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解读题目延续2015年全国Ⅰ卷的设计理念,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本作文题的材料主要内容为:1. 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材料主要围绕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展开,谈到了个人发展、整个社会、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个人的语文学习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每个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材料中提到的国家软实力即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具体包括文化、教育、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文化产品等,更甚至语言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实力。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度依赖经济利益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导致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人民日报》英文版2006年的一期中写道: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如果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那么中国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事实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软实力”,它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有着以和为本的价值观和依靠德行赢得尊重的传统,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材料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放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2.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1)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是关键。考生要明白,课
堂不仅教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等,更能让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有限性,课堂教学是我们提升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2)课外大量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书籍作为一种间接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更快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生活的丰富性。但考生依然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大量的课外阅读固然能够很好地提升语言素养,但过多、太杂的书籍也会降下我们的语文素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更是要注意。(3)社会生活实践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和永不枯竭的素材。如果考生从这一途径入手,同样需要明白,社会生活实践虽然是语文知识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很多时候它无规则、无技巧,单靠自我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本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1.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就事论事。也要求考生不要泛泛而谈或一味地拔高,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体会,从己入手,由小到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比较”二字就告诉考生,这三种途径都可行,哪一个更有效呢?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作文,在对比中阐述自己看法和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效的那个途径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三)立意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在三种途径中进行权衡和选择,考生可以从肯定课堂有效教学,并在某种程度
上否定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也可以从肯定课外大量阅读,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亦或可以从肯定社会生活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来立意。
花气袭人知昼暖
欲知四季,去山野吧,看抽芽的嫩柳,看金黄的麦穗,看累累的硕果,看白了青山的雪,眼知窗外美。
欲知路远,就出发吧,走悠长的夕照小巷,走古朴的木桥,脚知漫道长。
欲知文学,来人间吧,看爱恨贪嗔,看嬉笑怒骂,看王公贵胄,看布衣黔首,心知世界大。
以清晨壮丽恢宏的半边云霞起兴,以赶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为修辞,以公交站牌前偶遇的笑脸为标点,以温馨午餐氤氲的香气为内容,以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的背影为结局,以摇尾跑来的小狗为句号,洋洋洒洒一篇以“语文”为题的文章已挥笔写就。生活就是语文,叫做“幸福里”的招牌,“爱护自然”的温馨提示,充满希冀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语文的化身。
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人说他是写自己,在富贵家庭里养尊处优,一场冰冷的大雨浇灭了所有骄傲,他在破败小屋里衣衫褴褛,在萧瑟风中饥寒交迫,在浊酒昏灯下增删批阅,他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素材,他用他的脚印,缀满了大观园所有人的悲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点滴汇聚,终成语文壮阔的海洋。向来喜欢语文,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也许是母亲一句温暖的关怀,也许是路人一句友好的提醒,也许是演讲者或激昂或抒情的言语,也许是相声演员幽默生动的段子,也许只是几个字,都可以触动灵感的源泉,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
