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授课教师:许全林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班:11级1班
学号:33
姓名:郭晓娟
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摘要:自1978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揭开了改革开放
的大幕,到今天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光荣历程,中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同时也给位于洛河之畔,邙山之脚的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洛阳城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机遇与希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 洛阳 巨变
我的家乡洛阳市隶属河南省,地处中原,蕴含丰富的文化遗址与自然美景,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环境优美。改革开放35年来,洛阳——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发展成为一座闪烁着科技之光的新型工业城市,一座山川秀丽、风光迷人的优秀旅游城市,一座妩媚典雅、绰约多姿的牡丹花城,一座气候温和、美丽温馨的宜居城市,一座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和谐高效的现代化城市。2007年,洛阳生产总值达到1595.5亿元,增长16%,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43位,居中部第4位、中西部第7位,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开放型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对外贸易从1978年的326.8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自营企业由开放初期的8家发展到现在的1623家,目前洛阳已与世界六大洲的14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38家“洛阳制造”进入国际市场,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7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从1983年的5.4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3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由上世纪80年代的21家发展到现在的835家,目前洛阳已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1.2亿美元。35年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合理吸收外资,有效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在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加速了洛阳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新型工业城市在神州大地崛起。改革开放35年来,洛阳市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已成为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7大支柱产业、39个工业门类的工业城市。洛阳石油化工总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拖、洛轴、中信重机、洛玻等四大企业集团已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支柱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五”期间,洛阳市开发出国内外径最大的转盘轴承、国内最先进的全数字智能化的2050MM 六辊宽幅铝带冷轧机、国内最大功率的“东方红”拖拉机、国内最大的提升机和液压防爆车、“世界窑王”氧化球团烧结窑用大齿圈等堪称“国内之最”的大型装备新产品。北玻公司生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一拖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中信重机公司生产的大型干法水泥主机设备、中色科技公司生产的有色金属液压设备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一大批“洛阳创造”的产品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神舟”系列飞船的姿态控制、化学动力、测试系统、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精密轴承、插接件,“三峡工程”人工治沙全套设备、闸门定轮重载轴承,“西气东输”全液压吊管机、橡胶履带自行电站,“南水北调”大型泥水盾构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机械主体结构,显示了洛阳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旅游业高速高效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洛阳大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旅游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品位在全省、全国都独具优势,4A 和3A 级景区总数位居全国各旅游城市之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映生辉,使旅游业成为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为代表,加上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人间仙境”白云山、“北国水乡”重渡沟、“北国第一洞”鸡冠洞、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黄河湿地、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等山水胜景锦上添花。2007年接待游客4002.5万人次,增长42.8%,旅游总收入达到194.7亿元,增长42.4%。
建设成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城。“洛阳牡丹甲天下”。 目前洛阳牡丹品种达1000多个,种植和观赏面积达3万多亩,总株数6000万余株,形成了两个万亩牡丹产业带,是当今世界上牡丹品种最全、花色最好、培植技术最先进的城市之
一。目前牡丹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3年起,洛阳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30届牡丹花会,声名远播,目前已跻身全国四大节会之列。累计签订合作合同项目1085个,投资总额1389.1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市外资金1090.7亿元。
建设成为美丽温馨的宜居城市。“十五”时期,洛阳以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为基本格调,以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为重点,拉开了“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建设序幕。遵循人文与生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突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着力塑造自然质朴、仪态端庄、规整有序、文脉清晰的古都风貌; 实施“绿、亮、 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和“创建文明景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最具亲和力的精神特质和人性化的城市品格,在城市的发展中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人性之美、品位之美与和谐之美; 相继建成了龙门山、周山、小浪底森林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浦公园,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以及牡丹广场、东周王城广场、青年宫广场等城市景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目前,洛阳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59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5.6%,绿地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达12.1平方米。城市气化率达85%,污水集中处理率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大气质量达到了2级水平以上。
民生建设得到显著改善。洛阳城市交通更加畅达,已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连霍、洛界、少洛、济洛、西南环高速公路为骨架,已形成了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汝阳及辐射周边乡镇的环洛阳“半小时经济圈”。以旅游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蓬勃发展,以沃尔玛、中央百货、王府井百货为代表的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医疗卫生服务快捷,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重点,初步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保障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文化教育设施日臻合理,以洛阳歌剧院、新区体育中心、周王城广场为标志的城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为支撑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步形成。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一座风光秀丽的旅游城,一座雍容华贵的牡丹城,一座实力雄厚的科技和工业城。这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灿烂明珠,正以豪迈的步伐走向新的辉煌,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都市魅力,向世人彰显着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迷人风采。
