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思维与创造 内蒙古牙克石第四中学:姜丽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该十分重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这一精辟论断,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怎样重视,从什么地方入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思维、创造
一、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乐意融融的教学氛围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醉如痴的境界。同时,兴趣还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的确,“兴趣比一切人为的动力都强”。那么,究竟如何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
首先,抓住契机上好情境作文课。目前,中学生“谈写色变”的情况十分严重,“写作”二字被赋予极其神秘的色彩,觉得“写文章”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面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一堂情境作文课,地点是郊外的一片空地:初雪方霁,大地清纯靓丽,学生们象极乐鸟,导常兴奋。这时,
我轻轻地按下录音机的按纽,一曲《秋日的思语》融进了冬阳下的雪野,接着我用舒缓的语调朗诵起事先写好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当念至“我望着晶晶和雪花比舞的身影,感情在升华,心灵在净化„„”时,学生们早已安静下来,也融入了文章的情境。之后,我要求学生们观察、体会,并将结果纪录下来,接着我告诉同学们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我,并讲述了写作的经过。这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惊讶变为惊喜,不少同学都说:“老师,你也会写文章呀?我们以为只有作家才能写文章呢。”这样就消除了同学们对写作的神秘。我抓住这一契机,向同学们讲述如何捕捉生活素材,如何写作,如何抒发情感,艺术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这真是:趣从景中来,情从境中来。
其次,利用像册进行作文教学。像册是学生的爱物,以此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引发兴趣。
再次,为了使同学们提高写作兴趣,我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将干涩的评语换成幽默、热情的语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德国著名学者海因·雷曼麦说得好:“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的确,幽默的评语能使学生与教师建立坦诚开放和谐的关系,能使学生去做原本不愿或不想做的事情。有一名学生的一篇作文中就写了30多个错别字。于是,我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这篇作文从内容到结构都不错,可惜的是,错别字太嚣
张了,害得那些‘非错别字’叫苦连天,为了伸张正义,来不及和你商量,我已把他们统统纠出来示众,请你把他们关起来,他们什么时候改造好了,再放他们出来。”从这以后,这名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明显减少了,他领会到了这则评语中“温而厉,威而锰,恭而安”的成分。从上例可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要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正如古人所说的:“今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败进自不能已,臂之‘时语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总之,及时消除学生谈文色变的心理,抓住契机,开启写作思路,引发兴趣,注重评点,这样,作文教学就步入了良性动作的轨道。兴趣引发之后,便是有关审题立意驾驭篇章结构等写作方法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决定着作文教学的命运。
二、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之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发展学生智力,在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思维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多地注重了语言表达,对思维的作用重视不够。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思维方面的,如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炼意的通俗化,可以说是因为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混乱。
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往往拾人牙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到写作教学方面的失误,由此看来,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大纲》)。抛弃为作文而作文的教法,把思维规律有意识地融入写作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了。
首先,从思维与写作的理论联系上看,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扩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具体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表现为一种“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亢奋状态,它要求思维主体能从平常中见异常,从相同中见不同,从常例中见特例,所以扩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构思阶段,扩散思维处于首要位置。通过扩散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储备于学生大脑仓库中的生活材料和信息,建立起写作和生活的联系。朱光潜先生在谈作文思路时曾说:“在定了作文题目之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前面,抱着那些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家的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拘次序,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题目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为止。”这时所谓的“朝四面八方”“自由联想”即作文运用中的扩散思维,所以,任何一个习作题目,教师指导时切不可硬塞给学生一定的中心,一定的框架,
一定的材料,否则就容易窒息学生的扩散思维,摧残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以至使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
集中思维又叫聚敛思维。具体地说,聚敛思维是在大量扩散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设想,好比一个人面临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中。要设想找到一条通向目的地的最佳路线一样。
写作过程,其实是集中思维与扩散思维的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作文运思的过程,可以说是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自觉地把思维规律运用于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写作文,使文章的格调意境升华到一个新高度。
其次,从将思维科学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尝试来看,思维科学在作文教学的潜力很大,近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一)上文中谈到,学生已初步对作文训练产生兴趣,接下来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运用思维科学进行写作,怎样才能将这一抽象概念传给学生呢?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也就是对创造和发现的需求。于是,平常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历代文豪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如何把变通人看得非常平淡的事写的津津有味,以此激励他们掌握创造思维的欲望。(二)
在以作文为目的的阅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开拓学生的扩散思维。借写作借鉴、模仿的阅读范文不要过单一,应力求多样化,从而培养扩散思维能力。(三)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不依傍前人和今人,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避免走老路。无论是平常的小作文,还是大作文,都要求学生发现“新”“奇”“美”的东西。(四)传统的命题作文仍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方式。好的命题既能增进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便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命题作文的题目盯具备以下几点:(1)能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2)要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3)便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以《关怀》为题谈谈教师指导时对思维规律的运用。
首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启发。《一面》是鲁迅先生作为一名长者对青年的关怀;《一件珍贵的衬衫》则是周总理对工人的关怀;而《背影》则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这就告诉学生素材有很多,要通过扩散思维在“生活经历”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即朱光潜所说的“四面八方地想”。这样学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材料,而且不是一件事。
