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障碍 轻松作文
长葛市职业高中 时春霞
作文,是写作者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写作者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作文就成了考量语文学习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果要问今天的高中生,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我想很多学生都会皱着眉头说:“作文,是作文”。如果要问语文老师,语文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我想很多老师都会一脸无奈地说:“作文,是作文。”是什么让学生与作文之间有了这样的隔膜,让老师与作文之间有了这样的困惑,问题出在哪里?
一、作文的目的过于功利化。
作文是什么,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是表达写作者的体验、感受、思想、情感,通过文字告诉他人,同时也通过阅读别人的文字,感知、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形成交流,互相启迪。而学校的作文训练的着眼点却是针对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考题,对照每年的优秀作文,进行着一对一的专项训练。今年是话题作文,好,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小标题的作文得了高分,好,学生全写小标题。今年材料作文,那就拿出各省的材料作文,也不管级段学生的特点,统一进行审题、结构套路、材料分类的训练。结果作文成了为应试而写,为应试而教,目标明确。作文目的的功利化最终导致作文学习的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使学生不能言为心声,文从己出,表达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又怎么会喜欢作文,面对的是一片片缺少独特个性的千篇一律的文字,老师又怎会提起兴趣批阅?
二、学生的生活单调,情感苍白。
按理论说,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各种传媒冲击视听,应该是见识广、思维活、情感丰富,但事实是,不在学校的时候,电视都用来看连续剧了,电脑都用来打游戏了,那些真正能够启迪心灵、激活思维、扩大视野的书籍却因为太耗费时间而被束之高阁了。在封闭的学校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有图书馆让学生浏览,有电视等媒体让学生看看新闻。但,还要看学校有无这种意识。条件欠缺的学校,学生能够阅读得到的除了课本就是辅助资料,还有,就是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从初年级就开始的大密度的训练与高强度的考试。如此单一的生活内容,紧张得快节奏的生活,那容得学生的心灵有飞翔遨游的空间,思想向深处和广处延伸。一些有感情投入与人生思考的学生作文谈到学习就是苦累,谈到父母就是沉重的期望与深重的愧疚,谈到未来就是考上大学,更多的则是无病呻吟,不知所云。
实际上,很多文章语言的问题、思路的问题、主旨的问题其实是思维的问题、思想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试想,在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方,一个生活中只有“课堂、食堂、寝室”只有“上课、做题、考试”的群体,如何能让文字在笔下富有生命、具有个性、充满灵性呢?
三、作文教学模式化。
记得有一年的某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作文在当时招来了很多非议。原因就是作文命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范围,特别是对于男生,这个题目过于女性化,不利于男生表达粗犷、含蓄的情感。对此,我也有同感。而相应的,受中考、高考命题左右的作文教学也偏向于进行同类作文的粘贴、复制。前几年话题作文时期,淡化文体,结果经过老师训练加工之后,学生的作文都成了“散文”。曾经有一位老师做了一个调研,让学生就一幅图画写三个小作文,一个是介绍画面的说明文,一个是想象故事的记叙文,一个是阐发感想的议论文。结果是
说明不是说明,记叙不是记叙,而议论也不是议论。这几年的作文比较侧重于材料作文,于是最佳立意的确定成了训练的重要一项,如有敢于发异声者,便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作赌注。训练之后再看学生的文章,仿佛是看阅兵式,整齐划一,甚至语气都一样。
朱永新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求新。这种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哪里是艺术,简直是在剔去个性,加工零件。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在本能上他们肯定是抵触的、拒绝的,对于老师而言,对于有艺术气质的老师而言,这样的作文教学自然也没有成就感可言。
四、作文写作脱离现实要求。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篇马克·吐温的文章印象深刻,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份账单的便讲述了一个起伏曲折的故事。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学生有几个会知道账单,有几个会写自荐信,有几个会写新闻。现实中生活需要的似乎他们都不会,而关于这些的写作训练,我们的作文写作中确实缺乏的。在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不少就是靠实用文体的写作而得到高分,可见,无论是哪个实际的需要,对于实用文体的写作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对于职业类的学生来说,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我们作文写作中跨越这些障碍呢?