我们是尘世中蹒跚而行的赶路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语文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生平中见过的或纤弱或雍容的花别在语文的衣襟上,我们将生活中听到的或低吟或高啸的言语缀在语文的耳后,我们将生活中嗅到的或馨香或馥郁的气息扑洒在语文的发梢上,这样,被生活悉心装扮过的语文便亭亭而立。
语文教我们品味生活,生活教我们学习语文。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以后的执笔写字,到后来笔下开花,随着我们一步步成长,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更多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如同喝一坛甘醇的老酒,越饮越醉人,在香气的熏陶下,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再次一品佳酿。
曾有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提高语文素养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立足于生活实践的沃土,语文之花才能盛放。
【名师点评】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中心突出、论证严谨、颇具文采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 主题鲜明,形散神聚。这篇议论性散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开篇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通过一组排比句,将生活与文学也就是语文自然而然联系了起来,再通过层层论证,将语文与生活关系揭示得清清楚楚,文末还在强调语文必须根植于生活。
2. 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文中用曹雪芹的事例论证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引用陆游的诗句论证“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用身边的事例揭示语文和生活的辩证关系,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3. 手法多样,文采飞扬。文中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为文章增色不少。语“文”
文/拓维教育 麓山妙笔 朱蓉
语文,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语文,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麻木的心受到震撼。语文,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而提高语文素养,足以怡情,足以博彩,更足以长才,它能赐予我们持久的力量,丰厚的面对生活。
提高语文素养,是将自己的心神浸没于三尺讲台。
雨后闷热的教室里,风扇在头顶嗡嗡作响,老师带着清脆的声线打破午后的睡意,在这娓娓道来的引领下,我们仿佛看到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看到朱自清眼中父亲慈爱的背影,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看到高尔基历尽人世间悲苦后的苦难心灵。这大千世界流动的风景,在三尺讲台上由老师带领着我们一一领略。它贯穿古今,在心灵里自在逍遥,它横跨四方,在思想里急转急停。
提高语文素养,是将自己的灵魂畅游于绵绵书海。
俗语说:“水养人,书养心。”提高语文素养总离不开与广阔书海的缠绵。静下心来依在书架旁,去嗅嗅那金擅木的清香,去抚摸那指间带来的厚重的质感,去品味那一份智慧赐予的宁静,去陶醉于那些穿越时空所带来的灵魂共鸣。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不为千钟粟,更不为打发时光,只为让书的妙韵和芳香渗入我们的皮肤,成为我们生活和血液中的一部分。
提高语文素养,是将自己的脚步跋涉于万古山川。
从一个人的步伐里,我们总能看出一些他经历的故事。将脚步踏遍广袤的大地,辽阔的的天空,蔚蓝的大海,巍峨的山岭后,我们很难困顿于眼前的不幸。这就是山川带给我们的魅力。那些江南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那些北国沙漠掀起漫天狂沙的肆虐寒风;那些杨柳依依,清风玉露;那些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只有我们沿途走过,亲眼见证过它们的浩瀚,嗅过它们空气中的味道,触摸过时间留下的痕迹,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岁月教给我们的真谛。
在生命的旷野里,你我皆凡人,我们总是迷茫于脚下的方向,困顿于眼前的苟且,深陷于生活的泥沼。而提高语文素养,是当我们真正以一个大写的姿态站立在泥土之上,开始生命的长途跋涉时,它给我们一种持久的力量,拨开眼前的迷雾,把日子过成诗,内心充盈的踏向远方。
成功公式:形散神聚+素材多样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文学底蕴便在无形中筑成。厚积方能薄发,在那些喷涌而出的文字背后,往往是笔者经历数十年寒窗而在心中构建的文学长河。
于阅读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从内心开始真正热爱语文。读唐宋诗词,字字珠玑,句句讨巧,平平仄仄地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离合悲欢。文学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心怀敬意的人来欣赏。
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交流,感受语文中那些独特的情怀。读《哈姆雷特》,那颠三倒四的疯狂外表下隐藏的巨大痛楚令人震撼;读《长恨歌》,在王琦瑶的辗转漂泊中感受时代,思考人性。于书中窥得历史变迁、世事沧桑,见得朝代更迭、门第兴衰,更有大人物的叱咤风云和小人物的挣扎呐喊。一行行文字,引导着人不断去思索和探寻。为书而有过的笑与泪,都是心弦被拨动后留下的颤音。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我的修改意见:整篇文章看,写的是不错的,只是觉得后面有三个并列段篇幅不够一致,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关于语文素养的“文化因子”——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修改过的作文——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丰厚的底蕴。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文学大师的傲岸情怀。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历代先贤的独特哲思。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二(1)班雷冬鹏
何谓语文?
