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南春》和《春日偶成》
对于古诗教学,我还没能
寻到一个合理而有效的
教学平台,曾经有过让学
生沉醉的《望洞庭》的探
索,却也淡忘在了脑后,
使我无法回避对教学环
节的重新建构,意在让我们的师生能经历一次愉悦的诗歌之旅。曾读过王崧舟的文章,他认为诗是不可解的,但在教学中又不可不解,乃至我们必须面对两难的境地。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用在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诗是一个极易被糟蹋和摧残的小生命,教学中梢不留神,诗的存在就可能被毁掉,诗是不能搬家的,诗栖居的言语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橡树,一挪就死。因此,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而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画面上感受她的诗意,诵读出诗的魂灵……
2 必须得承认,积累肤浅的我尽管在课堂上游走了十六年,但决然没有用这般的思想高度来思考引领过教学。细细数来,有过近五十首教学古诗的经历,只不过是按部就班的读读、说说罢了,还从没有走近过经典古诗所创意的阔远世界,感同身受地意会出诗中的魂灵。有时候读得虽然高亢与悲怜,但心依旧未曾融入诗所营造的意境。之所以如此言语,因为自我读书起,还没有真正被那首古诗感动过,诗情自然只能在语言外部标签似的的晃荡。今日之所以要思考古诗的教学,我所最希望做的就是让尴尬的历史不再延续……
到底该如何教学《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呢?在教室的黑板上除了写下“叹”和“醉”,系统而全盘而的考虑还不曾有过。 到底改如何教学,才能将学生和我这个教师的心灵引领进诗请情诗境呢?为此,我不免想到了文含诗《但愿人长久》,其实教学这样的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带着诗词回返到“灵感”之源,到底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情弦。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学自然就有了“登高望远”的基点。基点的确立,
在网络里找寻到了这样的资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3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
4 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
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
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
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
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
5 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读到这样的资料,我才觉教学觉教学需要这般的底色,前两句对“千里” “莺啼“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解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心境的广阔,晤对到红绿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而后两句通过对“南朝”“四百八”“多少”“烟雨“要体会到历史的悠远、朦胧与迷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诗人灵性发生的源泉,在诵读中游移进诗人阔大、丰富、辽远与深邃的人生,一起享受对江南春天的
赞美与神往。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
6 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宋代儒学大盛,如牟宗三、杜维民等当代新儒家所言,是儒学在应对印度佛学中援佛入儒、为我所用的复兴时代。这是儒学既先秦原典儒学后的第二期发展更新,通称作理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里称为道学)。有宋一代的文学依倚的正是儒学复兴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
