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作文1700字

初一作文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是根据顾城的诗歌《忧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针对这段材料,老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立意呢?我认为重点在于以下三步。

1.重视文本内容,合理解读材料。

对诗歌的理解要比对其他文学体裁的理解更困难,因为,诗歌特别借重比喻、象征的手法,而避免做直接的说明和宣扬。诗人多把自己的真意加以藏匿,而以曲折的方式加以暗示。读诗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表面的意象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蕴。这就给考生作文立意增加了难度。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命题人把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姓名都隐去了,意图是明显的。即要求考生从诗句本身出发,读出某种思想某种情感即可。作品文本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题干中的“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告诉我们,考生不必以作者的原意为准,完全可以依文立解,以材料文本为出发点进行读解。

这样,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联想就很丰富了。因为作品文本一旦脱离作者,意义总是处于未决的状态,向一切读者开放,可以容纳各种解释。所以面对同样的作品文本,不同阅历不同生活背景的考生,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对材料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代表所有的解读都可以转化为作文的立意。一则因为多元解读不是任意乱读。二则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约束,考生不敢作随意的解读。

2.把握文本的外在结构,理清作品的内在逻辑。

如何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材料呢?

关键要把握材料的结构,理清材料的内在逻辑。

这首小诗,共9行。根据诗歌的内容以及外在形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三层: 第一层:1-2行。“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语意很明确。

第二层:3-5行。“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写出了作者“惊恐”的原因——担心自己会变成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流星。

第三层:6-9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进一步明确作者是在担心自己陷入到“这种‘自由”’中。而“这种‘自由’”究竟是怎样的“自由”?这是关键所在。根据3-5行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拒绝一种完全没有“束缚”的“自由”。二、最后两行告诉我们,如何拒绝这种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化作树根,扎进大地。

由此可知,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本材料的中心立意(最稳立意)应该是“拒绝绝对的‘自由’”,考生可从正面切入立意为“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具体谈自由与限制,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

但是,“最稳立意”未必是“最佳立意”。这个作文要写得深刻,还必须很好地理解最后三行内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否则,对材料的读解就有肤浅之嫌。

3.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读出材料内涵。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兰色姆在《纯思辨的批评》中提出作品是“局部肌质”和“逻辑构架”的有机结合。所谓“构架”相当于骨架,可以用语言加以概述,可以向人转述; “肌质”相当于人的神韵,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肌质”,它是解读的对象。福师大文学院教授潘新和认为,该诗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考生要理解本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潘教授所说的“半隐性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兰色姆提出的作品的“肌质”,就

是文本中需要考生去深入理解的内容。“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本体是什么?这还涉及到对材料中的几个重要词语的理解。“地球引力”也是一个喻体,本体可以是法律的约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还可以是民族文化的根„„另外,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中的“自由”是加引号的, “自由”为什么加引号?“自由”的涵义一定是很丰富的。所以,对材料作深入的理解与合理的想象才可能写出好文章。为此,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不过阅读关,难入写作门”。

胡连英,语文教师,现居福建武平。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是根据顾城的诗歌《忧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针对这段材料,老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立意呢?我认为重点在于以下三步。

1.重视文本内容,合理解读材料。

对诗歌的理解要比对其他文学体裁的理解更困难,因为,诗歌特别借重比喻、象征的手法,而避免做直接的说明和宣扬。诗人多把自己的真意加以藏匿,而以曲折的方式加以暗示。读诗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表面的意象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蕴。这就给考生作文立意增加了难度。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命题人把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姓名都隐去了,意图是明显的。即要求考生从诗句本身出发,读出某种思想某种情感即可。作品文本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题干中的“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告诉我们,考生不必以作者的原意为准,完全可以依文立解,以材料文本为出发点进行读解。

这样,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联想就很丰富了。因为作品文本一旦脱离作者,意义总是处于未决的状态,向一切读者开放,可以容纳各种解释。所以面对同样的作品文本,不同阅历不同生活背景的考生,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对材料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代表所有的解读都可以转化为作文的立意。一则因为多元解读不是任意乱读。二则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约束,考生不敢作随意的解读。

2.把握文本的外在结构,理清作品的内在逻辑。

如何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材料呢?