语文,语文,即“语”和“文”。朋友的倾诉是“语”,亲人的叮咛是“语”,爱人的关怀是“语”;一首《行路难》是“文”,一封家书是“文”,一块墓碑,也是“文”。止不住的思念,藏不住的感情,道而成语,落笔成文。
认识语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前提,而恰当的方法更能使提高语文素养事半功倍,不至于像盲人般摸索,一无所获。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尤其重要,原因在于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课堂的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听”“说”“读”“写”,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它影响,渐渐地我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鉴赏和表达的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在千古名篇之前我们会赞叹它辞藻之美、胸襟之阔,而不是人云亦云却不知所云;在临洞庭,俯泰山之际,奋笔书怀,写尽人间山河,而不是如同猿猴般上窜下跳,怒号嘶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书是心灵的另一道窗户,走进作者的世界,或是深邃的诗人,或是热血高涨的愤青,又或是睿智的老者,都行。走进他们的世界,领略他们的情怀,让他们的思想感染你,感受语文的无穷韵味。这将会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沉淀人的思想,壮大人的心胸。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眼界,需要思想,需要心胸。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课堂,可以没有课外阅读,可人不能不生活。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的核心,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因事象形产生文字起,便融入到了生活之中。或是“子墨子曰”,或是“太史公曰”,它把先贤伟人的言行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敬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无数实践,语文不再仅仅是记事的工具,而是上升成为了一门艺术。高山飞瀑,洞庭明月,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章;壮志忠心,乡思愁绪,成为绝妙诗歌百世流传。语文就应用于生活,或许遭受困难挫折时候感慨一声“行路难,行路难”,又或许春风得意之时笑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充满语文的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语文素养怎么可能不提高?
若要提高语文素养,三条途径都至关重要,而其最终的归宿与最大的受益绝对是社会生活实践无疑。
【例文二】
瓷器式的语文学习
高二(1)班王晟涵
语文的学习,对个人,对国家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想制造一件瓷器。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分别对应了制瓷的三道工序。正如每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三条途径也缺一不可。
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筑胚,它决定了瓷器的形状,决定了瓷器的用途。是它奠定了这个瓷器的基础,瓷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蜕变,成形,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是最生动,最基本,也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入我们骨子里的知识。它直接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发展动力,才能真的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制瓷的第二道工序是上色。这一工序看似对瓷器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实,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高度与文化价值,是瓷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整个制瓷过程中,这是最能升华瓷器的一道工序。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外大量阅读。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正是在千百次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境界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瓷器上填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而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道道光亮的色彩不断交织,融合,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瓷上。我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煅烧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未曾煅烧的瓷器,纵使其结构再巧妙,花纹再绚丽,也无法称之为瓷。只因煅烧前它是“散”的,是煅烧让它各部分融合并再次升华。经过煅烧的瓷器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似乎生来就是一体的。这时瓷器才真正成瓷真正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堂有效教学,在课上我们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通俗的知识专业化。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更教会了我们方法,指导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前进。在最后,我们也就真正成器。
如前文所述,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正如三道制瓷工序一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没有优劣,只有不同,只用真正把握全部的三条途径,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语文素养。
【例文三】
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陈业旭
如今,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也不外乎三种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其中最迅速有效而广泛的是“课外大量阅读”。
第一,要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对于我,甚至是大部分的中学生来说,在目前这个应当努力学习的阶段,课外时间是十分的不充裕的。那么,在
时间不充裕而我们又不得不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情况下,我们就得以快为先。咸郎平先生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得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能作为自己的经验。”无论是学习或是人的一生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书籍中读取他人的经历汲取他人的知识,以此来迅速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我们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保证提升的语文素养是有效的。而要达到快又稳的提升文化素养这个目的,也要依靠课外大量阅读。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倘若投入了身心,做到与主人公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文中去读,那么他一定会有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种理解。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自己“读”的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周国平先生说过:“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所以我们要多读,在读中培养出最合适自己的阅读方法,快而稳的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我们要最广泛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必须依靠“课外大量阅读”。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最广的、最大范围的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我过我国古代文人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以及对古代无尽烽火的无奈。可以读到近代文人对国人与国家仍然在沉睡的那种无奈的心情,急迫的想“叫醒”睁着眼睛睡觉的人与国那种急迫,听见那声声叹息。在书中,我们亦可以读到西方国家那另一番书情---对爱更大胆的追求,奇特的思想以及与国内完全不同的个人主义。它们比课堂上老师所授予的内容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的知识更广得多。
为了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课外积累。
【例文四】