论文题目: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授课教师:许全林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班:11级1班
学号:33
姓名:郭晓娟
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摘要:自1978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揭开了改革开放
的大幕,到今天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光荣历程,中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同时也给位于洛河之畔,邙山之脚的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洛阳城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机遇与希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 洛阳 巨变
我的家乡洛阳市隶属河南省,地处中原,蕴含丰富的文化遗址与自然美景,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环境优美。改革开放35年来,洛阳——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发展成为一座闪烁着科技之光的新型工业城市,一座山川秀丽、风光迷人的优秀旅游城市,一座妩媚典雅、绰约多姿的牡丹花城,一座气候温和、美丽温馨的宜居城市,一座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和谐高效的现代化城市。2007年,洛阳生产总值达到1595.5亿元,增长16%,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43位,居中部第4位、中西部第7位,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开放型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对外贸易从1978年的326.8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自营企业由开放初期的8家发展到现在的1623家,目前洛阳已与世界六大洲的14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38家“洛阳制造”进入国际市场,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7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从1983年的5.4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3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由上世纪80年代的21家发展到现在的835家,目前洛阳已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1.2亿美元。35年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合理吸收外资,有效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在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加速了洛阳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新型工业城市在神州大地崛起。改革开放35年来,洛阳市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已成为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7大支柱产业、39个工业门类的工业城市。洛阳石油化工总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拖、洛轴、中信重机、洛玻等四大企业集团已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支柱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五”期间,洛阳市开发出国内外径最大的转盘轴承、国内最先进的全数字智能化的2050MM 六辊宽幅铝带冷轧机、国内最大功率的“东方红”拖拉机、国内最大的提升机和液压防爆车、“世界窑王”氧化球团烧结窑用大齿圈等堪称“国内之最”的大型装备新产品。北玻公司生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一拖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中信重机公司生产的大型干法水泥主机设备、中色科技公司生产的有色金属液压设备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一大批“洛阳创造”的产品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神舟”系列飞船的姿态控制、化学动力、测试系统、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精密轴承、插接件,“三峡工程”人工治沙全套设备、闸门定轮重载轴承,“西气东输”全液压吊管机、橡胶履带自行电站,“南水北调”大型泥水盾构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机械主体结构,显示了洛阳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旅游业高速高效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洛阳大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旅游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品位在全省、全国都独具优势,4A 和3A 级景区总数位居全国各旅游城市之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映生辉,使旅游业成为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为代表,加上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人间仙境”白云山、“北国水乡”重渡沟、“北国第一洞”鸡冠洞、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黄河湿地、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等山水胜景锦上添花。2007年接待游客4002.5万人次,增长42.8%,旅游总收入达到194.7亿元,增长42.4%。
建设成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城。“洛阳牡丹甲天下”。 目前洛阳牡丹品种达1000多个,种植和观赏面积达3万多亩,总株数6000万余株,形成了两个万亩牡丹产业带,是当今世界上牡丹品种最全、花色最好、培植技术最先进的城市之
一。目前牡丹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3年起,洛阳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30届牡丹花会,声名远播,目前已跻身全国四大节会之列。累计签订合作合同项目1085个,投资总额1389.1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市外资金1090.7亿元。
建设成为美丽温馨的宜居城市。“十五”时期,洛阳以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为基本格调,以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为重点,拉开了“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建设序幕。遵循人文与生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突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着力塑造自然质朴、仪态端庄、规整有序、文脉清晰的古都风貌; 实施“绿、亮、 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和“创建文明景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最具亲和力的精神特质和人性化的城市品格,在城市的发展中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人性之美、品位之美与和谐之美; 相继建成了龙门山、周山、小浪底森林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浦公园,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以及牡丹广场、东周王城广场、青年宫广场等城市景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目前,洛阳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59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5.6%,绿地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达12.1平方米。城市气化率达85%,污水集中处理率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大气质量达到了2级水平以上。
民生建设得到显著改善。洛阳城市交通更加畅达,已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连霍、洛界、少洛、济洛、西南环高速公路为骨架,已形成了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汝阳及辐射周边乡镇的环洛阳“半小时经济圈”。以旅游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蓬勃发展,以沃尔玛、中央百货、王府井百货为代表的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医疗卫生服务快捷,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重点,初步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保障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文化教育设施日臻合理,以洛阳歌剧院、新区体育中心、周王城广场为标志的城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为支撑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步形成。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一座风光秀丽的旅游城,一座雍容华贵的牡丹城,一座实力雄厚的科技和工业城。这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灿烂明珠,正以豪迈的步伐走向新的辉煌,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都市魅力,向世人彰显着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迷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