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传作文13500字

初一作文

王玉宽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王玉宽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1963年生,汉族,籍贯陕西。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土壤学(硕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5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水资源专业,工学学士; 1990年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侵蚀专业,理学硕士;2007年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 1990年就职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至今,曾任水土保持研究室副主任、山地侵蚀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期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土壤侵蚀实验室留学一年,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工作一月。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流域生态与管理等领域。目前研究重点是坡面土壤侵蚀机理与预报模型及流域生态评估。

在研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水蚀过程的土壤可蚀性研究”2008-2010年,经费45万元,主持人;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GEF )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功能评估与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6~2010年,经费77.3万美元,主持人;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407206)子专题 “水土保持措施作用

机理”2007~2012年,经费30万元,主持人;

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耦合机理”专题“长江上游典型区坡面土壤侵蚀动力学模型”,2003~2008年,经费30万元,主持人;

5.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2005~2006,经费80万元,考察组副组长;

6. 中科院创新项目课题“长江上游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2002-2005年,经费80万元,主持人;

7. 重庆市环保局项目“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2002-2003年,经费15万元,主研人员;

8. 中科院创新项目课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结构与建设对策”,2001-2004年,经费60万元,主持人;

9.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区域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研究”,1996-2000年,经费75万元,主研人员;

10.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项目“‘长治’工程减沙效益研究”,1996-1999年,经费40万元,主研人员;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

代表性论文论著:

出版专著:

王玉宽、邓玉林、彭培好、范建容著《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年9月。

近期发表论文:

1. Wang Yu-kuan, Fu bin, Xu Pei, Validation of three infiltration models on purple soil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7, Vol.

17, No.10, 69-75;

2.

王玉宽,王勇强等,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试验研究,《山地学报》,2006年24卷5期,597-600;

3. 第24卷增刊,77-81;

4. 王玉宽,孙雪峰,邓玉林等,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山地学报》,2005年23卷4期,431-436;

5. 王玉宽、邓玉林等,关于生态屏障功能与特点的探讨,《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25卷4期,103-105;

6. 王玉宽,朱波,高美容,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特征及时稳性分析,《山地学报》2004年01期,116-120;

7. 王玉宽,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Cs -137法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第二期,P77-80。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30627

传真:028-85228557

Email:wangyukuan@imde.ac.cn

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导师介绍

王小丹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王小丹

研究员、博

个人简介:

1973年生,四川西充人,理学博士。西藏生态环境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观测试验站站长。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土壤学(博士、硕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7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毕业,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高山环境与高寒生态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任务多项。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代表性论文论著:

Xiaodan Wang, Gangcai Liu, Shuzhen Liu, 2011. Effects of gravel on grassland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arid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DERMA,

(doi:10.1016/j.geoderma.2011.07.028).

Wang Xiaodan, Cheng Genwei, Zhong Xianghao, 2011. Assessing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 on subalpine forest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limatic Change,108: 225–241.

Wang Xiaodan, Zhong Xianghao, Gao Pan, 2010. A GIS-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regional eco-security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1: 1981–1990.

Nie Xiaojun,

Wang Xiaodan,

LiuSuzhen, Gu Shixian, Liu Haijun, 2010. 137Cs tracing dynamics of soil erosion,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loping farmland converted from original grassland in Tibetan plateau. Applied RadiationandIsotopes, 68: 1650–1655.

Xiaodan Wang, Genwei Cheng, Xianghao Zhong, Mai-He Li, 2009. Trace elements in sub-alpine forest soils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58: 635–643.

Xiaodan Wang, Xianghao Zhong, Shuzhen Liu, Mai-He Li, 2008. A non-linear technique based on fractal method for describing gully-hea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land-use in an arid environment in China. CATENA, 72: 106–112.

XD Wang, XH Zhong, SZ Liu, JG Liu, ZY Wang, MH Li, 2008. Regional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method.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2: 1929–1939.

CHENG Genwei, WANG Xiaodan*, HE Xiubin, FAN Jihui, FAN Jianrong, 2008.

Outburst Risk of Barrier Lakes in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5: 189–193. (通讯作者)

Xiaodan Wang, Mai-He Li, Shuzhen Liu, Gangcai Liu, 2006.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pattern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GEODERMA, 134: 56–61.

WANG Xiao-Dan, ZHONH Xiang-Hao, FAN Jian-Rong, 200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Erosion Sensitivity in the Tibet Plateau. Pedosphere, 15: 465–472.