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班符味味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题记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不外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被传播了思想、知识,只是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储备,而非能真正地理解和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自身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提升语文素养。 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主要有:听、说、读、写。
不见高山,如何才能明白“高山安可仰”的慨叹?不亲自登山高山之顶,如何才能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亲自临江眺望,如何能感受到波涛滚滚,大江东流的宏伟气势!如何能体会到千古英雄人物的豪放情怀!不曾有过“行舟绿水前”,又如何能感受到“潮平两岸阔,风中一帆悬”的和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韵味,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与人交流是一门艺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想更好地与人交流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想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就要在生活中学会听别人说,在实践中学会自己说,通过不断地听不断地练习,才能让自己听与说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学会更好地与人交流!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联横幅等,都是语文生活化的体现。要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通过练字、写对联、著文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写的能力,通过写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无论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最终到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感受语文的魅力,熏陶自身,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例文五】
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语文学习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提升语文素养不外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虽然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比一比,却会发现其特点作用各异。
课堂有效教学让语文学习“快”起来。与另外两条途径比起来,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在于老师的帮助。有了老师的有效教学,你的语文学习可以少走弯路,你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效率。这是“快”的一个含义。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给你的绝不会是一个个零散的语文知识,也不只是教你学会课本上那一篇篇孤立的文章,而是让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训练你的语文能力。有了这样的方法和能力,你通过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才能更有效率。不过,课堂有效教学虽然能让你的语文学习更有效率,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你的语文素养,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毕竟有限,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因此,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课外大量阅读让语文学习“广”起来。这个“广”有三层含义:一是时间更广阔,只要有空闲,你随时可以手捧一卷,陶然其中;二是内容更广泛,只要不是坏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你尽可以遨游其中;三是收获更广博,或求知、或启智、或明理、或陶情,只要是你所需,它尽能满足。课外大量阅读虽然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功用多多,但问题是:如果缺少指导,就会陷入盲目;如果没有用心,就会效果不彰。因此,课外大量阅读要尽可能与课堂有效教学结合,以扬长避短。
社会生活实践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那印刷在纸上的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就变得“活”了起来,也容易理解起来。站在海边,你才能懂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胸怀;看到
了社会的不平,你才会体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愤;经受了挫折,你才会佩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止如此。如果用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席发人深思的话语,一句打动你情愫的歌词,一段平实无华的产品说明书,无不是语文,活生生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你会发现语文就有了温度。当然,在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有缺点,没有条理,不成系统,因此,它离不开前两条途径的配合。
总之,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各有特点,优劣互见,只有将三条途径综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例文六】
“用心”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仔细比较、思考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我认为,要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离不了“用心”二字。若不是带着一颗心,不管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听讲,教学就不可能“有效”。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的语文,语文课也上了两千多节。但是,有的人提起笔来,错别字便一个个翩翩而至;做起文来,简直是在召集各种类型的病句开会;读起书来,只要内容稍有点深意,便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书中所云为何。为什么?因为课堂上不用心。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读了写了十几年,竟然仍看不出“县”和“具”的上半部分并不相同;因为不用心,虽然在课堂上已经修改了无数的病句,自己写起文章来仍不能做到起码的文从字顺;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听老师分析了近千篇文章,自己拿起一篇文章读起来仍感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反之,用心于课堂,语言文字之精妙必能有所体悟,读写能力之增强必能得以训练,语文素养之提升亦必日渐长进。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阅读,“大量”就只是量的累积。同样读一部小说,有的人读完,从语言到结构、从人物到主旨、从人生到社会均能产生诸多感悟;有的人读完,除了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名字和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再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记。何也?用心不同。宋儒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用心者读书,会在读的过程不断提出疑问: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他对作品的理解逐渐加深,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不用心者读书,不仅不会自我设疑、解疑,即使真有地方看不懂,也是囫囵吞枣,不求解决。如此,读得书再多,也只是量在累积,而不能在语文素养上产生质的提升。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生活,就无以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对于有心人来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与人交流时,别人诙谐幽默的谈吐;欣赏流行歌曲时,那意境深远的歌词;经过楼道时,墙壁上发人哲思的名言;打开电视时,一句构思精巧的广告语;游览
名胜古迹时,嵌在亭阁廊柱上对仗工整含义隽永的楹联„„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好素材。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生活就是在提升语文素养。无心者则相反,生活中语文学习的素材虽然充斥于眼前、萦绕于耳边,他却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如此,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岂非奢望?
