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
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脸上写着一个“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
可不是?学生必须“苦学”,谁贪玩谁的功课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须“苦干”,谁苟安谁就要失败。宗教家必须“苦修”,音乐家必须“苦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苦”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自来圣贤豪杰都是苦出来的,绝不贪图舒服容易。闲来无事,凭窗望马路,看烈日当空之下,几人挥汗前进?几人躲在大楼的阴影里打盹?冬天寒流来了,几人鸡鸣而起在寒风中昂首阔步?几人赖在被窝里不敢伸出头来?这就像天平戥秤一样,可以掂出人的斤两来。
古人管用功读书叫“苦读”,又叫“攻”读。攻城略地,须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发挥高度“不怕苦”的精神。古人论读书,以一个“攻”字了得,今之为学者良可深思。
六字箴言
——要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
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他动身后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正在临帖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一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前来求教的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三十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哀乐中年,他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近乡情怯,又去拜访那位族长。
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封套来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三十年前他在这里只听到人生一半的秘密。拆开封套,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
“不要悔。”
对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这六字箴言的奥义,要一本长篇小说才说得清楚。但是我相信对那些有慧根的人,这几个字也就够了。留一点余味让人咀嚼体会,岂不更好?
焦尾琴
——不潜深水,焉得珍珠。
传说有人拿桐木当柴烧,蔡邕经过炉旁,听见火裂之声,知道这块桐木是制造乐器的上等材料,就立即把没有烧完的半截木柴从火里抽出来,交给良工做琴。桐木的长度恰合琴身的需要,不过琴尾必须留下烧焦的痕迹。这张琴,就叫“焦尾琴”。这个故事教给我们的是当机立断。蔡邕如果稍稍迟疑片刻,让桐木多烧一会儿,剩下的长度就不够制琴之用了。琴尾的焦痕代表一位音律专家的果决。“果决”曾经为世界保全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看,人生原是一种不断的选择:种瓜还是种豆?取鱼还是取熊?有人为自己选择,有人为一家选择,有人为一群选择,负重责大任的人为一国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后果,每一种后果都需要有人承担,果断的人能够毫不胆怯地负起这种责任来。邮轮在海上航行,第一舱忽然进水,船长派两名水手入舱潜水勘察船底,人还没有回来,第一舱水已涨满,即将溢入第二舱,这时需要有一个人为全船作一选择,断然下令封闭第一舱的舱门,这人当然是船长。
果决的反面是因循。因循是积累问题,不加解决,日久“沉淀”成为潜在的危机。潜在的危
机有一天表面化,那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了。亚历山大大帝深明此理,有人请他解一团百年无人能解的死结,他是一剑劈开的。
“可怜”
——慎重选择你的口头禅。
一个清廉正直的人死了,身后萧条,你会听见有人说:“可怜!”上级要来视察,下级兢兢业业地加班准备,你会听见有人说:“可怜!”诸如此类。 “可怜”是一个古老的辞汇,在我们祖父的一代,没有今天这样的用法,他们用这两个字对感染了重症的婴儿、在饥荒中呻吟的灾民、误入歧途执迷不醒的亲友表示感伤与同情。至于谨慎服从、为了价值抛却价格,那一类事跟这两个字扯不上关系。如果有谁胆敢把“可怜”加在忠臣孝子节妇义仆头上,老一辈的人会提出警告:“你这样说话是要遭雷劈的!” 现在,不知怎么,这两个字的用法变了。它表示轻蔑与不屑。这样说话的人往往在社会上略有成就,自命不凡,处处要表示他不是池中之物,表示他是役人而非役于人,从这里找到最有效、最简便的表达方式。他完全忽略了那些为理想受苦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可怜”!别小看了这两个字,它是在散布某种观念,酝酿某种风气,摇撼某种标准。它像硫酸溶液一样,点点滴滴,把某些东西滴穿、蚀尽。由这两个字用法的改变,你可以觉察现代社会确已“人心不古”。现代人注重人身尊严,“可怜”二字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即使把它加在一个肢体残缺的乞丐身上,也会造成某种伤害。怜悯之情只宜形诸眉宇,若要再进一步,应该是援助的行为。看见了别人的不幸,就激起自己的骄傲和优越感,那是多幼稚的反应!倘若那人的不幸是由他的优点造成,谁有资格可怜他?大厦上层的砖瓦有资格“可怜”基层的磐石吗?