钟祥浩, 王小丹, 刘淑珍著.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 科学出版社, 2008, 北京.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34712

传真:028-85234712

Email: wxd@imde.ac.cn

韦方强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韦方强

研究员 博导 个人简介:

男,1968年生,山东临沭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副所长。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1年兰州大学地理系毕业,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曾与德国河海姆大学、委内瑞拉中央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任科技部派往委内瑞拉泥石流减灾专家组组长,在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山地危险工程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基础理论和减灾技术研究以及3S 技术在山地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行业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以及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十余项,在基于GIS 技术和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的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和泥石流预测预报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利用GIS 技术开发的山区城镇泥石流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山区道路工程病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中国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预报应用系统、凉山州地质灾害预报应用系统等在相关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基于GIS 和数值天气预报开发的中国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预报应用系统在中央气象台和西南五省(市、自治区)进行业务化运行。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被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地理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五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九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2部。

F. Wei, K. Gao, K. Hu.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bris flows and earth surface factors in Sou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8,55(3), 619-627. Wei Fangqiang, Hu Kaiheng, Guan Qun.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ebris flow hazard mitigation in towns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2008, 8(4),373-383.

F. Wei, K. Gao, Y. Jiang, et al. GIS-based prediction of debris flows and landslid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Debris flow hazards mitigation: mechanic,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2007, Mill Press, 479-490.

F. Wei, Y. Zhang, K. Hu. Model and method of debris flow risk zoning based on momentum analysi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06, 11(4), 835-839.

F. Wei, K. Gao, P. Cui. Method of debris flow prediction based on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 and its application, Monitoring, Simulation, Prevention and Remediation of Dense and Debris Flows, 2006, 37-46.

F. Wei, K. Hu, J.L. Lopez.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momentum model for debris flow risk zon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6),594-598.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

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

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11496

传真:028-85222258

Email:fqwei@imde.ac.cn

邓 伟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邓 伟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博士,主要从事湿地水文与生态研究。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景观地球化学,博士学位;1995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环境地理学,硕士学位;1983年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3年-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生态试验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科研处副所长、所长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2006-现在,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9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

员。

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

承担和主持完成院、国家和地方重点重大项目20多项。主要从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湿地水文与生态、土壤盐渍化的景观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重点从事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研究,注重湿地水空间的水调蓄功能对流域持水能力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的研究,把水的研究与流域生态管理相结合,提出了洪泛区的生态价值,以及在流域水调控的重要作用。目前在研主要项目是: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耦合机理(2006CB403301)。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担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文水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长。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论文60多篇,编著出版专著5部。

[1] Deng W, Zhai JL, Heyan , Yuguoying . Total N, total P,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floodplain soils in Xianghai Natural Reserve, China ,WETLANDS AND REMEDIATION II 371-380 2002.

[2] Junhong Bai, Wei Deng, Baoshan Cui, and Hua Ouyang. Water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Horizontal Soil Columns from Natural Saline-Alkaline Wetland in a Semiarid Area. Eurasian Soil Science, 2007,Vol.40,No.6, 660-664.

[3] Deng Wei, Song Xinshan.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marsh wetland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17-123, 2001

[4] 邓伟,潘响亮,栾兆擎. 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 水科学进展,2007, vol.14,No.4, 521-527

[5] 邓伟, 栾兆擎, 胡金明.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水分通量研究. 湿地科学,2006, vol.3,No.1, 32-36.

[6] 邓伟, 翟金良. 水空间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理科学, 2003, vol.23,No.4, 385-390.

[7] 刘兴土, 邓伟, 刘景双. 沼泽学概论.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 邓伟, 张平宇, 张柏. 东北区域发展报告. 科学出版社,2004.

孔纪名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孔纪名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山地灾害评估与减灾研究室主任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

岩土工程(硕士)、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多年来主要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理论、灾害观测与综合预报、灾害区域预测与评估、岩土

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方法与技术等研究工作。

主要成果:提出滑坡稳定性判别的非计算分析方法,从滑坡形成的地貌条件、岩性组合与结构、动力作用方式、诱发因素等方面分析滑坡的稳定性;提出滑坡综合预报技术方法,运用滑坡形成条件类比方法和滑坡变形数值分析方法,结合滑坡宏观变形与位移历时分析,进行滑坡综合预报;发展了滑坡流态化

过程研究,提出滑坡流态化的发生过程,确定了沟谷型滑坡流态化的条件。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雅砻江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效益和影响定量评价与调控机制——梯级水

电开发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影响

交通部:西部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

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珠三角管道重点防治段地质灾害预测与安全巡查体系建设。

社会任职: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工程与岩石力学会理事;铁道科学院《滑坡文

集》编委。

代表性论文论著:

近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写专著2本。代表性的有:

《金龙山地区斜坡滑动优势面分析》山地研究,9(4):218~224。

《高速滑坡动力学特征及其地质力学分析》滑坡文集(第十五集)

《滑坡稳定性判别的非计算方法》山地学报,19(5):446~451.