综上所述,“用心”才可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学习语文时,请务必带上你的“心”。
二)材料解读题目延续2015年全国Ⅰ卷的设计理念,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本作文题的材料主要内容为:1. 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材料主要围绕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展开,谈到了个人发展、整个社会、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个人的语文学习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每个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材料中提到的国家软实力即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具体包括文化、教育、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文化产品等,更甚至语言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实力。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度依赖经济利益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导致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人民日报》英文版2006年的一期中写道: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如果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那么中国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事实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软实力”,它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有着以和为本的价值观和依靠德行赢得尊重的传统,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材料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放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2.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1)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是关键。考生要明白,课
堂不仅教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等,更能让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有限性,课堂教学是我们提升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2)课外大量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书籍作为一种间接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更快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生活的丰富性。但考生依然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大量的课外阅读固然能够很好地提升语言素养,但过多、太杂的书籍也会降下我们的语文素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更是要注意。(3)社会生活实践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和永不枯竭的素材。如果考生从这一途径入手,同样需要明白,社会生活实践虽然是语文知识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很多时候它无规则、无技巧,单靠自我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本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1.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就事论事。也要求考生不要泛泛而谈或一味地拔高,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体会,从己入手,由小到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比较”二字就告诉考生,这三种途径都可行,哪一个更有效呢?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作文,在对比中阐述自己看法和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效的那个途径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三)立意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在三种途径中进行权衡和选择,考生可以从肯定课堂有效教学,并在某种程度
上否定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也可以从肯定课外大量阅读,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亦或可以从肯定社会生活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来立意。
花气袭人知昼暖
欲知四季,去山野吧,看抽芽的嫩柳,看金黄的麦穗,看累累的硕果,看白了青山的雪,眼知窗外美。
欲知路远,就出发吧,走悠长的夕照小巷,走古朴的木桥,脚知漫道长。
欲知文学,来人间吧,看爱恨贪嗔,看嬉笑怒骂,看王公贵胄,看布衣黔首,心知世界大。
以清晨壮丽恢宏的半边云霞起兴,以赶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为修辞,以公交站牌前偶遇的笑脸为标点,以温馨午餐氤氲的香气为内容,以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的背影为结局,以摇尾跑来的小狗为句号,洋洋洒洒一篇以“语文”为题的文章已挥笔写就。生活就是语文,叫做“幸福里”的招牌,“爱护自然”的温馨提示,充满希冀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语文的化身。
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人说他是写自己,在富贵家庭里养尊处优,一场冰冷的大雨浇灭了所有骄傲,他在破败小屋里衣衫褴褛,在萧瑟风中饥寒交迫,在浊酒昏灯下增删批阅,他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素材,他用他的脚印,缀满了大观园所有人的悲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点滴汇聚,终成语文壮阔的海洋。向来喜欢语文,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也许是母亲一句温暖的关怀,也许是路人一句友好的提醒,也许是演讲者或激昂或抒情的言语,也许是相声演员幽默生动的段子,也许只是几个字,都可以触动灵感的源泉,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
