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下文例题中将不再赘述这一基本要求)。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几种类型及审题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一. 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二、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例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
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2 三、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1有一种热带观赏鱼,把它放在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两三寸长,但是把它放在大水池中,两三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2狼是一种对周边环境充满兴趣的动物,正是因为它不断探索、不断体验,使它能躲避风险,觅得食物,得以生存下来。
3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8名学生,并把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18名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
这些材料启发我们,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四、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时,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总之,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
1、2010年2月21日凌晨,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时,在山西百姓口中、手机中、电话中流传出消息,即将有大地震。山西几十个县市、上千个村落灯火通明,人们一片恐慌,半夜不睡觉挤上街道,焦虑地“等地震”。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虚惊。上午,山
3 西领导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辟谣。
2、2010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 4.8级地震。此前的1月22日,针对即将地震的民间言论,专家辟谣说:“我省地震专家并未做出山西境内近期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意见。请广大市民不要轻信和传播传言,共同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学生立意统计】39.7%的学生在批判专家公信力上立意。如:一次的失误往往需要几十倍的努力来补偿那不信任的空间。46.6%的同学谈要动脑筋来面对各种言论。如:要有思辨意识,问题出来既不盲从也不否认,要通过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
【分析】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无因不成果”,我们只要顺藤摸瓜,总能探求其原因。这道题很容易首先想到“找原因法”,也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 这两则材料都涉及到谣言和地震。材料1人民听信谣言,事实上却没有地震。材料2专家辟谣,却发生了小地震。为什么会有彻夜不眠“等震”事件呢?材料2的事件发生在先,虽然事后当地有关部门强调4.8级并非破坏性地震,以此来回应公众的指责,但当地有关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显然严重下降。因此当地震的谣言传出,山西的群众才会“急于采取行动”。常言道,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可问题是,若政府遇到了公信力危机,谣言的传播威力可以想象。
如此想来,学生们的立意似乎有些道理。可是细想起来,也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而没有深入理解两则材料放在一起的用意。材料2事件不一定是材料1事件发生的原因。除了有关部门公信力的问题,难道没有涉及到人们的判断力、辨别力方面?这样看来,两则材料同一但不全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合理。互补叠加之后,就不难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要盲从他人,也不可迷信权威。有学生写到: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即便如此,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应该理智、冷静的对待,不要迷信和盲从。也是不错的观点。
综上所述,根据多则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每一则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灵活运用。
1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下文例题中将不再赘述这一基本要求)。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几种类型及审题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一. 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二、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例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
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2 三、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1有一种热带观赏鱼,把它放在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两三寸长,但是把它放在大水池中,两三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2狼是一种对周边环境充满兴趣的动物,正是因为它不断探索、不断体验,使它能躲避风险,觅得食物,得以生存下来。
3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8名学生,并把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18名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
这些材料启发我们,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四、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时,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总之,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
1、2010年2月21日凌晨,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时,在山西百姓口中、手机中、电话中流传出消息,即将有大地震。山西几十个县市、上千个村落灯火通明,人们一片恐慌,半夜不睡觉挤上街道,焦虑地“等地震”。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虚惊。上午,山
3 西领导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辟谣。
2、2010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 4.8级地震。此前的1月22日,针对即将地震的民间言论,专家辟谣说:“我省地震专家并未做出山西境内近期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意见。请广大市民不要轻信和传播传言,共同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学生立意统计】39.7%的学生在批判专家公信力上立意。如:一次的失误往往需要几十倍的努力来补偿那不信任的空间。46.6%的同学谈要动脑筋来面对各种言论。如:要有思辨意识,问题出来既不盲从也不否认,要通过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
【分析】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无因不成果”,我们只要顺藤摸瓜,总能探求其原因。这道题很容易首先想到“找原因法”,也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 这两则材料都涉及到谣言和地震。材料1人民听信谣言,事实上却没有地震。材料2专家辟谣,却发生了小地震。为什么会有彻夜不眠“等震”事件呢?材料2的事件发生在先,虽然事后当地有关部门强调4.8级并非破坏性地震,以此来回应公众的指责,但当地有关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显然严重下降。因此当地震的谣言传出,山西的群众才会“急于采取行动”。常言道,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可问题是,若政府遇到了公信力危机,谣言的传播威力可以想象。
如此想来,学生们的立意似乎有些道理。可是细想起来,也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而没有深入理解两则材料放在一起的用意。材料2事件不一定是材料1事件发生的原因。除了有关部门公信力的问题,难道没有涉及到人们的判断力、辨别力方面?这样看来,两则材料同一但不全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合理。互补叠加之后,就不难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要盲从他人,也不可迷信权威。有学生写到: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即便如此,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应该理智、冷静的对待,不要迷信和盲从。也是不错的观点。
综上所述,根据多则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每一则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