其次,是立意的多角度定格。在扩散思维所得到的许多方案中,再通过思维的集中,获得一个新颖、简捷、自然的角度。比如说,我多么希望得到关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关怀,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是„„也可以另外
立意,我得到了关怀,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再次,也可以逆向立意,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关怀,因为过分的关怀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关怀使我和同学朋友之间会产生隔阂,希望教师把关怀洒向每一个同学„„这样的立意就开朗些了,避免了单一和狭窄。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思维规律,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投到一定高度来认识,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之灵魂,因为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开拓一片新天地。
三、写作是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不能没有创造的能力。正如许多外国学者认为的那样,创造能力的开发比自然资源开发更为重要,它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为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自觉地运用创造学理论来研究和指导写作教学。
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新颖性。创造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我们作文中所必须具备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据美籍华
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结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很刻苦,成绩也不错,但写毕业论文理却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追本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至。作文教学多运用同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创造,不敢越雷池一步,要克服这些弊端,教师拟定的题目就不能太窄太死,应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各个方面运动,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上,不囿常规。
其次,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创造思维是一项艰苦而又缜密的脑力劳动,创造之花需要用创造者的血汗来浇灌,才能结出智慧之果。而作文正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怕吃苦,不愿动脑筋,想一挥而就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同时,学生在作文中的创造意志,与其认识、观察、情感、知识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师应因势利导,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自觉性、顽强性,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作文创造思维的内动力。
再次,扩大阅读,丰富知识,奠定扎实的作文基础。知识是创造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具有创意的好作品。教师教育学生,除了要教好课本知识,还要博览群书。正如培根所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
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开阔了,作文素材多了,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就会出现。
最后,求异质疑,激发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有一位学生对含贬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提出质疑,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么?并以把眼光投向远山为题进行论证,使文章有了时代性和新意。所以,作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激发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综合以下关于“兴趣、思维与创造”三方面的论述,可以说,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思维训练、创造性的培养是三个关系重要的环节,缺一不可,它们是作文教学中的“金三角”,在即将形成的作文训练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然而,作文训练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内在规律的不明显,就向我们提出了一项严肃的任务,探讨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对此,前人已有所探索,但要使之真正形成科学体系,恐怕还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思维与创造 内蒙古牙克石第四中学:姜丽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该十分重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这一精辟论断,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怎样重视,从什么地方入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思维、创造
一、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乐意融融的教学氛围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醉如痴的境界。同时,兴趣还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的确,“兴趣比一切人为的动力都强”。那么,究竟如何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
首先,抓住契机上好情境作文课。目前,中学生“谈写色变”的情况十分严重,“写作”二字被赋予极其神秘的色彩,觉得“写文章”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面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一堂情境作文课,地点是郊外的一片空地:初雪方霁,大地清纯靓丽,学生们象极乐鸟,导常兴奋。这时,
我轻轻地按下录音机的按纽,一曲《秋日的思语》融进了冬阳下的雪野,接着我用舒缓的语调朗诵起事先写好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当念至“我望着晶晶和雪花比舞的身影,感情在升华,心灵在净化„„”时,学生们早已安静下来,也融入了文章的情境。之后,我要求学生们观察、体会,并将结果纪录下来,接着我告诉同学们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我,并讲述了写作的经过。这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惊讶变为惊喜,不少同学都说:“老师,你也会写文章呀?我们以为只有作家才能写文章呢。”这样就消除了同学们对写作的神秘。我抓住这一契机,向同学们讲述如何捕捉生活素材,如何写作,如何抒发情感,艺术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这真是:趣从景中来,情从境中来。
其次,利用像册进行作文教学。像册是学生的爱物,以此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引发兴趣。
再次,为了使同学们提高写作兴趣,我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将干涩的评语换成幽默、热情的语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德国著名学者海因·雷曼麦说得好:“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的确,幽默的评语能使学生与教师建立坦诚开放和谐的关系,能使学生去做原本不愿或不想做的事情。有一名学生的一篇作文中就写了30多个错别字。于是,我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这篇作文从内容到结构都不错,可惜的是,错别字太嚣
张了,害得那些‘非错别字’叫苦连天,为了伸张正义,来不及和你商量,我已把他们统统纠出来示众,请你把他们关起来,他们什么时候改造好了,再放他们出来。”从这以后,这名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明显减少了,他领会到了这则评语中“温而厉,威而锰,恭而安”的成分。从上例可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要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正如古人所说的:“今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败进自不能已,臂之‘时语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总之,及时消除学生谈文色变的心理,抓住契机,开启写作思路,引发兴趣,注重评点,这样,作文教学就步入了良性动作的轨道。兴趣引发之后,便是有关审题立意驾驭篇章结构等写作方法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决定着作文教学的命运。
二、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之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发展学生智力,在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思维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多地注重了语言表达,对思维的作用重视不够。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思维方面的,如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炼意的通俗化,可以说是因为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混乱。
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往往拾人牙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到写作教学方面的失误,由此看来,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大纲》)。抛弃为作文而作文的教法,把思维规律有意识地融入写作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了。