我们是尘世中蹒跚而行的赶路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语文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生平中见过的或纤弱或雍容的花别在语文的衣襟上,我们将生活中听到的或低吟或高啸的言语缀在语文的耳后,我们将生活中嗅到的或馨香或馥郁的气息扑洒在语文的发梢上,这样,被生活悉心装扮过的语文便亭亭而立。
语文教我们品味生活,生活教我们学习语文。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以后的执笔写字,到后来笔下开花,随着我们一步步成长,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更多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如同喝一坛甘醇的老酒,越饮越醉人,在香气的熏陶下,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再次一品佳酿。
曾有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提高语文素养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立足于生活实践的沃土,语文之花才能盛放。
【名师点评】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中心突出、论证严谨、颇具文采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 主题鲜明,形散神聚。这篇议论性散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开篇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通过一组排比句,将生活与文学也就是语文自然而然联系了起来,再通过层层论证,将语文与生活关系揭示得清清楚楚,文末还在强调语文必须根植于生活。
2. 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文中用曹雪芹的事例论证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引用陆游的诗句论证“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用身边的事例揭示语文和生活的辩证关系,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3. 手法多样,文采飞扬。文中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为文章增色不少。语“文”
文/拓维教育 麓山妙笔 朱蓉
语文,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语文,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麻木的心受到震撼。语文,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而提高语文素养,足以怡情,足以博彩,更足以长才,它能赐予我们持久的力量,丰厚的面对生活。
提高语文素养,是将自己的心神浸没于三尺讲台。
雨后闷热的教室里,风扇在头顶嗡嗡作响,老师带着清脆的声线打破午后的睡意,在这娓娓道来的引领下,我们仿佛看到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看到朱自清眼中父亲慈爱的背影,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看到高尔基历尽人世间悲苦后的苦难心灵。这大千世界流动的风景,在三尺讲台上由老师带领着我们一一领略。它贯穿古今,在心灵里自在逍遥,它横跨四方,在思想里急转急停。
提高语文素养,是将自己的灵魂畅游于绵绵书海。
俗语说:“水养人,书养心。”提高语文素养总离不开与广阔书海的缠绵。静下心来依在书架旁,去嗅嗅那金擅木的清香,去抚摸那指间带来的厚重的质感,去品味那一份智慧赐予的宁静,去陶醉于那些穿越时空所带来的灵魂共鸣。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不为千钟粟,更不为打发时光,只为让书的妙韵和芳香渗入我们的皮肤,成为我们生活和血液中的一部分。
提高语文素养,是将自己的脚步跋涉于万古山川。
从一个人的步伐里,我们总能看出一些他经历的故事。将脚步踏遍广袤的大地,辽阔的的天空,蔚蓝的大海,巍峨的山岭后,我们很难困顿于眼前的不幸。这就是山川带给我们的魅力。那些江南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那些北国沙漠掀起漫天狂沙的肆虐寒风;那些杨柳依依,清风玉露;那些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只有我们沿途走过,亲眼见证过它们的浩瀚,嗅过它们空气中的味道,触摸过时间留下的痕迹,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岁月教给我们的真谛。
在生命的旷野里,你我皆凡人,我们总是迷茫于脚下的方向,困顿于眼前的苟且,深陷于生活的泥沼。而提高语文素养,是当我们真正以一个大写的姿态站立在泥土之上,开始生命的长途跋涉时,它给我们一种持久的力量,拨开眼前的迷雾,把日子过成诗,内心充盈的踏向远方。
成功公式:形散神聚+素材多样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文学底蕴便在无形中筑成。厚积方能薄发,在那些喷涌而出的文字背后,往往是笔者经历数十年寒窗而在心中构建的文学长河。
于阅读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从内心开始真正热爱语文。读唐宋诗词,字字珠玑,句句讨巧,平平仄仄地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离合悲欢。文学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心怀敬意的人来欣赏。
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交流,感受语文中那些独特的情怀。读《哈姆雷特》,那颠三倒四的疯狂外表下隐藏的巨大痛楚令人震撼;读《长恨歌》,在王琦瑶的辗转漂泊中感受时代,思考人性。于书中窥得历史变迁、世事沧桑,见得朝代更迭、门第兴衰,更有大人物的叱咤风云和小人物的挣扎呐喊。一行行文字,引导着人不断去思索和探寻。为书而有过的笑与泪,都是心弦被拨动后留下的颤音。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我的修改意见:整篇文章看,写的是不错的,只是觉得后面有三个并列段篇幅不够一致,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关于语文素养的“文化因子”——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修改过的作文——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丰厚的底蕴。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文学大师的傲岸情怀。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历代先贤的独特哲思。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二(1)班雷冬鹏
何谓语文?
