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的:
1.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常识。
2.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意,朗读背诵这首词。
3. 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安宁。
4. 合理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运用场景与人物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改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聊一聊辛弃疾
“人中之龙,词中之杰”
指的是谁?对。宋朝时期写词写出名的有很多,但能得到这样赞誉的却只有南宋时期的词人——辛弃疾。(板书:辛弃疾)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个英雄词人。早年组织抗金,智勇兼备。在词的创作上,他和北宋时期的苏轼齐名,人称“苏辛”,有点像唐诗中的李白和杜甫一样。不过,很多词论家认为辛弃疾的创作水平甚至还超过了苏轼,所以是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一、 了解词常识,揭题释题。
1. 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清平乐 村居》。
2. 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曲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四十六个字。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说到村居,就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里,农村是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村是忙碌的。
预设二:牧童骑黄牛的,蓬头稚子学垂纶的,还有偷采白莲回的,农村是充满童趣的。
预设三:一水护田将绿绕,麦花雪白菜花稀,草长莺飞,鸟栖虫居,农村是风景优美的。(或者生活条件是简朴的。)
农村,对于生活在城镇的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就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农村吧。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并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的。
二、初读课文,朗读悟情。
1. 指名读课文,先注意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再齐读。
2. 从一年级到现在,诗读了不少,正儿八经地读词还是头一回。你发现词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预设一: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预设二:分为上下两段。现在说法叫段,但在词当中,不叫段,叫“阕”。板书:阕。意思是一段词结束了。上面一段歌词就叫上阕,那下面一段叫什么呢?读的时候,上下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预设三:读读上阕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发现?这里押“ao ”韵,而且都是第三声,这样的仄声韵是有讲究的,因为古人觉得这样吟诵会觉得婉转动听。来,一起试一遍。再读读下阕,除了“赖”字外,其余最后一个字都有什么共同点?这种发“ong ”的平声韵,读起来会觉得流畅轻快。来,念一遍。
3. 读词的节奏跟读诗差不多,但没有古诗那么严格。可以为了词语意思的完整来移动节奏点。点击出示节奏。来,跟着我轻轻地练习一遍。再自由读一遍。用这样的节奏读,这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4. 词是用来唱的,想听吗?好的,放开来听,可以跟着打节奏,也可以跟着哼。唱一唱,这村居又多了份什么印象?对啊,一首词的节奏音韵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么读读唱唱我们跟作者的心就走得近了。
三、再读课文,想象悟情。
1. 古人说:诗中有画。点击课件出示画面。这词也一样。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想象画面,你觉得这上下两阕哪个画面最容易看懂?
2. 交流下阕。
(1)能用个词赞一赞大儿子和二儿子吗?
(2)板书“无赖”。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小儿子什么活也不做,就卧剥莲蓬。这“卧剥”是怎么个剥法呀?想象画面,就要把画面想得活起来。别忘了,水在古诗词中是非常重要的景物啊,画面中没有水就失去一半的色彩了。借你一个词,用“时而”或“一会儿”,把大家看到的画面连起来说一遍。
3. 交流上阕。
(1)顺着溪水往上看上阕,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青草”是绿色的小草,那多加一个“青”字,(板书:青青草)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古诗词中的叠词是很有韵味的。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听溪水声想象)最小的篇幅给人以无
穷的遐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清风习习,小溪潺潺,幽幽荷香,青青小草。茅屋虽小,但风景这边独好!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着词看着画,你能想象老两口在干什么吗?辛弃疾写的村居是在江西上饶,春秋时期这一带属于吴国,所以那里的方言就称为吴音,我们无锡话也属于地道的的吴音,软软的,糯糯的,蛮好听格。辛弃疾是北方人,所以觉得吴音特别悦耳动听。
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这老两口过得怎么样?板书:相媚好。是啊,这“相媚好”就是说老两口很恩爱、很亲热的样子。你们若是这图上的老两口,会聊些什么呢?
老师来扮演图中的老婆婆,谁愿意演老公公?
(3)从我们的聊天中,你们听出了什么?你能听出他们心中有几“喜”吗?那他们的“相媚好”到底是因为哪一喜呢?是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安居乐业,才是这一家老小最大的幸福啊!这样的生活不仅仅是他们醉了,还醉了谁?
四、深入词境,写话悟情。
1. 现在收起这幅画卷,看看板书,选一个最打动你的画面来写一写。
2. 交流。
3. 这样的村居生活,你们向往吗?辛弃疾不是向往,他是非常的渴望!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江南游子,在江南,没有他的家!出示资料。现在再一起轻轻地读这村居,你觉得在悠闲、安宁、和谐、幸福、温馨的感觉中,还多了一份什么样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些只顾自己荣华富贵,安逸享受的人是读不懂这村居的;但,我们读懂了。来,放开声音,再次朗诵村居。能背的就背!