《多裂面斜坡滑动面聚类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1,

《金龙山斜坡中多变形带的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山地学报,20(4):485~488.

《川藏公路拉月滑坡的块状破坏特征分析》山地学报,19(5):446~451.

《川藏公路拉月滑坡破坏过程模型试验研究》山地学报,21(增刊):133~138. 。

《滑坡发育的阶段性特征与观测技术方法》山地学报,22(6):725~729

《Occurrence Conditions and Process Analysis on Fluidization of Valley Type Landslide-- Example of the Fluidization of Landslide in Qiongshan Ravine, Danba》WUJNS

Vol.11 No.4 829~834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27709(O )、13658071828

Email: jimingk@imde.ac.cn

乔建平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1953年11月出生。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

学历与工作经历: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滑坡研究工作近30年,曾担任成都山地所滑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工作。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滑坡危险性评价及区划、滑坡预警系统。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过科学院、省的科学进步奖。“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专题、科学院三期知识创新工程重点课题任务,以及与地方合作项目,重点开展滑坡风险区划和滑坡预警研究。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享受国家特殊政府津贴,西南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滑坡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三峡办“二期、三期三峡库区滑坡、高切坡工程防治”审查专家组专家。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审查专家、重庆市科委项目审查专家。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主编专著1本,合著专著3本。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23824

传真:

Email: jpqiao@imde.ac.cn 李春阳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李春阳

研究

员,博

个人简介:

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市。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山地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先后承担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研究基金以及国家973课题等重要科研计划。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植物生态)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5.09-1989.07 浙江农林大学 本科

1989.08-1991.07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生

1991.08-1994.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1995.01-1998.1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博士生

1999.01-2000.1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博士后

2001.01-2001.1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高级科研人员

2002.01-2012.09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2012.1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为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应用生态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的特点是强调生态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对于生态现象的研究不仅注意了解外界的作用条件,而且注意分析内在的作用机制。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项目“高寒环境胁迫下典型植物群落建群种的功能与应变” (2002.01-2004.12)

[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 (2002.12-2005.12)

[3]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与芬兰科学院共同资助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森林与岷江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 (2004.01-2008.12)

[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西南亚高山代表性木本植物的生态适应与分子进化”(2006.01-2009.12)

[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西南亚高山木本植物对逆境胁迫的生态适应与分子进化” (2007.10-2010.10)

[6]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研究基金“西南亚高山代表性木本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2010.01-2013.12)

[7] 国家973项目“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第一课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理与关键过程” (2012.01-2016.12)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终期评估优秀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被聘请为国际林学界顶尖级学术期刊《Tree Physiology》编委,2009年被该期刊聘请为亚洲地区唯一的科学编辑。

代表性论文论著:

近10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高质量SCI 论文90余篇,其中近70篇发表在本研究领域前30%的主流国际学术刊物上,被引用1200多次,H 指数达到25。代表性论文如下:

[1] Xu, X., Yang, F., Xiao, X., Zhang, S.,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8. Sex-specific responses of Populus cathayana to drough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1:850-860. (通讯作者)

[2] Zhao, H., Li, Y., Duan, B.,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9. Sex-related adaptive responses of Populus cathayana to photoperiod transition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2:1401-1411. (通讯作者)

[3] Chen, L., Zhang, S., Zhao, H.,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10. Sex-related adaptive responses to interaction of drought and salinity in

Populus yunnanensi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3:1767-1778. (通讯作者)

[4] Duan, B.,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11. Long-term acclimation of

mesophyll conductance,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growth in two contrasting Picea asperata populations exposed to drought and

enhanced UV-B radiation for three year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51:116-126. (通讯作者)