语文,语文,即“语”和“文”。朋友的倾诉是“语”,亲人的叮咛是“语”,爱人的关怀是“语”;一首《行路难》是“文”,一封家书是“文”,一块墓碑,也是“文”。止不住的思念,藏不住的感情,道而成语,落笔成文。
认识语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前提,而恰当的方法更能使提高语文素养事半功倍,不至于像盲人般摸索,一无所获。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尤其重要,原因在于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课堂的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听”“说”“读”“写”,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它影响,渐渐地我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鉴赏和表达的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在千古名篇之前我们会赞叹它辞藻之美、胸襟之阔,而不是人云亦云却不知所云;在临洞庭,俯泰山之际,奋笔书怀,写尽人间山河,而不是如同猿猴般上窜下跳,怒号嘶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书是心灵的另一道窗户,走进作者的世界,或是深邃的诗人,或是热血高涨的愤青,又或是睿智的老者,都行。走进他们的世界,领略他们的情怀,让他们的思想感染你,感受语文的无穷韵味。这将会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沉淀人的思想,壮大人的心胸。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眼界,需要思想,需要心胸。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课堂,可以没有课外阅读,可人不能不生活。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的核心,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因事象形产生文字起,便融入到了生活之中。或是“子墨子曰”,或是“太史公曰”,它把先贤伟人的言行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敬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无数实践,语文不再仅仅是记事的工具,而是上升成为了一门艺术。高山飞瀑,洞庭明月,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章;壮志忠心,乡思愁绪,成为绝妙诗歌百世流传。语文就应用于生活,或许遭受困难挫折时候感慨一声“行路难,行路难”,又或许春风得意之时笑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充满语文的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语文素养怎么可能不提高?
若要提高语文素养,三条途径都至关重要,而其最终的归宿与最大的受益绝对是社会生活实践无疑。
【例文二】
瓷器式的语文学习
高二(1)班王晟涵
语文的学习,对个人,对国家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想制造一件瓷器。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分别对应了制瓷的三道工序。正如每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三条途径也缺一不可。
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筑胚,它决定了瓷器的形状,决定了瓷器的用途。是它奠定了这个瓷器的基础,瓷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蜕变,成形,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是最生动,最基本,也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入我们骨子里的知识。它直接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发展动力,才能真的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制瓷的第二道工序是上色。这一工序看似对瓷器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实,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高度与文化价值,是瓷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整个制瓷过程中,这是最能升华瓷器的一道工序。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外大量阅读。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正是在千百次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境界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瓷器上填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而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道道光亮的色彩不断交织,融合,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瓷上。我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煅烧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未曾煅烧的瓷器,纵使其结构再巧妙,花纹再绚丽,也无法称之为瓷。只因煅烧前它是“散”的,是煅烧让它各部分融合并再次升华。经过煅烧的瓷器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似乎生来就是一体的。这时瓷器才真正成瓷真正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堂有效教学,在课上我们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通俗的知识专业化。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更教会了我们方法,指导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前进。在最后,我们也就真正成器。
如前文所述,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正如三道制瓷工序一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没有优劣,只有不同,只用真正把握全部的三条途径,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语文素养。
【例文三】
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陈业旭
如今,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也不外乎三种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其中最迅速有效而广泛的是“课外大量阅读”。
第一,要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对于我,甚至是大部分的中学生来说,在目前这个应当努力学习的阶段,课外时间是十分的不充裕的。那么,在
时间不充裕而我们又不得不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情况下,我们就得以快为先。咸郎平先生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得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能作为自己的经验。”无论是学习或是人的一生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书籍中读取他人的经历汲取他人的知识,以此来迅速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我们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保证提升的语文素养是有效的。而要达到快又稳的提升文化素养这个目的,也要依靠课外大量阅读。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倘若投入了身心,做到与主人公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文中去读,那么他一定会有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种理解。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自己“读”的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周国平先生说过:“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所以我们要多读,在读中培养出最合适自己的阅读方法,快而稳的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我们要最广泛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必须依靠“课外大量阅读”。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最广的、最大范围的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我过我国古代文人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以及对古代无尽烽火的无奈。可以读到近代文人对国人与国家仍然在沉睡的那种无奈的心情,急迫的想“叫醒”睁着眼睛睡觉的人与国那种急迫,听见那声声叹息。在书中,我们亦可以读到西方国家那另一番书情---对爱更大胆的追求,奇特的思想以及与国内完全不同的个人主义。它们比课堂上老师所授予的内容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的知识更广得多。
为了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课外积累。
【例文四】
