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作文指导教学设计作文6400字

初三作文

《帮助——第四单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从阅读教学中习得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从小练笔中迁移到单元习作,就是一种迁移的思想。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好“例子”作用,学生就能把学到的方法很好地迁移到习作中。遵循这种迁移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从而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写作教学实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学习内容分析

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语文教材《实践活动4》的习作中明确要求学生“想一想自己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的;别人遇到困难时,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然后以‘帮助’为题(也可自己拟一个更合适的题目)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这样的表述我理解本次习作是要求学生以“帮助”为主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通过分析我还发现第四单元共有《穷人》、《母亲》和《争画》等三篇课文。三篇文章在题材、写法方面各有特点:《穷人》一文依托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的写法较为突出;《母亲》一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争画》一文语言描写特点突出。在众多不同之中三篇文章还有着两方面的共同点:1.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基于上述分析,我重新审视了《帮助》这一题目,揣摩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在广泛回忆的基础上选材、构思。2.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只是平铺直叙,缺少细节描写,以至影响可文章的表达效果。而对于运用侧面描写来衬托所写人物的品质这种写法,学生就更陌生了。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帮助”。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但如何在广泛的材料中,选取有意义的那一、两件事来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我遵循“回顾本组课文表达特点”——“读懂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广泛回忆、精心选择、认真构思”——“动笔写初稿”——“初稿改评”——“课后延伸”的教学过程完成此次习作任务,而且一定要把作前指导与作后讲评视为一个整体。基于以上认识,我首先确定好整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制定出明确的阶段目标,以使本次习作教学形成紧密衔接的链条。

明确了整体目标后,还要将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作一清晰合理地细化。在讲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时,让学生明确每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并进行相关的小练笔。如:学完《穷人》一课,让学生学习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如:看到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或十分优异)后,受到老师表扬(或批评)后,受到家长(老师、同学)误解后„„;学完《母亲》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记述的令自己感动的一两个事件,感受不是亲娘却胜似亲娘的继母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完《争画》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体会主人公和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这些小练笔的安排,都是在为学生写好本次习作服务。

在习作指导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这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天的习作当中。接着引导学生读懂本次写作要求,从而让学生发现本次习作要求,正是我们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标准和构思行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回忆、选材、构思等系列工作并填写表格。最后让学生写初稿。

(四)技术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幻灯片。

(五)前期教学状况

在讲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时,让学生明确每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并进行相关的小练笔。如:学完《穷人》一课,让学生学习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如:看到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或十分优异)后,受到老师表扬(或批评)后,受到家长(老师、同学)误解后„„;学完《母亲》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记述的令自己感动的一两个事件,感受不是亲娘却胜似亲娘的继母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完《争画》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体会主人公和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这些小练笔的安排,为本次习作任务的完成铺平了道路。

三、教学目标

全课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在广泛回忆的基础上选材、构思。

2.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3. 运用所学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本课时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在广泛回忆的基础上选材、构思。

2.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领悟本组文章表达特点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穷人》、《母亲》和《争画》这三篇课文,那这三篇课文在体裁、选材表达方法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课件,学生交流、回顾。〕(见图1) 预设:共同点

1. 学生可能会先说出这三篇文章都是写人的文章。此时,师点拨:你说得对,那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课件出示第一点)

2. 若学生说不出第二点,师:这三篇文章都是怎样把事例写具体的?比如《穷人》这课?(课件出示第二点)

师小结:这两点也是我们在写写人文章时常用的基本方法。此外,它们各自又有哪些独有的特点呢?