苦
——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
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脸上写着一个“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
可不是?学生必须“苦学”,谁贪玩谁的功课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须“苦干”,谁苟安谁就要失败。宗教家必须“苦修”,音乐家必须“苦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苦”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自来圣贤豪杰都是苦出来的,绝不贪图舒服容易。闲来无事,凭窗望马路,看烈日当空之下,几人挥汗前进?几人躲在大楼的阴影里打盹?冬天寒流来了,几人鸡鸣而起在寒风中昂首阔步?几人赖在被窝里不敢伸出头来?这就像天平戥秤一样,可以掂出人的斤两来。
古人管用功读书叫“苦读”,又叫“攻”读。攻城略地,须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发挥高度“不怕苦”的精神。古人论读书,以一个“攻”字了得,今之为学者良可深思。
六字箴言
——要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
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他动身后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正在临帖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一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前来求教的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三十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哀乐中年,他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近乡情怯,又去拜访那位族长。
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封套来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三十年前他在这里只听到人生一半的秘密。拆开封套,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
“不要悔。”
对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这六字箴言的奥义,要一本长篇小说才说得清楚。但是我相信对那些有慧根的人,这几个字也就够了。留一点余味让人咀嚼体会,岂不更好?
焦尾琴
——不潜深水,焉得珍珠。
传说有人拿桐木当柴烧,蔡邕经过炉旁,听见火裂之声,知道这块桐木是制造乐器的上等材料,就立即把没有烧完的半截木柴从火里抽出来,交给良工做琴。桐木的长度恰合琴身的需要,不过琴尾必须留下烧焦的痕迹。这张琴,就叫“焦尾琴”。这个故事教给我们的是当机立断。蔡邕如果稍稍迟疑片刻,让桐木多烧一会儿,剩下的长度就不够制琴之用了。琴尾的焦痕代表一位音律专家的果决。“果决”曾经为世界保全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看,人生原是一种不断的选择:种瓜还是种豆?取鱼还是取熊?有人为自己选择,有人为一家选择,有人为一群选择,负重责大任的人为一国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后果,每一种后果都需要有人承担,果断的人能够毫不胆怯地负起这种责任来。邮轮在海上航行,第一舱忽然进水,船长派两名水手入舱潜水勘察船底,人还没有回来,第一舱水已涨满,即将溢入第二舱,这时需要有一个人为全船作一选择,断然下令封闭第一舱的舱门,这人当然是船长。
果决的反面是因循。因循是积累问题,不加解决,日久“沉淀”成为潜在的危机。潜在的危
机有一天表面化,那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了。亚历山大大帝深明此理,有人请他解一团百年无人能解的死结,他是一剑劈开的。
“可怜”
——慎重选择你的口头禅。
一个清廉正直的人死了,身后萧条,你会听见有人说:“可怜!”上级要来视察,下级兢兢业业地加班准备,你会听见有人说:“可怜!”诸如此类。 “可怜”是一个古老的辞汇,在我们祖父的一代,没有今天这样的用法,他们用这两个字对感染了重症的婴儿、在饥荒中呻吟的灾民、误入歧途执迷不醒的亲友表示感伤与同情。至于谨慎服从、为了价值抛却价格,那一类事跟这两个字扯不上关系。如果有谁胆敢把“可怜”加在忠臣孝子节妇义仆头上,老一辈的人会提出警告:“你这样说话是要遭雷劈的!” 现在,不知怎么,这两个字的用法变了。它表示轻蔑与不屑。这样说话的人往往在社会上略有成就,自命不凡,处处要表示他不是池中之物,表示他是役人而非役于人,从这里找到最有效、最简便的表达方式。他完全忽略了那些为理想受苦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可怜”!别小看了这两个字,它是在散布某种观念,酝酿某种风气,摇撼某种标准。它像硫酸溶液一样,点点滴滴,把某些东西滴穿、蚀尽。由这两个字用法的改变,你可以觉察现代社会确已“人心不古”。现代人注重人身尊严,“可怜”二字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即使把它加在一个肢体残缺的乞丐身上,也会造成某种伤害。怜悯之情只宜形诸眉宇,若要再进一步,应该是援助的行为。看见了别人的不幸,就激起自己的骄傲和优越感,那是多幼稚的反应!倘若那人的不幸是由他的优点造成,谁有资格可怜他?大厦上层的砖瓦有资格“可怜”基层的磐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