宋代儒学的显著特点是一改汉学墨守师说、拘泥古训而为缘词生训、穷理尽性,显示出由人文实用性向哲学思辩性的转变。而时风重文,即使是强调“穷理尽性”,认为不应“作文害志”的理学家也未能免俗,纷纷跻身诗坛,留下大量诗篇。连称诗是“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乃无用之言”(《程氏文集》卷九)、自己不作诗的程颐也存诗三首。理学的影响反映到诗歌上就是表现为大多以议论说理为主要特征。宋末的评论家严羽就总结宋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的“奇特解会”,认为这样就会
7 丧失诗歌原本应该具有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空灵透莹、直觉圆融的审美体验性特征。
而事实上,理学家的诗并非全是陷入“理窟”的枯燥说教,也有既贯明道理又自然流出的佳篇妙制。因为他们继承儒家诗教吟咏性情、发乎义理、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传统,强调的是“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真德秀《咏古诗序》),即在纯正的性情中体现义理的深邃。所以,他们在吟咏实践的运用中,往往流露出鲜明生动的真情实感。程灏的《春日偶成》便是凭借具体的优美形象的创造,表现出含蕴不尽的风致:
云淡风轻过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前二句以清丽澹然的笔法写景寄兴,描绘出春天里平静温暖的风光景物,显示出诗人精神上的惬意和自在,一无所求。云淡风轻的午后,
诗人信步漫行,沿着开满鲜花的小路向前走,仿佛跟随着柳树的指引,一路前行,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前面的小河边。(只见花柳含情,流水带笑,诗人仿佛只需这样信步漫行,就充
8 满乐趣。)
后二句以朴实明白的常语入诗,用反衬方式来说理述趣:平常人哪里知道我心中的乐趣,还以为我是忙里偷闲学那惫懒的少年,轻狂游玩呢?表明自己的乐趣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浅薄,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前二句的意蕴。
清王相在《千家诗评注》中曾评说此诗:“此明道先生自咏其闲居自得之趣。言春日云烟淡荡,风日轻清,时当近午,天气融和,傍随花柳之间,凭眺于山川之际,正喜眼前风景,会心自乐,恐时人不识,谓余偷闲学少年之游荡。”其实他并没读懂诗人的真正意思,作为著名的理学家,程灏此诗不仅仅是对眼前风景的会心自乐,而是大有深意存焉。实际上,在生机勃勃的春日近午,在面对流动不息的前川弱水时,一种“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感悟会油然而生,从而诗人也就超越一般的赏心悦目层面达到悦心悦意,直至悦神悦志的深入,体验到充塞于天地万物的仁者情怀。在这片天地里,云卷云舒、风起风落、花自妩媚、柳自窈窕,诗人在其中感到物我交融、无滞无碍,即目会心、目击道存。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谓一体,莫非己也”,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这首诗隽永含蓄、涉理成趣,又晓畅清浅、脍炙人口,被当做《千家诗》的压卷之作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这首的教学需要抓住一个“乐”,到底诗人在乐什么呢?乐
9 的是能在春日郊游时欣赏的云淡风轻、繁花垂柳,偶得小诗抒发情感,乐的是对眼前风景的会心自乐,在生机勃勃的春日近午,在面对流动不息的前川弱水时,一种“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感悟会油然而生,从而诗人也就超越一般的赏心悦目层面达到悦心悦意,直至悦神悦志的深入,体验到充塞于天地万物的仁者情怀。
若我这个教者不读读这些资料怎能知道四句诗的背后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诗如其人会然于心应该是我教学引领思考主题。
有了这么多的资料,我准备这样预设教学:
《江南春》:游移进诗人阔大、丰富、辽远与深邃的人生,共享对春天的赞美与神往。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繁花垂柳、春日近午、前川弱水、会心自乐、仁者情怀
一、诗意引入,释题感知:
1、引入:春天姹紫嫣红百鸟争春,因这春天的明丽,从古自今人们都有郊游踏春享受自然的情趣,因为面对着春天,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流下千古传诵的经典绝句,抒发对春的向往与赞叹,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味两首咏春的诗歌。
2、读《江南春》,说说以什么为题,你读出了什么?
3、由课题提问:感知诗意
10 二、自读释意
1、自读,交流读出了什么?
2、提出疑难,大家一起对话商讨,借助工具说说诗句之意。(重点解决一个“映”字)
到底是什么“映”?
三、引领悟情
1、老师在诗中读出了一个叹字,你认为他在叹什么?