一、 从作文的初衷出发,培养兴趣。
余秋雨先生为上海出版社“‘太阳风’中学生作文系列”丛书写的序言题目就是“作文连着健康的生命”。说到底,作文的训练就是生命与生命表达与沟通的训练。一切为完成这一需要而必备的基本技术手段,都不能代替要表达的自我生命,都是为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这一需要服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写发自内心的文章,写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阅卷老师想听的话,不是无法传达出自己个性思想、性格的文字,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体会到作文在表达交流中无法替代的妙处,才会把“要我写”转化成“我要写”。
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我经常用的一种是针对班级的学习生活,和学生公开交流我写的随感随笔、或是写给他们的信,学生可以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势和我交流。一次,我班一位同学没有按照老师制定的计划完成背诵任务,我让他自己再制定一个计划,结果依旧没有完成。于是,我针对这种情况写了一篇文章,“谁能为你负责”。结果延伸出了很多的文章,那位同学的“我为自己羞愧”,其他同学的“为自己负责”,“为未来负责”,“其实并不难”等文章,观点明,思路清,表达准确,感情真挚。我知道,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缘故。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愉悦孩子的心灵。
如何改变封闭学校学生生活的单调枯燥是每一个管理者都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如何让身在其中的学生心灵多一些触动而不至于麻木是以塑造心灵为己任的语文老师不能不考虑的。言为心声,心都是死的,文字怎么会活起来,作文怎么会生动起来。而所有这些离不开“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与作文直接挂钩的“读书活动”“作文竞赛”,也可以是间接相连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还可以是“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课后三分钟总结”,读报时间的“新闻播报”“热点聚焦”“最新话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好奇、好胜、好玩的天性得到了舒展,那颗善感的心也会因此被激发、碰撞出生活的灵感、思想的火花。
我曾经在班级利用语文课堂举办班级朗诵会,这是一个现代诗歌学习过程中的临时性的活动,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却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在朗诵有关汶川地震的诗篇时,很多学生声泪俱下。学生的日记“那一刻,我声泪俱下”“那一刻,
我懂得-----”情真意切,“我与诗歌一起飞翔”“与诗牵手”感悟新颖,“诗歌之美”“有声无声总相宜”则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我想,老辈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就是指在活动中学习吧。
三、尊重写作个性,联系实际作文。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文如其人”,他们的作文也是各有特点,各有优缺。有的擅长写议论文,有的把记叙文写得引人入胜,有的语言如天女散花词藻华丽,有的如空谷幽兰耐人寻味,有的则如下里巴人朴实无华。我们不能一概按照考试作文的要求,非让擅长或不擅长的学生去写材料作文,去列举事实,分析道理。我的意见是学生在掌握各种文体基本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要扬长避短。
我让学生在母亲节给父母写一封信。擅长抒情的同学又是引用诗句、名言、又是运用比喻,主题歌颂母爱;擅长记事的同学把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精描细刻,主题是感悟亲情;一个擅长说理的同学,开都第一句就是:妈妈,我深深地感谢你。原因如下,接下来就是一二三,虽然稍显得古板,但赤子之心,却通过简单而有条理的一二三流露无疑。我想,如果当初我非让他写那种煽情的文字,恐怕他写起来不会这么得心应手。自荐信的写作同样也是如此,文字朴实的同学就是如实介绍自己的经历、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这样可以让看信的人一目了然。而有的同学则打破常规的写法,写道:请您先耐心听我给讲一个故事。通过一个故事的叙述介绍自己,这种方法我认为也很好,首先它让看信的人耳目一新。我对我的学生说,等10年后,你们再给我写信,如果不出意外,我可以通过文字准确推知是谁写的信,因为他们的个性太突出。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谁能避开,那种扎实有效的一对一的专门的训练就不要了吗?我的回答是:一二年级的作文写作一定要远离考试的功利,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尽量多的创造活动,尽量多尊重他们的个性,尽量多的和现实的写作结合起来,扫除障碍,轻松作文,到三年级的时候再进行一些必要的专门的手段、规则的范文训练也不迟。另外,老师的引导在作文教学中有其重要,如果条件许可,老师可用自己的写作带动学生的写作。
当然,作文教学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整个的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比如,如何让学生批改作文等。我在这里只是针对我所看到的作文教学中的现状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跨越障碍 轻松作文
长葛市职业高中 时春霞
作文,是写作者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写作者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作文就成了考量语文学习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果要问今天的高中生,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我想很多学生都会皱着眉头说:“作文,是作文”。如果要问语文老师,语文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我想很多老师都会一脸无奈地说:“作文,是作文。”是什么让学生与作文之间有了这样的隔膜,让老师与作文之间有了这样的困惑,问题出在哪里?
