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生活处处皆作文
冠山联校 刘河林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现象普遍存在,写虚假作文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这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改革单一的作文形式,创立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于是,我校在2009年11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学会用五官观察,感受生活处处皆作文,建立大作文观》,后经专家组审定和认真研究,同意列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并正式立项。2009年年底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组,并撰写了课题实验方案。2010年3月正式实施,探索口语交际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与训练,低段学生已初步能说一句或者两句完整的话,高年级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见闻。我现就我校的具体做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学会用五官观察,注重起步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多感官参与,从一年级开始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用耳听,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并能学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有自己的观点,敢与别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我在教学《善意的谎言》这一口语交际训练课时,事先引导学生用眼捕捉生活中的信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思考、感悟生活,把发展学生思维和发展学生语言相结合。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文字,就会有什么样品质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一颗颗纯朴的,快乐的,充满了真与美的心灵。
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如我在教学续写《穷人》这一片段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说出对“穷人”的理解,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谈谈如果你是桑娜,将如何面对生活的窘迫,将七个孩子抚养成人?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与表达方式,所以能不受拘束地表露心声。
二、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学会用口语表述与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作文呢?我觉得应让学生写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他们身边的事,把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积累起来,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创建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
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感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日新月异的,几乎每天所有东西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别人的,自己的,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想积累这些生活素材,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同时学生可以组织多种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如:种花草,养小动物,游戏,体育比赛,野炊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集体精神,提高他们和别人的合作交往能力。
(二)教学过程应该贴近生活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
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察去实践,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摒弃了平时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心态,带着好奇,带着憧憬,他们会为自己的无意的发现而惊喜,这往往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把些小动物带进教室,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观察他们的外型、吃相、习惯、爱好等,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准备前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作文的源泉,有了第一手真实的生活素材,加上丰富的感情的沉淀,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有一吐为快的需要了。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不是抄袭范文就是向家长和教师求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三)教学手段应该贴近生活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导致课堂上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大家都苦不堪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
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烧烤回来要写作文时,我将学生烧考时照的照片做成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欣赏,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兴高采烈的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那么根据体验,他们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四)作文评价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
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我认为可以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家长评来进行。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因为这是一篇生活化作文教学评价,在写作文时,学生对所写的生活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忆、质疑和反思,渗透了他们对以往生活的理解。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联评即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教师评是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社会评主要看客观条件,比如说,你上一堂作文公开课,那么你就可以借助当场的教师资源给你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或者可以联系其它学校同年级班级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听互评,别人的不同经验和体会肯定会使你学生另有所悟,或者可以进行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也是一个好办法。
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把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刻苦训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 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2. 经常给学生读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模仿写作。3. 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即兴作文。4. 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让他们积极投身生活,把作文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就会引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生活处处皆作文
冠山联校 刘河林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现象普遍存在,写虚假作文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这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改革单一的作文形式,创立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于是,我校在2009年11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学会用五官观察,感受生活处处皆作文,建立大作文观》,后经专家组审定和认真研究,同意列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并正式立项。2009年年底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组,并撰写了课题实验方案。2010年3月正式实施,探索口语交际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与训练,低段学生已初步能说一句或者两句完整的话,高年级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见闻。我现就我校的具体做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学会用五官观察,注重起步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多感官参与,从一年级开始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用耳听,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并能学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有自己的观点,敢与别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我在教学《善意的谎言》这一口语交际训练课时,事先引导学生用眼捕捉生活中的信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思考、感悟生活,把发展学生思维和发展学生语言相结合。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文字,就会有什么样品质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一颗颗纯朴的,快乐的,充满了真与美的心灵。
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如我在教学续写《穷人》这一片段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说出对“穷人”的理解,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谈谈如果你是桑娜,将如何面对生活的窘迫,将七个孩子抚养成人?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与表达方式,所以能不受拘束地表露心声。
二、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学会用口语表述与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作文呢?我觉得应让学生写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他们身边的事,把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积累起来,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创建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
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感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日新月异的,几乎每天所有东西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别人的,自己的,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想积累这些生活素材,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同时学生可以组织多种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如:种花草,养小动物,游戏,体育比赛,野炊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集体精神,提高他们和别人的合作交往能力。
(二)教学过程应该贴近生活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
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察去实践,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摒弃了平时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心态,带着好奇,带着憧憬,他们会为自己的无意的发现而惊喜,这往往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把些小动物带进教室,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观察他们的外型、吃相、习惯、爱好等,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准备前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作文的源泉,有了第一手真实的生活素材,加上丰富的感情的沉淀,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有一吐为快的需要了。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不是抄袭范文就是向家长和教师求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三)教学手段应该贴近生活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导致课堂上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大家都苦不堪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
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烧烤回来要写作文时,我将学生烧考时照的照片做成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欣赏,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兴高采烈的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那么根据体验,他们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四)作文评价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
三6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经验材料
我认为可以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家长评来进行。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因为这是一篇生活化作文教学评价,在写作文时,学生对所写的生活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忆、质疑和反思,渗透了他们对以往生活的理解。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联评即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教师评是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社会评主要看客观条件,比如说,你上一堂作文公开课,那么你就可以借助当场的教师资源给你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或者可以联系其它学校同年级班级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听互评,别人的不同经验和体会肯定会使你学生另有所悟,或者可以进行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也是一个好办法。
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把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刻苦训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 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2. 经常给学生读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模仿写作。3. 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即兴作文。4. 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让他们积极投身生活,把作文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就会引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