[5] Jiang, H., Peng, S., Zhang, S., Li, X.,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12.Transcriptionalprofiling analysis in Populus yunnanen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exual differences in salinity toler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3:3709-3726. (通讯作者)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557542

传真:028-85222258

Email:licy@imde.ac.cn

苏春江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山区发展室主任。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93年6月-8月莫斯科大学学习

1982年-现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为山区特种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科研工作:

1987—1990年 国家" 七五" 攻关,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森林水文效益研究, 副组长

1991—1995年 国家" 八五" 攻关,三峡库区及长江沿江重点地区生态与环境建设对策的指标体系与优化研究

1996年—现在:云南玉溪市生物资源开发

1.云南省玉溪市生物资源开发规划,主持;

2.云南省玉溪市黄山药种植规划,主持;

3.云南省玉溪市丰水梨基地建设,主持。

在研项目: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出口玫瑰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主持; 国家" 十五" 攻关项目: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主持;

973项目: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等人为活动对水变化的影响,主持;

院地合作项目:名特优新林果和高经济效益药材开发试验研究,主持;

四川省重点项目:攀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规划,主持;

四川省重点项目:提高中药材黄山药品质的研究,主持;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三峡库区及长江沿江重点地区生态与环境建设对策的指标体系与优化研究获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家863专家库专家,四川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重庆市科委专家库专家。

四川省地理学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代表性论文论著:

1.Biotic Resources Abunda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Causes in Panxi Are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Vol.11 No.4,July,2006(EI )

2.长江上游水质与产业密度关系数学模型《环境科学》2000,21(2)(EI )

3. 简述攀西地区的资源与开发,《 山地学报 》2004年 22卷 B09期(CSCD )

4. 攀西资源开发的历史阶段及其评价,《 山地学报 》2004年 22卷 B09期(CSCD )

5. 攀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建设对策,《 重庆环境科学 》2002年 24卷 5期(CSCD )

6. 攀西地区大马士革3玫瑰引种栽培及产业化前景,《 山地学报 》2006年 24卷第5期(CSCD )

7. 区域发展机理及其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03年23卷增刊(CSCD )

8. 岷江上游水资源利用评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办版)2006年29卷(CSCD )

9.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 19卷增刊Ⅱ(CSCD )

10. 岷江上游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 水土保持研究 》2006年 13卷 3期(CSCD )

11.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研究 》2005年 12卷 6期(CSCD )

12. 攀西地区自然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年 3期(CSCD )

13. 西藏边坝金岭沙棘林保护及其生态建设研究,《 四川环境 》2004年 23卷 4期(CSCD )

14.玉溪市生物资源特色与开发《经济地理》1998年增刊;

15.长江水污染评价与长江产业带开发《大自然探索》1997,16(3);

16.小流域泥沙来源的226Ra 分析发《山地研究》1995,13(3);

17.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水资源特征《资源开发与研究》1990年增刊;

18.通天河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山地研究》1987,5(3);

19.水资源持续利用的价值与配置问题《重庆环境科学》2000,22(126)

20. 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专著),四川省科学出版社,2006.8

21.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及开发(专著)四川省科学出版社,2005.5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25378

传真:028-85225378

Email:sucj@imde.ac.cn

王玉宽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王玉宽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1963年生,汉族,籍贯陕西。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土壤学(硕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5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水资源专业,工学学士; 1990年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侵蚀专业,理学硕士;2007年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 1990年就职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至今,曾任水土保持研究室副主任、山地侵蚀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期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土壤侵蚀实验室留学一年,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工作一月。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流域生态与管理等领域。目前研究重点是坡面土壤侵蚀机理与预报模型及流域生态评估。

在研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水蚀过程的土壤可蚀性研究”2008-2010年,经费45万元,主持人;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GEF )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功能评估与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6~2010年,经费77.3万美元,主持人;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407206)子专题 “水土保持措施作用

机理”2007~2012年,经费30万元,主持人;

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耦合机理”专题“长江上游典型区坡面土壤侵蚀动力学模型”,2003~2008年,经费30万元,主持人;

5.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2005~2006,经费80万元,考察组副组长;

6. 中科院创新项目课题“长江上游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2002-2005年,经费80万元,主持人;

7. 重庆市环保局项目“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2002-2003年,经费15万元,主研人员;

8. 中科院创新项目课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结构与建设对策”,2001-2004年,经费60万元,主持人;

9.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区域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研究”,1996-2000年,经费75万元,主研人员;

10.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项目“‘长治’工程减沙效益研究”,1996-1999年,经费40万元,主研人员;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

代表性论文论著:

出版专著:

王玉宽、邓玉林、彭培好、范建容著《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年9月。

近期发表论文:

1. Wang Yu-kuan, Fu bin, Xu Pei, Validation of three infiltration models on purple soil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7, Vol.