2、你认为是什么触动了杜牧的诗情,给了他创诗的灵性? 莺啼、绿的是什么?红的是什么?水村、山郭、酒旗……
四、诵读意境
1、营造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描绘当时的情境
2、美味诵读
3、你发现了诗歌的智慧有哪些:红绿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4、灵感触动,言语迁移
需要
这一真实的
直抵心灵的追问
厚实的课堂
11 需要什么
需要文化的底色
需要人生的体悟
需要生命的光辉
…………
只有这样的基石
心灵才会开花
精神才会焕发
深邃而阔远的境界
才会散发缕缕幽香
只见花柳含情,流水带笑,诗人仿佛只需这样信步漫行,就充满乐趣。
1
《江南春》和《春日偶成》
对于古诗教学,我还没能
寻到一个合理而有效的
教学平台,曾经有过让学
生沉醉的《望洞庭》的探
索,却也淡忘在了脑后,
使我无法回避对教学环
节的重新建构,意在让我们的师生能经历一次愉悦的诗歌之旅。曾读过王崧舟的文章,他认为诗是不可解的,但在教学中又不可不解,乃至我们必须面对两难的境地。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用在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诗是一个极易被糟蹋和摧残的小生命,教学中梢不留神,诗的存在就可能被毁掉,诗是不能搬家的,诗栖居的言语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橡树,一挪就死。因此,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而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画面上感受她的诗意,诵读出诗的魂灵……
2 必须得承认,积累肤浅的我尽管在课堂上游走了十六年,但决然没有用这般的思想高度来思考引领过教学。细细数来,有过近五十首教学古诗的经历,只不过是按部就班的读读、说说罢了,还从没有走近过经典古诗所创意的阔远世界,感同身受地意会出诗中的魂灵。有时候读得虽然高亢与悲怜,但心依旧未曾融入诗所营造的意境。之所以如此言语,因为自我读书起,还没有真正被那首古诗感动过,诗情自然只能在语言外部标签似的的晃荡。今日之所以要思考古诗的教学,我所最希望做的就是让尴尬的历史不再延续……
到底该如何教学《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呢?在教室的黑板上除了写下“叹”和“醉”,系统而全盘而的考虑还不曾有过。 到底改如何教学,才能将学生和我这个教师的心灵引领进诗请情诗境呢?为此,我不免想到了文含诗《但愿人长久》,其实教学这样的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带着诗词回返到“灵感”之源,到底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情弦。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学自然就有了“登高望远”的基点。基点的确立,
在网络里找寻到了这样的资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3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
4 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
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
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
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
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
5 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读到这样的资料,我才觉教学觉教学需要这般的底色,前两句对“千里” “莺啼“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解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心境的广阔,晤对到红绿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而后两句通过对“南朝”“四百八”“多少”“烟雨“要体会到历史的悠远、朦胧与迷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诗人灵性发生的源泉,在诵读中游移进诗人阔大、丰富、辽远与深邃的人生,一起享受对江南春天的
赞美与神往。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
6 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宋代儒学大盛,如牟宗三、杜维民等当代新儒家所言,是儒学在应对印度佛学中援佛入儒、为我所用的复兴时代。这是儒学既先秦原典儒学后的第二期发展更新,通称作理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里称为道学)。有宋一代的文学依倚的正是儒学复兴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