不同点:

1.作者是以几件事表现了几个人物的品质?(课件出示通过一件事写两个人)那《母亲》这篇课文呢?《争画》这篇课文呢?(随机课件出示通过多件事写一人和通过一件事写三人)

2. 师:那它们还有哪些自己独有的特点呢?我们先来回顾10课。此处若学生说心理活动描写,师:你说得对。心理活动描写确实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同时把共同点中的“心理”变红。)还有吗?若学生回答不出则师引导请你打开书迅速浏览第一、二自然段,看这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这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天的习作当中。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这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天的习作当中。从而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二)读懂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师:接下来就请你打开语文书75页,(稍作停顿)读一读我们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边读边标画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

1.生出声读。

2.师:这次习作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帮助”)指副板书,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板书:写人记事)

3.师:通过刚才的读,你们都读懂了哪些要求?

预设:

(1)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板书:通过具体事例表现)

(2)要抓住人物言行、神态。(板书:抓住人物言行、神态) 此处若学生说不出来,师点拨:要想把事例写具体,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写?

(3)要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板书:融入自己真实感受)(若学生先说此条,师点拨:你说的对,但要注意人物的各种表现都离不开具体事件,引导学生应该先写具体事件)

小结:你们看这次习作要求,正是我们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懂本次写作要求,从而让学生发现本次习作要求,正是我们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向学生渗透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可以运用所学的写法进行写作。

(三)广泛回忆、精心选材、认真构思

过渡:读懂了习作要求、领悟了表达方法,那我们写什么呢?(课件出示表格)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个表格,请你们拿出自己的表格读一读。

师:老师看到这个题目后,也准备写一篇文章。

1. 选材。

师:老师看到这个题目后,首先想到了四件事〔出示课件〕(见图2):一是给学生补课。二是帮妈妈减肥。三是带着儿子坐公交车,有人让座。四是车坏了,素不相识的路人帮我修好了。在这四件事中,我打算选取第二件事“帮妈妈减肥”这件事来写。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引

导学生认识到要选择内容新颖,并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写)。 图2

2. 列提纲。〔在图2基础上接着出示课件〕(见图3)

师:我打算先简单的交待事情的起因:发现妈妈越来越胖了。详写事情的经过:帮妈妈减肥。最后再简单地写事情的结果:几个月的坚持,虽然妈妈瘦的不多,但我却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经过这部分,我打算具体讲述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我提出帮妈妈减肥。这部分我打算重点进行妈妈的神态描写以及我们两个的语言描写。)第二个场景是制定了减肥计划,却不执行。这部分我打算重点对我与妈妈的语言,我的心理以及妈妈的神态进行描写。第三个场景是做陪练,和妈妈每天早晨打羽毛球。这部分我打算对我的心理、我和妈妈的语言以及妈妈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第四个场景是教妈妈转呼啦圈。这部分我打算描写我的心理、我和妈妈的语言以及妈妈的动作、神态。(随机出示课件)。

3. 学生填写表格。

师:相信在你们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无数关于“帮助”的感人事迹,让你们从心里感到快乐和幸福。现在就请你也打开记忆的闸门,静心回忆、选择、构思。

4. 发言交流。

(1)两人一组交流(师巡视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2)说说你回忆、选择、构思的过程。(指两名学生说)

(3)学生评价:针对他的发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师:通过交流,你一定获得了启发,下面就快把同学给你提的好的意见融入到你的思路当中,修改你的提纲。

(4)修改提纲。

师:修改好你的提纲后,就请你把这件让你终生难忘的帮助的故事记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标准和构思行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回忆、选材、构思等系列工作并填写表格。最后让学生写初稿。

五、动笔开始写初稿。

板书设计:

帮助 (写人记事)

通过具体事例表现

抓住人物言行神态

融入自己真实感受

五、学习效果评价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生生间阅读写好的初稿,并按表格试着进行评价。评价表如下: 阅读同学的习作,结合完成情况,对他(她)的习作进行评价,

。(见表1)