17, No.10, 69-75;

2.

王玉宽,王勇强等,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试验研究,《山地学报》,2006年24卷5期,597-600;

3. 第24卷增刊,77-81;

4. 王玉宽,孙雪峰,邓玉林等,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山地学报》,2005年23卷4期,431-436;

5. 王玉宽、邓玉林等,关于生态屏障功能与特点的探讨,《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25卷4期,103-105;

6. 王玉宽,朱波,高美容,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特征及时稳性分析,《山地学报》2004年01期,116-120;

7. 王玉宽,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Cs -137法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第二期,P77-80。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30627

传真:028-85228557

Email:wangyukuan@imde.ac.cn

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导师介绍

王小丹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王小丹

研究员、博

个人简介:

1973年生,四川西充人,理学博士。西藏生态环境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观测试验站站长。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土壤学(博士、硕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7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毕业,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高山环境与高寒生态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任务多项。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代表性论文论著:

Xiaodan Wang, Gangcai Liu, Shuzhen Liu, 2011. Effects of gravel on grassland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arid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DERMA,

(doi:10.1016/j.geoderma.2011.07.028).

Wang Xiaodan, Cheng Genwei, Zhong Xianghao, 2011. Assessing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 on subalpine forest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limatic Change,108: 225–241.

Wang Xiaodan, Zhong Xianghao, Gao Pan, 2010. A GIS-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regional eco-security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1: 1981–1990.

Nie Xiaojun,

Wang Xiaodan,

LiuSuzhen, Gu Shixian, Liu Haijun, 2010. 137Cs tracing dynamics of soil erosion,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loping farmland converted from original grassland in Tibetan plateau. Applied RadiationandIsotopes, 68: 1650–1655.

Xiaodan Wang, Genwei Cheng, Xianghao Zhong, Mai-He Li, 2009. Trace elements in sub-alpine forest soils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58: 635–643.

Xiaodan Wang, Xianghao Zhong, Shuzhen Liu, Mai-He Li, 2008. A non-linear technique based on fractal method for describing gully-hea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land-use in an arid environment in China. CATENA, 72: 106–112.

XD Wang, XH Zhong, SZ Liu, JG Liu, ZY Wang, MH Li, 2008. Regional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method.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2: 1929–1939.

CHENG Genwei, WANG Xiaodan*, HE Xiubin, FAN Jihui, FAN Jianrong, 2008.

Outburst Risk of Barrier Lakes in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5: 189–193. (通讯作者)

Xiaodan Wang, Mai-He Li, Shuzhen Liu, Gangcai Liu, 2006.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pattern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GEODERMA, 134: 56–61.

WANG Xiao-Dan, ZHONH Xiang-Hao, FAN Jian-Rong, 200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Erosion Sensitivity in the Tibet Plateau. Pedosphere, 15: 465–472.

钟祥浩, 王小丹, 刘淑珍著.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 科学出版社, 2008, 北京.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34712

传真:028-85234712

Email: wxd@imde.ac.cn

韦方强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韦方强

研究员 博导 个人简介:

男,1968年生,山东临沭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副所长。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1年兰州大学地理系毕业,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曾与德国河海姆大学、委内瑞拉中央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任科技部派往委内瑞拉泥石流减灾专家组组长,在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山地危险工程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基础理论和减灾技术研究以及3S 技术在山地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行业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以及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十余项,在基于GIS 技术和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的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和泥石流预测预报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利用GIS 技术开发的山区城镇泥石流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山区道路工程病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中国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预报应用系统、凉山州地质灾害预报应用系统等在相关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基于GIS 和数值天气预报开发的中国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预报应用系统在中央气象台和西南五省(市、自治区)进行业务化运行。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被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地理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五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九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2部。

F. Wei, K. Gao, K. Hu.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bris flows and earth surface factors in Sou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8,55(3), 619-627. Wei Fangqiang, Hu Kaiheng, Guan Qun.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ebris flow hazard mitigation in towns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2008, 8(4),373-383.

F. Wei, K. Gao, Y. Jiang, et al. GIS-based prediction of debris flows and landslid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Debris flow hazards mitigation: mechanic,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2007, Mill Press, 479-490.