宋代儒学的显著特点是一改汉学墨守师说、拘泥古训而为缘词生训、穷理尽性,显示出由人文实用性向哲学思辩性的转变。而时风重文,即使是强调“穷理尽性”,认为不应“作文害志”的理学家也未能免俗,纷纷跻身诗坛,留下大量诗篇。连称诗是“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乃无用之言”(《程氏文集》卷九)、自己不作诗的程颐也存诗三首。理学的影响反映到诗歌上就是表现为大多以议论说理为主要特征。宋末的评论家严羽就总结宋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的“奇特解会”,认为这样就会
7 丧失诗歌原本应该具有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空灵透莹、直觉圆融的审美体验性特征。
而事实上,理学家的诗并非全是陷入“理窟”的枯燥说教,也有既贯明道理又自然流出的佳篇妙制。因为他们继承儒家诗教吟咏性情、发乎义理、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传统,强调的是“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真德秀《咏古诗序》),即在纯正的性情中体现义理的深邃。所以,他们在吟咏实践的运用中,往往流露出鲜明生动的真情实感。程灏的《春日偶成》便是凭借具体的优美形象的创造,表现出含蕴不尽的风致:
云淡风轻过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前二句以清丽澹然的笔法写景寄兴,描绘出春天里平静温暖的风光景物,显示出诗人精神上的惬意和自在,一无所求。云淡风轻的午后,
诗人信步漫行,沿着开满鲜花的小路向前走,仿佛跟随着柳树的指引,一路前行,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前面的小河边。(只见花柳含情,流水带笑,诗人仿佛只需这样信步漫行,就充
8 满乐趣。)
后二句以朴实明白的常语入诗,用反衬方式来说理述趣:平常人哪里知道我心中的乐趣,还以为我是忙里偷闲学那惫懒的少年,轻狂游玩呢?表明自己的乐趣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浅薄,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前二句的意蕴。
清王相在《千家诗评注》中曾评说此诗:“此明道先生自咏其闲居自得之趣。言春日云烟淡荡,风日轻清,时当近午,天气融和,傍随花柳之间,凭眺于山川之际,正喜眼前风景,会心自乐,恐时人不识,谓余偷闲学少年之游荡。”其实他并没读懂诗人的真正意思,作为著名的理学家,程灏此诗不仅仅是对眼前风景的会心自乐,而是大有深意存焉。实际上,在生机勃勃的春日近午,在面对流动不息的前川弱水时,一种“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感悟会油然而生,从而诗人也就超越一般的赏心悦目层面达到悦心悦意,直至悦神悦志的深入,体验到充塞于天地万物的仁者情怀。在这片天地里,云卷云舒、风起风落、花自妩媚、柳自窈窕,诗人在其中感到物我交融、无滞无碍,即目会心、目击道存。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谓一体,莫非己也”,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这首诗隽永含蓄、涉理成趣,又晓畅清浅、脍炙人口,被当做《千家诗》的压卷之作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这首的教学需要抓住一个“乐”,到底诗人在乐什么呢?乐
9 的是能在春日郊游时欣赏的云淡风轻、繁花垂柳,偶得小诗抒发情感,乐的是对眼前风景的会心自乐,在生机勃勃的春日近午,在面对流动不息的前川弱水时,一种“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感悟会油然而生,从而诗人也就超越一般的赏心悦目层面达到悦心悦意,直至悦神悦志的深入,体验到充塞于天地万物的仁者情怀。
若我这个教者不读读这些资料怎能知道四句诗的背后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诗如其人会然于心应该是我教学引领思考主题。
有了这么多的资料,我准备这样预设教学:
《江南春》:游移进诗人阔大、丰富、辽远与深邃的人生,共享对春天的赞美与神往。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繁花垂柳、春日近午、前川弱水、会心自乐、仁者情怀
一、诗意引入,释题感知:
1、引入:春天姹紫嫣红百鸟争春,因这春天的明丽,从古自今人们都有郊游踏春享受自然的情趣,因为面对着春天,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流下千古传诵的经典绝句,抒发对春的向往与赞叹,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味两首咏春的诗歌。
2、读《江南春》,说说以什么为题,你读出了什么?
3、由课题提问:感知诗意
10 二、自读释意
1、自读,交流读出了什么?
2、提出疑难,大家一起对话商讨,借助工具说说诗句之意。(重点解决一个“映”字)
到底是什么“映”?
三、引领悟情
1、老师在诗中读出了一个叹字,你认为他在叹什么?
2、你认为是什么触动了杜牧的诗情,给了他创诗的灵性? 莺啼、绿的是什么?红的是什么?水村、山郭、酒旗……
四、诵读意境
1、营造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描绘当时的情境
2、美味诵读
3、你发现了诗歌的智慧有哪些:红绿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4、灵感触动,言语迁移
需要
这一真实的
直抵心灵的追问
厚实的课堂
11 需要什么
需要文化的底色
需要人生的体悟
需要生命的光辉
…………
只有这样的基石
心灵才会开花
精神才会焕发
深邃而阔远的境界
才会散发缕缕幽香
只见花柳含情,流水带笑,诗人仿佛只需这样信步漫行,就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