表1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在教学完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后,教师能够准确抓住课文的表达方法与习作表达方法的内在联系进行教学。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迁移和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后,我还请学生就我本堂课的教学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评价。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以前老师讲课文时,我总是走神,尤其是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那篇课文时。通过今天的作文课我明白了,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写法,我们可以在作文中用到这些方法。”“每次老师和我说要把文章写具体时,我都会觉得我已经写得很具体了。今天我才发现,我的文章中只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还有很多描写没有用上,难怪我的文章总是不生动。”“以前,我觉得作文课枯燥乏味,可今天的作文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且我还发现,很多写作文的方法

其实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

六、本节课的教学特色

(一)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这样定义语文教材——“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是教学所依托之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和媒介。无论什么文章用之于教学其实都不过是个“例子”。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似乎多是为了赶进度而讲教材、为了讲教材而讲教材,很少去思考阅读教学能带给学生怎样的发展。从这点而言,其实用什么教并不重要,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带着学生对《穷人》、《母亲》和《争画》这三篇文章做了整体回顾,明确了文章在体裁、选材、写法等方面的特点。课上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握了三篇文章写法上共有的特点,即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本次习作之中。这样就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迁移和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使学生在习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是作文训练顺利高效的完成。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写人的基本表达方法。如何让学生学会拿到一个题目,有效地进行回忆、选择、构思,是我这节课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回忆、选材、列提纲这一环节中。

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让学生思考了表格中所列出的三个问题:1想想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 2给自己印象最深,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哪件或那些事? 3这件(些)事为什么让自己至今记忆犹新?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我没有盲目让学生去回忆、填写表格,而是首先示范自己回忆、选材、构思的过程。教师的示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要选择内容新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的事情来写。

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标准和构思行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回忆、选材、构思等系列工作并填写表格。我想一节课下来,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写《帮助》这篇文章选材和构思的方法,

而且为其今后写作类似写人记事的文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真正实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本节课,教师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出镜率”,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

说实话,如何在短短的25分钟之内完成本节习作指导的任务,起初,我真的是觉得太难了。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几易其稿,将老师的语言压缩再压缩,最后精简成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回顾课文内容”环节中的“《穷人》、《母亲》和《争画》这三篇课文在体裁上有什么共同点呢?在表达方法上又有哪些特点呢?”“读‘要求’”环节中“通过刚才的读,你们都读懂了哪些要求?”最后就是“示范回忆、选材、构思”环节中教师的示范。经过多次删改,将节省下的时间用在学生阅读文本,回答问题,回忆、选材、构思的过程上,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展示中获得了更大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

(一)优点

1.课前在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时,能够发现本单元课文在表达方法上与习作训练在表达方法上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迁移和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做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2.在指导学生选材、构思时,通过教师的示范,教给学生回忆、选择、构思的方法。发挥了教师的示范功能。

3.整堂课中教师尽量压缩自己的“出镜率”,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二)不足

当然,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遗憾。如:在个别的环节上对学生的指导还不是很细腻。我想,在今后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会继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教材语文第12册

《帮助——第四单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张红玉

单位:密云县东邵渠中心小学

《帮助——第四单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从阅读教学中习得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从小练笔中迁移到单元习作,就是一种迁移的思想。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好“例子”作用,学生就能把学到的方法很好地迁移到习作中。遵循这种迁移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从而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写作教学实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学习内容分析

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语文教材《实践活动4》的习作中明确要求学生“想一想自己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的;别人遇到困难时,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然后以‘帮助’为题(也可自己拟一个更合适的题目)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这样的表述我理解本次习作是要求学生以“帮助”为主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通过分析我还发现第四单元共有《穷人》、《母亲》和《争画》等三篇课文。三篇文章在题材、写法方面各有特点:《穷人》一文依托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的写法较为突出;《母亲》一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争画》一文语言描写特点突出。在众多不同之中三篇文章还有着两方面的共同点:1.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基于上述分析,我重新审视了《帮助》这一题目,揣摩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在广泛回忆的基础上选材、构思。2.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只是平铺直叙,缺少细节描写,以至影响可文章的表达效果。而对于运用侧面描写来衬托所写人物的品质这种写法,学生就更陌生了。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帮助”。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但如何在广泛的材料中,选取有意义的那一、两件事来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我遵循“回顾本组课文表达特点”——“读懂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广泛回忆、精心选择、认真构思”——“动笔写初稿”——“初稿改评”——“课后延伸”的教学过程完成此次习作任务,而且一定要把作前指导与作后讲评视为一个整体。基于以上认识,我首先确定好整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制定出明确的阶段目标,以使本次习作教学形成紧密衔接的链条。