5. 结语。同学们,能流传下来的诗歌、词曲,都是经典。但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写得优美,是因为诗人的情怀。辛弃疾在溪边看村居,我们在村居中看辛弃疾。村居装饰了辛弃疾的梦,辛弃疾装饰了我们的梦。愿这条小溪永远地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的:
1.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常识。
2.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意,朗读背诵这首词。
3. 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安宁。
4. 合理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运用场景与人物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改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聊一聊辛弃疾
“人中之龙,词中之杰”
指的是谁?对。宋朝时期写词写出名的有很多,但能得到这样赞誉的却只有南宋时期的词人——辛弃疾。(板书:辛弃疾)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个英雄词人。早年组织抗金,智勇兼备。在词的创作上,他和北宋时期的苏轼齐名,人称“苏辛”,有点像唐诗中的李白和杜甫一样。不过,很多词论家认为辛弃疾的创作水平甚至还超过了苏轼,所以是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一、 了解词常识,揭题释题。
1. 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清平乐 村居》。
2. 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曲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四十六个字。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说到村居,就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里,农村是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村是忙碌的。
预设二:牧童骑黄牛的,蓬头稚子学垂纶的,还有偷采白莲回的,农村是充满童趣的。
预设三:一水护田将绿绕,麦花雪白菜花稀,草长莺飞,鸟栖虫居,农村是风景优美的。(或者生活条件是简朴的。)
农村,对于生活在城镇的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就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农村吧。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并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的。
二、初读课文,朗读悟情。
1. 指名读课文,先注意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再齐读。
2. 从一年级到现在,诗读了不少,正儿八经地读词还是头一回。你发现词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预设一: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预设二:分为上下两段。现在说法叫段,但在词当中,不叫段,叫“阕”。板书:阕。意思是一段词结束了。上面一段歌词就叫上阕,那下面一段叫什么呢?读的时候,上下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预设三:读读上阕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发现?这里押“ao ”韵,而且都是第三声,这样的仄声韵是有讲究的,因为古人觉得这样吟诵会觉得婉转动听。来,一起试一遍。再读读下阕,除了“赖”字外,其余最后一个字都有什么共同点?这种发“ong ”的平声韵,读起来会觉得流畅轻快。来,念一遍。
3. 读词的节奏跟读诗差不多,但没有古诗那么严格。可以为了词语意思的完整来移动节奏点。点击出示节奏。来,跟着我轻轻地练习一遍。再自由读一遍。用这样的节奏读,这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4. 词是用来唱的,想听吗?好的,放开来听,可以跟着打节奏,也可以跟着哼。唱一唱,这村居又多了份什么印象?对啊,一首词的节奏音韵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么读读唱唱我们跟作者的心就走得近了。
三、再读课文,想象悟情。
1. 古人说:诗中有画。点击课件出示画面。这词也一样。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想象画面,你觉得这上下两阕哪个画面最容易看懂?
2. 交流下阕。
(1)能用个词赞一赞大儿子和二儿子吗?
(2)板书“无赖”。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小儿子什么活也不做,就卧剥莲蓬。这“卧剥”是怎么个剥法呀?想象画面,就要把画面想得活起来。别忘了,水在古诗词中是非常重要的景物啊,画面中没有水就失去一半的色彩了。借你一个词,用“时而”或“一会儿”,把大家看到的画面连起来说一遍。
3. 交流上阕。
(1)顺着溪水往上看上阕,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青草”是绿色的小草,那多加一个“青”字,(板书:青青草)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古诗词中的叠词是很有韵味的。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听溪水声想象)最小的篇幅给人以无
穷的遐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清风习习,小溪潺潺,幽幽荷香,青青小草。茅屋虽小,但风景这边独好!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着词看着画,你能想象老两口在干什么吗?辛弃疾写的村居是在江西上饶,春秋时期这一带属于吴国,所以那里的方言就称为吴音,我们无锡话也属于地道的的吴音,软软的,糯糯的,蛮好听格。辛弃疾是北方人,所以觉得吴音特别悦耳动听。
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这老两口过得怎么样?板书:相媚好。是啊,这“相媚好”就是说老两口很恩爱、很亲热的样子。你们若是这图上的老两口,会聊些什么呢?
老师来扮演图中的老婆婆,谁愿意演老公公?
(3)从我们的聊天中,你们听出了什么?你能听出他们心中有几“喜”吗?那他们的“相媚好”到底是因为哪一喜呢?是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安居乐业,才是这一家老小最大的幸福啊!这样的生活不仅仅是他们醉了,还醉了谁?
四、深入词境,写话悟情。
1. 现在收起这幅画卷,看看板书,选一个最打动你的画面来写一写。
2. 交流。
3. 这样的村居生活,你们向往吗?辛弃疾不是向往,他是非常的渴望!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江南游子,在江南,没有他的家!出示资料。现在再一起轻轻地读这村居,你觉得在悠闲、安宁、和谐、幸福、温馨的感觉中,还多了一份什么样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些只顾自己荣华富贵,安逸享受的人是读不懂这村居的;但,我们读懂了。来,放开声音,再次朗诵村居。能背的就背!
5. 结语。同学们,能流传下来的诗歌、词曲,都是经典。但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写得优美,是因为诗人的情怀。辛弃疾在溪边看村居,我们在村居中看辛弃疾。村居装饰了辛弃疾的梦,辛弃疾装饰了我们的梦。愿这条小溪永远地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