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
执教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江剑锷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
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二、提问揭题
1、读题目,明要求
让学生自由朗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这次的习作要求。
2、巧提问,讲习俗
福建永定土楼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特别是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来永定土楼视察、慰问,给力永定土楼。作为土楼小学的学生,要是有人问你土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习俗,你会如何来向游客介绍呢?
师:我们永定土楼里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什么?
生:湖坑“作大福”
师:对!哪有谁参加过“作大福”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感受。 生1:我当过“福星”,很高兴,给我带来好运。
生2、我在“作大福”中,为村里打腰鼓,参与其中,十分难忘。 生3、我也在“大福”中表演舞蹈,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生4、我在“大福”中擎彩旗,双手向前,累得发麻! ……
三、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湖坑“作大福”》“迎神”片段,学生观看,注意“迎神”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场面。
四、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
总—— 概述“作大福” (略)
︱ ︵ {——迎神 铳队 神轿 旗队 舞蹈队 腰鼓队 “故事”队…(重点 详)
︱ 时 {——斋供 (略)
分 间 {——荤供 (略)
︱ 顺 {——开斋 (略)
︱ 序 {—— 送神 (略)
︱ ︶
总 —— 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
五、重点写作
让学生根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迎神”场面描写(同时出示作大福的有关图片),教师巡视。
六、习作欣赏(作文已发表)
奇异的习俗“作大福”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李振鹏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
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指导老师:江剑锷) 七、作文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家乡的节日习家乡的节日习——“做大岁”全国最热闹的节日要数春节了!每当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门迎百福,户纳千祥”,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可是家乡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春节习,如:廿二十五的“二十五日头”;廿二十八的做红团; 正月初二的“探亡日”;还有正月初五的“做大岁”......但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做大岁”了。看到这,你肯定要发问了——为什么仙游过节时要“做大岁”呢?那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兴化,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共占领倭营60多座,歼灭敌兵4000多人。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五重新过年团圆。为了纪念这个惨痛的教训和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大家便把正月初五(莆田是初四)定为“做大岁”。家乡的“做大岁”跟除夕夜一样隆重。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鞭炮声连绵不断,好似一片片五彩缤纷的雪片,烟花焰火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亲戚朋友都团聚一堂,酒酣耳乐后,谈天说地,共享这难得的节日。最开心的是小孩子,玩爆竹;放烟花……满街都是他们的身影,满街都是他们的欢声笑语。这不正是应了一句话“千门万户笑过年,满天烟花引凤凰”吗?这就是令我难忘的家乡习——“做大岁”,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家乡特色,还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随着时间的漂移,家乡“做大岁”等许多习却逐渐被人淡忘了。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加重视,继续发扬这些独特的节日习俗,让这些习俗
成为家乡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风民俗”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
执教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江剑锷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
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二、提问揭题
1、读题目,明要求
让学生自由朗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这次的习作要求。
2、巧提问,讲习俗
福建永定土楼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特别是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来永定土楼视察、慰问,给力永定土楼。作为土楼小学的学生,要是有人问你土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习俗,你会如何来向游客介绍呢?
师:我们永定土楼里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什么?
生:湖坑“作大福”
师:对!哪有谁参加过“作大福”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感受。 生1:我当过“福星”,很高兴,给我带来好运。
生2、我在“作大福”中,为村里打腰鼓,参与其中,十分难忘。 生3、我也在“大福”中表演舞蹈,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生4、我在“大福”中擎彩旗,双手向前,累得发麻! ……
三、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湖坑“作大福”》“迎神”片段,学生观看,注意“迎神”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场面。
四、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
总—— 概述“作大福” (略)
︱ ︵ {——迎神 铳队 神轿 旗队 舞蹈队 腰鼓队 “故事”队…(重点 详)
︱ 时 {——斋供 (略)
分 间 {——荤供 (略)
︱ 顺 {——开斋 (略)
︱ 序 {—— 送神 (略)
︱ ︶
总 —— 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
五、重点写作
让学生根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迎神”场面描写(同时出示作大福的有关图片),教师巡视。
六、习作欣赏(作文已发表)
奇异的习俗“作大福”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李振鹏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
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指导老师:江剑锷) 七、作文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家乡的节日习家乡的节日习——“做大岁”全国最热闹的节日要数春节了!每当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门迎百福,户纳千祥”,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可是家乡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春节习,如:廿二十五的“二十五日头”;廿二十八的做红团; 正月初二的“探亡日”;还有正月初五的“做大岁”......但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做大岁”了。看到这,你肯定要发问了——为什么仙游过节时要“做大岁”呢?那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兴化,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共占领倭营60多座,歼灭敌兵4000多人。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五重新过年团圆。为了纪念这个惨痛的教训和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大家便把正月初五(莆田是初四)定为“做大岁”。家乡的“做大岁”跟除夕夜一样隆重。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鞭炮声连绵不断,好似一片片五彩缤纷的雪片,烟花焰火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亲戚朋友都团聚一堂,酒酣耳乐后,谈天说地,共享这难得的节日。最开心的是小孩子,玩爆竹;放烟花……满街都是他们的身影,满街都是他们的欢声笑语。这不正是应了一句话“千门万户笑过年,满天烟花引凤凰”吗?这就是令我难忘的家乡习——“做大岁”,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家乡特色,还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随着时间的漂移,家乡“做大岁”等许多习却逐渐被人淡忘了。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加重视,继续发扬这些独特的节日习俗,让这些习俗
成为家乡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