明确了整体目标后,还要将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作一清晰合理地细化。在讲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时,让学生明确每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并进行相关的小练笔。如:学完《穷人》一课,让学生学习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如:看到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或十分优异)后,受到老师表扬(或批评)后,受到家长(老师、同学)误解后„„;学完《母亲》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记述的令自己感动的一两个事件,感受不是亲娘却胜似亲娘的继母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完《争画》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体会主人公和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这些小练笔的安排,都是在为学生写好本次习作服务。

在习作指导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这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天的习作当中。接着引导学生读懂本次写作要求,从而让学生发现本次习作要求,正是我们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标准和构思行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回忆、选材、构思等系列工作并填写表格。最后让学生写初稿。

(四)技术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幻灯片。

(五)前期教学状况

在讲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时,让学生明确每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并进行相关的小练笔。如:学完《穷人》一课,让学生学习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如:看到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或十分优异)后,受到老师表扬(或批评)后,受到家长(老师、同学)误解后„„;学完《母亲》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记述的令自己感动的一两个事件,感受不是亲娘却胜似亲娘的继母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完《争画》一课,让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体会主人公和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这些小练笔的安排,为本次习作任务的完成铺平了道路。

三、教学目标

全课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在广泛回忆的基础上选材、构思。

2.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3. 运用所学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本课时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在广泛回忆的基础上选材、构思。

2.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领悟本组文章表达特点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穷人》、《母亲》和《争画》这三篇课文,那这三篇课文在体裁、选材表达方法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课件,学生交流、回顾。〕(见图1) 预设:共同点

1. 学生可能会先说出这三篇文章都是写人的文章。此时,师点拨:你说得对,那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课件出示第一点)

2. 若学生说不出第二点,师:这三篇文章都是怎样把事例写具体的?比如《穷人》这课?(课件出示第二点)

师小结:这两点也是我们在写写人文章时常用的基本方法。此外,它们各自又有哪些独有的特点呢?

不同点:

1.作者是以几件事表现了几个人物的品质?(课件出示通过一件事写两个人)那《母亲》这篇课文呢?《争画》这篇课文呢?(随机课件出示通过多件事写一人和通过一件事写三人)

2. 师:那它们还有哪些自己独有的特点呢?我们先来回顾10课。此处若学生说心理活动描写,师:你说得对。心理活动描写确实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同时把共同点中的“心理”变红。)还有吗?若学生回答不出则师引导请你打开书迅速浏览第一、二自然段,看这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这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天的习作当中。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这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天的习作当中。从而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二)读懂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师:接下来就请你打开语文书75页,(稍作停顿)读一读我们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边读边标画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

1.生出声读。

2.师:这次习作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帮助”)指副板书,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板书:写人记事)

3.师:通过刚才的读,你们都读懂了哪些要求?

预设:

(1)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板书:通过具体事例表现)

(2)要抓住人物言行、神态。(板书:抓住人物言行、神态) 此处若学生说不出来,师点拨:要想把事例写具体,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写?