一、作文的目的过于功利化。
作文是什么,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是表达写作者的体验、感受、思想、情感,通过文字告诉他人,同时也通过阅读别人的文字,感知、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形成交流,互相启迪。而学校的作文训练的着眼点却是针对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考题,对照每年的优秀作文,进行着一对一的专项训练。今年是话题作文,好,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小标题的作文得了高分,好,学生全写小标题。今年材料作文,那就拿出各省的材料作文,也不管级段学生的特点,统一进行审题、结构套路、材料分类的训练。结果作文成了为应试而写,为应试而教,目标明确。作文目的的功利化最终导致作文学习的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使学生不能言为心声,文从己出,表达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又怎么会喜欢作文,面对的是一片片缺少独特个性的千篇一律的文字,老师又怎会提起兴趣批阅?
二、学生的生活单调,情感苍白。
按理论说,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各种传媒冲击视听,应该是见识广、思维活、情感丰富,但事实是,不在学校的时候,电视都用来看连续剧了,电脑都用来打游戏了,那些真正能够启迪心灵、激活思维、扩大视野的书籍却因为太耗费时间而被束之高阁了。在封闭的学校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有图书馆让学生浏览,有电视等媒体让学生看看新闻。但,还要看学校有无这种意识。条件欠缺的学校,学生能够阅读得到的除了课本就是辅助资料,还有,就是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从初年级就开始的大密度的训练与高强度的考试。如此单一的生活内容,紧张得快节奏的生活,那容得学生的心灵有飞翔遨游的空间,思想向深处和广处延伸。一些有感情投入与人生思考的学生作文谈到学习就是苦累,谈到父母就是沉重的期望与深重的愧疚,谈到未来就是考上大学,更多的则是无病呻吟,不知所云。
实际上,很多文章语言的问题、思路的问题、主旨的问题其实是思维的问题、思想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试想,在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方,一个生活中只有“课堂、食堂、寝室”只有“上课、做题、考试”的群体,如何能让文字在笔下富有生命、具有个性、充满灵性呢?
三、作文教学模式化。
记得有一年的某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作文在当时招来了很多非议。原因就是作文命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范围,特别是对于男生,这个题目过于女性化,不利于男生表达粗犷、含蓄的情感。对此,我也有同感。而相应的,受中考、高考命题左右的作文教学也偏向于进行同类作文的粘贴、复制。前几年话题作文时期,淡化文体,结果经过老师训练加工之后,学生的作文都成了“散文”。曾经有一位老师做了一个调研,让学生就一幅图画写三个小作文,一个是介绍画面的说明文,一个是想象故事的记叙文,一个是阐发感想的议论文。结果是
说明不是说明,记叙不是记叙,而议论也不是议论。这几年的作文比较侧重于材料作文,于是最佳立意的确定成了训练的重要一项,如有敢于发异声者,便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作赌注。训练之后再看学生的文章,仿佛是看阅兵式,整齐划一,甚至语气都一样。
朱永新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求新。这种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哪里是艺术,简直是在剔去个性,加工零件。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在本能上他们肯定是抵触的、拒绝的,对于老师而言,对于有艺术气质的老师而言,这样的作文教学自然也没有成就感可言。
四、作文写作脱离现实要求。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篇马克·吐温的文章印象深刻,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份账单的便讲述了一个起伏曲折的故事。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学生有几个会知道账单,有几个会写自荐信,有几个会写新闻。现实中生活需要的似乎他们都不会,而关于这些的写作训练,我们的作文写作中确实缺乏的。在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不少就是靠实用文体的写作而得到高分,可见,无论是哪个实际的需要,对于实用文体的写作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对于职业类的学生来说,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我们作文写作中跨越这些障碍呢?