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班符味味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题记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不外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被传播了思想、知识,只是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储备,而非能真正地理解和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自身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提升语文素养。 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主要有:听、说、读、写。
不见高山,如何才能明白“高山安可仰”的慨叹?不亲自登山高山之顶,如何才能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亲自临江眺望,如何能感受到波涛滚滚,大江东流的宏伟气势!如何能体会到千古英雄人物的豪放情怀!不曾有过“行舟绿水前”,又如何能感受到“潮平两岸阔,风中一帆悬”的和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韵味,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与人交流是一门艺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想更好地与人交流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想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就要在生活中学会听别人说,在实践中学会自己说,通过不断地听不断地练习,才能让自己听与说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学会更好地与人交流!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联横幅等,都是语文生活化的体现。要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通过练字、写对联、著文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写的能力,通过写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无论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最终到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感受语文的魅力,熏陶自身,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例文五】
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语文学习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提升语文素养不外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虽然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比一比,却会发现其特点作用各异。
课堂有效教学让语文学习“快”起来。与另外两条途径比起来,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在于老师的帮助。有了老师的有效教学,你的语文学习可以少走弯路,你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效率。这是“快”的一个含义。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给你的绝不会是一个个零散的语文知识,也不只是教你学会课本上那一篇篇孤立的文章,而是让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训练你的语文能力。有了这样的方法和能力,你通过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才能更有效率。不过,课堂有效教学虽然能让你的语文学习更有效率,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你的语文素养,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毕竟有限,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因此,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课外大量阅读让语文学习“广”起来。这个“广”有三层含义:一是时间更广阔,只要有空闲,你随时可以手捧一卷,陶然其中;二是内容更广泛,只要不是坏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你尽可以遨游其中;三是收获更广博,或求知、或启智、或明理、或陶情,只要是你所需,它尽能满足。课外大量阅读虽然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功用多多,但问题是:如果缺少指导,就会陷入盲目;如果没有用心,就会效果不彰。因此,课外大量阅读要尽可能与课堂有效教学结合,以扬长避短。
社会生活实践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那印刷在纸上的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就变得“活”了起来,也容易理解起来。站在海边,你才能懂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胸怀;看到
了社会的不平,你才会体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愤;经受了挫折,你才会佩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止如此。如果用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席发人深思的话语,一句打动你情愫的歌词,一段平实无华的产品说明书,无不是语文,活生生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你会发现语文就有了温度。当然,在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有缺点,没有条理,不成系统,因此,它离不开前两条途径的配合。
总之,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各有特点,优劣互见,只有将三条途径综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例文六】
“用心”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仔细比较、思考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我认为,要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离不了“用心”二字。若不是带着一颗心,不管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听讲,教学就不可能“有效”。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的语文,语文课也上了两千多节。但是,有的人提起笔来,错别字便一个个翩翩而至;做起文来,简直是在召集各种类型的病句开会;读起书来,只要内容稍有点深意,便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书中所云为何。为什么?因为课堂上不用心。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读了写了十几年,竟然仍看不出“县”和“具”的上半部分并不相同;因为不用心,虽然在课堂上已经修改了无数的病句,自己写起文章来仍不能做到起码的文从字顺;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听老师分析了近千篇文章,自己拿起一篇文章读起来仍感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反之,用心于课堂,语言文字之精妙必能有所体悟,读写能力之增强必能得以训练,语文素养之提升亦必日渐长进。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阅读,“大量”就只是量的累积。同样读一部小说,有的人读完,从语言到结构、从人物到主旨、从人生到社会均能产生诸多感悟;有的人读完,除了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名字和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再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记。何也?用心不同。宋儒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用心者读书,会在读的过程不断提出疑问: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他对作品的理解逐渐加深,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不用心者读书,不仅不会自我设疑、解疑,即使真有地方看不懂,也是囫囵吞枣,不求解决。如此,读得书再多,也只是量在累积,而不能在语文素养上产生质的提升。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生活,就无以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对于有心人来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与人交流时,别人诙谐幽默的谈吐;欣赏流行歌曲时,那意境深远的歌词;经过楼道时,墙壁上发人哲思的名言;打开电视时,一句构思精巧的广告语;游览
名胜古迹时,嵌在亭阁廊柱上对仗工整含义隽永的楹联„„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好素材。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生活就是在提升语文素养。无心者则相反,生活中语文学习的素材虽然充斥于眼前、萦绕于耳边,他却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如此,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岂非奢望?
综上所述,“用心”才可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学习语文时,请务必带上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