F. Wei, Y. Zhang, K. Hu. Model and method of debris flow risk zoning based on momentum analysi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06, 11(4), 835-839.

F. Wei, K. Gao, P. Cui. Method of debris flow prediction based on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 and its application, Monitoring, Simulation, Prevention and Remediation of Dense and Debris Flows, 2006, 37-46.

F. Wei, K. Hu, J.L. Lopez.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momentum model for debris flow risk zon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6),594-598.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

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

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11496

传真:028-85222258

Email:fqwei@imde.ac.cn

邓 伟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邓 伟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博士,主要从事湿地水文与生态研究。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景观地球化学,博士学位;1995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环境地理学,硕士学位;1983年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3年-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生态试验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科研处副所长、所长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2006-现在,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9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

员。

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

承担和主持完成院、国家和地方重点重大项目20多项。主要从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湿地水文与生态、土壤盐渍化的景观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重点从事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研究,注重湿地水空间的水调蓄功能对流域持水能力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的研究,把水的研究与流域生态管理相结合,提出了洪泛区的生态价值,以及在流域水调控的重要作用。目前在研主要项目是: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耦合机理(2006CB403301)。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担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文水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长。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论文60多篇,编著出版专著5部。

[1] Deng W, Zhai JL, Heyan , Yuguoying . Total N, total P,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floodplain soils in Xianghai Natural Reserve, China ,WETLANDS AND REMEDIATION II 371-380 2002.

[2] Junhong Bai, Wei Deng, Baoshan Cui, and Hua Ouyang. Water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Horizontal Soil Columns from Natural Saline-Alkaline Wetland in a Semiarid Area. Eurasian Soil Science, 2007,Vol.40,No.6, 660-664.

[3] Deng Wei, Song Xinshan.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marsh wetland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17-123, 2001

[4] 邓伟,潘响亮,栾兆擎. 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 水科学进展,2007, vol.14,No.4, 521-527

[5] 邓伟, 栾兆擎, 胡金明.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水分通量研究. 湿地科学,2006, vol.3,No.1, 32-36.

[6] 邓伟, 翟金良. 水空间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理科学, 2003, vol.23,No.4, 385-390.

[7] 刘兴土, 邓伟, 刘景双. 沼泽学概论.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 邓伟, 张平宇, 张柏. 东北区域发展报告. 科学出版社,2004.

孔纪名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孔纪名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山地灾害评估与减灾研究室主任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

岩土工程(硕士)、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多年来主要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理论、灾害观测与综合预报、灾害区域预测与评估、岩土

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方法与技术等研究工作。

主要成果:提出滑坡稳定性判别的非计算分析方法,从滑坡形成的地貌条件、岩性组合与结构、动力作用方式、诱发因素等方面分析滑坡的稳定性;提出滑坡综合预报技术方法,运用滑坡形成条件类比方法和滑坡变形数值分析方法,结合滑坡宏观变形与位移历时分析,进行滑坡综合预报;发展了滑坡流态化

过程研究,提出滑坡流态化的发生过程,确定了沟谷型滑坡流态化的条件。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雅砻江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效益和影响定量评价与调控机制——梯级水

电开发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影响

交通部:西部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

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珠三角管道重点防治段地质灾害预测与安全巡查体系建设。

社会任职: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工程与岩石力学会理事;铁道科学院《滑坡文

集》编委。

代表性论文论著:

近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写专著2本。代表性的有:

《金龙山地区斜坡滑动优势面分析》山地研究,9(4):218~224。

《高速滑坡动力学特征及其地质力学分析》滑坡文集(第十五集)

《滑坡稳定性判别的非计算方法》山地学报,19(5):446~451.

《多裂面斜坡滑动面聚类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1,

《金龙山斜坡中多变形带的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山地学报,20(4):485~488.

《川藏公路拉月滑坡的块状破坏特征分析》山地学报,19(5):446~451.