一、 从作文的初衷出发,培养兴趣。
余秋雨先生为上海出版社“‘太阳风’中学生作文系列”丛书写的序言题目就是“作文连着健康的生命”。说到底,作文的训练就是生命与生命表达与沟通的训练。一切为完成这一需要而必备的基本技术手段,都不能代替要表达的自我生命,都是为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这一需要服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写发自内心的文章,写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阅卷老师想听的话,不是无法传达出自己个性思想、性格的文字,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体会到作文在表达交流中无法替代的妙处,才会把“要我写”转化成“我要写”。
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我经常用的一种是针对班级的学习生活,和学生公开交流我写的随感随笔、或是写给他们的信,学生可以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势和我交流。一次,我班一位同学没有按照老师制定的计划完成背诵任务,我让他自己再制定一个计划,结果依旧没有完成。于是,我针对这种情况写了一篇文章,“谁能为你负责”。结果延伸出了很多的文章,那位同学的“我为自己羞愧”,其他同学的“为自己负责”,“为未来负责”,“其实并不难”等文章,观点明,思路清,表达准确,感情真挚。我知道,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缘故。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愉悦孩子的心灵。
如何改变封闭学校学生生活的单调枯燥是每一个管理者都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如何让身在其中的学生心灵多一些触动而不至于麻木是以塑造心灵为己任的语文老师不能不考虑的。言为心声,心都是死的,文字怎么会活起来,作文怎么会生动起来。而所有这些离不开“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与作文直接挂钩的“读书活动”“作文竞赛”,也可以是间接相连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还可以是“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课后三分钟总结”,读报时间的“新闻播报”“热点聚焦”“最新话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好奇、好胜、好玩的天性得到了舒展,那颗善感的心也会因此被激发、碰撞出生活的灵感、思想的火花。
我曾经在班级利用语文课堂举办班级朗诵会,这是一个现代诗歌学习过程中的临时性的活动,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却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在朗诵有关汶川地震的诗篇时,很多学生声泪俱下。学生的日记“那一刻,我声泪俱下”“那一刻,
我懂得-----”情真意切,“我与诗歌一起飞翔”“与诗牵手”感悟新颖,“诗歌之美”“有声无声总相宜”则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我想,老辈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就是指在活动中学习吧。
三、尊重写作个性,联系实际作文。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文如其人”,他们的作文也是各有特点,各有优缺。有的擅长写议论文,有的把记叙文写得引人入胜,有的语言如天女散花词藻华丽,有的如空谷幽兰耐人寻味,有的则如下里巴人朴实无华。我们不能一概按照考试作文的要求,非让擅长或不擅长的学生去写材料作文,去列举事实,分析道理。我的意见是学生在掌握各种文体基本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要扬长避短。
我让学生在母亲节给父母写一封信。擅长抒情的同学又是引用诗句、名言、又是运用比喻,主题歌颂母爱;擅长记事的同学把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精描细刻,主题是感悟亲情;一个擅长说理的同学,开都第一句就是:妈妈,我深深地感谢你。原因如下,接下来就是一二三,虽然稍显得古板,但赤子之心,却通过简单而有条理的一二三流露无疑。我想,如果当初我非让他写那种煽情的文字,恐怕他写起来不会这么得心应手。自荐信的写作同样也是如此,文字朴实的同学就是如实介绍自己的经历、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这样可以让看信的人一目了然。而有的同学则打破常规的写法,写道:请您先耐心听我给讲一个故事。通过一个故事的叙述介绍自己,这种方法我认为也很好,首先它让看信的人耳目一新。我对我的学生说,等10年后,你们再给我写信,如果不出意外,我可以通过文字准确推知是谁写的信,因为他们的个性太突出。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谁能避开,那种扎实有效的一对一的专门的训练就不要了吗?我的回答是:一二年级的作文写作一定要远离考试的功利,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尽量多的创造活动,尽量多尊重他们的个性,尽量多的和现实的写作结合起来,扫除障碍,轻松作文,到三年级的时候再进行一些必要的专门的手段、规则的范文训练也不迟。另外,老师的引导在作文教学中有其重要,如果条件许可,老师可用自己的写作带动学生的写作。
当然,作文教学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整个的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比如,如何让学生批改作文等。我在这里只是针对我所看到的作文教学中的现状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