张居正则曾经在万历初期专权十年,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此时他虽已去世五年,这个世间已无张居正的时代却绝非没有张居正的影响。将海瑞称之为“古怪的模范官僚”,这很是体现了作者所持的历史主义眼光。在万历时代,面对腐败日趋严重的社会性的放纵,一个像海瑞那样追求传统模范的官员就不仅会被视作古板,而且会被视作古怪。戚继光以抗倭和驻守北方防线而闻名于史册,本书在强调他的军事天才的同时,特别称之为“孤独的将领”,这也就将他放置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中来作评价了。李贽作为一位思想激进的哲学家,对当时的时代表现出了明显的叛逆性,并因此而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书中对他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哲学家”。
事实上作者选出的这六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包括有皇帝、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但他们显然都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选择这些历史人物,就不仅要能够表现万历朝的历史,而且要能够表现出万历朝的那种英雄气短的末世之态。
书中几乎所有的章节都围绕着这样一种政治情结,在《世间已无张居正》一章的开首便这样写道:“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的陷于„宪法危机‟之中。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危机还令人难以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政事每况愈下,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却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张居正的悲剧源于他以个人权威所进行的改革触动了整个文官集团;申时行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降低张居正的标准而被视作“首鼠两端”;海瑞则以个人对于制度的遵循去对抗全社会的腐败风气,当他再次提出用太祖时代的“剥皮实草”去对付那些贪污的官员时,大多数人自然也就对他敬而远之了。戚继光作为一代军事天才,却由于受知于张居正,而在居正死后遭到政治上的打击。他所进行的军事改革也因此而付之东流。最后一个人物是哲学家李贽。万历十五年是李贽出家的前一年。黄仁宇先生认为李贽在王阳明哲学的影响下“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
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王朝的症结所在,这也是我们大明王朝乃至我们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以史为鉴,中国政治不能成为数字化的工具,以道德代替法律,去造成中国一系列的弊端。我们要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任人唯贤,切莫让这段历史仅仅成为遗憾,这篇精悍粹美的文字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一段消遣,我们要让他透过黄先生的笔触奏成一段振聋发聩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