(3)要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板书:融入自己真实感受)(若学生先说此条,师点拨:你说的对,但要注意人物的各种表现都离不开具体事件,引导学生应该先写具体事件)

小结:你们看这次习作要求,正是我们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懂本次写作要求,从而让学生发现本次习作要求,正是我们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向学生渗透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可以运用所学的写法进行写作。

(三)广泛回忆、精心选材、认真构思

过渡:读懂了习作要求、领悟了表达方法,那我们写什么呢?(课件出示表格)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个表格,请你们拿出自己的表格读一读。

师:老师看到这个题目后,也准备写一篇文章。

1. 选材。

师:老师看到这个题目后,首先想到了四件事〔出示课件〕(见图2):一是给学生补课。二是帮妈妈减肥。三是带着儿子坐公交车,有人让座。四是车坏了,素不相识的路人帮我修好了。在这四件事中,我打算选取第二件事“帮妈妈减肥”这件事来写。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引

导学生认识到要选择内容新颖,并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写)。 图2

2. 列提纲。〔在图2基础上接着出示课件〕(见图3)

师:我打算先简单的交待事情的起因:发现妈妈越来越胖了。详写事情的经过:帮妈妈减肥。最后再简单地写事情的结果:几个月的坚持,虽然妈妈瘦的不多,但我却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经过这部分,我打算具体讲述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我提出帮妈妈减肥。这部分我打算重点进行妈妈的神态描写以及我们两个的语言描写。)第二个场景是制定了减肥计划,却不执行。这部分我打算重点对我与妈妈的语言,我的心理以及妈妈的神态进行描写。第三个场景是做陪练,和妈妈每天早晨打羽毛球。这部分我打算对我的心理、我和妈妈的语言以及妈妈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第四个场景是教妈妈转呼啦圈。这部分我打算描写我的心理、我和妈妈的语言以及妈妈的动作、神态。(随机出示课件)。

3. 学生填写表格。

师:相信在你们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无数关于“帮助”的感人事迹,让你们从心里感到快乐和幸福。现在就请你也打开记忆的闸门,静心回忆、选择、构思。

4. 发言交流。

(1)两人一组交流(师巡视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2)说说你回忆、选择、构思的过程。(指两名学生说)

(3)学生评价:针对他的发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师:通过交流,你一定获得了启发,下面就快把同学给你提的好的意见融入到你的思路当中,修改你的提纲。

(4)修改提纲。

师:修改好你的提纲后,就请你把这件让你终生难忘的帮助的故事记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标准和构思行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回忆、选材、构思等系列工作并填写表格。最后让学生写初稿。

五、动笔开始写初稿。

板书设计:

帮助 (写人记事)

通过具体事例表现

抓住人物言行神态

融入自己真实感受

五、学习效果评价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生生间阅读写好的初稿,并按表格试着进行评价。评价表如下: 阅读同学的习作,结合完成情况,对他(她)的习作进行评价,

。(见表1)

表1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在教学完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后,教师能够准确抓住课文的表达方法与习作表达方法的内在联系进行教学。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迁移和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后,我还请学生就我本堂课的教学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评价。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以前老师讲课文时,我总是走神,尤其是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那篇课文时。通过今天的作文课我明白了,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写法,我们可以在作文中用到这些方法。”“每次老师和我说要把文章写具体时,我都会觉得我已经写得很具体了。今天我才发现,我的文章中只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还有很多描写没有用上,难怪我的文章总是不生动。”“以前,我觉得作文课枯燥乏味,可今天的作文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且我还发现,很多写作文的方法

其实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

六、本节课的教学特色

(一)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这样定义语文教材——“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是教学所依托之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和媒介。无论什么文章用之于教学其实都不过是个“例子”。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似乎多是为了赶进度而讲教材、为了讲教材而讲教材,很少去思考阅读教学能带给学生怎样的发展。从这点而言,其实用什么教并不重要,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带着学生对《穷人》、《母亲》和《争画》这三篇文章做了整体回顾,明确了文章在体裁、选材、写法等方面的特点。课上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握了三篇文章写法上共有的特点,即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刻画人物。 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本次习作之中。这样就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迁移和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使学生在习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是作文训练顺利高效的完成。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写人的基本表达方法。如何让学生学会拿到一个题目,有效地进行回忆、选择、构思,是我这节课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回忆、选材、列提纲这一环节中。

