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蚂蚁》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观察蚂蚁》。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观察蚂蚁》是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主要选择校园里的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寻访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寻找、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对常见的动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蚂蚁是学生非常熟悉、非常喜欢、很容易亲近的小动物,在对校园里的动物进行了群体性的观察之后,本课把观察对象确定为蚂蚁,通过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形成对蚂蚁较全面的认识,为下一课全面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课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如何捕捉蚂蚁。第二部分是怎样观察蚂蚁。第三部分是用橡皮泥和其他材料做一个蚂蚁模型。课文的第二部分观察蚂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它分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对蚂蚁的外形的观察,然后是蚂蚁的生活习性的观察。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观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蚂蚁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经验开始,导入对蚂蚁的探究活动。相对于前面的观察活动,对蚂蚁的观察要求学生更细致,但是蚂蚁这种小动物体型小,而且容易到处乱爬,很不容易控制,所以观察蚂蚁也是一个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有了观察动物外形的经验,比较容易把握蚂蚁的外形特点。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观察可能是学生更感兴趣的。教材提示了三个主题: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蚂蚁会游泳吗?蚂蚁的爬行速度怎么样?类似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教师要合理引导:观察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对一个主题的观察尽可能充分。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2、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2、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从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两个方面观察蚂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解决如何捉蚂蚁和怎样观察蚂蚁。
五、说教法学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以探究性学习贯穿整节课, 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谈, 以师生互动为主线, 学生占主导地位, 老师起指导作用, 我运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在整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 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自由的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的方法, 学生轻松快乐的进行科学探究与观察活动,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培养他们形成尊重事实. 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中我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 首先是在材料上的开放, 每一组的实验材料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 再者是探究空间的开放, 不约束学生, 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探究, 不用再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观察研究, 并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增进了知识. 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和。 六、说教学过程
为达成上述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激发兴趣, 珍爱生命
首先以一个谜语引出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小动物,利用我们上一节课我们探寻到的蚂蚁的家所在位置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请小蚂蚁的方法, 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有礼貌, 让孩子体验到要珍爱生命, 不要伤害小动物.
2、合理引导观察方法
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是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点,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对于蚂蚁生活习性的探究,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探究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工具,教师巡回给予指导。然后分小组活动时,我要求学生按照书本26面的观察记录表做好记录。
3、开放空间探究学习
整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过程, 以朋友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与蚂蚁已有的了解和认识, 让学生自己确定想探究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蚂蚁生活习性的观察是一个全面的观察过程, 在课堂这个喧闹的环境下蚂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学生的观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在自然的环境下观察, 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发现它有趣的事 ,并向再一次提醒说要让小蚂蚁感到安全, 使学生再一次要珍爱生命, 懂得照顾小动物的正确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科学课不能束缚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范围, 要让学生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学科学用科学, 探究科学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由的翱翔, 根据自我的兴趣发展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使教学具有灵活性. 变通性和针对性, 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在学生汇报他的发现时, 我只是给予肯定, 没有过多的干涉他所发现的事实, 对于比较有趣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蚂蚁的习性在全班有组织的进行交流, 让他们有不同的发现, 科学发现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
4. 延伸拓展, 媒体补充
整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 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让学生观察到所有的事实。所以在课堂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蚂蚁的一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蚂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说课后反思
1、氛围轻松,探究兴趣浓厚。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学生围绕解决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从现场来看,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之中,讨论非常热烈,许多同学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想出八种观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是我原先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在观察结果的表达上教师同样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2、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后汇报时,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我适当的给予点拨,学生大多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蚂蚁的外形特点。在提出自己想观察的问题之后,学生在设计观察方案和选择工具时,我及时巡回指导,有效地完成了观察任务。
《观察蚂蚁》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观察蚂蚁》。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观察蚂蚁》是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主要选择校园里的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寻访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寻找、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对常见的动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蚂蚁是学生非常熟悉、非常喜欢、很容易亲近的小动物,在对校园里的动物进行了群体性的观察之后,本课把观察对象确定为蚂蚁,通过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形成对蚂蚁较全面的认识,为下一课全面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课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如何捕捉蚂蚁。第二部分是怎样观察蚂蚁。第三部分是用橡皮泥和其他材料做一个蚂蚁模型。课文的第二部分观察蚂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它分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对蚂蚁的外形的观察,然后是蚂蚁的生活习性的观察。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观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蚂蚁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经验开始,导入对蚂蚁的探究活动。相对于前面的观察活动,对蚂蚁的观察要求学生更细致,但是蚂蚁这种小动物体型小,而且容易到处乱爬,很不容易控制,所以观察蚂蚁也是一个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有了观察动物外形的经验,比较容易把握蚂蚁的外形特点。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观察可能是学生更感兴趣的。教材提示了三个主题: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蚂蚁会游泳吗?蚂蚁的爬行速度怎么样?类似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教师要合理引导:观察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对一个主题的观察尽可能充分。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2、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2、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从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两个方面观察蚂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解决如何捉蚂蚁和怎样观察蚂蚁。
五、说教法学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以探究性学习贯穿整节课, 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谈, 以师生互动为主线, 学生占主导地位, 老师起指导作用, 我运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在整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 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自由的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的方法, 学生轻松快乐的进行科学探究与观察活动,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培养他们形成尊重事实. 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中我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 首先是在材料上的开放, 每一组的实验材料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 再者是探究空间的开放, 不约束学生, 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探究, 不用再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观察研究, 并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增进了知识. 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和。 六、说教学过程
为达成上述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激发兴趣, 珍爱生命
首先以一个谜语引出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小动物,利用我们上一节课我们探寻到的蚂蚁的家所在位置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请小蚂蚁的方法, 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有礼貌, 让孩子体验到要珍爱生命, 不要伤害小动物.
2、合理引导观察方法
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是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点,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对于蚂蚁生活习性的探究,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探究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工具,教师巡回给予指导。然后分小组活动时,我要求学生按照书本26面的观察记录表做好记录。
3、开放空间探究学习
整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过程, 以朋友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与蚂蚁已有的了解和认识, 让学生自己确定想探究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蚂蚁生活习性的观察是一个全面的观察过程, 在课堂这个喧闹的环境下蚂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学生的观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在自然的环境下观察, 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发现它有趣的事 ,并向再一次提醒说要让小蚂蚁感到安全, 使学生再一次要珍爱生命, 懂得照顾小动物的正确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科学课不能束缚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范围, 要让学生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学科学用科学, 探究科学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由的翱翔, 根据自我的兴趣发展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使教学具有灵活性. 变通性和针对性, 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在学生汇报他的发现时, 我只是给予肯定, 没有过多的干涉他所发现的事实, 对于比较有趣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蚂蚁的习性在全班有组织的进行交流, 让他们有不同的发现, 科学发现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
4. 延伸拓展, 媒体补充
整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 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让学生观察到所有的事实。所以在课堂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蚂蚁的一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蚂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说课后反思
1、氛围轻松,探究兴趣浓厚。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学生围绕解决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从现场来看,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之中,讨论非常热烈,许多同学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想出八种观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是我原先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在观察结果的表达上教师同样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2、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后汇报时,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我适当的给予点拨,学生大多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蚂蚁的外形特点。在提出自己想观察的问题之后,学生在设计观察方案和选择工具时,我及时巡回指导,有效地完成了观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