关键要把握材料的结构,理清材料的内在逻辑。

这首小诗,共9行。根据诗歌的内容以及外在形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三层: 第一层:1-2行。“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语意很明确。

第二层:3-5行。“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写出了作者“惊恐”的原因——担心自己会变成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流星。

第三层:6-9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进一步明确作者是在担心自己陷入到“这种‘自由”’中。而“这种‘自由’”究竟是怎样的“自由”?这是关键所在。根据3-5行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拒绝一种完全没有“束缚”的“自由”。二、最后两行告诉我们,如何拒绝这种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化作树根,扎进大地。

由此可知,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本材料的中心立意(最稳立意)应该是“拒绝绝对的‘自由’”,考生可从正面切入立意为“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具体谈自由与限制,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

但是,“最稳立意”未必是“最佳立意”。这个作文要写得深刻,还必须很好地理解最后三行内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否则,对材料的读解就有肤浅之嫌。

3.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读出材料内涵。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兰色姆在《纯思辨的批评》中提出作品是“局部肌质”和“逻辑构架”的有机结合。所谓“构架”相当于骨架,可以用语言加以概述,可以向人转述; “肌质”相当于人的神韵,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肌质”,它是解读的对象。福师大文学院教授潘新和认为,该诗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考生要理解本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潘教授所说的“半隐性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兰色姆提出的作品的“肌质”,就

是文本中需要考生去深入理解的内容。“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本体是什么?这还涉及到对材料中的几个重要词语的理解。“地球引力”也是一个喻体,本体可以是法律的约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还可以是民族文化的根„„另外,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中的“自由”是加引号的, “自由”为什么加引号?“自由”的涵义一定是很丰富的。所以,对材料作深入的理解与合理的想象才可能写出好文章。为此,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不过阅读关,难入写作门”。

胡连英,语文教师,现居福建武平。


相关作文

  • 2015年高考各省作文题目及2014作文4000字
  • 1 2015年高考各省作文题目及2014-2010年全国及各省高考作文题回顾 2015年各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已经结束,敬请关注! 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 ...

  • 2013福建高考作文作文100字
  •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根据唐诗写作文 根据一首现代唐诗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仰望星空,感到恐惧,如果失去动力就会飘浮在空中."

  •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分类汇编(目录) 安乡一中 龚德国作文10000字
  • 安乡一中2016届高考学生语文课外读物 高考满分作文分类汇编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5年12月 高考作文中的"12345" 一种意识:审题立意要稳健准确 两种方法:语言用排比,选材用对比 三个亮点:语言出彩,选材要新,构思要巧 四个角度: 1. 从自己出发---记叙自己的经历和 ...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作文2700字
  •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 ...

  • 近四年高考作文题目一览作文900字
  • 近四年高考试题一览:2013高考试题.2012高考试题.2011高考试题.2010高考试题 2013高考 大纲卷:真诚与友善 新课标卷:经验与勇气 山东高考语文作文:以"莫言"为材料自拟标题 全国卷:爱心传递 北京卷:爱迪生如何看手机 上海卷:重要的事 广东卷:富翁捐款 浙江卷: ...

  • 2013年各省高考作文总结作文1900字
  • 2013年各省高考语文作文总结 又是一年高考季,今年全国共有912万名考生走进考场.随着首门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陆续公布: 2013上海高考作文题出炉 今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

  • 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作文1900字
  • 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 ...

  • 2014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中的赛跑作文1500字
  • 2014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中的赛跑 2014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中的赛跑 " 时间是贼偷走一切" ,很多人在老的时候都会感慨的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自己做过多少值得或不值得的事情呢? 最近的比赛上刘翔以12.88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这就比赛在有限的路程中谁用时最短谁就是冠军 ...

  • 2013高考作文题目作文3200字
  •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