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让学生思考了表格中所列出的三个问题:1想想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 2给自己印象最深,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哪件或那些事? 3这件(些)事为什么让自己至今记忆犹新?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我没有盲目让学生去回忆、填写表格,而是首先示范自己回忆、选材、构思的过程。教师的示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要选择内容新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的事情来写。

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标准和构思行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回忆、选材、构思等系列工作并填写表格。我想一节课下来,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写《帮助》这篇文章选材和构思的方法,

而且为其今后写作类似写人记事的文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真正实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本节课,教师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出镜率”,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

说实话,如何在短短的25分钟之内完成本节习作指导的任务,起初,我真的是觉得太难了。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几易其稿,将老师的语言压缩再压缩,最后精简成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回顾课文内容”环节中的“《穷人》、《母亲》和《争画》这三篇课文在体裁上有什么共同点呢?在表达方法上又有哪些特点呢?”“读‘要求’”环节中“通过刚才的读,你们都读懂了哪些要求?”最后就是“示范回忆、选材、构思”环节中教师的示范。经过多次删改,将节省下的时间用在学生阅读文本,回答问题,回忆、选材、构思的过程上,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展示中获得了更大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

(一)优点

1.课前在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时,能够发现本单元课文在表达方法上与习作训练在表达方法上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在回顾、整理、总结单元课文习作特点基础上,迁移和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做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2.在指导学生选材、构思时,通过教师的示范,教给学生回忆、选择、构思的方法。发挥了教师的示范功能。

3.整堂课中教师尽量压缩自己的“出镜率”,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二)不足

当然,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遗憾。如:在个别的环节上对学生的指导还不是很细腻。我想,在今后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会继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教材语文第12册

《帮助——第四单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张红玉

单位:密云县东邵渠中心小学


相关作文

  • 作文[一件小事]教学设计作文1300字
  • 作文<一件小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围绕" 事小意义大 " 这个重点写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2.教学生怎样写身边最有感触的小事,能把事情的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丰富经验. 4.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

  •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设计作文1200字
  • 1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设计(自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动物图片(闯关:我会认) 请学生认动物,说说:什么动物在空中.水里或陆地活动. 闯关成功,请学生一起去郊游,播放音乐<一同去郊游>和同学们到郊外游玩. 2.播放P2,说说看到了什么美景. 3.播放哭声音 ...

  • [助人为乐]作文教学作文1200字
  • 1 <助人为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2. 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 教学重难点: 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教学过程 ...

  • 科幻类想象作文教案设计作文3400字
  • 科幻类想象作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写假设类想象作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激发学生思维,丰富习作素材.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教具准备 ...

  • 帮助小白兔过 河 教学实录作文1100字
  •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实录 大石桥市永安镇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李秀华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注意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2.在交际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写话 ...

  • 作文教学设计_童年趣事作文三年级
  • <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 ...

  • 利用网络平台 搞好作文教学作文2500字
  • - 1 - 利用网络平台 搞好作文教学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研室 杜凤凯 韩维加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如同陷入重围的孤军,左冲右突,却并没有撕开突破口溃围,从而走向更开阔的地带.虽则有人成功,但毕竟凤毛麟角,而且方法别人也多有不可操作性,近年来,"新概念作文""微格作 ...

  • 2017年暑假班教学计划(作文提升班)作文1100字
  • 海丰县尚书学堂教育培训中心 教学计划用表 1 2017年暑假班教学计划清单 海丰县尚书学堂教育培训中心 教学计划用表 2 五升六阅读与写作班教学计划 (周胜茂) 一.教学目标 通过几年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这学期,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动笔积极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平时对学 ...

  • 爱之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文2700字
  • <爱之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人:任先峰 [教材分析] <爱之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作者杰尼. 巴尼特.罗依. 李,这篇课文的内容极为感人,讲述的是失业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照顾,受到爱的感染,留下一些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