《川藏公路拉月滑坡破坏过程模型试验研究》山地学报,21(增刊):133~138. 。

《滑坡发育的阶段性特征与观测技术方法》山地学报,22(6):725~729

《Occurrence Conditions and Process Analysis on Fluidization of Valley Type Landslide-- Example of the Fluidization of Landslide in Qiongshan Ravine, Danba》WUJNS

Vol.11 No.4 829~834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27709(O )、13658071828

Email: jimingk@imde.ac.cn

乔建平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1953年11月出生。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

学历与工作经历: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滑坡研究工作近30年,曾担任成都山地所滑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工作。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滑坡危险性评价及区划、滑坡预警系统。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过科学院、省的科学进步奖。“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专题、科学院三期知识创新工程重点课题任务,以及与地方合作项目,重点开展滑坡风险区划和滑坡预警研究。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享受国家特殊政府津贴,西南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滑坡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三峡办“二期、三期三峡库区滑坡、高切坡工程防治”审查专家组专家。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审查专家、重庆市科委项目审查专家。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主编专著1本,合著专著3本。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23824

传真:

Email: jpqiao@imde.ac.cn 李春阳

打印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李春阳

研究

员,博

个人简介:

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市。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山地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先后承担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研究基金以及国家973课题等重要科研计划。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植物生态)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5.09-1989.07 浙江农林大学 本科

1989.08-1991.07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生

1991.08-1994.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1995.01-1998.1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博士生

1999.01-2000.1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博士后

2001.01-2001.1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高级科研人员

2002.01-2012.09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2012.1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为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应用生态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的特点是强调生态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对于生态现象的研究不仅注意了解外界的作用条件,而且注意分析内在的作用机制。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项目“高寒环境胁迫下典型植物群落建群种的功能与应变” (2002.01-2004.12)

[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 (2002.12-2005.12)

[3]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与芬兰科学院共同资助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森林与岷江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 (2004.01-2008.12)

[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西南亚高山代表性木本植物的生态适应与分子进化”(2006.01-2009.12)

[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西南亚高山木本植物对逆境胁迫的生态适应与分子进化” (2007.10-2010.10)

[6]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研究基金“西南亚高山代表性木本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2010.01-2013.12)

[7] 国家973项目“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第一课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理与关键过程” (2012.01-2016.12)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终期评估优秀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被聘请为国际林学界顶尖级学术期刊《Tree Physiology》编委,2009年被该期刊聘请为亚洲地区唯一的科学编辑。

代表性论文论著:

近10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高质量SCI 论文90余篇,其中近70篇发表在本研究领域前30%的主流国际学术刊物上,被引用1200多次,H 指数达到25。代表性论文如下:

[1] Xu, X., Yang, F., Xiao, X., Zhang, S.,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8. Sex-specific responses of Populus cathayana to drough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1:850-860. (通讯作者)

[2] Zhao, H., Li, Y., Duan, B.,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9. Sex-related adaptive responses of Populus cathayana to photoperiod transition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2:1401-1411. (通讯作者)

[3] Chen, L., Zhang, S., Zhao, H.,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10. Sex-related adaptive responses to interaction of drought and salinity in

Populus yunnanensi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3:1767-1778. (通讯作者)

[4] Duan, B.,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11. Long-term acclimation of

mesophyll conductance,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growth in two contrasting Picea asperata populations exposed to drought and

enhanced UV-B radiation for three year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51:116-126. (通讯作者)

[5] Jiang, H., Peng, S., Zhang, S., Li, X.,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12.Transcriptionalprofiling analysis in Populus yunnanen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exual differences in salinity toler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3:3709-3726. (通讯作者)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557542

传真:028-85222258

Email:licy@imde.ac.cn

苏春江

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

男,山区发展室主任。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93年6月-8月莫斯科大学学习

1982年-现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为山区特种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科研工作:

1987—1990年 国家" 七五" 攻关,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森林水文效益研究, 副组长

1991—1995年 国家" 八五" 攻关,三峡库区及长江沿江重点地区生态与环境建设对策的指标体系与优化研究

1996年—现在:云南玉溪市生物资源开发

1.云南省玉溪市生物资源开发规划,主持;

2.云南省玉溪市黄山药种植规划,主持;

3.云南省玉溪市丰水梨基地建设,主持。

在研项目: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出口玫瑰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主持; 国家" 十五" 攻关项目: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主持;

973项目: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等人为活动对水变化的影响,主持;

院地合作项目:名特优新林果和高经济效益药材开发试验研究,主持;

四川省重点项目:攀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规划,主持;

四川省重点项目:提高中药材黄山药品质的研究,主持;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

三峡库区及长江沿江重点地区生态与环境建设对策的指标体系与优化研究获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家863专家库专家,四川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重庆市科委专家库专家。

四川省地理学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代表性论文论著:

1.Biotic Resources Abunda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Causes in Panxi Are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Vol.11 No.4,July,2006(EI )

2.长江上游水质与产业密度关系数学模型《环境科学》2000,21(2)(EI )

3. 简述攀西地区的资源与开发,《 山地学报 》2004年 22卷 B09期(CSCD )

4. 攀西资源开发的历史阶段及其评价,《 山地学报 》2004年 22卷 B09期(CSCD )

5. 攀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建设对策,《 重庆环境科学 》2002年 24卷 5期(CSCD )

6. 攀西地区大马士革3玫瑰引种栽培及产业化前景,《 山地学报 》2006年 24卷第5期(CSCD )

7. 区域发展机理及其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03年23卷增刊(CSCD )

8. 岷江上游水资源利用评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办版)2006年29卷(CSCD )

9.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 19卷增刊Ⅱ(CSCD )

10. 岷江上游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 水土保持研究 》2006年 13卷 3期(CSCD )

11.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研究 》2005年 12卷 6期(CSCD )

12. 攀西地区自然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年 3期(CSCD )

13. 西藏边坝金岭沙棘林保护及其生态建设研究,《 四川环境 》2004年 23卷 4期(CSCD )

14.玉溪市生物资源特色与开发《经济地理》1998年增刊;

15.长江水污染评价与长江产业带开发《大自然探索》1997,16(3);

16.小流域泥沙来源的226Ra 分析发《山地研究》1995,13(3);

17.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水资源特征《资源开发与研究》1990年增刊;

18.通天河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山地研究》1987,5(3);

19.水资源持续利用的价值与配置问题《重庆环境科学》2000,22(126)

20. 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专著),四川省科学出版社,2006.8

21.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及开发(专著)四川省科学出版社,2005.5

联系方式:

通讯方式:610041,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028-85225378

传真:028-85225378

Email:sucj@imde.ac.cn


相关作文

  • 史记作文300字
  • 今天中午,我和妈妈去国商书城买了一本名叫史记的书.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啊!原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为了写史记这本书触怒了汉武帝,进行了官刑的处罚.为了写完这本书,司马迁忍辱苟活,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写完了这本书. 史记分为本纪. ...

  • 自传的写作方法作文3400字
  • [导读]自传的写作对象是自己,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述手法.比如通过别人的叙述.借他人之口来写:假托记者采访.写成一篇人物专访:也可以用和读者聊天的方式来写...... 传记文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 ...

  • 自转例文作文3700字
  • 自转写作教案 传记文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均为自传. 古代和中世纪少有自传文学存在(虽然有 ...

  • 个人自传写作作文500字
  • 个人自传写作 一.标题.居中书写自传. 二.主要内容包括: 1.本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籍贯.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现从事职业及担任的职务等. 2.家庭主要成员情况:主要指父母,已参加工作的兄弟姐妹,以及与本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属的职业和政治情况.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主 ...

  • 我的自传作文700字
  • 我最近寻思着,许多人都有自传,如:鲁迅.曹文轩.奥斯特洛夫斯基--我立志也要写一篇自传.初步计划80万字,人物1000人,线索8000条!(画外音:大哥,你有妄想症吧!)呵呵,扯得有点远.虽然计划很庞大,但我一定要写好! 经过几十天的努力,我终于写出了我的第一本自传<我是一只狼>,为什么 ...

  • 读[司马迁自传]有感作文1100字
  • <司马迁自传>是<史记>的作后一篇,"迁生龙们,来共牧河山之阳",是<司马迁自传>的开端,当时司马迁带着复杂的心情写下这个的.<司马迁自传>这篇文章主要记载着他与君臣们之间的重要学习论证的对话,父亲嘱托他继承太史令的使命与<史 ...

  •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作文1000字
  •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乔治·华盛顿曾说"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都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位也是本杰明·富 ...

  • 大门牙自传作文600字
  •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小学生,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说起我的牙齿,我可以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说上三天三夜.今天,就让你见识见识我的大门牙吧! 我的大门牙在我小时候就早已经患上了"肥胖症"加起来足足有一个瓶盖这么大.从此,大门牙就成为了我全身上下最有标志性的"景物 ...

  •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作文2300字
  •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080933 曹梦瑶 <毛泽东自传>是毛泽东口述并亲自修改的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的极其珍贵的重要文献,也是唯一以自传形式出版的中共领袖传记,可谓"中国第一自传",<毛泽东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