首先,从思维与写作的理论联系上看,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扩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具体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表现为一种“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亢奋状态,它要求思维主体能从平常中见异常,从相同中见不同,从常例中见特例,所以扩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构思阶段,扩散思维处于首要位置。通过扩散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储备于学生大脑仓库中的生活材料和信息,建立起写作和生活的联系。朱光潜先生在谈作文思路时曾说:“在定了作文题目之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前面,抱着那些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家的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拘次序,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题目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为止。”这时所谓的“朝四面八方”“自由联想”即作文运用中的扩散思维,所以,任何一个习作题目,教师指导时切不可硬塞给学生一定的中心,一定的框架,
一定的材料,否则就容易窒息学生的扩散思维,摧残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以至使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
集中思维又叫聚敛思维。具体地说,聚敛思维是在大量扩散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设想,好比一个人面临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中。要设想找到一条通向目的地的最佳路线一样。
写作过程,其实是集中思维与扩散思维的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作文运思的过程,可以说是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自觉地把思维规律运用于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写作文,使文章的格调意境升华到一个新高度。
其次,从将思维科学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尝试来看,思维科学在作文教学的潜力很大,近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一)上文中谈到,学生已初步对作文训练产生兴趣,接下来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运用思维科学进行写作,怎样才能将这一抽象概念传给学生呢?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也就是对创造和发现的需求。于是,平常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历代文豪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如何把变通人看得非常平淡的事写的津津有味,以此激励他们掌握创造思维的欲望。(二)
在以作文为目的的阅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开拓学生的扩散思维。借写作借鉴、模仿的阅读范文不要过单一,应力求多样化,从而培养扩散思维能力。(三)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不依傍前人和今人,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避免走老路。无论是平常的小作文,还是大作文,都要求学生发现“新”“奇”“美”的东西。(四)传统的命题作文仍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方式。好的命题既能增进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便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命题作文的题目盯具备以下几点:(1)能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2)要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3)便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以《关怀》为题谈谈教师指导时对思维规律的运用。
首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启发。《一面》是鲁迅先生作为一名长者对青年的关怀;《一件珍贵的衬衫》则是周总理对工人的关怀;而《背影》则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这就告诉学生素材有很多,要通过扩散思维在“生活经历”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即朱光潜所说的“四面八方地想”。这样学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材料,而且不是一件事。
其次,是立意的多角度定格。在扩散思维所得到的许多方案中,再通过思维的集中,获得一个新颖、简捷、自然的角度。比如说,我多么希望得到关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关怀,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是„„也可以另外
立意,我得到了关怀,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再次,也可以逆向立意,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关怀,因为过分的关怀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关怀使我和同学朋友之间会产生隔阂,希望教师把关怀洒向每一个同学„„这样的立意就开朗些了,避免了单一和狭窄。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思维规律,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投到一定高度来认识,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之灵魂,因为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开拓一片新天地。
三、写作是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不能没有创造的能力。正如许多外国学者认为的那样,创造能力的开发比自然资源开发更为重要,它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为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自觉地运用创造学理论来研究和指导写作教学。
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新颖性。创造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我们作文中所必须具备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据美籍华
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结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很刻苦,成绩也不错,但写毕业论文理却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追本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至。作文教学多运用同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创造,不敢越雷池一步,要克服这些弊端,教师拟定的题目就不能太窄太死,应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各个方面运动,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上,不囿常规。
其次,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创造思维是一项艰苦而又缜密的脑力劳动,创造之花需要用创造者的血汗来浇灌,才能结出智慧之果。而作文正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怕吃苦,不愿动脑筋,想一挥而就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同时,学生在作文中的创造意志,与其认识、观察、情感、知识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师应因势利导,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自觉性、顽强性,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作文创造思维的内动力。
再次,扩大阅读,丰富知识,奠定扎实的作文基础。知识是创造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具有创意的好作品。教师教育学生,除了要教好课本知识,还要博览群书。正如培根所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
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开阔了,作文素材多了,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就会出现。
最后,求异质疑,激发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有一位学生对含贬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提出质疑,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么?并以把眼光投向远山为题进行论证,使文章有了时代性和新意。所以,作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激发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综合以下关于“兴趣、思维与创造”三方面的论述,可以说,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思维训练、创造性的培养是三个关系重要的环节,缺一不可,它们是作文教学中的“金三角”,在即将形成的作文训练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然而,作文训练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内在规律的不明显,就向我们提出了一项严肃的任务,探讨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对此,前人已有所探索,但要使之真正形成科学体系,恐怕还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