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作文1900字

六年级作文

1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山中丽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体验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二.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涵。

2.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多媒体课件出示英雄人物图片(全体同学起立,给英雄献上少先队员队礼)

师:同学们刚才敬队礼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生回答)师:同学们这样的心情对不对呢?如果不对,那该是什么样的呢?

2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人物,聆听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当你再次给英雄敬上队礼时,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还会和现在一样吗?接下来老师要跟你们讲一件发生在七年前的真实事件。

2.事件导入

2008年5月12日,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此次地震致使西北许多美丽的城镇、乡村在瞬间变为废墟,无数同胞在这一天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也是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令我们刻骨铭记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就是这些动人故事中的一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课《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3. 看到课题,提出疑问。(指名回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

4. (对照生字表)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a.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谭千秋老师)(出示幻灯片)

b.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个学生的生存)

c. 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幻灯片展示)

d. 这个姿势为什么会是“最后的姿势”? (分析课文,寻找答案)

5. 重读课文,明确结构,划分段落(指名回答)

第一部分

3

(1):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课。 第二部分

(2-7):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部分

(8-10):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

(11-12) :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6. 分层品悟

第一段:指明朗读,其余思考,生活中的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关心家人、热爱工作)

第二段:深度剖析

(1. )理解“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情况越来越紧急)

(3. )从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语言、动作中归纳出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把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语划下来)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拉、撑、护

第三段:逐段解析

4

(1. )地震之后,来自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三方面的描述再次感受人物精神。

(2. )理解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的地方。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存和死亡。形容事态极为严重或事情很重大。

(3. )分析写作特点: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显高大。

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 )理解词语:

绘声绘色 :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妙语连珠 :巧妙的语言像珍珠串一样接连出现。

诠释:说明、解释。

(2. )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这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姿势,这姿势是挽救四个学生的姿势,这姿势是谭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崇高品质,是以学生安危为重、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3. )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指名回答)

师总结:本文通过讲述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用自己的身体死死护住四个学生,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故事。赞扬了谭老师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7. 小结

(1.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

5 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动地感人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 )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再次给我们敬爱的谭老师献上队礼!(再次出示英雄人物图片)

8. 布置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1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山中丽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体验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二.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涵。

2.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多媒体课件出示英雄人物图片(全体同学起立,给英雄献上少先队员队礼)

师:同学们刚才敬队礼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生回答)师:同学们这样的心情对不对呢?如果不对,那该是什么样的呢?

2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人物,聆听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当你再次给英雄敬上队礼时,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还会和现在一样吗?接下来老师要跟你们讲一件发生在七年前的真实事件。

2.事件导入

2008年5月12日,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此次地震致使西北许多美丽的城镇、乡村在瞬间变为废墟,无数同胞在这一天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也是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令我们刻骨铭记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就是这些动人故事中的一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课《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3. 看到课题,提出疑问。(指名回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

4. (对照生字表)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a.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谭千秋老师)(出示幻灯片)

b.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个学生的生存)

c. 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幻灯片展示)

d. 这个姿势为什么会是“最后的姿势”? (分析课文,寻找答案)

5. 重读课文,明确结构,划分段落(指名回答)

第一部分

3

(1):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课。 第二部分

(2-7):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部分

(8-10):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

(11-12) :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6. 分层品悟

第一段:指明朗读,其余思考,生活中的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关心家人、热爱工作)

第二段:深度剖析

(1. )理解“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情况越来越紧急)

(3. )从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语言、动作中归纳出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把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语划下来)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拉、撑、护

第三段:逐段解析

4

(1. )地震之后,来自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三方面的描述再次感受人物精神。

(2. )理解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的地方。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存和死亡。形容事态极为严重或事情很重大。

(3. )分析写作特点: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显高大。

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 )理解词语:

绘声绘色 :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妙语连珠 :巧妙的语言像珍珠串一样接连出现。

诠释:说明、解释。

(2. )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这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姿势,这姿势是挽救四个学生的姿势,这姿势是谭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崇高品质,是以学生安危为重、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3. )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指名回答)

师总结:本文通过讲述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用自己的身体死死护住四个学生,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故事。赞扬了谭老师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7. 小结

(1.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

5 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动地感人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 )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再次给我们敬爱的谭老师献上队礼!(再次出示英雄人物图片)

8. 布置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相关作文

  • 最后的姿势作文2500字
  • 1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q ...

  • 最后的姿势作文3900字
  •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

  • 最后的姿势作文29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 ...

  • 最后的姿势作文1500字
  • 六年级语文学科 教学内容: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 ...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作文22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新选入本册课本的一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 ...

  • 6[最后的姿势]导学案作文900字
  • 6.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熊远健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自主学习 1. 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 ...

  •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作文1700字
  • 六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 ...

  •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作文6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 ...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作文2600字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